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形的画法教案
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内容:
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难点: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动手操作法、探究法。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
2、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4、揭示课题:今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思考:要画具体大小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
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3、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投影)
4、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可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5、多媒体演示长方形的画法。
(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8厘米。
(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6、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
(三)巩固发散:
1、完成P60做一做
2、指名汇报画法。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画法 :
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8厘米。
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第二篇:长方形的画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学会了画垂线的方法安排的。通过回顾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而如何去准确的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则是学生对画垂线的一次综合运用。
成功之处:
1、分层递进,掌握画图方法。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在尝试中发现学生操作中的缺点,及时进行纠正;然后让学生用心观察比较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小组内合作交流,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到的知识才深刻。整节课让学生分为三次画长方形,逐级上升要求,第一次尝试画出长方形,找到方法;第二次按要求准确画出长方形;第三次巩固画长方形的方法,转化为能力。
2、补充知识内容,巧画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例如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先用三角板画一条3厘米的闲,三角板不动,再用另一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着这块三角板,另一条边上下滑动,在3厘米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画两条5厘米的线段,再连接这两条线段的另外两点,即可画出一个长为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长方形时,光靠目测,没有好的画图习惯,不用直尺和三角板,导致画的不标准。有的长与宽长度不够,有的四个直角不够标准,导致出错。
再教设计:
规范学生画图的方法,并从错例中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消除学生不愿意依靠画图工具,只凭目测的观念。
第三篇:山石画法教案
湘南学院 美术系 09级 张玲玲
课
时
教
案
课题:山石的画法
第2课时
总序第 三
个教案
课型:理论与实践
编写时间2012年10月18日执行时间:2012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了解山石的勾勒技法
画山石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山石外形塑造 丰富山石内部结构与细节的常用皴法。
教学难点:教难点:对塑造山石外形时用笔的灵动性的讲解。学难点:皴法的表现与正确运用。
教学用具:教材、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演示法、图片展示法、讲解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画法和树的组合。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山石的画法。山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山石画法尤为重要。笔墨技法一:勾勒(山石造型的表现技法)特点:
1、顺笔勾,逆笔勒。
2、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3、阳:细、疏
阴:粗、密
4、线条粗细变化,用笔转折顿挫 具体示例一:
聚一
聚二
聚三
示例二:
小间大发
大间小法
二、皴、擦(丰富山石的内容)
1、线→粗细,疏密
南方→披麻皴{
2、中锋为主 初学{
北方→斧劈皴{
1、面→大小
2、侧锋用笔
三、点:圆点、浑点(破醒画面)
四、染(远山,石头的暗部)
目的→强化厚重感 {
要求→笔大、水足、多遍
五、破
目的→修改调整画面中滞板呆的部分 {
具体→重破淡、淡破重、干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色、色破色、色破面、线破面等
综合总结:板书罗列要点,复习回顾
顺笔勾,逆笔勒
1、勾勒{ 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阳:细、疏
阴:粗、密
4线条粗细变化,用笔转折顿挫
线
南方{ 中锋
山石的笔 {
2、皴擦{
墨技法
北方{ 面
侧锋
3、点——破醒画面
4、染 {目的:强调质感
要求:笔大、水足
5、破 {目的:调整画面
具体:重破淡、淡破重、湿破干、干破湿……
课后小结:
这节课在10月10号进行试教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第一个,板书不简洁。
二、在某些专有名词上的推敲不够。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进行调整,一、采用大括号形式简化板书。
二、查阅很多资料给专有名词一个准确的界定。
三、上课前先进行了试讲把自己上课的流程理清楚,问题基本解决。
第四篇:长方形教案[推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案设计
赵文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通过猜想,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学习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大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纸片每人一张、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见卡片)
二、设问导读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三、自主探索、交流
1.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2.“理清题意。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弄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全班展示: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1)26+14+26+14=80(米)(2)26+26+14+14=80(米)(3)26×2=52(米)14×2=28(米)52+24=80(米)
(4)26+14=40(米)40×2=80(米)师生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4.“想想做做”第1题。5“试一试”。
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3题。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3.“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
五、我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六、作业:1书面作业(略)
2、预习作业(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温故互查复习旧知,再导入新课的,再自主自学展开交流,最后巩固练习。我在出示长方形实物时提出问题,我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在学生说出求用了多少木条实际就是求长方形图片的周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篇:长方形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3页— 64 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对算理的理解。教学用具:丝带、直尺、用硬纸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听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的故事吗!
灰太狼为了能抓住喜洋洋,天天坚持锻炼,每天围着狼堡前的一块草地跑一圈,而喜洋洋为了能更好的躲避灰太狼的追击,也围着羊村前的一块草地每日跑一圈。(灰太狼跑的是长方形草地,长40米,宽20米;喜羊羊跑的是边长为30米的正方形草地。)
3、师述: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灰太狼和喜羊羊谁跑的路多?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师:我们不能光凭猜想,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出示多媒
体课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合作操作,解决问题。
1.灰太狼的路程:(帮忙想一想)
提问:灰太狼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揭板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1)讨论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请小组回答,并说出怎样想的。可能:(1)40+20+40+20=120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周长的含义是4条边线的总和就是:宽+长+宽+长=周长
(板书:40+20+40+20=120米
宽+长+宽+长=周长)
(2)20+20+40+40=120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
两条宽加两条长
(板书:20+20+40+40=120米
宽+宽+长+长=周长)
(3)20 x 2=40米
x 2=80米
40+80=120米
师:说说每一步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x 2=40米
x 2=80米
40+80=120米 宽2+长2=周长
(4)40+20=60米
x 2=120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长+宽+长+宽=周长
长+长+宽+宽=周长
(长+宽)x2=周长
2.师:现在能证明灰太狼和喜羊羊谁跑的远了吗? 3.师:我们一起来认识喜羊羊跑的路线? 4.讨论怎样计算喜羊羊跑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
30+30+30+30=120
30x4=120
边长x4=周长
师:通过科学计算后,我们发现灰太狼和喜羊羊谁跑的路多? 巩固练习
1、已知羊村有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55米,宽25米,求羊村游泳池的周长。
2、已知狼堡有个正方形的游泳池,边长20米。球狼堡游泳池的周长。
三:师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