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感受·鉴赏:理清思路,赏析人物。
2.思考·领悟: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礼教的精神。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题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孔雀东南飞》MTV,《孔雀东南飞》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很长,但阅读难度不大,且课文有很详细的注释,学生只要结合注释便可顺利地阅读全文。考虑到诗歌篇幅长,若以老师讲授的方式来处理课文,耗用课时必在3课时以上,且学生很容易疲累,以致失去阅读兴趣,故笔者在本课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与方法如下: 提前几天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让学生熟读课文。
利用两节阅读课让学生第一节归纳重点文言现象: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相、见、谢),第二节课通过个性化语言赏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在书旁加上自己的点评。我所录制的课是最后一节课:展示课和探究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孔雀东南飞》片头,看视频、听主题曲,感受忧伤凄婉的基调,介绍长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断人心肠的爱情故事,它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可以和莎翁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媲美。
二、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1.学生复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内容 情 节 兰芝请归(“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开端 兰芝被遣(“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发展 被逼改嫁(“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再发展
双双殉情(“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高潮结局 夫妻合葬(“两家求合葬……戒之慎勿忘”)尾声
三、诵读体验:
从以下两个情节中任选一个,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有四组同学展示了朗读,虽然个别同学感情不够投入,但大多数同学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基本达到教学效果)
四、诵读诗中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思想性格:
1.学生分小组交流预习赏析刘兰芝、焦仲卿的个性化语言,推荐同学边读边总结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人物思想性格。
刘兰芝: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多才多艺、勤劳善良、倔强坚贞、知书识礼、重情重义、果敢坚决、敢于反抗——才貌双全、才德兼备、秀外慧中,外柔内刚、焦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
忠于爱情、孝敬母亲——矛盾体,只有忍辱负重,有点愚孝 2.读焦母和刘兄的语言,概括二人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焦母: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刘兄:
作计何不量!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五、问题探究:
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封建门第观念
学生二:焦母和刘兄的干涉
学生三:没有后代
教师总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戕害他们爱情的凶手,也就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六、读后有感
故事结局,两人双双殉情而死。化成鸳鸯,不过是人们的对他们的美好祝福。试想一下,除了殉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局?
以“——,我想对你说”为题,选择诗中一个人物表达一下你所希望的结局。
有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心愿:
有的希望焦母别太专横,给他们以自由,有的希望焦仲卿带着刘兰芝私奔,有的希望焦仲卿和母亲好好沟通——
最后老师要说的话(声情并茂地朗读):
刘兰芝,我要对你说
没有青山,没有潮水,只有漫漫伸向远方的道路,一路颠簸的马车承载着你满腔的悲痛。纵然是感彻肺腑的安慰,似海深情的叮嘱,也止不住你如潮的眼泪啊!你的心就像那随风飘落的黄叶,跌入无底深渊,让冰凉浸透,让泪水洗荡。
曾经的不辞辛劳换来的却是这般棒打鸳鸯。到底是何罪过,让你背负如此伤痛?甚至还来不及哭出声,你就这样头也不回,就这样去了,就这样走了……
风儿轻轻地吹呀吹,吹落你的眼泪;
泪儿轻轻地飞呀飞,带着你的伤悲。
你知道,你抵抗不了封建家长的淫威,你知道你和仲卿没有答案。于是你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要苦,就苦得像茶,苦中也有一缕清香。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你去了,带着你的高贵,带着你的尊严!我多么想你和你的爱人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哪怕忍辱负重,受尽屈辱!我多么想你儿孙绕膝,长命百岁!哪怕像卓文君一样受尽贫寒!
兰芝啊!可怜你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可怜你鲜花一朵就命丧黄泉!
七、拓展总结
几百年后,梁山伯和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演绎了双双化蝶的爱情悲剧。又几百年后的南宋,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琬的女子,伉俪情深,琴瑟相和。然而,这一切并不合陆母之意,她认为唐耽误了
儿子的功名前程,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31岁的陆游郁闷独游,在沈园邂遇唐琬,唐琬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同题和之。不久,唐琬抑郁而亡。陆游抱恨终身。封建家长制戕害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让封建走开,让自由永存!最后我们一起祝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结合,托物起兴、铺陈排比、互文的写作方法。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注意诗中的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和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的诗歌明珠,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很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婚姻愿望,生不能结为夫妇,死亦同穴。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孔雀东南飞》也一样让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基础积累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把前两者并称为“乐府双璧”。)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对后代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合注释,给课文标注,疏通文意。
四、集体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文章大意。
一、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起兴:(第1节)托物起兴
开端:(第2节)兰芝请归——铺陈
发展(第3—13节)仲卿求情、兰芝自遣、兰芝辞别、夫妇盟誓、兰芝回家。
再发展:(第14—26节)兰芝拒婚、刘兄逼婚、生离死别。高潮:(第27—31节)仲卿辞母、双双殉情。结局:(第32节)化鸟双飞,琴瑟和鸣。
二、阅读理解全文,掌握重点词语。
(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
“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异义:新妇、守节、自由、可怜、教训、来信、处分、交通
床:古,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今,睡具。信:古,使者,诗句中指媒人。今,书信。(3).“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A.相(xi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B.相(xi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C.(xiàng)名词,相貌。如: 儿已薄禄相(4).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自可断来信(自,即)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自名秦罗敷(自,其)自名为鸳鸯(自,其)好自相扶将(自,亲自)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5).互文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如:“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第三课时
一、探究 1.人物形象: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在善良和温顺中有一种反抗意味的刚性。处处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她了解仲卿的性格,爱仲卿,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但刚性占据着她的灵魂,她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却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她知书达理,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态度从容,她不向环境低头。他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以死捍卫爱情,表现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焦仲卿:优柔寡断,柔弱的读书人,但同时具有知识分子的倔强,忠于自己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在一个充斥“孝”字的氛围中,他逆来顺受,处处依从,但为了爱情,能够殉情,具有忠贞的个性。焦母:反面形象,性情粗暴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同情心,独断专行,自私。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徒慕富贵,趋炎附势,见利望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商人形象。
2.主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明确:①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②兰芝不会生育。③焦母恋子情结 ④门不当户不对。3.悲剧意义
从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故事中,情投意合,幸福生活一直是青年男女人生的追求,但外在的破坏力却始终存在,从梁祝的化蝶,到今天学习的孔雀东南飞都是以悲剧结尾,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带着冷漠与残酷,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之火却永不熄灭,只要有希望在,便有诗意在,亘古不灭的爱情在。
4.铺陈和比喻手法的使用:
铺陈和比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句话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后来焦仲卿埋怨兰芝,却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强调了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的无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衣佩对兰芝进行了赞美,表现了兰芝的刚强镇静和留恋不舍的内心。“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铺陈渲染了太守加煊赫的财势,暗示了兰芝不慕虚荣,忠于爱情的高洁品质。
第三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爱情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一说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三、文意疏通。
1、自主翻译
2、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3、词句问题交流,师生指点。
4、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汇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两个词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做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语言习惯,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侧重于来;
-1-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侧重于远;
③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④《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没有补衬的词,读读看,很不顺口:往(来)无白丁,忘路之远(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五、课文赏析
(一)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答案有依据)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二)悲剧根源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明确):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3、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2)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
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
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①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②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③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④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2、民歌风味。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2)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3)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作业
1、课后作业;
2、翻译段落
九、课后思考
1、兰芝如此美好的品行,为何却遭焦母的虐待直至被遣?
2、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被认为奇耻大辱,遭人鄙弃,为何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以至于县令太守都来为儿子求亲?
3、故事尾声二人合葬后现出的“连理枝”、“鸳鸯鸟”的浪漫奇幻情节,对于渲染故事有何意义?
4、对刘兰芝焦仲卿自尽殉情的分析评价。
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里洗澡,尽情地享受人间的欢乐。她们游玩时,织女遇见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们结成了夫妻。牛郎和织女婚配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一胎双胞,有儿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长,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他们的美好姻缘。老牛望着泪流满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两个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老牛对
牛郎说:“你不要哭伤了身体,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我有办法为你解难,也是我应该报答你的时候了。待我死后,用我的皮做三双鞋子,你和两个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团聚。”老牛当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说的话做了,他们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找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就被隔在天河两岸,他们只能相对哭泣。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他们夫妻的恩爱所感动,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1]。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边地区(今津市、澧县分管的嘉山一带),相传秦始皇时,逃役回乡的青年范喜郎与孟姜女新婚当晚,正要入洞房之时,范喜郎又被抓住发往北方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终哭倒长城,沥血找到了丈夫的遗骨,立誓要把丈夫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她背负遗骨的归乡路上历尽坎坷,在陕西西安府潼关县饥渴而死。当地老百姓为孟姜女的真情感动,收埋他们的遗骸立祠纪念,至今香火不断。孟姜女的故乡嘉山有很多关于孟姜女的文化遗存,实物景点琳琅满目,故事戏曲脍炙人口。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对故国的眷念。
白蛇传
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在峨嵋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2]
梁祝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飞。
实际上两人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
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词条图册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
2.理清故事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清故事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语句。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故事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梳理相关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1.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字词,教师点拨、补充 2.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展示)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三、整体感知,理清故事结构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学生齐读部分段落,如2、9、32等。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四、文本研习
(一)人物形象
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
(一)人物形象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小组分工,概括要有依据,学生读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例: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拘谨懦弱,愚孝。3.焦母:反面形象,蛮横无理,独断固执。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
教师总结: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最大的艺术成就。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
(二)悲剧根源及社会意义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 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明确):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五、合作探究
1.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2.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教师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六、赏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1.“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2)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3)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3.“兴”
开头两句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教师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布置作业
课后拓展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人物:刘兰芝 忠贞而反抗
焦仲卿 忠于爱情,懦弱愚孝 焦母 专横无理 刘兄 趋炎附势
主题: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 手法:赋、比、兴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模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教育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课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
四、教学目标
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习本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习惯,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提问: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解说: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解说: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学生讨论明确: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此“一曲”也。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平”也。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解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解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1)关于词义疏通。
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说: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学生讨论明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学生讨论明确: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学生讨论明确:专横跋扈、专横固执。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
(解说: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四)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
(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三)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针对本诗思想内容的难点问题,启发寻疑析难,深入探究,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1)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2)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
学生讨论明确: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学生讨论明确: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
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四)朗读对比欣赏,加深理解,写出听读之后感。
把握对比。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段非常生动优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一曲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与本文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把它引进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真正领悟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感情纯真的爱情,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产生同情,去关爱生命。
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
(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
(3)本诗文中的“双双殉情”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三阶段“英台投坟”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一对恩爱夫妻恋情浓烈,在高压下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达到高潮。乐曲中祝英台纵身投坟,锣钹齐鸣,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祝英台坟前向苍天控诉,有情人难成眷属。
(4)最后课文中那具有神话浪漫色彩的一笔与乐曲再现部“梁祝化蝶”一样,都表现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5)学生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全班交流。
(解说:以上开放性教学环节,着眼诗歌与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视听觉交互产生作用,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结合中,产生共鸣。通过讨论,更深入去领悟诗文内容主旨,体会课文所展现的悲剧氛围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激起是非感与同情心,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之路,这是为什么?(解说:作为作业,请学生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性写作。)
(六)总结收束。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情节:——(被遣——盟誓——“改嫁”——殉情——合葬)——曲平交错
忍辱负重 追求自由 坚强善良
人物:焦仲卿 忠于爱情 刘兰芝 忠于爱情
抗争 忠贞不渝 抗争 专制 蛮横 霸道 无理
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主题:
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
七、教学反思
1、在设计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疑析疑,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安排学生自学、朗读、研读课文,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问题与课文相关,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过程。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学习的方式。
3、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鉴于此,结合学生实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配乐教学,充分调动视听觉感官,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使文本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的、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品质。
八、点评
本设计符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设计中,安排了多次朗读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思考有关问题,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并进行朗读揣摩,分析归纳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朗读并研读课文。注重诵读与背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和阅读实践,用学生自主阅读替代教师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表达,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各抒己见,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共享资源,在取长补短中相互提高。
此外,本设计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比较恰到好处。安排学生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对比欣赏,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体验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文主旨,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提供空间。
当然,本设计还是有点不足的,比如,语言训练的重点不够明确,内容理解如何落实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还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