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篇: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 不同类型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 儿童取向; 混合取向;

二、幼儿园不同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本质论——学科取向——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混合取向——主题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工具论——儿童取向——方案活动中、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般说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分为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两类。

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正规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中与美术直接有关的学科或领域(如美术、艺术等)进行,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中的其他各学科或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音乐、科学、品德教育等)进行。

幼儿园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绘画教育、手工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但是,在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活动可以是围绕某一具体的艺术作品而展开,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专门的美术技能或美术知识而展开,还可以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展开。活动可以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组织,也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是以幼儿自发的探索为主。但是,无论哪种活动形式,一般都会包含有几种不同内容的活动。例如,围绕着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而展开的美术教育活动,既可以包含美术欣赏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同时含有绘画、手工制作的活动内容等。

其他各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是指渗透在幼儿园的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例如,社会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可以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艺术表现的风格和特点;又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用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述自己创作的作品内容,用画笔再现故事或诗歌的内容;再如,音乐教育中,幼儿根据所听到的节奏、旋律、声音等,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将它们表现出来。

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超越了严密的美术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儿童美术素质的提高,以及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超越了教材、幼儿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儿童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儿童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美术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在实施中,它强调引导儿童乐于探究美术活动、勤于动手表现,要求儿童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将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美术创造能力。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为儿童构建了一种开放的美术学习环境,为获取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提供了多种渠道。

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在活动区的自由活动、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随机进行的集体的或个体的美术指导等方式进行。幼儿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有如下几种:

幼儿园环境布置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参与幼扎园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可使他们对所属的环境作出最好的探究和了解,也有利于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幼儿的参与,不仅仅是作品的展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来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收集和准备材料、布置、操作和管理等活动,并不断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鬻体作用。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可从活动区、彩绘墙饰、种植饲养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主题活动,如儿童节、圣诞节、教师节等,与幼儿一起布置。

美术角和美术室活动——美术角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美术角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对美术有兴趣的幼儿的需要。美术角材料的投放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所需材料可发动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来收集,并分门别类地摆放,便于幼儿拿取。美术角活动内容应根据各年龄班的基本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定期更新。美术室的设置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而定,一般设在有较大活动空间的幼儿园。美术室可以是专门的活动室,如泥工活动室、画架绘画活动室,也可以是综合的活动室,如把美术室划分为绘画区、手工区和欣赏区。美术室的开放需要全园统筹安排,并由教师进行指导。

随机的美术指导——这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的指导。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儿童进行随机的美术教育。例如,午餐后带孩子在园内散步,和幼儿谈论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随机欣赏孩子们带来的新玩具、穿着的漂亮衣服,以及老师的发卡、丝巾等。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儿童自主

无结构活动

低结构化活动

教师预设

高结构化活动

完全结构化活动

第二节 不同类型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我的好朋友》——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 《汽车》——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案例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花色馒头》——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二)单独科目美术教育活动的变式

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1.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2.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二、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2.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3.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4.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三、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幼儿园综合课程框架下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导向,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幼儿发起,或教师与幼儿共同发起。这类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一般比主题活动更低,教师更多地追随幼儿的需要,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中生成活动,活动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教师预设了一些活动内容和环节,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还是会根据时间、地点、环境、材料和幼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甚至完全更改。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教师、同一个方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孩子那里,设计和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设计过程相类似,也是“先内容,后目标”的。即在设计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时,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定活动目标,并且这种设定很可能是即时的,现场决定的,活动内容和目标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以方案活动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欧美国家比较多见。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受西方影响,尤其是受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和美国生成课程的影响,一些幼儿园探索和实施方案活动,取得了—定的效果。

设计和实施方案活动,对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反思调整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主题活动,方案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更低,可变性和不确定性更大,活动内容的整合性也更强,这可能会导致活动的内容过于零散,活动的过程过于随意,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反而容易流于形式,造成活动效率低下,幼儿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的结果。方案活动的这些局限,应是其在我国幼儿园没有被大范围采用的重要原因。

四、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角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之一。这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类相当低结构化的活动。活动没有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多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并与同伴、教师互动,以自己生成为主的方式进行活动。区角活动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有时接近于幼儿的游戏活动。

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它主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活动由幼儿自主选择和发起。教师有时也可以通过投放特定的材料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与当前教学活动内容有关的美术活动。

第二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目 录

第一章 幼儿美术教育概述

第一节 幼儿美术活动

第二节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发展

第二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分析

第三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及选择标准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及组织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

第三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

第四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第一节 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第六章 幼儿绘画活动

第一节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幼儿绘画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

第七章 幼儿手工活动

第一节 幼儿手工活动概述

第二节 幼儿泥工活动及指导

第三节 幼儿粘贴活动及指导

第四节 幼儿纸工活动及指导

第五节 幼儿制作活动及指导

第八章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

第一节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的功能与形式

第二节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第四节 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附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例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一、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2.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3.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2.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术修养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目标的表述,需要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如“幼儿能提高对折纸的兴趣”、“养成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形成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等,即是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性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目标表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这类目标时,应注意深入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了解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熟悉幼儿美术发展的状况。同时,在展开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注意灵活机动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3.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在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能独特而富于想像力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及美术创作方面,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独创性。表现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取代。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幼儿行为变化的结果。它只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如“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不规则的彩色图形,想象拼贴出一幅美丽的画”、“学习设计花布,注意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变化”等,都是表现目标的描述方式。表现目标与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托付给了材料,通过这一转变,材料成了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幼儿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在制定和表述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目标的互补性,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撰写,使之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安排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内容的具体的选择安排应注意以下事项。(一)必须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幼儿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儿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幼儿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二)具有审美性 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三)具备联系性 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是指伺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如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戎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幼儿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四)具有整合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幼儿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五)具有灵活性 正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看、所听、所接触到的,所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灵活安排。农村幼儿园,可多选择具有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劳动的场景、庄稼的丰收及各种农产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绘自然景物的内容,如“草地上的鲜花”、“蝴蝶飞、花儿美”,节日前可安排手工“环境布置”,欣赏城市披上的节日盛装等;又如原来安排手工活动“折飞机”,早晨发现下雨了,教师也可临时更换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动态,开展绘画活动。灵活性的内容安排,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

三、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和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二)示范与范例法 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片、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三)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五)分层指导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4.评价分层 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1、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根据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原则。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是整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2、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一般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完成美术教学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教育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美术教育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几类①。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及能力差异等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各种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对话法和讨论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幼儿传递信息,从而使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二)对话法

对话法,是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一种方法。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迦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例下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话法摒弃了传统的高支配低统整的灌输法,它使得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总之,幼儿的潜力将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幼儿的观察等,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经验的方法。这类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能体现美术学科活动以视觉为主的特点。这类方法包括观察法和演示法。

(一)观察法

美术活动中无沦欣赏或创作都离不开观察。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当堂示范或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演示法能直观、生动地把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要制作的物体展示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获得具体、形象、真实的感性认识。

(3)、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

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从而熟悉和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向高层次发展,把技能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特别是美术表现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与调节。美术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实际练习。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让幼儿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美术欣赏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探究法的主要特征是相关的美术技能不是直接教给幼儿,而是在相关范例的启发下,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解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1、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操作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活动,是指幼儿对各种美术操作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将内在表象进行可视化的活动。它通过包括绘画和手工活动,美术欣赏活动中也常常会伴随着各种操作活动。

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3、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幼儿美术学习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幼儿美术能力的水平与特点。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视角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体现。所以,他主张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应首先从儿童的成长这一角度来进行,即从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等七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主观的评价,其次才从发展的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来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这一客观评价只是主观评价的补充而已。

多彩光谱项目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采用的方法是收集儿童在一整年中的美术作品,并按具象性表现水平、探索程度、艺术水平三个主要方面,从整体上对儿童作品集进行考察与评价。评估的标准包括儿童对线和形的应用、色彩、空间、细节、具象以及设计等方面,同时还注意儿童对美术创作媒介的偏好。

具象性表现水平: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探索程度:儿童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生产性、创造性和变化性的程度。

艺术水平: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

孔起英制订的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分为线的造型、色彩的使用、构图与构思三项。其中,线的造型分为线和形状的使用、结构特征的把握和造型的创造性;色彩的使用分为随类赋彩、色彩的丰富性和色彩的情感倾向性;构图与构思分为画面构图、立体空间的把握和主题的表达。

杨景芝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评价:①

(1)作品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作品应与其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

(2)作品是否具有童真稚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表现出幼儿的感受和天性。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她们取材的角度和表现方式是不同于成人的,因此,儿童的美术作品应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

(3)作品能否有独特性。凡最能反映儿童个性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那种因为过多临摹成人作品,致使儿童造型陷于程式化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4)看作品的艺术水平。画面构成饱满,用线、用色大胆肯定,具有美感,充满信心。,(5)使用材料和表现技法是否有独到之处。儿童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认真创作作品,而不是模仿成人或抄袭。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无论采用什么标准,其出发点都应适宜幼儿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幼儿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又有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是可以通过美术获得和作品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幼儿美术作品是其智慧成长的结晶,儿童通过美术创作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对幼儿具体作品的评价,成人应给予尊重和理解,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单纯以“像不像”、“对不对”或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适当,涂色是否均匀等技能的尺度为衡量标准,而应更多关注幼儿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性、独特性和表现力等因素。

另外,对幼儿园美术作品的评价要把握好时间,在幼儿活动完成后及时的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取成功感,不断产生自信,最终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使幼儿乐为并有所收益。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美育,培养人们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其它领域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应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的。它所表现的对象十分广阔,从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到社会生活、人物面貌特征等。幼儿用他们稚嫩的眼光捕捉生活中一切感兴趣的事物,经过想象塑造出生动丰富的形象,具有巨大感人的力量。

通过美术活动,能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可逆思维的训练。学习以多种方式去思考问题。美术活动特别能影响幼儿具体想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在任何时候,美术都是孩子所喜爱、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种类

(一)幼儿园绘画

1、油画棒画

油画棒,固体的油画颜料。与普通蜡笔相比,油画棒质地松软,色泽鲜艳、色谱较全,覆盖力强,更具表现力。纸张宜选择表面粗糙的图画纸、各种卡纸或水磨砂纸等。用油画棒作画十分的方便,手法多样,涂、点、挂刮、拓,并可综合运用,具有强烈的表现个性。油画棒的涂色方法:

(1)厚涂法包括:平涂填色法、过渡法、重叠刮色法(先用油画棒在纸板上图上各种所需要的颜色,再覆盖厚厚的一层颜色,接着用无油圆珠笔芯或其他英气在底版上刮画)。

(2)薄画法包括:单色薄画法、点彩法、映衬法。

2、线描与装饰画:绘画以其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构建出变化无穷的斑斓世界。其中线条的变化多端更是微妙之极: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刚与柔、排列与交错、整齐与凌乱……线条不同方式的组合不时地给幼儿带来惊喜:线是多么的神奇!黑白色块的处理使画面更显生气盎然:方与圆、大与小、疏与密、阴与阳……孩子在画面上用对比鲜明的黑白色块进行装饰游戏是展现智慧,培养大胆、尝试创造的良好途径。

对于初学绘画的孩子来说,装饰线描画最容易出效果,方法就是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外轮廓,然后用点、线组成黑白灰的画面,夸张、变形地去装饰或表现,不用追求真实性,要鼓励幼儿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

3、水粉画:可以在各种纸张、布、木板或墙上表现。基本表现方法:虚画法(轻轻平行运笔,在物体的边缘处提笔,有意留出白色边缘)、枯笔法(挤干水粉笔上的水分,蘸好颜料,从上向下运笔,并注意到由浅到深的过度)、撒雪法(蘸好白颜料,在画面上洒动,注意调和时水分要适中)、湿画法(用油画棒先描绘物体,再用清水吧要描绘的部分刷一遍,趁湿把两种颜色平涂,使其自然衔接)、结合法、蘸点法(平涂水粉色,然后用废旧的纸张蘸上颜料在画面上轻轻滴点染)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水粉画可以用水粉笔、棉签等工具进行绘画。例如小班的柳条、迎春花、一串红、小草等都可以用棉签进行作画。大班的点彩画大树可以用水粉笔进行。

4、粉印版画:先用笔、圆珠笔芯或其它硬器用力在吹塑纸上刻画出各种需要的痕迹,然后在纸板上涂上水粉颜料,再用纸覆盖在上面磨印,揭起晾干,一张画就完成了。

5、吹画:是指把彩色的颜料,用笔或棉签点在纸上,用嘴吹出的气流让颜料四散或向一个方向吹开,形成一种特殊图案的作画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例如:节日的烟花、梅花等。

6、油水分离画:利用油画棒以及水粉颜料的互不相容性进行的一种作画方式,她可以大大地缩短幼儿的绘画周期。例如“盲人摸象”中的大色块都是用水粉色平涂,中间的线条用黑色油画棒勾线。“享乐”、“赛跑”、“游泳”等画面都采用了油水分离法。

7、沥糊画:是将装在袋中的彩色浆糊挤出点、线、面等在纸上组合,形成画面的一种绘画方式。沥糊画的作品色彩鲜艳,有湿润感和很强的立体感。适合中大班的孩子操作。例如“秋天”。

8、喷刷画:使用牙刷蘸上颜料,在雪糕棒的边缘刮动、喷刷在纸上形成画面的一种绘画方法。作画前先将辅助物,如:树叶、图片、玩具等摆放在纸上,用一种颜色或多种颜色进行喷刷然后取下辅助物,就会在纸上留下喷刷物的图案,喷刷画就制成了。

幼儿园绘画的种类还有许多,例如:洇染画、中国画、图案画、浆糊刻印画、印画彩纸拼贴画、废旧材料拼贴画等。

(二)幼儿园手工

1、折纸:折纸活动,是幼儿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趣味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折纸活动可采用看图示折纸法。即把折纸的过程用图按步骤画下来,幼儿通过对标记的理解,有顺序有系统地折出作品。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兴趣也锻炼了幼儿的识图能力,便于幼儿掌握。通过看图示,来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和空间辨别能力,折纸活动训练了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培养幼儿细致、耐心的品质。

2、泥工.:是运用泥进行塑造的一种活动,它包括泥塑、泥贴画、平面浮雕。泥工活动是通过搓、团圆、压、捏、挖、分泥、连接、拉伸等技能对物体进行塑造的过程。泥具有柔软、可塑性强、可粘连等特点。塑造出的物体立体感强,造型生动直观,深受幼儿的喜爱。泥工活动的材料包括粘土、橡皮泥、面团等。进行泥工活动,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立体概念和空间知觉。幼儿通过对物体的任意塑造,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3、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材料、工具简单,创作题材广泛,激发简单易学及功能多用等方面的特点。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进行剪纸活动,应以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为主,在学习使用剪刀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剪纸的方法,即用折叠方法构图、造型,剪出各种对称的形象和连续的花边。幼儿学习剪纸不仅可以从中体验到剪纸制作的乐趣,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软纸造型:是指运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经过折叠而成为圆锥形,圆柱形、长方体、等各种立体形状,在对之进行装饰、造型,组合成立体玩具的活动。幼儿在进行软纸造型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剪刀较好地发展了幼儿是目测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培养了幼儿黏贴的技能。

5、纸粘土:纸粘土是有由纸和陶土混合而成的一种手工制作材料,它手感细腻,色泽洁白。做好的纸粘土作品不需要烧制只需风干。

6、小制作:是利用多种材料进行添加。变形,装饰、组合等,创造出立体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装饰,组合、想象和制作,有力地刺进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所做出来的作品,有的可以欣赏,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的可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宣泄愉快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在创作的欲望。

7、编织:是指在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底版中进行穿插、缠绕、大街,使之成为有趣的美术作品,这种方法作出的作品,色彩丰富,装饰味浓,富于变化。

三、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不言耳喻,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动力,只有对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不断激起更高热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美术活动亦如此,为使他们逐渐成为绘画的主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浅谈幼儿对美术兴趣的培养。

(一)找准基点,打好基础,产生敢画愿望。

对于初学绘画的幼儿,无意识做画已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随外界影响及想象空间的增大会激起更高的表现欲望。在这之间,有的孩子就出现了不敢大胆下笔做画,惟恐画不好,要么就放不开,每次的画面都很小,以至于没法涂色。这时成人若再有目的的去要求色彩、线条、形象、构图等画面效果,往往只会打消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如:教幼儿学画“秋天的树”要表现出树叶变黄并飘落的情景,幼儿对此真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笔。整堂课结束,幼儿作业不是白纸一张,就是连他自己也看不懂的乱涂一片。吸取经验,在以后的选择设计活动内容方面,切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逐渐深入方法,先从最基本的横、竖线、各种圆形等教起,练习画格子布、手绢、皮球等圆形组合物。再穿插有趣的情节、游戏等,让幼儿在百变不离其宗的接受不同事物中轻松掌握基本线条、曲线的画法技巧。做到每堂课既有新知识的传授,也有旧知识的链接。即人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如:在练习组合画水母、乌龟、熊猫、海龟、恐龙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都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椭圆形或圆形组合而成,所以在教时,只好采用一环套一环的方法,从最基本的圆形开始,练习各种接近物体,然后,再进行简单的组合,也许刚开始幼儿不一定画的那么好,甚至组合不到一块,但这也是我所预料之中的。尤其是每当此时,我们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或说画的不好之类话。只要能给幼儿增进百倍的信心,就算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动力,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画的认可,让幼儿在期望中找出感觉、找出不同、产生敢画愿望,增进下次学习兴趣。

(二)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新大纲指出:“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班都会有些能力强的孩子,也有些能力弱的孩子。教师怎样对待这些孩子,决定了些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同样一个教学目标,若要实现在每个孩子身上,那就谈不上因人而异。我们只有给他一个最近发展区,才能不断满足他的内心愿望,达到求知的乐趣。本学期,幼儿美术方面系统练习了圆形及基本线条的组合物。如:太阳、牵牛花、热带鱼、七星瓢虫等。也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难点即是事物之间的组合比例、细节画法等。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受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兴趣点不同的影响,幼儿的作品也不可能趋于一体化。这时,只有改变以往“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局面,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可以随自己愿望,展开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不失兴趣;能力中等的幼儿,则可使其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强的幼儿,提倡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充满丰富、离奇的事物,大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所有这一切无形中拓展了孩子的空间思维、丰富了想象力,发挥自主、独立意识。也许有人会说“这下,老师轻松了,其实提倡了美术作品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老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抓住了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

(三)遵循幼儿的意愿,迎合他们的兴趣。

有人认为:画画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没有任何功利,是一种“手和有关材料互动后的轨迹”。特别是低龄幼儿,用笔在纸上涂抹、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完全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期起,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只要成人不去干扰,他们才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完成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作用。如:我班孩子刘小大是个“小画迷”,整天喜欢画军舰、飞机、坦克、保卫祖国的解放军叔叔等。这不,他又趁休息时忙开了。我想他肯定又在画航空母舰或战斗机什么的,于是边轻轻走过去,出乎预料的是他画了一幅和以往“战火纷飞”的风格迥然不同的青山绿水、静谧优雅的大自然环境,但在我看来美中不足的是:要是再在上空添几只可爱的小鸟、几道灿烂的阳光,那将会是一幅完美的《森林春景图》。可是孩子还是添了一架直生机,使我的担心会不会画蛇添足,此时随着寥寥几笔一架在大树上空盘旋的直生机的诞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而我也为没有阻止他的浓厚兴趣而暗自高兴。

(四)在丰富的想象活动中激发孩子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超乎寻常的。他们的言行无不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灵感和顿悟,而小心的呵护孩子想象的幼苗、思维的火花,则是我们的职责。尤其对于绘画活动,它是孩子想象力的以画面形式的表现,是孩子内心的体现。因此,在平时我多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空间思维,利用同一事物的不同分析,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创造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课余时间组织幼儿一起听故事、进行故事续编等等,让他们在“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氛围中不断增进新东西。从而也为画面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五)在欣赏、评价活动中激励孩子、激发兴趣。

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作为老师,欣赏作品应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万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如在教幼儿绘画向日葵时,教师的范画是一棵亭亭玉立、健康向上的果实,而幼儿画出来的却是那样的弱不禁风。此时教师只有听取孩子的心声,知道,原来孩子这么画,是处于一颗怜悯的心,希望生病的向日葵能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向上的样子。看,多么纯洁的孩子,这样的作品,谁又能知道它蕴藏了如此的用意。所以说教师只有抱着欣赏幼儿的童心、接受幼儿的天真、爱护幼儿的稚嫩的态度,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评价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幼儿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情感能力。

第四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美术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布、绢、颜料、泥、石、木、金属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及具体事物的认识、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以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涵义。

1.美术活动的开展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即进行美术活动,不仅需要运用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眼、手、脑等,还需要借助人体以外的物质材料,如绘画所用的纸、墨、笔、颜料、布等,雕塑所用的泥、木、石、铜、刀等。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条、形体和色彩,展示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3.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可视的。即作者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情感。

4.人们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欣赏,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美的内涵,得到美的享受与体验。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通过塑造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客观生活和作者的直观感受,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它又表现出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即自身的独特性。

其一,它所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发声器官或乐器(声乐用发声器官、器乐用乐器),舞蹈运用形体,摄影运用照相机,电影运用摄影机等,美术用的是纸、笔、颜料、刀、泥、墨等。

其二,运用的艺术语言符号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的是旋律和节奏,舞蹈运用的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而美术运用的是线条、形状、色彩,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二)美术的基本特征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它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1.造型性和视觉性

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可视的占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美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某种造型。这种造型应当是外形与内涵的统一体,即通过可视的外形表达蕴藏于深层的神韵与情感。同时,这种造型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产生审美感受。

2.瞬间性和永固性

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的过程,也只能截取某个瞬间。但这个瞬间一旦被作者创造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

美术作品中理想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它在艺术王国里独树一帜,赢得永恒的魅力。

二、幼儿美术

(一)什么是幼儿美术

幼儿美术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

1.幼儿绘画是幼儿运用简单的物质材料(如蜡笔、彩色水笔、毛笔、颜料等),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形式,在纸上塑造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以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1)幼儿绘画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上区分,可分为彩笔画、毛笔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画、拓印画、蜡笔水彩画、吹画、滚画、喷洒画等。

彩笔画包括用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等工具在纸上绘画。

毛笔画包括水彩画、水粉画和水墨画,它们是用毛笔和不同的颜料进行绘画。

印章画是用橡皮、土豆、萝卜等的切面,以及用积木、笔帽、牙膏盖或纸团、布团、手、脚等蘸上颜料盖印在纸上。

手指画是幼儿用手指蘸上颜料在纸上作画。

拓印画是将硬币、钥匙、树叶等放在图画纸下面,然后用铅笔在纸上来回涂,拓印出纸下的物体形象,或将物体涂色后印在纸上。

吹画是先将颜料滴在纸上,然后吹出不同的形状。

滚画是先准备浅盒子(不要盖,大小与图画纸相同)、各种颜料、玻璃球,然后将玻璃球蘸着颜料放人纸盒中来回滚动,让带有各种颜色的线条不规则地留在纸上。

喷洒画是在图画纸上摆放不同形状的纸片或窗花等,然后用牙刷蘸上颜料,用小竹片往自己的身体方向轻轻地拔牙刷,让颜料均匀

地喷洒在图画纸上;当颜料覆盖纸面后,轻轻拿开纸片、窗花等,纸上就出现物体形象的覆印。

泡泡画是在吹泡泡的肥皂水里调入不同的颜料,然后用吸管蘸上肥皂水吹,将吹出来的泡泡轻轻地碰在图画纸的适当位置,泡泡破了,就在纸上留下了图形。(2)幼儿绘画从教师是否命题上区分,可分为命题画和意愿画。

命题画是指教师确定绘画的主题,明确要完成的某种技巧任务和教育要求,幼儿按指定的主题绘画的方式。

意愿画是指幼儿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表达创作的绘画方式。(3)幼儿绘画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物体画和情节画。

物体画是指以单一物体为描绘对象,培养幼儿的造型能力。

情节画是以一件事情为主要描绘对象,反映一定的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的构图能力及处理物体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图案画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形上进行和谐的有规律的美化和装饰。2.幼儿手工是指幼儿运用一些物质材料,如纸、泥等,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通过撕、折、剪、贴、捏等手段,制作成平面的或立体的物体形象的艺术形式,表达幼儿的审美感受。幼儿手工对于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动觉之间的配合,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和形成立体概念有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泥工、纸工和自制玩具。

3.幼儿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观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愉快的活动。它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美术的性质

1.幼儿美术是幼儿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年幼的儿童尚不能自如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我需要,无法实现与成人的交流时,他们会运用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达到满足自我的目的,如代表某种含义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等。美术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当幼儿随手拿起一根小树枝或一支笔涂涂画画时,地上或纸上立刻产生了某种形象(当然这种形象有可能是几根乱线条或几个小圈圈),幼儿会感到满足,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倘若成人发现了他的作品并给予夸赞,定会激起他更多更流畅的创作欲望。因此,幼儿美术在其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它比语言文字更早地被幼儿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像和创造自己的世界。2.幼儿美术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想像、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方法。其特点是“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的”。幼儿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幼儿美术作品中,这些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一位中班孩子画了一幅画:老虎想吃小白兔但没吃到,老虎生气发火了,于是在老虎的头上方用红色水笔画了几根酷似燃烧的火苗的符号。这里所表现的就是孩子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老虎没有吃到小白兔,自然要发火。老虎发火,头顶要冒出火苗,且是鲜艳的红色,反映了他对世界的一种感性的认识和理解,非常具体而又生动。正是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使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魅力。3.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不同的生理遗传特质和不同环境的作用,使得幼儿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又使得每个幼儿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这便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幼儿美术是幼儿身心活动的反映,它能体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我们从幼儿美术作品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以及美术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集中的程度,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曾声言:“在一位怯弱且敏感的儿童所画的人的象征符号中,我能够在圆的、未封闭的、不确定的线条中发掘出他的焦虑,正如我能在另一位儿童的长方形人体中发现他果断的特征,这两种人都代表儿童整个人体组织的特征。” 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H.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有关心理机能的论述,把儿童的美术创作分为八种类型,即外向、内向思考型,外向、内向感情型,外向、内向感觉型,外向、内向直觉型。

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1)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多,则是攻击性儿童。

(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甘情愿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看出儿童的性。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4)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5)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以上两位学者描述的是绘画与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了解幼儿个性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

了解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是我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合理的评价。

这里描述的只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大致阶段。因为幼儿美术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年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发展的状况。决定其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由社会和教育所给予幼儿的美术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美术实践活动等因素。如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幼儿1岁半以前就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教育和涂鸦实践的幼儿,可能会延迟到5~6岁尚未脱离涂鸦期。1.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大量的研究。如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在其著作《儿童的研究》、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看儿童心理之发展》中都有过描述,这里将幼儿绘画的发展综合归纳为三个阶段,且突出其3-6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对其他年龄阶段不作描述。

(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3)图式期(5—6岁左右)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有研究表明,5岁幼儿能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来表现客体;6岁幼儿则在表现出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上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色彩丰富多样,且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如暖色表现热闹和快乐,冷色表现伤心和神秘等。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

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虽然还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但已有想表现的趋势。从整个画面上看,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即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逐渐地,这种并列式构图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即把画面上原来并列的物像分解离散开来,分布在画面的下面2/3部分,使得画面看上去立体化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少数儿童能画出多层并列式构图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2.幼儿手工的发展阶段

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对幼儿绘画的研究来得广泛和深入。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幼儿手工创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与绘画发展大致相同的过程,且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

(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这一阶段的后期能制作出代表一切固体物体(人、动物、房子等都可)的圆球。这与涂鸦期幼儿在图形涂鸦阶段用大大小小的圆来代表一切事物是完全一致的。

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如意的纸形。在粘贴活动中,幼儿还不清楚浆糊的作用,不会使用它。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2)基本形状期(4—5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进入用泥团圆、搓长的阶段,出现的是与绘画中的直线形式相对应的棒状形式,其意义仅限于表示事物的方向和长度。到了本阶段的后期,棒状出现了粗细、长短的变化,能塑造出具备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基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整体感不强。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物,使形象更加逼真。此时的幼儿由于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

(3)样式化期(5~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并用棒状物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相交成三度式样;他们还能塑造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在连接方法上,能用较为流畅的方法连接,使制作的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

在剪纸活动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能连续剪直线,而且能双手配合着剪曲线。由于能顺利地剪直线和曲线,此时基本上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如窗花等。

在利用纸盒进行的立体造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剪、挖、接合、粘贴等技巧进行构造,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装饰,如给作品着色等,力求更完美地表现。3.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

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且这种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仅仅是浅表层次上的,还不能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此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对色彩的认识,此时的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

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表现出对作品风格感知的困难,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训练,6岁幼儿慢慢能够感知作品风格。

(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

幼儿喜欢的是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非再现作品。有研究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对什么样的画是美的还没有一致的标准。绝大多数幼儿认为,画有花、动物、家庭摆设、小鸟等幼儿经验中熟悉的、美好的、使人愉快的事物的作品是美的,而画有残骸、人的脑壳、人形怪物等东西的作品是丑的。

另外,幼儿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偏爱原因的理解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和技巧方面,如涂得好不好等。

总之,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既受先天无意识的影响,也受后天认识能力发展的制约,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标准,从以自己直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提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美术作品;对作品的选择应有组织有系统,以使幼儿的欣赏经验系统化;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

名词解释: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以及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和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发展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欣赏周围环境与生活中美好事物以及美术作品,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枚,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鉴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

意愿画---指由幼儿自己独立地确定绘画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作为支持者协助他们完成的绘画。

填空:

1、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理性的和感性的两种。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

2、罗恩菲尔德是美国美术教育家,他被称为“美术教育之父”,他的美术教育思想称为“工具论”。

3、艾斯纳是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他和格里尔的美术教育理论被称为“本质论”,也被称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并认为教学内容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实施系统化。

4、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是奥地利儿童美术教育家西泽克。

5、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三种表述方式,分别是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组织的原则有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7、幼儿园美术教育包含美术欣赏活动和美术创造活动两种主要的类型。两者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8、美术欣赏的内容不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还包括自然景物,周围环境和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其活动形式主要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种。

9、形式分析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

10、幼儿园手工教育活动的实施:产生意图阶段;构思和设计阶段;制作与装饰阶段。

11、美术角活动分类:欣赏类、绘画类、手工类。

简答:

一、简述一下工具论。

这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主张。

充分肯定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也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罗恩菲尔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因此重视美术创造的过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创造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

二、简述一下本质论。

美术有三大功能:“美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美术是调动我们感性的手段,提供训练人类潜能的题材;美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

儿童的美术能力并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儿童的美术课程的学习的结果。

三、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阶段:

本能直觉期(0-2)

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

表现特点:

在自发情况下,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在教学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

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儿童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儿童对偏爱原因的分析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的技巧方面)。

四、儿童绘画发展:

涂鸦期(1.5-3.5)未分化---控制---圆形----命名

特点:随着儿童的动作与手、眼、脑协调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随认识能力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涂鸦行为的出现受条件的影响

它是0-7岁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

作为成人,应该要鼓励,为儿童创设必要的涂鸦条件,对涂鸦进行指导。

象征期(3.5-5):指三岁以后的儿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

造型上所画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联系,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一种实物的替代物。

色彩上能分辨颜色,但不能区分颜色间细微的变化。涂色能力逐步发展。

空间构图上,形象与形象之间各自独立,基本上没有联系,但能看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成人应该:鼓励儿童大胆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画画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儿童独立绘画的能力。

不能一味地灌输绘画技巧,或强迫去学习无法理解的绘画理念。

应该提供开放的生活与视觉经验,同时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加深其印象,强化视觉能力。

图式期(5-7):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造型上看,能用流畅线条描绘物体形象轮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基本特征。色彩上看,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空间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少数儿童画出多层并列式和遮挡式的构图。

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拟人化---指幼儿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

透明画---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得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

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

五、儿童手工的发展

无目的活动期(2-4)

基本形状期(4-5)

样式化期(5-7)

六、简述幼儿园美术教育总目标。

1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美具有敏感性。

2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通过各种造型要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3初步尝试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

七、如何贯彻审美性原则?

1、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做到: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启发性语言、艺术性语言)

3、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

八、如何贯彻创造性原则?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应包括信任、减少规定、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使其自由想象不受阻碍)

2、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正确认识和使用示范和范例。

5、改革评价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

九、贯彻实践性原则注意哪几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

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两个极端倾向。

十、幼儿美术欣赏的实施与指导经历阶段:

审美注意形成阶段的指导:在描述阶段,教师首先给幼儿一定的和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要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阶段的指导:形式分析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自己要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还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审美判断形成阶段的指导:书10

1十一、命题画的指导?

命题画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幼儿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

物体画教育活动的指导:10

3情节画的指导

十二、装饰画的指导?

装饰画指儿童运用各种花纹、色彩在各种不同的纸形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装饰。指导时注意:

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装饰原理

注意装饰画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避免重技法轻创造的做法

下载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正确认识和使用示范和范例;改革评价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合集)

    幼儿园美术教育:孩子的画,你读懂了吗? 人类先创造了图画再创造出文字,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要比语言更丰富。幼儿也在用自己的画表达着他们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历......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很多家长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孩子学好拼音、计算就行了,学不学美术都无所谓,又没想让他成为画家。”那么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

    幼儿园美术教育

    学习指南 了解孩子 ——美术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今后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要点范文合集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课程全面阐述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正确界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概念,注重教师在实施美术教育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 344工具孕育了美术的造型活动。 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时就产生了原始美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自已软弱无力时,便转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祈求,由此产生......

    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

    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圆通幼儿园 班级:中班 教师:张红娟 一、活动内容:手工制作:乖乖的小火箭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火箭的外形体征,在探索中学习粘贴的技能。 2、体验手工制作......

    幼儿园美术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美术教育心得体会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