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时间:2019-05-12 23:0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会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分析推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张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黑板上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 □□□□□)

2、指着卡片,提问:如果这些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数,你觉得哪个数会较大?为什么?(整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3、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较大? □□.□□ □□.□□□

4、学生猜测大小。(预设2种情况:后面大;不能确定)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以几张卡片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跳高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高成绩记录单,很遗憾,不完整,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0.□5米 小林、0.88米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使静态的文本信息变成可操作性的动态式探究材料,使封闭单一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发散,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2、学生反馈:小刚跳得最高。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比较出第一名。(板书: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引发学生的猜测)

4、假如小强是第二名,□里会是几?(预设:□里会填9)

5、□里填9是0.95米,你能确定0.95就比0.9大吗?

独立思考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

A、一位一位地比,从整数部分比起。

B、从小数单位比。0.95里面有95个0.01,0.9里面有90个0.01,95比90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0.95米=95厘米,0.9米=90厘米。95比90大。D、转化为分数。0.95=95/100,0.9=90/100。„„„„

6、反馈后提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1.2和1.05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分数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 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体验的教学,有效地促使目标的达成。】

7、假如小强不是第二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 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回顾验证

1、现在我们来研究黑板上的卡片,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要想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比较好?(预设:从整数部分开始翻;从小数开始翻„„。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做随机评价)

2、验证小数的大小,先翻开整数部分(都是12),在翻牌的过程中,不断地问学生:现在可以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 12.35 12.34□

3、还有一张没有翻开就能比较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如果是9呢? 对于方法B、C、D,你现在有何评价?(方法优化)

4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整数部分,若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小数部分。(板书)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意义建构基础上,再回顾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地实现了方法的优化,从而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异同点,让学生更深刻地突破了“小数的大小同小数的位数无关”的教学难点,并验证了比较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举例:同桌悄悄地写一个小数,然后一起来比较一下大小。比较后提问: A、要想写一个较大的小数,你应该怎样考虑? B、要想写一个较小的小数,你又应当怎样考虑?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同桌互动比较、师生互动交流比较等活动,验证了自主探究出来的比较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数学的常规方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检测

1、课本P10做一做:

2、【设计意图:从一组看似平常的变式练习题中,自发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将新知识的内涵进一步落实,使它的外延再次深化与拓展。】

3、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8<□ □>23.47>□ □>70.02>□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0>□>69 3.01>□>2.99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答案:课堂检测

1、> <

2、第一名:王枫 第二名:张娟 第三名:李丽3、1<1.8<2 24>23.47>23 71>70.02>70

4、答案不确定,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比较小数大小教案

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出示课件)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1)1001○999(2)654○543(3)8321○8436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同学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2、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数。

你们能根据要求写出小数吗?(出示课件)学生汇报

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1、做小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2、出示课本例题

1、出示跳高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高成绩记录单,很遗憾,不完整,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0.□5米 小林、0.88米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给他们排出名次。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3、小组讨论、比较

小刚跳得最高。

4、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比较出第一名。(板书: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引发学生的猜测)

假如小强是第二名,□里会是几?(预设:□里会填9)

5、□里填9是0.95米,你能确定0.95就比0.9大吗?

独立思考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1)0.9 米是9分米,而0.95米是9分米5厘米,(2)因为9分米<9分米5厘米,所以0.9米<0.95米.(3)把米转化为厘米。0.95米=95厘米,0.9米=9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0.9米和0.95米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 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4、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小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大家一起来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练习,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做一做

2、P94 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 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同桌互动比较、师生互动交流比较等活动,验证了自主探究出来的比较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数学的常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课堂测试: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

0.34

0.56

0.85 4.35

3.45 12.30

14.89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3.99

0.268 > 0.37

4.099 > 4.1

4.2 < 4.148

3、下面的()里能填哪些数字?

6.()8 > 6.48

3.11 > 3.1()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

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104~10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推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2.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演示文具店,售货员出现在学生面前)

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如果任选两种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文具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文具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文具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文具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文具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文具?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8 0.8 + 6 + 0.6

1.4(2)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文具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1)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文具,哪种文具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文具外,你还喜欢哪两种文具?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文具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完成第104页试一试。

三、方法应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让学生讨论:计算这些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如果学生对情境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演示,在学生理解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运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2)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除巩固计算方法外,注意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让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五、课堂检测(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四篇:人教2014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动手活动,逐步系形成空间观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在种形式的活动方法下,探索图形性质及变化规律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理解周长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分一分等活动,探究出四边形的特征,并学会区分和辨认。

2、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3、让学生在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 的实际含义。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探索找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四边形(教材第79页例1)【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特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教学难点】: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学具、小棒、七巧板。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苹果树„„)这幅画设计的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 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4.揭示课题:这幅美丽的图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图形中有一种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用笔做出标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其他的图形不是四边形?

2.探究四边形特征。出示选好的四边形。(1)看一看。

师: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四边形有4个角,有四条直的边。

(2)摸一摸。

师:请每个同学手里拿一个四边形,和老师一起来摸一摸它的四周。

归纳: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这就是四边形的特点。(板书)3.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书中的四边形,那你们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生:教室的门、窗户、地砖、黑板„„ 4.动手画一画。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针对同学画出的四边形进行评价。5.动手做一做。

师: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来做一做四边形呢?在做之前,请看清楚下面的要求。

课件展示要求:

(1)请选好小棒,做出的每个四边形要形状不同。

(2)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四边形又快又多。

师:(示范)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两种长度不同的小棒,红色的更长,蓝色的更短,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同的,现在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活动中播放音乐)师:时间到,放下手中的小棒。请小组长汇报个数,说出都摆了哪几种形状的四边形。(生答)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79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的特征

有四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第80页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师:(出示数学书)看,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出示手绢)手绢的面是什么形状?

生: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手绢是正方形。2.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同学们对它们很熟悉,可是,你们知道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今天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1)出示自学提示:

①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②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根据老师给出的学具,可以用尺量一量,用手折一折。

③记录自学的结果。

(2)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用你需要的工具和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找到以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书本帮忙。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和交流,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指名汇报: ①长方形有四条边。师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的?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数)那同学们帮“我”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拿张长方形纸演示),果然,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②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我们就称为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 生1:我是量出来的(进行演示)。

师:我们再来量一量黑板上这个长方形的边。(教师演示测量)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是折出来的(进行演示)。③长方形有4个角,都是直角。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数)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演示数)。果然,长方形有4个角。追问:4个角都是直角,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比出来的。(教师演示)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2)四人一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独立思考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相同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学生打开课本第80页阅读,然后在学具上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80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直角。正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相同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周长(教材第83页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周长。【教学准备】:课件、树叶、三角尺、钟面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课件出示照片)看这张照片,老师想给它镶上边框,那样会更漂亮。到底需要多长的边框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生1:量出照片每条边多长。生2:量出四条边一共有多长。生3:可以用线围一围。

师:量出这个长方形照片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周长)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1)出示数学书:数学书的表面有周长吗?谁来摸一摸?课桌的面呢?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和课桌表面的周长。(2)自选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从老师提供的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中自选物体,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3)师:这些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周长呢? 生1:数学书面一周的长度。生2:课桌面一周的长度。生3: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2.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1)出示印有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的作业纸。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用铅笔描一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师生讨论:

生1: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生2:这三条边不是一周,所以没有周长。生3:这个图形没封口,不能找到周长。

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师: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找到它的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动手操作,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1)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一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2)小组合作学习。

师: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利用学具合作来测量桌上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提示:这里有许多项目靠你一个人很难完成,大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测量得最快,最准确。看一看哪个小组分工更合理,哪个小组成员间配合得更默契,完成得最多!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深入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测量方法。(3)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从中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的边的 长度,只要测出其中几条边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用这个边长乘10,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也不需要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长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3:我知道了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的图形,比如树叶,先用细线把它的一周围上,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生4:我发现树叶的周长很难测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缠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另外,也不好用线围它一圈,因此这样不规则的图形很难测量周长。

生5: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周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6: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怎么去测量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周长,以后我就能测量很多图形的周长了。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周长

贴各种图形,描一描其周长。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第85页例4)【教学目标】:

1.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不足,觉得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今天,他们准备再比一次,乌龟要围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要围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周。但是,比赛还没开始,他俩就嚷了起来,乌龟说:“我跑得路多。”兔子说:“不对,是我跑得多。”

大家猜一猜,到底谁跑得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经过的路线(课件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要看谁跑得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长方形的周长。

(1)师:这个长方形(课件显示)代表小乌龟的跑道,谁来指示这个图形的周长。怎样就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先量再算)(2)师:通过测量得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3)汇报交流。

师:请汇报你们小组的算法(想法)。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操作投影演示。

生1: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方法: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即6+4+6+4=20(米)。生2:我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

方法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即6×2+4×2=20(米)。生3:我是先算长+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的长。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2,即(6+4)×2=20(米)。

(4)教师追问:长+宽×2这样写行吗?为什么?(不行)(5)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这道题。学生算完,汇报自己的算法。

师: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算法优化)2.正方形的周长。(1)师:这个正方形(课件显示)是兔子的跑道,谁来指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数据?(边长)兔子已经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你会算它的周长吗?怎么算?

(2)汇报算法。

生1: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即5+5+5+5=20(米)。

生2:把正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即(5+5)×2=20(米)。生3: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即5×4=20(米)。

师: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乌龟和兔子的跑道怎样? 生:他们的跑道一样长。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86页例5)【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规律的过程,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多种拼法以及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6张纸有几种拼法。【教学难点】:计算哪种拼法下的周长最短。【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2.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周长是多少?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和周长相关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阅读例5,说一说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提问:用16张正方形纸片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16张正方形纸片,然后交流。(4)在拼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6=1×16=2×8=4×4,所以图形的拼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长16个边长,宽1个边长;一种是长8个边长,宽2个边长;一种是长和宽都是4个边长的正方形。拼的时候,想一想16可以由哪两个数字相乘得到,有几组这样的数就有几种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在这几种拼法中,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然后比较长短。(2)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师:第1种长16分米、宽1分米,周长=(16+1)×2=34(分米);第2种长8分米,宽2分米,周长=(8+2)×2=20(分米);第3种长和宽都是4分米,周长=4×4=16(分米)。

师:哪一种图形的周长最短呢? 生:正方形。

小结: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86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和两位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3、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4、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难点: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学习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学习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5份占全厂的()/();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1元=()角

1角=()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学习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2)二位小数的写法。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米=()米 30厘米=()/()米=()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米 1米8厘米=()米 7角7分=()元 1元7角7分=()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内容,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学习准备:直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米 1米3厘米=()米 1米12厘米=()米 50厘米=()米 1元3角=()元 2元15分=()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学习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三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学习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 4厘米=()分米 8厘米=()米 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 2米30厘米=()米 6米3厘米=()米 5分=()元 2元5角=()元 4元6分=()元 20元4角5分=()元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学习准备: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0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学习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学习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五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学习重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5篇)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

    小数比较大小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40例5,完成P40“做一做”,P42“练习十”第6、7题。▷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小数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 提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情......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3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