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3: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和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教科书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制作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学习制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品质;通过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图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前课君主专制集权加强的具体措施,然后由本课导语进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

1、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扩大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此外,想搜集奇珍异宝以挥霍享用,也说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2、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物质基础,明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罗盘针的运用为航海提供了技术支持;明初国家统一、政权巩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政治保证;此外郑和的特殊身份及才干足以担当航海重任。

3、看图弄清西洋到底包括哪些范围?

4、阅读归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地点以及最远到达的地区

5、讲解郑和下西洋概况,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贡献,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使中国更加疲敝。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南洋的地理范围?

2、中国人到南洋的历史渊源、是哪些人?

3、郑和下西洋后到南洋去的人更多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中国文化对南洋的影响非常明显。请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东南亚的文化习俗在哪些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

(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学生阅读自学并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16C晚期来到中国,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贡献的传教士有哪些?

2、利玛窦、汤若望的贡献有哪些?

3、西方传教士东来有什么影响?

三、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小结

四、学习与探究:

五、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川教版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地理范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联系当今我国提出的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初步学会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是与外界的交流,国家的开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明白国家的发达与强大是对外交流中受到重视与尊重的主要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方法和手段 :

课堂设问一: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回答:西域物产丰富,遥远而神秘,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课堂设问二:概括张骞出使西域有几次,他的时间、目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次:公元前l38年从长安出发,经过13年,才回到西汉,向汉武帝说明西域各族人民想同西汉往来的意愿,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想联合乌孙一同打击匈奴,结果没成功,但是乌孙使者来到西汉,对西汉表示敬意。师: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了他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生:(回答)师:(注意引导)

师:由张骞我们想到了我们自己,他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这次考试考得不太理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向张骞学习,我们学习知识应该会学以致用。

师:虽然张骞没能完成汉武帝交给的出使任务,但是,张骞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人们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因此开放,接受外来事物,能使国家强大起来,西汉的丝绸之路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积极吸收外来的精粹,促进自己的发展,不会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丝绸之路开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交换的物品也丰富起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往来,西域各国纷纷同汉朝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为了更好促进东西方的交流,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师: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作用、意义、生:(回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探究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虽然,张骞已成为历史,古丝绸之路也不再辉煌,但一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已经架设起来,这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必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丝绸之路必定会重现辉煌!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

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分为四个板块,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突显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而做出的努力。在课堂上有过多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这种问答的方式稍显呆板,过程按部就班,但是内容不显突兀和断裂,相对来说比较连贯,但是也有一定的问题,即是学生参与的层面和深度较低,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给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历史短剧中的钱宰的扮演者,他台词虽短,但是节奏把握的相当到位,将老儒生的不愿早朝的那种状态表现的惟妙惟肖,更让我吃惊地他对于角色的深入体惜,竟然把课堂当朝堂当堂一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为老师我灵机一动,临时设问,让他说一说老儒生钱宰的心理感受,在锦衣卫严密监视下的生活感悟。这完全是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交流的生成,我虽然不赞同这一跪,但是作为老师我不得不佩服学生对于角色的领悟,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灵光涌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比我们教师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我们当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对于传统缺乏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一面”的经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写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崇敬、热爱、爱戴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一面”的经过。

2、学习本文顺叙的写法和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崇敬、热爱、爱戴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掌握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和某人难忘的一面、为什么难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谁和谁的“一面”?这个“一面”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面》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用一句话试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这是谁和谁怎样的“一面”)

2、请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六要素。

三、自主探究

1、文章标题是“一面”,这是作者和鲁迅先生匆匆的一面,那这“一面”的由来、经过和结果怎样?为什么以“一面”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不以“我和鲁迅先生”或是“鲁迅先生对我的关怀”为题?这样命题有什么好的地方?

2、你从课文标题“一面”中发现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3、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呢?速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中一共有几次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

2、为什么要几次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呢?这几次外貌描写是一样的吗还是存在不同的地方,它表现在哪里?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3、思考问题:人物描写方法有几种?文章中除了对鲁迅先生进行外貌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吗?请找出来。文章中重点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为什么要重点采用这种描写方法?

4、“我”与鲁迅先生匆匆的“一面”时,“我”的心理活动怎样,请找出来,看看有几次 并分析它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2、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描写他或她的外貌特征,字数一百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一面”的含义。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叙议结合、记叙基础上画龙点睛地议论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

体会“一面”对“我”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一面”的含义和对作者的影响。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

1、叙议结合、记叙基础上画龙点睛地议论的表现手法。

2、“一面”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和复习提问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质疑探究

1、齐读倒数第二段,思考“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这句该如何理解?

2、理解“一面”的含义。

三、读读句子,体会精彩的句子。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像得到了保证似的”有什么作用?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以及“战士”各是什么含义?

四、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1、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2、抓住特征描写外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五、小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和作品,进行知识整理和积累。

2、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海口市沿江中学语文组

高梅凌 初中语文

《一面》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杨教授的视频讲座后,我受益匪浅,现在我结合所学光盘内容与自己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我教了《一面》后,我对该课进行了反思:

1、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安排他们预习课文,利用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引领学生用多种读法读课文,促使他们主动地读,兴致勃勃的读,积极鼓励学生阅读,以读促悟,以悟引读后我引领着学生找出文中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然后主要抓住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又适时地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相关资料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较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宽松民主活跃,达到了清晰授课的目的。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一面》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描写十分精彩,鲁迅先生的外貌特点是瘦、但精神很好,我从这儿入手,提问:鲁迅先生的瘦表现在哪里呢?学生找了找课文回答:作者对他的描写从“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到“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然后到“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再到“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最后到“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开心地说:“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请你们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瘦的特征的语句读一读,然后用笔勾画出来,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的瘦的,共有几次描写鲁迅先生的瘦的呢?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他的瘦的特点的呢?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和描写方式呢?”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让学生在成功的突破难题中快乐地学习,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师生心目中高大起来。在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上,我先是由以往的普通的写作方法太一般太过于陈旧讲起,如何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来刻画人物切入,谈到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共有三次,从暗处到近处再到特写,写作顺序由远到近,刻画人物外部轮廓由粗到细,文笔由略到详,对人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瘦,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的人。我让学生试着小结鲁迅的性格特征,又让别的同学补充,最后把鲁迅先生归结为他是一个慈爱、谦虚、乐于奉献、爱憎分明、精神矍铄、坚强刚毅、关心支持追求进步青年的老人。我安排的课后作业是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描写他或她的外貌特征,字数:一百字左右。这样趁热打铁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刚刚学到的写人的描写方法。

总的来看,本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教学目标分层次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板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成功的收获中强化学习的信心。

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课文中词语感情色彩的体会,应该让学生注意这些地方,以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忽视了对重点词语所起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精辟,有些单一。原因有:教学理论不够丰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要提高教学水平还需要往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我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这些漏洞,并对其加以改进。

第五篇: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

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道德情操方面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 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

五、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问题】环节,完成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 郑和下西洋

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

1、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在位皇帝、目的。

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学在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标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表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表格填写。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郑和下西洋特点: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结合地图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向学生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和平与友谊之旅。

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2013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我国发行了一套邮票(4张)向我们展示了郑和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3、找出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过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主动下西洋沟通了明朝的对外关系,这种方式是和平交往的。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地区严重扰乱我国海防,这种对外交往的方式为战争暴力冲突,接下来具体看一下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

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与探究:

1、了解倭寇的来历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标出戚继光抗倭的原因。倭患出现的原因: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戚继光抗倭的原因:

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倭患”严重。

3、找出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①明朝戚继光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侵犯。

②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③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两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材料研读P73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赏罚必信,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4、评价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同仇敌忾。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六、课堂小结

明前期,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中后期,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还能取得胜利,说明此时中国还没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经被迫采用战争自卫,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而葡萄牙入侵时,它已成为殖民国家,尽管还不敢发动公开的大规模战争,却能够耍手段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已经显露出落后软弱的趋势了。总之,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了。

七、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课堂检测】环节。

八、板书设计:略

九、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题:《明朝的对外关系》(2016人教部编七下)执教:站岗学校

周荣 时间:2018-3-27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川教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