第一篇:人教版2011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重点难点突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二、重难点突破 1.声音的产生 突破建议: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初步知识,本节则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宽与加深。由于声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许多现象和实验都非常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同样要多多联系实际,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声现象的大部分实验都可以利用日常器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应注意加强观察与实验活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法,即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概括,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对于声音的产生,应注意先从不同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制造”出一些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方案2:让学生用直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直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2.声音的传播 突破建议:
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对固、气、液三态物质传声的教学安排是,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这样安排是因为固体传声实验易做,气体传声实验条件要求高。固体传声的实验比较好做,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这一点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教学中要做好空气传声的实验。学校里如果有真空罩实验仪,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把响铃的闹钟放在被渐渐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强弱就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要注意玻璃罩一定要密封好。同时,还要用减震材料(如泡沫块等)把玻璃罩与桌子隔开,防止桌子传声。抽气机应远离玻璃罩,减少干扰。随着空气被逐渐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可以先抽出气体,然后打开阀门,听到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然后分析原因,进一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在演示真空罩实验时,不管怎么抽气,坐在近处的学生总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教学中不要回避这个事实,应因势利导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遇到声音产生问题时,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要注意声音的产生与人耳听到的声音的条件是不同的: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而人耳听到声音则需要发声体、传声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还要注意不要将声音产生的条件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混淆起来。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等传声介质中可以传播,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不能传声。3.声速 突破建议: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回声现象;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要记住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教室里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要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到回声。如果回声和原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使声音更响亮。在室内讲话会比旷野里响亮,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篇: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
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
1.转化法: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
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课时分配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 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相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7页至第30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图1 活动一: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硬纸盒、铅笔、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如图1所示,把橡皮筋绷在硬纸盒上,用两支铅笔插入垫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悬空。
图2(2)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发生的情况。
(3)如图2所示,边说话边轻按喉头,说出自己的感觉。【实验现象】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喉头也在振动。【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反思小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树叶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管内空气(或空气柱)__振动产生的。
【教师点拨】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风吹树叶哗哗的响声,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管乐器发声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活动二:探究实验
图3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也可能不需要介质。
【设计并进行实验】(1)如图3所示,玻璃钟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声吗?
(2)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当空气完全被抽出后,将听不到声音。【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反思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声音的传播
2.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B)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教师点拨】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探究点三 声速及回声测距 活动三: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29页至第30页“声速”部分内容,从实例入手引入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单位,认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课本“小资料”内容)。
2.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反思小结】
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3.教学用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板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范文)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最好为钢尺)、装有水的杯子或饮料瓶、白纸。教学思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通 过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实验探究就可得出结论,因而这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多举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同时也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课
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声音:鸟鸣声、蛙叫声、水流声等。
学生听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相关的哪些问题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多媒体展示研究主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能在空气中、固体中、液体中传播吗? 3.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1.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橡皮筋、尺子、装有水的饮料瓶、纸)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并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
(1)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由代表作答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4.师生小结: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5.扩展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
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青蛙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声?能否一试?(3)乐器的发声方法:笛子是怎样发声的?
6.启发思考: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演示实验:用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使它发声,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你们刚才所做实验那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振动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紧挨着音叉放一轻小球,通过小球被弹起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边说边演示)。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物理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二: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1.我说话你们能听得到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多媒体播放真空铃实验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问题:那么液体、固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说明。交流(举手作答):隔墙有耳、钓鱼人不喜欢有人在旁边说话等。
3.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补充:物理学中把这种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三)声速
师: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探究三: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等中的传播速度。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空气和25℃煤油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每组派出代表作答
3.教师小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气体中大;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身受珠子的撞击()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2.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的()发声的;石块扔到水中引起水的()而发声,这时鱼会被吓跑,这表明()能够传声。
3.在宇宙空间站,宇航员可以互相交谈,是通过()传声的;而和地球上的工作人员交谈是通过(),原因是()。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