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

时间:2019-05-12 23:5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

第一篇: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

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

摘 要:火炮设计理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本文构建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理念的教学新体系,阐述了具体实施方法和目的,通过新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火炮设计理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

火炮专业作为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二级学科,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火炮设计理论是火炮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具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系统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为我国兵器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根据近些年对我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情况的回访,了解到军工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我校火炮专业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地被安排在技术研发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火炮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体系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三结合,进而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火炮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传统教学模式

火炮不同于其他机械系统,其工作状态一般处于高温、高压、高速的极端条件,相应的设计理论也有别于传统机械系统,具有专业性强、理?难度大、知识点多的特点。传统的火炮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验、课后作业则为课堂讲授内容服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卷面考核为主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和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军工专业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方向。而我校火炮专业具有雄厚的科研创新能力,承接大量的基础性和工程性科研项目,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这是火炮专业教学的宝贵资源。

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火炮专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伴随着各种新原理、新结构、新方法的出现,火炮设计理论也在不断充实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建立以经典火炮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体系。研究型教学模式,也称研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以使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本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经典火炮设计理论是火炮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是本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立足点。根据火炮结构组成,一般可将火炮设计理论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炮身设计、反后坐装置设计、自动机设计和炮架设计。每一部分自成体系,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了充分锻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火炮设计理论各部分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图1所示。

炮身设计部分要求学生要掌握身管内部应力应变的分布及规律,能够进行身管弹性强度极限的计算。这一部分以厚壁圆筒理论为基础,以火炮身管为对象,根据强度理论进行身管结构设计。在新教学模式下,精简理论部分讲解,增加学生课后自学内容,新增利用现在广泛使用的有限元方法求解某型火炮身管内部应力应变的内容,通过一个真实的科研课题,强化学生对炮身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数值方法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去解决同一科学问题。

反后坐装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火炮发射动力学基本知识,理解反后坐装置的作用,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反后坐装置。该部分理论公式较多,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存在参数优化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孤点,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反后坐装置设计过程,不利于培养其整体思辨能力。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针对某型火炮反后坐装置,开展人工后坐和实弹射击实验,编写程序进行后坐运动诸元计算,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自动机设计部分主要研究利用复杂的机构实现不同的自动动作,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课堂授课的局限性,自动机构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配合实施研究型教学理念,学校新建了一批自动机结构透明教具,建立了火炮自动机拆解与组合实验室。学生通过拆解组合自动机,了解自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领悟各类自动机的设计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其机构创新设计意识。

炮架设计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火炮各部分架体的结构形式、特点,设计时注意因素,掌握强度校核方法。在新的教学体系下,简要介绍典型火炮的架体主要结构形式,结合具体的火炮架体结构参数,要求学生进行强度校核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完火炮设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后,安排一次现代新型火炮和新概念火炮的讨论会。教师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上新型火炮的发展趋势和典型代表及各种新概念火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引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典型火炮设计思想和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通过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的建设,实现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效果明显,目前火炮设计理论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三、结语

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构建火炮设计理论研究型教学新体系,对培养火炮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系统的锻炼。新的教学体系同时要求教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熟悉行业发展动态,能够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阎绍泽,季林红,申永胜,等.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102-105.[2]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的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25(2):117-120.[3]朱淑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教师的角色定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117-119.[4]赵元黎,杨海彬.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71-72.作者简介:刘宁,讲师; 张相炎,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江苏省教学名师;杨国来,教授。

第二篇:教学设计理论探索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索

传统 教 学 缺乏的不是设计的行为与形式,而是一种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师看似为一节节数学课准备着、设计着,但事实上,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者。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设计中的“设”意为“筹划”,“计”则是指“策略、谋略”lief因此,设计的本意就是“通过策略与谋略进行筹划、规划”。进一步审视,可知,设计又有三个更深层的含义,一是需要设计者对整个设计进行主动而深入的思考,需要设计者高度、细致的思维参与及强烈的智慧投入:二是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感,即整个设计需要强烈的目标驱动;三是设计者面对的是动态的变化情境,因此设计的核心在于从变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传统数学教师在上述三个有关设计的深层意义上都显得比较欠缺。首先,作为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并没有一种深度的思考与投入。教师对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各个片段化的孤立章节的,没有对单元、甚至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作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对次级、再次级数学内容,不能深入甄别核心数学结构,并通过对学生理解性目标的确立,为相关学习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与活动结构:而缺乏对相关理解性目标的必要区分与确立,将直接导瞥价与反馈的目标游离或目标不匹配现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取向L求时是教师的深入参与,而非简单的内容设计。其次,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有万种“以学生的学习与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基本思想,而这种目标感将以一种一贯性的方式渗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尽管这一目标在传统设计中也作为基本目豁,但在目标的真实性设计与贯彻上,却显得十分不彻底。由于缺乏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整体化系统思想,并且在考试排名、知识点检测以及教学进度等多重压力之下这一目标更是显得十分的苍白与无力。再次,正是因为教师在设计中实际着眼的只是内容这一单一要素,因此,脱离了对学习者真实经验的考察,教师的设计所面对的就不是动态的情境,从而也就不能体现设计所内蕴的面向学习者的重要思想。3.1确定体现数学文化的生成性主题

何谓 生 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字的解释有生育、养育;滋生、产生;出生;生长;生存;生命;生活;生产、制作;出现、显现等。[.l在这些解释中无不都与生命有关,意即生命体的活动。这为我们提供一个启示,在教学设计语境中“生”首先意味着生命的活动或者参与,然后在这种活动中,实现生命体自身的生长。于是“生 ”在这里就取两层意思,一是生命,二是生长,生命在教学设计场域中就意味着 教师和学生等生命因素的参与,同时在这种生命因素的参与下,实现课程在原来基础上的生长。“成 ” 在 《 现代 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完成、实现、成功:成就:变成、成为;成熟、收获:大、肥壮;成年;成全;旧的、陈旧等[(311,在诸多解释中,无疑“变成、成为”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成为”什么呢?联系上面关于“生”字的解释来看,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主题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突破原来预设主题轨迹,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主题的生长,而这种生长出来的主题不完全是原来预设的主题,而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作用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主题。所以,“成”在这里就意味着“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主题,而不完全是来自上 面的或者外界的预设主题。这种 生 成 性主题是在预设好目标和内容基础上的生成,而不是完全在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缺席的I青况下的生成。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点和师生之间的交往来确定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但它为我们理解主题的生成性提供了相应的框架。首先,我们讲主题的生成性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会有生成的理解性目标,文化性内容,只是由于我们现在过于的强调了预设的目标和内容而导致我们常常忽视了这种生成的目标和内容,而这种生成主题模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次,充分重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主题中的主体地位角色,教师和学生同为主题的创造者,主题在教师和学生对话和兴趣中展开,内容和目标随学生的兴趣的转移而转移,随发生的有意义的主题事件而转移,这样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主题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预设好的主题实现的工具和中介。再次,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价值,倡导在过程中学习、例如关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不是告诉学生怎样来画扇形统计图,而是通过寻找 所需要的信息来学习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沉浸在一种有意义的探究之中。在过程中学习,“内容在过程中”的理念正是我们当前强调的。传统 学 校 教学中的很多主题没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任务的机会。比如,“扇形统计图”这一主题通常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只强调扇形统计图的绘制。生成性主题则要求教师和课程设计者选择具有丰富性和启发性的主题,或者对传统主题进行改造或重新叙述,使之更具生成性。因此,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多种方式 进行重新解释。从而使主题更丰富、更有调动性,如“在文化观下的扇形统计图”、“计算机中的扇形统计图”等等。好的生成性主题首先应当是领域或学科中的核心。当我们把扇统计图作为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在这一章,利用信息技 术工具,可以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丰富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图形的动态演示,连续变化所形成的众多画面变换,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帮助认识空let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帮助建立空间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图形中寻找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 质。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这个主题就更显核心化。第二,当我们把扇形统计图跟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计算机相联系,这个主题就更具吸引力、更有趣味性,并且具有易深入的特点。第三,好的生成性主题也必须让教师感到有兴趣,研究显示,教师的兴趣对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上面所提到扇形统计图这个主题的相关的各个生成性主题版本,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以推动设计与教学。第四,好的生成性主题可与领域内外的其他不同主题产生联系,也能与学生的过去经验和当前生活产生联系。由于这样的丰富联系,学习者可以无限地探索这些主题和主题分支,从而形成越来越深入的理解。3.2制定数学文化的理解性目标

塔 巴认 为,“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他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把他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 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某些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者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他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他们的终极状态”C,zl。倡导生成性主题将会为教学带来一个困难,那就是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尝习机会而无所适从。理解目标的问题。的序列形式表达、所以,必须明确究竟该让学生理解些什么,这就涉及到数学文化的

首先,理解性目标要清晰并且公开。公开而清晰的目标(以黑板上或列在师生的笔记本中)都会让学生、关注、衡量目标的连续过程中为整个学习过程赋予意义。教师、父母和管理者始终在

其次,如果教学要延续较长的时间,那么理解性目标就必须是聚集性的,即一些具有较高层级的目标为亚主题的特定目标提供一个大背景,比如,扇形统计图的文化性目标就可以附着在一个更大的学期性的贯穿问题之下:“你如何用统计的观点辨别生活中的真假信息?”设定理解性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目标成为学科或领域内的核心。这就要求目标设定时必须关注学科或领域理解的四个维度:领域内的内容性知识— 避免错误概念和肤浅概念,旨在建立良构的整合性知识结构;领域内的探究与论证方法;领域的目的— 领域及其结论在不同的领域(家庭活动、专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领域中的表 达形式— 旨在以各种形式(论文写作、形式证明、图表表征和身体表演等)为领域的学习服务。综上所述,就“数学文化下的扇形统计图”这一具体主题而言,理解性目标可以是:今学 生 将 要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学 生 将 要学会制作简单的扇形统计图,用扇形统计图展示数据;今通 过 认 识扇形统计图,学生将提高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令通 过 引 图、识图、制图、示图等过程体会扇形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将培养统计观念,发展数感;令通 过 观 察、想象、操作

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体会数据能帮我们决策,提令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等德育数学文化性的实施数学文化性的实施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实施一定要与目标紧密相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实践活动。但这种实践活动一定是镶嵌在与知识相关的各种情境中的,实践活动的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的情境中不断做出选择。数学文化性的实施的核心特征主要:显示学习者目前为止所达到的理解以及同时推动这样的理解。其中渗透的核心观点是:①实践与活动对促进数学文化性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习者就会由初始的概要性理解逐步发展到更广阔、更深刻、更坚固的 理解。小学生在学习概率中的可能、不可能与一定等概念,以及学习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时,可以反复性地结合摸球放球、记录数据等的动手实施活动过程,不断支撑与发展自己的对可能性概念与相关问题的定性理解,直至最后的定量理解(古典概型初步)。②文化性的实施不仅仅要求行动,同时还有思维,思维是镶嵌在行动之中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反思性参与,也就是说,实施不仅仅是操作方法上的挑战,也不仅仅是盲目的试误活动,而是对反思性参与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以刚才的的可能性大小的学习为例,学生在个人或小组的摸球放球以及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实践活动本身产生很多思考,会提出很多基于自己理解的问题:如果每次摸的球都是这个球怎么办?这种可能性推断的方法是否科学?为什么摸球的总次数越多就准确?等等,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真实观点,而这些困惑或问题都是进一步推动学生理解的重要突破口。③文化性实施应当重视个性化参与与多元学习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实施过程中的弹性与可变性。不同个体的基于自身理解之上的参与必然是有鲜明的个性差异的,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比如有的喜 欢直接进入特定的探索过程,有的喜欢先定计划,再实施计划。有的喜欢用图表表征结论,有的喜欢用语言系列和语言叙述表达观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理解,建构个性化的真实理解,这是文化性实施的初衷。比如,在城陛庙旅游方案设计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旅游经历并用数学工具进行表征,每个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自己喜欢的景点,这就是一种学生的个性化参与过程。接下来,每个学生都用了不同的统计工具表征自己的旅游经历,有的用竖形统计图,有的用横向统计图,有的用统计表格,有的直接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统计。而在具体的统计项中,同学们各自设计了游览的景点、每个景点花费的时间、购 买的纪念品、纪念品的价格等等很多统计项目(不同的学生项目设计上有很多不同),这又体现了一种鼓励多元表征与个性化理解的理念。而这些构筑在学生真实理解基础

之上的数学表征,都是进一步教学所应重点关注的。④要公开地展示理解。从逻辑的

观点看,文化性实施不一定是可见的。的确,很多学习者进行着心智实施,这种心智

实施以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参与着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理解被不断推进。然而,从教学计划的角度看,重要的文化性实施应当是可见的,即使不是在过程阶段,也至

少应该是在结果阶段可见。学习者必须能够对他们己经做的东西进行透视和评价,而

其他人(同伴学生、教师和父母)也必须处于一个提供反馈的位置上。比如上面的城

陛庙旅游的数学案例中,将每个学生实施的成果展示出来,这也是展示学生理解的过

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开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理解 的深浅以及反映在作品上的丰富性、多样化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每个同 学都在关注别人的实施成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实施进行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走向深入。3..4,追踪式评价

:通 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毛出,这是追踪式评价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毙_ 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剐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

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活动档案,以便使学

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 悦。

追踪 的 评 价要求教师和课程开发者不是仅仅在教学单元的结束阶段给予学习者

评价,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习者没有时间与机会去修正错误概念和错误认识。追踪 的评价要求对构成文化性实施的教学序列中大量实施活动进行评价,要把这些实施看

成重要的学习经验,同时,评价也应视作对推动文化性实施是极其重要的。评价不应

被单一地视作逻辑上被长期认同的官方(教师)的反应,家长、甚至是学生本身都应

当成为反馈的来源。特别重要的是,当学生互相之间给予反馈或接受反馈,他们都会

从这一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第三篇: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学理论

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表演式:一组动作;

(2)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d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2、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二

掌握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bloom)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理论要点:

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 a 认知领域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价值判断(态度、重视其价值性)、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个性化(价值观内化、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c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

准备状态:心理、身体、情绪;

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

机械练习:由熟练而成习惯;

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

创作: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

诊断性评价:发现错误,提出矫正方法。

形成性评价:评价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中、单元、学年都可进行,通过测验和矫正达到形成性之目的。

终结性评价:评价达标情况及教法、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等级、写出说明。3.掌握学习理论:

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要点:(1)为掌握而教

(2)信心

(3)全体

对教师的要求:

(1)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2)讲解准确、清晰、吸引人,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3)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目标教学”步骤:

(1)诊断性测验,确定学习基础。(5分钟)

(2)单元重组教学,制定双向项目表(内容、程度)

(3)量标及实施

(4)形成性测验

(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达到80%及以上)

(5)矫正学习(小组、小先生、个别化)

(6)终结性测验(等级制)

3、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三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但要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2.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了。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3.备注

(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重过程、不重结论;重愉悦,不重技能;重潜能,不重形成;重学生,不重教师。

4、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四

范例教学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

1.基本思想

(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2)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3)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2)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3.主要原则

(1)三个性质

基本性:体现在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规律;

范例性:精选知识,起示范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教学内容。

(2)三个统一

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即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知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即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要熟悉教材(客体),又要了解学生(主体); 4.主要特点

(1)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知识与技巧,而是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 知识、能力、态度。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继续学习与探讨。例子应与学生经验有关,使之觉得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动机。

(2)教师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赶时间,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与道理。

5、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五

多元智能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

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内容包括:

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对语文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等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 猎人, 室内设计师, 建筑师, 摄影师, 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

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例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肢体运作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例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歌手、指挥、作曲家、乐队成员、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例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例如:慢跑,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

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内省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矿物、天文等)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能力。自然生态保育者、农夫、兽医、宠物店老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是几种特别适合自然观察者智能强势者从事的生涯。

6、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六

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1901--1977)20世纪60年代产生该理论。

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在总结教育科学时指出:“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主要理论:1.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则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2)思维能力。知识和发展之间有某种“剪刀差”,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如果教材与教法在学生面前都没有他们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脑力活动,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应有的发展。掌握科学知识,需要艰苦的劳动,适当的压力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也是导致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复习,形式主义和机械地练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拖慢了教学进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讲新教材时,包含着旧教材;做新练习时,包含着旧练习。这样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篇二: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① 桑代克的“试误说”:美国桑代克是联结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景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不断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理论来源于他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实验中将饿猫关进迷箱内,它若拉开箱内装的开门设施(如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便可打开箱门,并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此实验的一个关键动作边式碰巧抓到开门设施。

②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美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加斯金纳依据他创立的反射与强化的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说”,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成两类,即反射学习与操作学习,反射学习是应答性行为,它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学习是自发性行为,它是由有机体发出的自发的反应。斯金纳的理论根据其“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研究,斯金纳的实验中,将饥饿的白鼠置于附有精密电动装置的“斯金纳箱”中,白鼠的活动中偶然出现压杠的反应,即获得自动机械中送下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而按压杠杆变成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作用下的学习,便是操作杠杆与压杆反应之间形成的固定联系。

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①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不是机械的、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认为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格式塔的组织或形成的主动活动过程,因此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②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于通过主动发现来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或“知识结构”的过程,编码系统的形成主要依赖思维的概念化或类型化。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他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知能的过程。他论述了四条学习原则:主动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反馈原则。③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旨在直接解决学校只是叫学问,其理论内涵同时设计学习、教学、课程三方面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意义接受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接受学习必须满足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学习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再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如学英语时,把英语符号“book”和已经有意义的汉语“书”联系起来,这就是实质性联系。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通过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同化”或“类属”来实现的。同化或类属过程有三种类型:其一,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一些观念在综合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就成下位关系。如学生学习正方形、三角形是以形成了轴对称概念,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命题那如火类属与原有轴对称图形概念,新的命题很快获得意义。其二,上位学习。当一支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先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综合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如已知“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个包括性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包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也就有了意义。其三并列结合学习。

④ 认知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在教育应用上有两大贡献:其一,发现学习理论为启发式教学法确立了理论基础;其二,布鲁纳所强调的学习情景结构理念,引起以后教材编制重视结构的实践。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对学校教学提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经验能力的了解并给予清楚地讲解引导,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强调行

为的整体性,他客观地证明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按照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②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

信息的加工、储存及运用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即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② 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

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③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

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篇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第四篇: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刍议信息整合课程及其实施方案 Talk Abou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and Project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五村小学

Tel:68630042

E-mail:supercj_98@yahoo.com 目前信息科技课程整合往往将计算机变成一种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工具,应当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科技整合的概念加区分,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还在于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效率,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文中还谈到了根据国外目前计算机教育状况的若干思考,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并结合现有的小学教材进行了课程整合的设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科技整合学科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随着学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科课程整合也就势在必行,但是学科整合并不等同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更有别于其内涵。整合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见到,这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粗,越来越需要优势互补的一种趋势。采用整合,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集中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就更需要复合性人才,我们教育的对象也必须符合这一个发展的趋势。

那么对于课程整合来说,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课程资源的优势,能顺利地实施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现某一种学科教学目标的一种工具,更不用说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演示的工具。计算机整合课程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辅助教学只是为了达到某一学科的单纯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即使现在有些学校开展了网络平台的学习,但是整堂课的设计依然是围绕了某一个学科来进行的。而计算机课程整合,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可分割,教学目标同样重要。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总得来说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工具教学阶段,只是阐述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菜单命令的作用,犹如宣读了一本说明书,学生的计算机课一周最多2堂,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学会了这些软件的操作,也不知道应该在生活中如何应用,不经常应用的知识,遗忘率往往是最高的;其次进入了任务驱动阶段,在教授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带着任务的驱动来进行教学,例如办电脑小报来进行WORD的应用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较前一个阶段有了一定的进步,使能学有所用,明白学了计算机有什么用,但还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个系列下来学生学会了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为了能使打破时间的限制和让学生更明确计算机学科学习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关系,就必须进入第三个学习阶段——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的学习,这个阶段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能将学科的知识点和计算机的教学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学会计算机,同时又明确了计算机对于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对生活的重要,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数字社会,他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2 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

在与英国利物浦教育代表团交流的时候问及他们的计算机教学情况,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没有在中小学中专门设立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教师在课程中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计算机。当然,比较国外对于我国目前计算机算机的教学的外部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是家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和素养不高,较国外而言,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硬件条件发展还是很快的,但是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相对而言还是较少,而家庭拥有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和通讯工具的家庭就更少了,往往很多家庭中使用计算机,都成为孩子的游戏机,或影碟播放机。硬件上的条件不难,相信随着经济的不但发展,计算机的家庭拥有率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使用计算机的素养就需要靠我们的教育来解决,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教学也就成为推动学生使用计算机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国外的信息科技开展较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我们,虽然已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环节,往往是具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者,教师首先有意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哪些可以与计算机教学整合,可以设计那些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信息科技知识,又掌握了学科知识。其三,在提高教师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更有利于计算机学科的整合,打破信息科技局限在一门学科和计算机仅为学科服务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信息科技与各门学科成为互动方式的相互促进的方式。而且,我们的教材中应当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使教师也能设计信息科技整合的课程,使教学变的更有生机。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初步设想

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就是为了发展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使学生既能积累知识,又能发展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教材做一个整理,对学科中能与信息科技整合的知识点与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点结合起来,看看使用何种软件,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例如:在上海的美术教材中有一个铺设图案的课例子,要求将设计一个图案然后重复画这个图案进行“铺瓷砖”和“铺地板”。这应当说是一堂很好的实用美术课,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纸张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一堂课往往只能设计一种图案,而且在“铺瓷砖”和“铺地板”时实际上实在进行重复的劳动,而在信息科技课中有画笔的教学,在画笔的教学中就需要教会学生复制和粘贴。这样两种类型的课就可以进行整合,学生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画笔画出一种图案,然后利用画笔中复制、粘贴的方法,可以把图案铺满整个画笔,保存完文件后,在老师讲评以后,还可以在进行修改和创作,这样两种类型的课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既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的限制,又使学生掌握了画笔中的复制、粘贴的本领,不是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吗?

再如:在上海的数学教材中有一个内容是小统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条形统计图,虽然Execl并不包含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之中,但是我们的教师就充分发挥的创造力,将Execl的教学引入到小统计的数学课堂中,利用了Execl创设统计图例的便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统计的概念,又利用统计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Execl,两门学科的整合可谓相得益彰。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勇于实践,我们是不难发现和创设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的教材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整合,我们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日常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利用Word中的模板来进行应用文体的写作;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后利用E-mail进行相互评价;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使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如何使用信息科技来不断提高单位时间利用效率和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Now someone has mix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and “have lesson with computer”, so we must distinction them.In fact there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arget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is coalition the superiority of all kinds 24 of lessons and make all kinds of lessons develop each other.It don’t achieve target of one lessons use the computer.In this article , it has talked about thinking of how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第五篇:关于构建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

关于构建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

摘要:种植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文指出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及改革后种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关键词: 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体系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业高职教育与之联系最密切、服务最直接、作用最明显,对推动河南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专业理论,又会专业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这对我们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农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分配到基层,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工作,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二)实践性教育环节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加强

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受到教学计划和作物生长季节性限制,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研究、了解到大田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农学实验中,往往也只能借助标本,让学生了解某个作物品种某一生育期的形态、特征;缺乏现场,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不知道农村现状,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学生缺乏对农作物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不系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起来又会走样。

(三)受社会、学校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对实习环节加以精减,一些实习费用较高的环节只好变相取消。另外,原有的为期4-5个月的分散毕业实习,大多时候难以维系,学生分散实习,实习旅差费、学生生活补贴等费用每年看涨,另外,教师到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难度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四)就业压力使毕业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就业,众多大学生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联系工作单位。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对毕业实习也带来冲击。毕业实习是分散的遍布各个县市,学校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学生就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得种植专业原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农业推广、毕业实习、农学实验等6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另外,还由于现有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落后于环境,与理论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实践性环节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思路

农学专业的实践对象主要为种植在大田中的作物,有季节性、农时性,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因此有必要把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重新整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系。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农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一些主干课程,如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重点加强实践内容。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均开设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 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主要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中的实验、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以“一门必修课程”性质进行定位和建设,改变了原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门与理论课相独立的实践性的专业骨干课程,并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教育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二)基本内容

1设置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系确定了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教学实习、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全面实施不断线。

2.开设专业实践课,并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三年全学程。二三年级还安排4—8周到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锻炼。

3.实践教学三阶段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为一年级专业思想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阶段,以参加农事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劳动技能培养根据农时季节,每学期为30学时。重点训练基本劳动技能和作物生产技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巩固专业思想。社会调查安排在假期,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提高学生社会调查和组织能力。

第二阶段,为二年级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通过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等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训练作物大田管理、杂交制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种子经营、农业科技推广技能,作物科研技能等,并加大论文综述、论文设计的份量和力度。实施方式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双方合作,互助互利。

第三阶段,为三年级综合素质训练提高阶段,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见习农艺师、生产技术员或技术推广员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来进行。通过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并重,加大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份量和力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具备试验设计、分析总结等科研能力,具备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每一环节都有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和方法,编写了校内使用教材和指导书;

院内建有农学、园艺(果树、蔬菜)、园林(花卉、园林植物、苗圃)、等试验基地;校外建有6个综合实习基地,十几个具有专项教学功能的教学实习点(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践性教学师资合理配备,队伍较稳定,又是各专业的骨干,老中青相结合,有丰富的经验,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改革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一)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而有序。

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避免了两者的重复与脱节,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更加灵活机动,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特别是改革后所有的校内外实习均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学生大多表现积极,避免了缺课不参加生产实习等现象,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基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提供了能够很好体现验证—改进—创新过程的实践教学现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综合实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三农问题,感受时代脉搏。实践技能训练更加系统,联系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和试验研究,同时参加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这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会调查,训练了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更好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涉及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大问题。探索和建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点的现代教育模式,新形势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下载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火炮设计理论教学新体系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理论简析

    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教育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是教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教育设......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题四: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它是书写教案的说明和前提,也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教学计划效果却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因各种原因属于备课或匆匆忙......

    新体系

    音乐新体系教学法心得 音乐教育新体系为世界三大音乐体系教学法的融合——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柯达伊、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本次培训内容涵盖了七大课程——歌唱基础教......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践课 贵州省长顺县第一小学 陈兴珍 【摘要】上好科学实践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无论是指导学......

    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于每个阶段都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能在重点关注“导学”的过程的同时,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2-12-19已经阅读470次 杨开城 时常有些媒体设计人员和教师反映,教学设计理论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方面没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原因可能有二:一......

    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

    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 摘要: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经历了产生期、形成期、盛行期和革新期等发展阶段。本土化过程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因素,将其划分为以“教”为中心、以“学......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返回下一节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概述 1.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称为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传播与学习的研究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包括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