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教案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教案)
授课人:高寨初中
李亚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公平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体会不公平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树立公平意识。
二、教学重点:阐明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树立公平意识。
三、教学难点:辨别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有一个农场主种了很多葡萄,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他决定雇一些人采摘葡萄。上午8点的时候,他雇了一批人开始摘葡萄,到10点钟的时候他觉得任务很重,他又雇了一批人,下午2点钟时又增加了一批人。到下午六点钟完成了任务,农场主给每个工人发了10枚金币。结果:第三批人很高兴的走了,第二批人很不满意的走了,第一批人和农场主吵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公平)
二、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下列任务:(1)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2)公平和效率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会导致什么后果? 如果升学考试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将被少数人所垄断,学生的受教育权就会受到侵害,学生就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如果工资分配不公平
(人们劳动就不能得到承认和尊重,付出没有回报,将极大地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稳定)如果就业不公平。
(有能力者将被压抑,特长得不到施展,无能力者占据高位却不能胜任,工作任务无法完成)
如果你经常看到这些不公,就会有被伤害的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影响积极性和创造性;
归纳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各得其所,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2、讲一件自己受到公平或不公平对待的事情,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1)当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时……
(2)当有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时……
归纳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认可,是激发潜能的动力,获得公平可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3、课本71页三个和尚的故事。
小讨论: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请你为他们出出主意,怎样做才能他们有水吃呢?
只有公平的付出,公平地获得利益,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
归纳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公平,人们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更愿意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公平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你有过乘公交车、乘火车,到银行取款、在餐厅买饭或到邮局寄东西的经历吗?谈谈你对有序排队和无序拥挤的感受。
5、在日常生活中,银行、车站、邮局、餐厅等公共场所通常都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为什么要按照时间先后排队?
因为按照时间先后排队既有利于效率和秩序,也有利于公平; 或者说按时间顺序排队相对其他方式最公平,因而好最有序和有效。排队方式
公平与效率问题
按高矮胖瘦、衣着美丑排队排队是为了有序地办事,而不是为了队列 如何整齐美观,也不是为了展示自我,排队标准行不通。按力气大小排队
力气大小只有比试以后才知道。这样既不公平,又浪费时间。
按财富多少排队 排队时财富多少的差别常常无法证明,即使能证明,所需证明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排队时间。
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排队
各人事情的轻重缓急,互相是不知道的,也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也缺乏认定标准。
抓阄 不具备条件,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能抓阄。
归纳
4、公平不仅能够激发潜能、促进合作,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四、课堂小结: 公平的意义: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使人们各得其所。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的认可,是激发潜能的动力。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公平不仅能够激发潜能、促进合作,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五、时政链接。
附:板书设计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的认可。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4、公平能促进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
平
第二篇:6.1 心中的天平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初三政治学科上册导学案编制:雷赛喜审核:使用时间:
编号:04 31 08 01班级:姓名:组_______号教师评价:
第六课心中的天平
第1课时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初三政治学科上册导学案编制:雷赛喜审核:使用时间:
二、分析说明题:
2012年4月25日,备受中国网民关注的“长治公考舞弊案”一审判决,包括两名政府官员在内的5名被告人均被判刑,刑期最长达11年。2011年8月,山西长治籍考生宋江明在参加山西省行政机关2011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获得笔试第一、面试第一、总分第一,却因体检血红蛋白不合格落榜。宋江明自己找了三家医院做检查,结果均显示合格。2011年11月,相关政府部门展开调查发现,负责此次公务员招录工作的长治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赵波和公务员管理科原科长吉斯瑞分别收受了替补考生家长贾志红10万元和1.7万元的贿赂。体检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韩玉梅和杨文芳未能坚持职也判断,配合赵波实施了徇私舞弊的犯罪行为。
⑴宋江明被意外淘汰后会有怎样的感觉?
⑵我国政府为什么从严查处公务员招录腐败的行为?(公平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
【小结】
【当堂检测】见课件
【课后反思】
第三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背景材料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一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适时的,同时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日内改为15日内。
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个税调整考虑到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实际情况。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固定性,说明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减少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5.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意义。对个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税率越高;所得越少,税率越低。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税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角度
1.民主决策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步。
2.政府的职能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民意,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生活与哲学角度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无限性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坚持了联系的多样性。
(4)将个人所得税之前施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这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现,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利于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好地维护社会总体的公平。
(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的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个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征求民意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税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个税改革广泛征求民意,是党和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表现。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此回答1~2题。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即起征点)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
①扩大个税征税范围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是()
A.立法权
B.表决权
C.审议权
D.决定权 3.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个税法,只要是9月1日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都会按照3500元的费用减除标准计征。新个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B.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C.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于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体现了()①国务院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大坚持民主立法 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保障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我国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为3500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④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相互监督的关系
C.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终就是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充分发挥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今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但部分地区8月份的工资在9月份发放时却按照2000元的起征点来征收。上述地区的做法()
A.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B.采取灵活多变的征收方式,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违背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兼顾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9.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1-9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4995.12亿元,同比增长34.4%。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B.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C.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 D.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10.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意见中85%都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个税免征扣除标准在提请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最后关头提高到3 500元,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解读为“民意的胜利”。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国家立法的最终决策权在人民群众手中 ④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1.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安体富表示,应探索建立物价变动与个税免征额挂钩的机制。其他一些国家实行个税扣除额指数化,即物价上涨10%,扣除额也相应上涨10%。安教授认为,如果物价上涨,扣除额不提高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物价与个税间的客观联系
C.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D.遵循了客观规律,通过创造物价与个税间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之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之前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内需,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个税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个税调整的众口难调。“一刀切”的起征点,不考虑家庭负担的单一征税模式,使得个税调整一直饱受争议。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只能说是个税乃至税收改革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后,税改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个税的“工资税”质疑、让税收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如何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改变国人“挣得比美国人少物价比美国高”的不合理税收现状;如何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完善税收信息,这些都需要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因此,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为“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以往,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材料二:某网友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务实。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进行评析。
第四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A。7.D。8.C。9.B。10.A。11.B。
12.【解析】第(1)问,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比较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第(2)问,分析意义时,应首先回答经济学依据,可以从收入与消费、个税的调节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注意审题,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应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较快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是收入增长的基础。②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没有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②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节,有利于理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分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才能促成质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配改革要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一刀切”的草率做法。③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配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13.【解析】第(1)问,应从公民与人夫的关系、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等角度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影响,以体现公民与.决策机关“同历次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2)问,属于辨析类的设问。首先应回答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积极意义,以肯定设问中观点的合理性;然后重点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答案】(1)①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间接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我国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热情参与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既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③决策机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随后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正式的法定渠道。
(2)①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五篇:《维护社会公平》教案4
《维护社会公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活动一:
★你能从中寻找到有关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吗?
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1)没有绝对公平活动二: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要有平等意识,懂得用合法手段去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不能任其发生,否则,会损害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2)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活动三: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他们的想法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公平”。★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是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他们该如何面对?
他们应该承认无可改变的事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公,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例如,因收费高而不参加夏令营,对家长来说是公平的;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并不是坏事;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变挫折为动力,把不公当成垫脚石,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②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活动四:
★你见到不公平现象时有何感受?你遇到这些事应当怎么做? 当有人恃强凌弱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检举揭发
当有人排斥异已、处事不公时: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③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活动五:
本题考察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个人的公平意识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他人的公平感受和社会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小吴的行为影响到哪些人的利益?原因是什么?
小吴影响了以下几位前来购物的顾客:受了气的妈妈回家,发现给儿子买的礼物丢在商场了,让儿子很失望;受了气的餐馆老板回来后,告诫伙计对顾客的态度要好,不然会失去回头客;受了气的政府部门办事员对同事说,难怪群众反映这家商场服务态度不好,是因为售货员的素质太低。
原因是没认识到: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小吴可能怎么做?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小吴可能有以下做法:①设法将假钞用出去或将假钞掺在真钱里上交公司。结果是损害了他人或国家的利益。②交给银行处理或将假钞销毁。避免了他人或国家的损失。
(1)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活动六: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的理解。★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因为小张做了他应该做的,所以他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因为小王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只想多享受利益而不愿多承担负担。★为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因为小亮没有付出。
(2)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社会合作中,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而不公平和合作是无法长期延续下去的。只有做了我们该做的,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同时也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人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