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合集)

时间:2019-05-12 23:3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三、教学用具

1、小黑板或者手写“目标、自学指导”等的白纸。

2、录音机或者手机(播放《月光曲》)。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贝多芬给穷兄妹弹奏乐曲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茵、霎、啊”字的读音以及“盲、粼”等字的写法。

2、了解贝多芬给穷兄妹弹奏乐曲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大家演唱的歌曲,带给了老师不一样的感觉,让老师得到了美的享受。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是美好的,是让人愉悦的,因为它凝聚了创作者的精神和灵魂。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很多音乐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背后的动人故事。(师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过渡: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这节课啊,需要完成这几个任务。也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同上,略)

3、出示自学指导。

师:我知道以上目标很容易,但是今天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几个目标要在一定的时间里自己自学完成,比一比看谁最会自学。怎样自学呢,老师帮大家制定了自学指导。

小黑板出示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己对照黑板上的词语进行练读,一个练三遍,练完之后和同桌互读并指出对方错误。

3、浏览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回答: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把自己的答案和同桌交流。师读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大家按照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怎么样?好,计时开始,时间是十分钟,记住哟,老师还要进行检测呢!

二、先学环节。

教师:来回巡视辅导,督促并检查,了解学情。学生:按照自学指导逐条自学。

三、后教环节。

过渡:同学们,自学完了吗?好,那就勇敢地接受老师的检测吧!来,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1、个别读。

2、齐读。

3、把词语里面的字拿出来再检测学生。教师重点指导:(1)“茵、霎”的读音。(2)“粼、盲”的写法(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4、检测读书情况。

过渡:把这些字词放到课文中能不能准确地读出来呢?

(1)

1、2自然段全班读,第10自然段齐读,其它段落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相机点评学生读书情况。)(2)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中有多处“啊”,根据普通话的朗读规则,它在不同的情况下要变调。来,我们先找出来。

学生找出来之后在书上做标记,教师简单讲解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再进行练读。

4、检测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检测标准:学生只要能够说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情就可以。(板书:盲姑娘兄妹、贝多芬。)

5、过渡:是呀,课文就写了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能用书上的相关句子回答吗? 生: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看出这个姑娘多么想听贝多芬亲自弹一弹啊!

师:你能读出她的这种迫切心情吗? 生读句子,说想法,再读。(如果先说想法,就让他说从哪里看出来?然后再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板书:贫穷、热爱音乐、善解人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分角色读一读吧!指两位学生读一读。师:兄妹俩的谈话正好让大音乐家贝多芬听到了,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这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啊,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师:(过渡)是呀,盲姑娘贫穷、热爱音乐,善解人意引起了贝多芬的极大同情,(板书:同情)让同样热爱音乐的贝多芬深深感动,(板书:热爱音乐)所以他想都没想就轻轻地走了进去,而且诚恳、热情地说明了来意后,坐在钢琴前面弹奏起来。(师板书:弹一曲)可是,他弹完了一曲后,为什么又弹一曲呢? 生:因为盲姑娘听得懂他弹奏的乐曲。师:是啊,那盲姑娘是怎样评价的?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能不激动吗?让我们也激动地读一读。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生:是啊,我就是贝多芬,真没想到你双目失明了还这么懂音乐,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和音乐相伴,他在晚年失聪的情况下还在进行创作,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啊!今日在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内心是多么激动啊!于是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板书:激动、再弹一曲)

四、课堂作业。过渡:那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乐曲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具体学习。这节课大家学得真好,老师相信接下来的作业一定会写得更好!抄写下列词语,一个抄两遍。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盲姑娘兄妹 贝多芬

贫穷、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

善解人意 ———— 同情

酷爱音乐、懂音乐 知音

————激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学习一种读写方法,分辨事物与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体会实在的事物和联想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盲姑娘兄妹那么贫穷,又那么热爱音乐,特别是盲姑娘对音乐是如此地痴迷,让贝多芬十分激动,正在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听音乐)

2、出示目标。过渡: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让兄妹俩深深陶醉。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首曲子。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什么目标呢?请看---(出示目标,同上,略)

3、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这节课的目标比上一节课稍微难了一些,但是我相信是难不倒大家的!再说,还有“自学指导”在帮助大家呢?请看——

1、小声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听着月光曲,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再读第9自然段,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

3、默读第8、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把它划上“----”,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划上波浪线。划完后和同桌交流: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好吗?为什么?

师:大家快跟时间比比赛吧,看谁能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任务!我随时要在旁边看你们的学习进程。

二、先学环节:

教师:来回巡视辅导,督促并检查,了解学情。学生:按照自学指导逐条自学。

三、后教环节:

过渡:刚才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努力,老师就知道大家学习的效果了。好,现在谁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1、交流问题1(1)指生读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的画面。

老师边听边板书: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照耀。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越升越高,海面上分别是怎样的呢? 生:月亮升起时是“微波粼粼”„„

(师板书:微波粼粼、穿过微云、波涛汹涌)(2)师指导:大家想象一下在月亮升起时海面上微波粼粼的景象,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我们读得时候也轻轻的,慢慢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的时候,我们的声调也慢慢变高;最后在月光的照耀下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要读得高昂激越。师:谁来试着这样读一读?

(3)师:读得还不错,那让我们再亲耳聆听《月光曲》,感受一下曲调是不是这样变化的。

学生聆听《月光曲》。师:听出来是这样变化的吗? 生: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

师:哦,听出来了,那我想这个问题大家也能够解决了。请看---这段话通过 来表现音乐起伏的节奏,第 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轻幽、舒缓;第 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逐渐增强;第 句描写表现了音乐的高昂激越。

学生思考后完成填空。

师:让我们随着《月光曲》曲调的变化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齐读)师: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的美好情操;而那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思想感情就是这样变化的。

2、交流问题2 师:《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的景象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没有,那是兄妹俩想象到的。)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

引导学生找这一段里联想的句子,再找第8自然段里联想的句子,剩余的就是写实在事物的句子。

(1)全班齐读去掉联想后的句子。也就是只读实在事物的句子,读完后谈一谈加上联想的好处。生谈加上联想的好处。

师:是呀,有了这些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大家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就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四、当堂训练。过渡:《月光曲》展现的意境这么美,这么美的意境,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是不是要把它积累下来啊?(是)那就让我们比一比,谁最先会背第9自然段。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1)先背兄妹俩想象的画面的内容,再背现实的内容。(2)背的时候要展开想象。附板书:

26、月光曲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26课《月光曲》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课《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10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文中哪些是些实在事物,哪些是些由事物引发的联想。

重难点:

1、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2、体会课文写实和联想相结盒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前欣赏《月光曲》。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生字和词语。

2、从第一、二段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讲读第三、四段

1、朗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思考:

(1)贝多芬走进屋子里看到了什么?(盲姑娘)

他要做什么?(给盲姑娘弹琴)(2)结合上面内容想一想: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

(3)听完一曲后,盲姑娘做出了怎样的评价?体会“纯熟”和两个“您”字的意思。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感觉怎样?

为什么贝多芬决定再弹一首?(联系上文说说)

2、读第八自然段,(1)贝多芬在弹第二首曲子时环境怎样?

体会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环境和充满对兄妹俩的同情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灵感。

3、默读第九自然段

(1)贝多芬的琴声把兄妹俩带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用横线画出实在事物的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兄妹俩因琴声所产生的联想的句子。(2)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想象画面,感受音乐乐曲旋律的变化?

结盒《课堂作业》指导学生解决。

(3)当皮鞋匠回过神来看看妹妹时,他感受到了什么?引读第九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体会妹妹的联想也是一样的,都能听懂贝多芬的曲子中表带的感情。

4、集体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 “陶醉”“苏醒”的意思,再次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演奏技巧。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课堂作业。

2、能力测评。

附板书设计:

琴声

谈话

一曲

激动

同情劳动人民

月光曲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创作

又一首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曲子内容

演奏技巧高超

海面刮风,卷起巨浪

记录

飞奔

一夜工夫

第四篇: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

月光曲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大家是否比较陌生的呢。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我们来看看。

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⒈为课文标注小节号。

⒉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⒊圈出不理解词语,并尝试解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⒈读题。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⒊(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⒋学生交流。(板书:弹再弹)

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⒈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谱成)

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⒈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⒊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⒋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⒌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第五篇: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显示各关内容: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写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美好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该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该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后请他们轻声跟着老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地背诵这段文字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通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三)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美好)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情轻松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轻松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内容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情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

这样细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盲姑娘,贝多芬是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热爱音乐、深知音乐的知音而创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穷鞋匠的想象来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的内心的情感变化。自然而然地,难点就轻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善良和伟大,善良表现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伟大表现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我觉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让人敬佩!”“如果贝多芬没有对盲姑娘那种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他肯定创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知、明理、悟情、抒怀,在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四)拓展创作,展现个性。

为了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特意设计了一项课后选择练习: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光曲》的来历,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届时将选录优秀的作品进入班级的版报、网站,予以奖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的选择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月光曲》是一个传说。我发现这个传说只是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想没有一个字,但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未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产生的核心所在。一首伟大乐曲的产生,我相信老师们会认同,它不仅靠天赋,不仅仅靠丰富的想象,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所以贝多芬自己也说,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是我这堂课唯一引用的课外资源。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暗线(贝多芬内心的想法)转化为我整堂课的明线、主线。让学生入情入境,将心比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了解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我想这是符合高段的学段特点,也是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只有走进艺术家,才能走进艺术,才能欣赏艺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今天经历一次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新课标以及本册教材的要求,我紧紧围绕第三自然段:兄妹对话,第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我很努力地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方说,对兄妹俩的对话是在我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感悟的,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感情朗读为重点,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我是让学生质疑、感悟,以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非常好。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乐曲激趣、激情导入:

课始,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进而了解贝多芬。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读写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专门设计了“贝多芬准备再谈一曲时心里想什么”的书面语言训练,让学生想象写话。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4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5

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

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显示各关内容: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闯关”,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加之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质疑问难,互助解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质疑问难和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问题的难易程度,尽量地让学生自己解决;之后,对于全体学生都感到比较困惑的几个问题,教师则组织、鼓励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选定一个问题在组内再读文、思考、讨论、交流;最后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反馈学习的情况,大家当众交流。学生在读中思考质疑,活跃了思维,人人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即便是对文章的某些理解可能会有些偏颇(如“是什么触发了贝多芬的灵感,创作了《月光曲》?他要通过《月光曲》表现什么呢?”等问题),但也不失为是一次很好的互助学习,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P>

(三)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写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美好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该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该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后请他们轻声跟着老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通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四)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美好。)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情轻松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轻松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内容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情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

这样细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盲姑娘,贝多芬是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热爱音乐、深知音乐的知音而创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穷鞋匠的想象来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的内心的情感变化。自然而然地,难点就轻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善良和伟大,善良表现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伟大表现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我觉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让人敬佩!”“如果贝多芬没有对盲姑娘那种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他肯定创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知、明理、悟情、抒怀,在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五)拓展创作,展现个性。

为了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特意设计了一项课后选择练习: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光曲》的`来历,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届时将选录优秀的作品进入班级的版报、网站,予以奖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的选择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

附学生改写的作品:

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格外宁静。我依旧像往常一样坐在钢琴边,弹奏着贝多芬的一首曲子,可是反复地弹了几遍仍然是断断续续,“多难弹啊,要是我能亲耳听听贝多芬先生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刚一脱口,我就感觉到自己不该说这话。果然,听见哥哥伤感而又满怀歉意地说:“都怪哥哥没用,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我连忙安慰他:“哥哥,你别自责了,我只是随便说说罢了。”这时,只听见门“咯吱”一声响了,好象是有人走进来了。“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说话的人有着浑厚的、有磁性的嗓音,显然是位先生。我连忙站起来让座,听他弹奏。悦耳的琴声悠然响起,就是我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我真是又惊又喜。流畅的乐曲真令人陶醉啊,我都听入迷了,我从来没有听到谁能把贝多芬先生的曲子弹得如此纯熟!突然我想到一个问题:贝多芬先生不是到我们镇上来演出吗?他会不会就是?于是我激动地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您弹的曲子感情多深哪!”奇怪的是那位先生并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听到他温和地问:“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秋风拂过我的脸颊,屋里显得静极了。一阵柔和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我仿佛看到了哥哥曾经对我描述的美丽情景:一轮皎洁的圆月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升起,波光粼粼的大海一望无际,紧挨着月亮的地方银光点点。不一会儿月亮就越升越高了,速度也似乎快了些,在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里穿行,海面上铺满了银色。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巨大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大海上顿时波涛汹涌,多么壮观啊……“哥哥,我看到了!”“妹妹,我也看到了!”“咦,那位好心的先生呢?”“他肯定就是贝多芬先生,只有他才能弹得那么好!能亲耳听到他为我弹奏,我是多么幸福啊!”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出自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这一课是在学习一些描写方法后,进一步来学习作者想象和实写的写作手法,并为以后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茵、蜡、陌、盲、键、粼、霎、录”,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纯熟、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自身条件,我设定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关键为: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的回答课后的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贝多芬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教学起主导作用,在学好、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超越教材,而教学设计要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习者内在的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创造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的氛围和机会,教师要着力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教法源于学法,教法诱导学法,教法服务学法,学法源于规律,规律决定学法、决定于教法,基于这一理论我设定了如下的学法与教法:

学法:

1、运用自主、独立、探究、创新的学习方法,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字、词;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引入《月光曲》,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落实第一条学法的目标,根据课后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进音乐,进入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是小学教学的关键。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根据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需要我设置两课时来完成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应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由课堂小天地,转变天地大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

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画面。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7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以“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读写点进行编排。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文脉清晰,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渴望——听了演奏满足——知道是贝多芬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对话被触动——同情兄妹被感动——遇到知音而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是落实本组课文读写点的重点段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习《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段,在读中感悟、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通过个性化朗读、听音乐读、删句品读等方法体会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围绕这样的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及体会第九自然段实虚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四、教法及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入有效的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把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删句品读、填词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本课的教学。同时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用归纳概括原因、提炼文中词语概括画面、批注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思、议、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引出问题

(二)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从整体入手回顾主要内容并回忆上节课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为后面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做好铺垫。

围绕中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我组织学生默读自学,请他们快速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弹曲原因,并和同组同学交流修正。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自学后,我采用小组汇报形式组织全班交流:探究弹曲原因。有的组在汇报中相互补充出兄妹俩酷爱音乐、家境贫穷;有的组通过填词补白法走进姑娘真实内心体会“随便说说”的内涵,感悟到姑娘善解人意,而这个姑娘竟然还是一位盲人;有的组运用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到贝多芬的心被触动。这时我及时小结学法:你们真会学习,抓住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体会到弹曲原因。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贝多芬被感动而为兄妹俩弹曲子。

接下来学生围绕“为什么再弹一曲?”继续展开交流。有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抓住‘入了神’及对话中的两个‘啊’体会到盲姑娘懂音乐。”有的小组补充说:“对话中的两个‘您’使我们体会盲姑娘猜疑和确定这个人是贝多芬时特别的惊喜和激动。”大多数学生只能知道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却体会不到贝多芬是因遇到知音而再弹一曲。这时我通过删句朗读,让学生认真看书倾听,发现其中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我的朗读和书上相比少了“感情多深哪!”但他们还是体会不到贝多芬琴声中融入的深厚感情。这时我进行点拨:一般人听贝多芬的音乐和盲姑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感受到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这时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再次走进贝多芬内心:“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语,你会想……”这样学生情感与贝多芬内心就会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他因遇知音而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

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领悟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叶圣陶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文章并没有真正描写《月光曲》琴声、节奏及旋律,这一内容是通过皮鞋

匠听琴声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进而鉴赏这段文字?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等方式学习第九自然段内容,使《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共鸣。

学生默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并用概括的语言批注读后体会和感受,我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层次汇报交流。

第一层: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有的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表现眼前出现三幅画面;有的是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概括出三幅画面;还有的能在教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画面变化”的点拨中,发现“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这些表示变化的词语。至此,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描写月光曲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美妙画面。

第二层:体会旋律变化。学生感受到画面后,很快就有同学体会到画面的变化原因——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轻幽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这时我及时评价鼓励:“你真会学习,透过文字体会到节奏和旋律,看来边读边思考往往能读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

第三层:体会情感变化。学生能感受到旋律、节奏而想不到这些都是由贝多芬情感变化所致,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前文并结合板书想一想: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联系上文后发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心情轻松平静,曲子轻松舒缓;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十分感动,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为盲姑娘弹琴,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自己,这时的贝多芬遇到盲姑娘这个知音更显激动,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这样细细体味,学生思维豁然开朗:文章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此时学生读懂《月光曲》谱成的过程,体会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进而感悟到“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魅力。

第四层:欣赏乐曲,感情朗读。此时播放《月光曲》片段,学生会有目的欣赏,听出其中变化,感受乐曲美妙。再通过自由读、推荐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月光曲》富于变化的美妙旋律及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

第五层: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虚实结合”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法,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作用。我引导学生观察:皮鞋匠的联想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吗?然后删掉联想的部分,让学生读并谈感受。体会在实在事物描写中加上恰当地联想,文章内容会更生动,表达感情会更深刻。这样的表达方法就叫做“虚实结合”,批注书上。

第六层: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后,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七、学习效果评价

1.朗读能力的评价: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2.语言积累能力的评价:课上,背诵第九自然段;课下,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表达方法的评价:课下,边欣赏《月光曲》,边描写自己想象的画面。

八、本设计和以往的设计相比,有这样三点最突出的特色:

(一)主线清晰

以盲姑娘和贝多芬相互交织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全文。在回忆《月光曲》谱写经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创作原因”这一主要问题,抓住重点语段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内容,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

(二)自主读悟

环节二“探究创作原因”及环节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均采用自主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在作业纸上归纳创作原因并交流修正,从文中提炼词语概括三个画面等学习方法,都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通过创设“此时,假如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情境,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真切体验到人物情感。自主读悟、汇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授以学法

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中体会其丰富心理和情感,深入探究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品读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除让学生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外,还通过删掉联想部分与原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哪是“实”,哪是“虚”,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获得人文滋养的同时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下载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执教者:金江中小学 张玲苹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6课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一、课前放录音《月光曲》。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2、《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3、......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之前,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 (生:《伯牙绝弦》)。在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春秋时代俞伯牙那高超......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霍懋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

    月光曲教案

    26月光曲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塘村学校 姓名:尧慧英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六(3)班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3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查......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

    月光曲教案

    第二十六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