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既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优点:
1、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并重,具体、清晰的阐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不仅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多种教学策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使用教学媒体,发挥多种媒体的综合优势,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有待完善之处:
1、在分组讨论主要环境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时,时间分配不足,使得学生的分析不够深入。
2、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层次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第二篇:《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课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年级科目】 高一年级地理科 【课型】 新课型
【授课时间】 第18周星期三第1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二)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一学期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之所以要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因为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讨论】环境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两种过程: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生态破坏问题)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问题)
【过渡】由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可以把环境问题归类为两种类型: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讨论】大气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属于哪种环境类型?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又属于哪种环境类型? 【课件展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思考】什么是生物污染?
分析: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与化学污染不同,外来生物可以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
【举例】水葫芦和巴西龟。【课件展示】:酸雨 分析:酸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跟云和水反应后形成的,酸雨可以分类为:硫酸型和硝酸型。
【讨论】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哪一种?
分析:中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的,因为中国的燃料主要是煤炭,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反应形成亚硫酸,最后再形成硫酸,混合在雨水中形成酸雨。
【讨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出现在南方还是北方?
分析:主要是出现在南方,因为我国南方降水多,另一方面,南方多山区丘陵,地形上不利于空气扩散,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容易在这里聚集,从而容易形成酸雨。【思考】酸雨的危害以及解除措施是什么?
分析:危害是使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手段来减少酸雨的形成。【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 【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二是因为森林被大量砍伐。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等危害
【讨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思考】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以及危害
分析: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化学物品所导致的,臭氧层被破坏会使紫外线增加。
【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臭氧层? 【课件展示】: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思考】水土流失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
分析: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在南方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因为坡度较缓,一旦这里植被被大量砍伐就更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课件展示】】渡渡鸟 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
【讨论】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跟栖息地的丧失,因此,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就应该禁止偷猎和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的。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探究】
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D)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生物物种灭绝
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 D.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
2.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国际协作 【作业设计】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
三、环境问题的类型:①环境污染问题
②态破坏问题
第三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一、教学设计方案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格式规范、清晰。具体来讲:
1.概述部分清楚地说明了该课的年级、主要的内容,以及该课学习内容的特征和上课的时间,但缺少教材版本的信息。
2.设计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习目标,操作性强。
3.针对本课所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者简单分析了学习者已具备一些知识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学习者对本课所采用的活动的态度;学习者特征分析比较清晰。
4.设计者虽然列出了本课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不够详细,没有很好地说明具体怎么开展活动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策略。
5.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部分,有如下优缺点: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流畅;
运用各种策略使得识字变得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阅读,以及最后一环节的创新写作,都对课标起着拓展和深化的作用,使得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写得过于简单,从而导致无法预料到实际教学开展情况,无法判断师生的实际活动,这个课在教学设计流程图中较好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详细情况,建议再描述得详细一些。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除缺少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课件
1.内容基本能够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利用形象的图片直观地说明尾巴长短,利于学生的理解。
2.界面设计不够美观,尤其是一些背景比较花哨,干扰文字,在大屏幕投影下,学生可能很难看清楚。
教学设计成果《In the fast food》评价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特色。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
第四篇: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环境问题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宣传和发动周围群众珍惜和保护环境
重、难点: 环境污染的根源及危害程度
教学方法:
1、学生阅读、收集、讨论
2、教师重点讲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列举我国名胜古迹及身边优美的环境
2、列举周围的污染源级带来的危害
二、学生阅读、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2、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3、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
5、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6、请列举出为保护环境你能做的10件事
三、重点讲解:
1、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危害。2、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
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
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 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
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7)、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加剧、固体废弃物成灾等。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污染物;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的废弃物
(2)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存、经济发展
5、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付诸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小结:
定义——存在的问题——问题原因、危害——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作业:
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社区或乡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第五篇:教学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价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色。
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