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
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区角活动创设,提高教师的活动组
织能力
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幼儿新歌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的专题研究,在提高教师组织、指导新歌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二、以实践为主体,提高教师对新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1.确定教材内容,提高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新歌教学时,选用了多种不同的参考书籍,导致学习内容有些杂乱,不成体系,而且使得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出现分析不透、含糊而过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学期,我们以平行班为单位,通过研讨,确定了各平行班歌曲教学内容大纲,从不同的教材中选出了比较优秀的、适合于本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歌曲。
以平行班为单位,对每一首歌曲从音域、拍子、曲式、节奏元素、乐句节奏、类别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同时,从唱歌、歌曲的音域及节奏、歌曲的速度三个方面对各年龄班幼儿的音乐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许卓雅教授“如何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系列文章为指导,以平行班为单位,分析每一首歌曲采取哪种导入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进行实践探索。
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营造群体研究的氛围。
除了教研专题活动观摩外,我们在每周一天的“循环听课”活动中,保证每班有一名教师组织 “新歌教学”的观摩活动,全园教师相互观摩、互相学习,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新歌教学中如何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是教师在实践中反馈回来的共同问题,我们引领教师带着问题进行观摩。观摩新歌教学《小花狗》、《小鸡小鸡在哪里》、《小胖鸭子捉迷藏》等活动后,执教的教师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其他教师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小一班教师采用“在游戏中逐步熟悉的模式”,在游戏情境中,教师用自己的歌声指挥和配合幼儿的游戏活动,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表演游戏上来。小二班教师采用“先熟悉后加创编的模式”,在学习师生问答唱歌《小鸡在哪里》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小图谱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小三班教师采用“先分解后累加的模式”,教师利用图谱,引导幼儿进行层次性探索学习,熟悉旋律并学习歌曲,使幼儿掌握了两段体的歌词,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支持,使幼儿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比较顺畅地学会了歌曲。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争辩,在宽松的研讨氛围中,没有压力,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教育合力。
在新歌教学中,适宜的导入方式会引领着孩子自然地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新歌的导入方式可以从动作、游戏、故事讲述、部分前置、创编、情节表演、无意义音节玩唱、视觉形象、填充、歌词朗诵入手,各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通过分析、实践,教师对每一首歌曲采用的导入方式有了比较清晰、准确的把握。但是,教师们在实践中也难免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抓住契机,引领教师进行研讨、实践。如,学习歌曲《拉拉手》时,有的教师认为以故事导入比较好,有的教师认为以游戏导入比较好。于是,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小班进行了实践,结果教师们认为:对于这首歌曲,游戏导入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始时幼儿在游戏中听老师的范唱,逐步自然地过渡到能伴随着音乐边玩边唱,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观摩大班的新歌教学活动《春天里来》后,结合观摩,开展课后反思、说课、评课活动,针对几个重点问题展开研讨:教学模式是否适宜,采用了哪种新歌教学的指导策略;是否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是否关注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做到因人施教。大家认为,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只是简单地“教”幼儿学唱歌曲,而是充分利用图谱引导幼儿进行层次性探索学习的策略,在分次欣赏歌曲的同时,分步骤进行图谱填空,学习歌曲并熟悉旋律,用具体形象的拨浪鼓图示引导幼儿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副歌“郎里格郎”组合部分,活动中教师采用的听歌声学习、看图学习、看动作学习、看口型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支持。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演唱形式比较单一,师幼互动还需再增强。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调整活动的方案,在平行班内再次进行实践,注重运用集体演唱、分组演唱、幼儿对唱、师幼对唱等多样的演唱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实践研究活动中,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在园内形成了一种群体研究的良好氛围。
3.建立合作研究模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每次教师做观摩课,我们先在本组内把关指导,教研组集体商定活动方案,然后在组内上研究课,再组织本组教师研讨反思,形成较满意的优化的活动方案,再在全园内观摩。有时是教研组集体商定活动方案后,各班分别实践上研究课,大家在亲身实践中反馈研讨活动方案,再形成最优化的方案,向园内辐射。教师们反映:虽然是一名教师施教,但大家集体反思,共同参与,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这样,每次活动,每个人都不是孤军作战,大家群策群力,各平行班教研组都形成了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支持的群体氛围。经历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找到了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设计方案,而且教师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促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开放性、批判性的接纳态度。
三、新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也逐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实践中,我们注意将新歌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中班教研观摩活动《五只小绵羊》中,大家集体分析教材,共同设计活动方案,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把核心目标定位于感受歌曲的趣味性上,认为利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课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核心目标,于是,集体设计、制作了课件。实施活动后,大家进行评析,认为这次活动的设计比较有新意,尤其是课件的运用,充分起到了辅助作用,利于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在自然的、愉悦的状态下理解了歌曲,学会了歌曲,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唱歌活动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也更一步认识到了新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通过一年的专题实践研究,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使幼儿在其中得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了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在新歌教学的目标定位方面,教师能清楚地体现目标意识,在目标定位时能首先考虑幼儿的接受水平、已有经验和幼儿的发展情况及兴趣取向等;教师对所实施的活动有较深入的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有所提高,因为熟悉了歌曲的重点、难点、曲调、节奏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等,所以能把音乐各要素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在每一次新歌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根据歌曲选择较适宜的导入方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采取适宜的策略鼓励所有的孩子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对幼儿歌曲的分析能力及对新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在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教师实现着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技能和自身的素质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区角活动创设有助于教师创新思维的开发,能培养教师“变废为宝”的能力,更能让教师积极探索废旧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长为节俭、动脑、就地取材的优秀教师,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在活动设计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摘要]: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与同事互动协调的能力、与家长交往的能力以及与社区各界人士沟通的能力等。[正文]: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是环境创设者、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为了让幼儿有效地独立参与到区角活动中,老师和保育员在区角开放中认真做到有目的的分散巡回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就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引导幼儿在美工角印小鱼等送到娃娃家,制作花环送到表演角;数学角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地排序,将有规律装饰的项链送给娃娃家的娃娃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在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同时,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重视讲评,以讲评推动活动的深化。如:小班幼儿评价能力差,开始我们只组织幼儿说说:你今天玩了什么?和谁一块玩?以后逐步引导幼儿说说:你是怎样玩的?还可以怎样玩?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玩的?谁的方法更好?为什么等等,让幼儿在讲评中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同伴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而教师的讲评则以表扬、鼓励为主,推广幼儿的成功经验,把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大家,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和规则,使幼儿在愉快、自信的感觉中结束,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通过对区角活动有效性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在尝试中获得了一些有效利用区角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区角活动中目标的高低、活动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一定的冒险度、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活动,要实现对区角的驾驭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我们的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班级人数一般都较多,教师和幼儿人数往往不成正比,一位教师往往要面对班级里的几十个孩子;在对幼儿的观察、指导存在局限,而且活动室也不够宽敞。每次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是蜂拥而上,你推我抢,每个区角里都人满为患,整个活动室乱哄哄的。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供操作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进入到区域活动中去。我想,我们可以先由教师指定、提示幼儿参加某个区域活动,等孩子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和懂得了一定的规则以后,再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
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区角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自主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让单位时间内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自主开放的,但区角的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在幼儿的自由发现、自由探索中仔细观察,抓住机遇进行必要的随机指导,或者围绕主题目标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自主建构。教师要思考的是:怎样创设班级内的区角?区角活动中应该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和怎样调整材料?指导时怎样介入?何时介入?怎样帮助幼儿突破自主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让幼儿不断的建构和跨越新的最近发展区?怎样对幼儿多样而富有个性的思维和操作进行评价?怎样让指导恰到好处,在不局限幼儿的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自主与指导之间的切合点。
一、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 1.灵活提供材料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区域活动是孩子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
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可变,仅仅丰富而没有变化的材料难以长久地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要适时添加材料,组合材料,使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为幼儿创造性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空间与挑战;提供的材料要蕴涵教育目标与内容,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最近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水平,使材料蕴涵或物化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系统性,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投放材料时,应根据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不同发展水平面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解出操作层次,并构成系统性,以满足幼儿学习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要有探索性,能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尤其是在动手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
此外,材料要依计划投放与变更,强调区域材料的投入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把材料一古脑儿全部投入进去,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材料,那可能招致放纵幼儿片刻兴奋的“毒瘾反应模式”;应分期分批地投放与依计划不断地更新材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与逐步深化的探究。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限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可以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这些优越性使得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大幼儿园的关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严峻的挑战,要组织和开展好区域活动,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以下这些能力。
2.科学设置布局的能力
区域设置是否全面,不同区域的探索带给幼儿的经验和发展是不同的,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应尽量全面。一方面,保证幼儿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活动材料凸显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保证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各种关键经验能以各“活动区”为中介展开,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设置区域的总体布局时,教师应仔细分析各活动区的特点与需求,以便合理安排不同活动区域在活动室的空间位置,布局时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考虑动与静的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如将容易产生干扰的“活动区”、“角色区”放置在与其他区域不易产生干扰的走廊上,将“图书区”放在安静、采光度好的窗户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幼儿安静的阅读。“科学区”、“植物区”最好设在向阳的一面,将若干个区域以主题、领域、材料性质为基础加以整合;将有可能产生互动的区域以开放式的隔离形式,组合成既独立又便于互通的一个小整体,合理的布置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操作区”与“表演区”安排在相邻区域,以方便“操作区”制作的作品提供给“表演区”用,同时“操作区”也可根据“表演区”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种“表演区”所需的服装和配件,将“伞的制作”、“伞的装饰”、“发伞店”三个区域设置在一块儿,方便三个区域之间的流水操作,这种有意识的整合和布局促进了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
3.随机介入指导的能力
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指导,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仅凭主观愿望,过于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可能会好心地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如果把握不住时机,又可能会使教育契机白白流失。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不能盲目,如果不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想法和需要就介入到游戏中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改变幼儿游戏的方向,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和创造。所以,在教师要介入到游戏之前,必须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游戏情况之后,再介入到游戏中。如当老师观察到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性能不了解,或缺乏操作的方法与技能;或对某一区域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情形时,就可在幼儿附近用同样的材料进行活动,不直接介入而是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暗示引导。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参与指导时,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进入活动情境,通过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以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引导游戏的发展。当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以教师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和领导。教师要依幼儿活动情形,灵活把握介入的时机,灵活选择干预的策略,有效地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活动的水平,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四、挖掘整合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实施幼儿园教育目标服务,当前许多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中没有很好利用和挖掘社区与家长资源,没有意识到幼儿家庭和社区中可能蕴藏的巨大教育和发展价值。而区域活动强调区域空间的平衡与共生,倡导资源共享,要求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整合每一有效资源(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区域资源达到最佳利用,效能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开拓思路,开阔眼界,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幼儿的家庭,社区,积极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形式,尝试新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与幼儿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得的关系,让幼儿家长不仅成为材料的提供者,还要成为区域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五、交流反思活动的能力
区角活动的讲评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分享经验,从而丰富游戏内容;可以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等。通过讲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想法及情况,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材料投放是否合理、活动时间是否充裕等。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讲评,交流体会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从而使幼儿以更大兴趣,更足的热情去期盼和投身到下一次活动中。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对幼儿的感受缺乏共鸣,很少做到双向交流。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讲评中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得到同伴的认可,教师的表扬或帮助。因此,此时的教师角色更适合是一个旁听者、欣赏者、一个“司仪”。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交流讲评应有所侧重:小班年龄的幼儿可以通过具体的交流,培养他们对多种活动的兴趣;中、大班的幼儿则应更多激发其创造的意识,再探索的欲望,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合作上的成功。真正做到: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为每个孩子创设在感觉自我的同时,也感受他人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教师反思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必须参与到反思的实践中去,每次区域活动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活动安排及结果有一个反思与自评,如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幼儿有否发展,材料的投放是否要进行调整,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是否适宜,幼儿有否进一步活动的愿望。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只有做到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才能有新收获。通过反思,才能让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对于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辛苦的劳动和加倍的努力,而努力摸索的过程,就是进步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同事之间随时的、随意的、不拘形式的互相指导和自我反思,大大提高了我园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真所谓是“教学相长”。
区角活动的讲评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分享经验,从而丰富游戏内容;可以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等。通过讲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想法及情况,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材料投放是否合理、活动时间是否充裕等。然而,在活动讲评时,我们往往对讲评的认识不够,讲评都以教师为主,让幼儿被动地答应或静静地听教师讲评,如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并发红花、五角星以示鼓励,批评在活动中表现不好的幼儿;或对幼儿在活动中外在的表现作总结性的发言,面面俱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成人的方式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过分地追求活动的教育功能,而没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违背了区角活动自主性、愉快性的特点。
什么是区角活动的讲评呢?所谓区角活动的讲评是指教师在观察幼儿区角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区角活动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次区角活动的开展作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讲评是双向的,即教师与幼儿双向的活动,可以主要让幼儿讲,让幼儿评,教师只作“引路人”,幼儿是讲评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在区角活动讲评中成为“引路人”呢?笔者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幼儿的区角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为讲评打好基础。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是讲评的前提,只有通过教师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与行为,才能把握游戏材料的提供,才能在讲评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讲评。例如: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美工区的幼儿在剪纸过程中把有用的纸也扔进了纸篓里,当时我没有立即制止或发表看法,在讲评时我特地把美工区的废纸篓拿了来,让大家看里面是怎样的一些废纸,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废纸其实不废,这时我便请大家讨论应该怎样,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去实行、去相互督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用积极恰当的语言与幼儿一起讲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教师如果用积极恰当的语言与幼儿一起进行讲评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教师一味地用消极的语言批评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良表现,并指出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会使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幼儿的讲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失去讲评的意义。
1.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幼儿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指导。例如,我发现阅览区的图书有的被幼儿撕破了,于是,在讲评时我用拟人化的口吻说:“刚才我听到阅览区的图书宝宝在伤心地哭呢,谁知道他们为什么哭?”一句短短的引导语,就把幼儿带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找出了图书“哭”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点拨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例如:在建筑区,几个小朋友用易拉罐一个挨一个往上搭,可是刚搭到第四层就倒了。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的讨论与实践,最终他们在最地层放了4个易拉罐,然后是3个、2个、1个。在讲评时,我高兴地称赞他们:“你们的宝塔真漂亮,搭得也很高,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搭的更高?”我的话引起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兴趣,接连几天他们都沉浸于搭高塔的游戏中,最高的竟在下面放了9个易拉罐最上面1个。
3.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肢体语言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所谓肢体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等来表达。例如,当孩子成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拍手等来表示赞同或表扬。当孩子在讲评时,教师更多的时候要蹲下来听孩子说,真诚地欣赏孩子的发现和成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察觉到老师的亲善和爱护,从而稳住自己的情绪并会即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老师,进而增强了教师和孩子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讲评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采用多种讲评的形式,活跃讲评气氛。
讲评的形式很多,它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形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或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小组的。
1.参观讲评:以幼儿的直观感受为主,教师针对游戏目标要求,通过直观情景,以参观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菜场”里的小朋友游戏结束时将物品归类好,教师有目的的带领幼儿参观,请“菜场”负责人告诉小朋友他们是怎样收拾的。
2.情景讲评:有目的地布置游戏小环境,让幼儿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指导幼儿学习游戏技能,提高游戏效益。例如,“理发店”游戏中的理发师,他热情、有礼貌,还能为等待的顾客提供书籍和饮料,满足大家的需求,在游戏讲评时,我就布置理发店场景请该幼儿示范他是如何招待顾客、如何为顾客理发的,并组织幼儿讲评,他好在什么地方?还可以怎样为大家服务?
3.电教讲评:利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将游戏中的情景重现进行讲评,这种方法更生动形象、更具体、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幼儿。因为活动结束后往往会忘记刚才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可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在讲评的过程中再现孩子们活动的过程。
4.谈话讲评:教师与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交谈,通过恰当的提问,帮助幼儿将零星的记忆系统化。如教师问幼儿你今天玩的是什么游戏?是怎样玩的?你发现谁玩的好?幼儿在回答时,既要介绍自己,也要对身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回顾和讲评。
5.讨论讲评:为了完成一定的游戏任务,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请你说说不满意的事或你有什么需要大家帮忙——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自由发表意见,尽力让幼儿从多个角度想想解决方法。例如:在一次讲评中,有的小朋友提出建筑区里搭建的人行道上缺少行人,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小花片拼插,有的说用橡皮泥捏,还有的说将画有人形的两张纸粘贴起来做成立体人,等等。第二天,建筑区的马路就热闹起来了,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小人,孩子们开心极了。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只有我们有效做到了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在评价过程中更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侧重于孩子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并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
一、教师从幼儿活动内容的计划者变为活动环境的提供者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区角活动前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安全、自由的活动环境,提供种类多、数量足、形状奇异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和方法,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得轻松,没有任何压力,这样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能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向目标迈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从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变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集体教学中是由教师课前提议或设计一个活动主题,教师在指导活动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来控制活动的进程,这样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性化差异,这也算是我们当前要进行课改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而区角活动要求了解每位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条件使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幼儿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遇到困难,老师只需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例如:一位孩子在玩磁铁时,发现两块磁铁磁性不同的一头放在一块才能碰在一起,当这个孩子说出他的发现时,许多小朋友都不信,说这位幼儿用力过猛,才让磁铁碰在一起的。这时老师不直接告诉幼儿是怎么回事,而是和孩子一起重新做一次实验,使孩子们懂得确实是因为磁铁有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的特性。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了这一现象,体验了一次发现的乐趣。
三、从幼儿活动过程的调控者变为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现场指导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既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于幼儿,也不能让幼儿在活动时的思路受到限制。在区角活动的指导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意图要借助各种不同的影响媒介来传递给幼儿,使孩子在无意识中接受老师的指导,尽可能地避免指导成为幼儿活动干扰的可能,防止幼儿放弃活动的主动权而服从于教师的调控。教师尽可能地变为幼儿区角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对孩子们的指导必须从显性的主导地位退至适时适当的隐性引导地位。例如:在结构游戏“重建家园”中,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较差,他们搭好了房子,里面也摆放了娃娃和不少的家具,比如:电视机、桌子、板凳等,可就是没有床,这时老师在一旁以小伙伴的角色说:“如果娃娃要是想睡觉怎么办呢?”这时,其中一个小朋友马上说:“咱们再给他做一张床吧!”于是老师的指导意识便马上被孩子采纳了,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四、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潜能的挖掘者
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来维持的,他们还不具备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与能力。而区角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让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孩子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当前的活动上,不要以主观判断为依据,不能强求幼儿根据老师的意图去行动,把老师的知识去强加给孩子。教师要在丰富的物质环境,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关注幼儿的发展,不要出现表面上的应答和处理,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地介入,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去引起孩子的注意,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总之,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化,正是当前我们进行课改的一大亮点、热点,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也是他们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及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兴趣。
在有些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想更好的指导幼儿就必须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可以,比如在建构区活动中教师要想指导孩子进行建构活动,教师就要有搭建的已有经验,有多少种搭建的方法呢?怎样搭建呢?因此我们组织教师亲自尝试,为教师提供材料,教师分组尝试搭建后一同交流,这样一来,丰富了教师的搭建经验,同时教师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也更有利于教师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指导。
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老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老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中教师“教”与幼儿“学”的策略研究
注重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有利于不同水平幼儿的按需选择。通过实践,我们对材料的层次性有四种理解。理解一,同一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层次性。理解二,同一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层次性。理解三,材料本身的层次性。理解四,目标层次性。
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区角活动创设,对于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辛苦的劳动和加倍的努力,而努力摸索的过程,就是进步提高的过程。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园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同事之间随时的、随意的、不拘形式的互相指导和自我反思,不光大大提高了我园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真所谓是“教学相长”。
第二篇:如何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在碰撞、会合、批判、认同、滋生、接受、提升、演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秩序混乱,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被动听课,这种状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组织教学能力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堂组织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课堂组织已超越了传统的课堂管理。因此,搞好课堂组织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组织能力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管理课堂秩序。正常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要求和体贴爱护相结合。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三)千方百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适时使用教育机智。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
集中学生注意力,就要防止和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
(二)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
(三)可通过语言的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
(四)应对干扰,随机应变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之初,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产生学习自觉性,并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人而异,具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和体现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
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要做到一是还学生以自尊。二是还学生以自信。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冷眼视之,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发现之后及时引导,引导他发现并及时纠正过来。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当他把错误改正过来后,意识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老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总之,教师教学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极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重视课堂组织,但他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组织上。
事实上,教师课堂组织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注定了。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教师课前的策划,安排活动,已广泛存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能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内容关系为密切,所以教师应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要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或交替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难点分散,重点突出,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讲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兴趣盎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就应预先组织好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从强调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要连接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可以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情感,衣着等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预先进行组织,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达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组织要贯穿于
课堂教学始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组织,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在投入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回复:如何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
西平镇庄家湾小学 李乔花
摘要: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并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或交替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难点分散,重点突出,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讲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控制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组织
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在碰撞、会合、批判、认同、滋生、接受、提升、演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秩序混乱,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被动听课,这种状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组织教学能力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堂组织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课堂组织已超越了传统的课堂管理。因此,搞好课堂组织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组织能力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管理课堂秩序。正常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要求和体贴爱护相结合。体贴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尊重学生和批评违反纪律的行为结合起来。即一方面真诚关怀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的努力,另一方面,当他们违反纪律的时候,给予他们严肃的批评。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首先,正确运用奖励是教师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奖励的运用首先要正确选择纪律行为,奖励的应该是具体的遵纪行为如上课认真记笔记,不左顾右盼等,而不是一般的概括行为;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应以多次奖励而不是引起迅速的满足为原则,不必时时运用物质奖励,在不少场合,向学生微笑,表示亲昵的口头赞扬同样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再次,在教师期望的遵纪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延搁太长的时间。
(三)千方百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新异刺激的出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违反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纪律首先就应当尽量排除无关新异刺激物的干扰。此外,通过掌握学生的情绪,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也能够积极的运用无意注意资源辅助教学。如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让他们达到“不吐不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在学习“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后,我引导学生:“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看见些什么?”经过片刻沉默后,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长城”。“我看见了宇宙飞船„„”。精巧的引导,使孩子们思路大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联想中。
(四)适时使用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做出随机应变的快速反应和灵活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它属于创造性的教育能力。使用教育机智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因势利导,不能消极地等违纪行为出现后再加以处理。如教师一时发现有的学生爱带小动物进教室,不是硬性下令禁止或简单没收了事,而是让他们参加写作兴趣小组,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倡导他们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因势利导,不仅避免了违纪行为的发生,还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
集中学生注意力,就要防止和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教师授课的大忌之一是面面俱到,40分钟一讲到底,像一首“催眠曲”,单调无味。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重要程度来安排教学节奏。一般说来,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从细从慢,节奏宜缓,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中的浅易内容,次要部分,则“轻轻叩击,”节奏宜快,甚至有的内容可跳不讲。
(二)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因为有的教学方法,可使教学节奏紧张快速一些。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读法、讲练法、讨论法、质疑法、悬念法、发现法等,使课堂形成新颖多变的教学节奏,吸引学生、增强效果。
(三)可通过语言的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的语言节奏平淡没有变化,课堂必将是一潭死水,缺少生气、没有活力。
(四)应对干扰,随机应变
在课堂上学生常会突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回答;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引起混乱喧哗,需要教师快速而冷静地妥善处理;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于应付的干扰,需要教师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迅速摆脱。教师在课堂教学监控中经常会用到的应变艺术有:一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艺术。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要关爱他人时,不料,这时有一个顽皮学生站起来向她提出一个难堪的问题:“老师,你有爱人吗?”这位教师是大龄未婚女青年,还没有对象呢,这个问题无疑刺到了老师的痛处。但是,这位老师回答得很巧妙:“这位同学问我有爱人吗,谢谢你的关心。我首先有你们这些学生,你们就是我所爱的人。其次,我将来会有一位家庭爱人,他会成为你们所喜欢的好叔叔。不过,我今天说的‘要学会爱人’,是讲的这个意思吗?”二是顺水推舟式应变艺术。一次上课,老师走上讲台面带笑容地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老舍的《小麻雀》。”边说边习惯性地打开粉笔盒,伸手拿粉笔板书。呀,毛茸茸地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教室里“咯咯咯”地笑开了。原来,粉笔盒里关着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麻雀。张老师沉静片刻后说:“好有心计的同学,找来了一只活标本,大家看看,小麻雀的眼睛是不是像老舍描写的那样,小黑豆似的。”于是,小麻雀在大家手中传开了。大家不住地赞叹老舍的观察仔细,比喻生动,也从内心佩服老师处理问题的艺术。课后,张老师对搞“恶作剧”的学生亲切地说:“你对教学很关心,很有心计。不过,要是事先跟我打个招呼,就更好了。”,几个同学听到很感动,惭愧地低下了头。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之初,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产生学习自觉性,并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月亮湾》一文时,教师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见过农村的美景吗?有个小朋友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了下来。想不想看一看呢?”继而出示课文插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揭题正音后,从而进行课堂质疑:“读了课题后,小朋友们想知道些什么?”(“月亮湾”在哪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叫它“月亮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文中看一看,你就明白了”。巧妙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又为学生走进文本架设了情感的桥梁。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人而异,具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和体现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自己,营造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能够自我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不应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要给学生学法选择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例如,教学《四季》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组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同学,可跟同伴说一说。爱朗读的同学,可朗读。喜欢查阅资料的同学可把课前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拿出来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诗中的景物。学生的心被点成一团火,小组合作,独立研究,跨组交流,十分投入。教师的教法别具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教师扮演了多重角色,接纳、诱导、鼓励、旁衬; 学生通过朗读与体会、争鸣、画画展示,成了问题的探究者,他们的观察充满着个人情感和体验。这样既领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又实现了主体的自主学习。
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要做到一是还学生以自尊。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在一次作文课中,当老师正准备让学生写“表扬信”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不是不想写,我觉得不需要写”,于老师没有勃然不怒地批评他,更没有讽刺挖苦。于老师没有按照他原来的思路继续往下上课,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把写临时改为了说,我们看到他们喜形于色。因为老师尊重了学生,把学生看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给了学生一份可贵的自尊。
二是还学生以自信。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一位教师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一名学生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陆续、连续、继续”三个词语的意思,但却把意思混淆了。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冷眼视之,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发现之后及时引导,引导他发现并及时纠正过来。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当他把错误改正过来后,意识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一教师在教学《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时,当学生们从寓言中获得了不同认识和感受(生1:乌龟怎么能跟白兔去赛跑,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生2:白兔怎么会睡得那么死,半路上怎么睡得着呢,等它醒来时乌龟已经爬到了,这不大可能。生3:我想乌龟准是事先已经知道白兔赛前已经很累在半路上要睡一觉的,要不,他再傻也不会去跟白兔比赛跑步呀!)这些认识和感受都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骄傲要失败,能坚持到底就会胜利”的道理,老师并没有象以往那样把这个道理硬灌给学生,让大家抄下来,背下来,而是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老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总之,教师教学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极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重视课堂组织,但他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组织上。
事实上,教师课堂组织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注定了。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教师课前的策划,安排活动,已广泛存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能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内容关系为密切,所以教师应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要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或交替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难点分散,重点突出,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讲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兴趣盎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就应预先组织好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从强调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要连接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可以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情感,衣着等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预先进行组织,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达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组织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组织,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在投入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如何建立和客户的亲和力和提高组织能力
如何建立和客户的亲和力和提高组织能力
亲和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如同一座大楼的地基。所有的销售技巧都是以亲和力为前提的。那么,亲和力是如何获得的呢?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主要使用三种沟通工具:
第一是文字
文字是词汇的组成部分,也是组成话术脚本的基本元素。
第二是声音
声音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速、音调、语调、语气等等,不同的构成要素组成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留给人不同的印象。
第三是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包含着眼神、表情等等。
在影响力的发挥上,文字只占7%,声音占到38%,肢体语言则占据了剩余的55%
建立文字亲和力
1.寻找共同点
亲和力源于共同点。寻找共同点的切入口很多,比如姓名、籍贯、爱好、亲友等等。仿效如何迅速找出共同点?仿效是保险的方法。
锻炼观察力找出共同点,需要细心的观察,毫无目标的攀谈是无利于达到目的的。
2.谈论没有争议的事情
销售人员跟客户谈话,应当尽量避免导致客户抗拒的话题,否则就不容易引起客户的共鸣。尽量使用中性词汇,绝对性的词汇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因为推进的力量越大,反弹的力量也相应地增大。中性的词汇多指一些没有争议的事情,更容易让人接受。
3.真诚的赞扬(PMP)
一些业务员对称赞的技巧掌握不够,不利于建立亲和力。而一流的业务员身上有一种特性,即对人热诚,乐于助人,愿意付出,因而能够与客户建立真正的亲和力。实际上,付出与回报之间是划等号的。如果斤斤计较付出与回报之间的等值,生活状态就不会轻松。生活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对一个人付出,不一定要从这个人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只要一直抱着不断付出累积的态度,自然会得到回报。
4.多提问,多倾听
销售业务员要明确一点,问和听的部分应当占到沟通80%的分量,而说的部分只应占到20%,其余的80%应该是倾听,业务员问的越多,客户回答的就越多,业务员对客户就越有亲和力。
建立声音亲和力
1.自然而不生硬
销售沟通要自然而不生硬。因此,销售员不能单纯背诵重复脚本,而是要自然流畅地表达。
2.语言富有感染力
所谓感染力也被称为穿透力,说白了就像我们刘总说的一样,要学会用语言煽情!
3.话语要有停顿
话语的适时停顿,可以留给对方思考接受的空间;而不断地讲述容易引起客户的疲劳与注意力分散。
建立肢体语言亲和力
1.肢体语言的仿效
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作为一流的业务员,从眼神、表情、姿势到动作,都必须训练有素。销售沟通中,业务员应当留心客户的肢体语言,有意识地仿效对方的动作,而这种仿效应当自然而不留痕迹。
2.做笔记
3.观察客户的肢体动作
身体前倾、阅读的方式、肢体语言开放、微笑、要求重复
建立亲和力主要是用上面的三种方法来完成,但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就还需要不断地练习,用心地去观察、学习、模仿一个人,你不自觉地就拥有了另外一个人的一些特质,从小的方面说,夫妻相、父子兵、南方口音等均是亲和力的体现;从大的方面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都是这样的意思。
如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首先要学习沟通技巧,要把握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要有自信的态度
组织管理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作风,但却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相当清楚,并且肯定自己。
二、体谅他人的行为
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当我们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惟有我们自己设身处地为对着想。
三、适当地提示对方
产生矛盾与误会的原因,如果出自于对方的健忘,我们的提示正可使对方信守承诺;反之若是对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们并未忘记事情,并且希望对方信守诺言。
四、有效地直接告诉对方
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诉你所想要表达的对象,将会有效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五、善用询问与倾听
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在许多人与人接触以及沟通的机会里,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仔细观察并且重视他人情绪上的表现,慢慢就可以清楚了解他人的想法及感受,进而加以引导激励。
一个人的成功,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需要观察力的帮助,因此为了提升我们个人的竞争力,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随时有效地与“人”接触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你事业成功。
第五篇:组织能力提升
一、组织能力的概述和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能力是指公司在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更高质量,将其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它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所发挥的整体战斗能力,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是团队能在某些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组织能力的独特性在于深植于组织内部,不依赖于个人,具有可持续性。精心培养的组织能力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看组织发展,认识组织能力,笔者以为组织能力应由三方面因素组成:员工的能力、员工的思维定式及员工治理结构。有效的组织能力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平衡的结果,三项因素共同形成了组织能力的三个支撑—“三足”。因此要保证企业组织能力,则不可忽视“三足”中的任何一方面。下面就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从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定式和员工治理结构这三个方面简单阐述如何系统地打造组织能力。/398
二、员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员工能力是企业为了其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及战略的实施,其各层面的员工所必需的核心能力,是支撑组织能力的第一个支柱,也组织团队中员工必须具备能够实施企业战略、打造所需组织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对于员工能力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在经营环境的改变,企业的战略和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需要调整,企业所要求的员工能力也随之变化,如此这般,才能持续支撑企业的发展。如果员工能力不强,企业难以有效实施战略并和竞争对手抗衡;如果员工能力与组织能力不匹配,就如同南辕北辙,越走离目的地越远。那么企业应该怎样系统地建立和强化与组织能力匹配的员工能力呢?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增强和提升员工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能力的获得,主要两种途径:招聘与选拔以及培训与发展。因此,作好员工的招聘、选拔与培训是获得有效员工能力的保证。
/387
1、招聘与选拔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
建立员工能力的第一步是要选对的人才。找对人,企业和人才皆大欢喜。人才如鱼得水,施展所长;企业可以确保战略实施。而找错人,不但事倍功半,还延误商机,甚至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员工招聘与选拔是企业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且有兴趣到本组织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招聘质量事关重大,新补充人员的素质如同制造产品的原料,严重影响今后的培训及使用效果。与此同时新补充人员的素质不仅决定其本人今后的成绩,也会影响组织气氛。/228(1)建立各岗位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不同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特别是核心岗位,它可以从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方面对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确认改岗位的岗位胜任力的特点,根据该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不同岗位应该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人员选拔以及人才招聘提供了有力依据。/192(2)制定符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招聘战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创新措施,以制定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招聘策略。招聘活动也应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招聘的目标是要“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企业的人才招聘渠道主要有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其中内部招聘渠道主要有内部晋升、内部调用、工作轮换、亲属关系介绍等,外部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人才交流会、公共服务机构、猎头公司、网络招聘等。
/231(3)招聘需求及时掌握并与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企业的招聘需求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要求和人员变动情况,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应该及时做好对企业招聘新员工的预测和需求分析工作,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拟定好招聘计划;收集系统内各单位、各部门的招聘需求信息;汇总企业招聘需求,并且根据变化情况下不断修订计划。
/155(4)招聘过程中有效运用评价中心技术。结合企业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合理科学地运用人才评价方法,从个体的内心深处去挖掘人才的潜能,甄别人才的内在素质。通过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对人的能力、个人特点和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的测量和评估的科学手段,为招聘、选拔、配置和评价人才提供科学依据。评价中心技术的运用可把握现代招人和用人之道,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达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趋规范,人才队伍的日趋稳定。
/228
2、培训和开发确保员工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员工培训与发展是实现组织能力提高的核心工作。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员工能力的提升来得以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员工培训与发展成为近年来企业管理中越来越被重视的领域,成为企业内部投资的重要部分的真正原因。企业发展的初期,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当然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可以实现创始人目标的员工职业队伍;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培育管理者梯队,提升员工整体执行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准备当期和后期力量;当企业发展到更大的规模水平,员工思维和企业使命愿景保持一致、提升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如何通过员工治理水平的提升让企业组织运作更流畅、效率更高。如何让更多的员工伴随企业的发展成长起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都需要用到员工学习与发展、员工培训等基本有效的管理方式得以实现。因此,当企业竞争成为企业组织能力的竞争的时候,员工学习与发展的系统规划、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成为企业共同关心的内容。/435(1)提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走出培训与开发的误区
培训发展或许是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薄弱的领域。许多企业并没有基于员工潜力和将来需求,所作的系统的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在许多企业里,给员工的在职培训只是完成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或是一些改进计划,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完成指标,或是维持为了完成指标所需的工程技术。即使是对经理人员的培训也只是如何更好地管理人。简单地说,培训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而不是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派谁去培训的决定通常受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看其业绩或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培训被看作是对个人的一种利益。有些培训可能会要求培训以提高其学位或是拿个证书,而与提高其技术技能和生产效率没有任何关系。近年来,我们发现随着越来越多国企人员从国企流向了外企。流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外企获得在国企不能获得的培训。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也是能留住能人的手段之一。成功招聘来的合格人员还应的相应的、配套的培训与发展计划跟进。至今仍有许多企业并未完全认识到对员工的培训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链中的重要一环,是企业成功经营关键因素。实际上,培训和开发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的重要因素,这会带来员工的稳定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535(2)培训与发展计划的制定要跟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培训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是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的,只有立运于企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为了适应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尽最大可能符合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这也应该成为从事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人员时刻需要牢记的原则。企业应在预算中,制定好培训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实施。首先,培训计划应以企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需求为基础。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对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培训与发展应培养员工喜欢和接受新知识的光趣和主动性。其次,培训不光是技术方面,还有管理方面培训(所谓的双轨发展计划),如团队精神或领导艺术等。培训与发展从战略上要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如员工岗位设置、业绩评估及激励措施等联系在一起,以吸引并留住人才。再者,还应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检查培训发展计划本身的效果,使之能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培训发展作为在职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尤显其重要。/460(3)结合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符合岗位特点的员工培训计划。
根据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了不同岗位应该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发符合企业现状的培训体系,根据“木桶原理”帮助不同岗位的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找到构成自己的木桶的众多木板中的“短木板”,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培训的模式应该多样化,对不同员工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如视频培训、网络培训、课堂培训、拓展培训、现场培训、小组研讨培训,对不同的人员、不同的课程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要尽量互动,以此提高培训的效果。
/236(4)建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员工队伍建设的核心力量,企业要谋求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培养和开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上制定有中长期的发展计划,让人才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成长、成熟和成功。因此,我们应当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人才盘点建立接班人培养体系和人才储备计划。在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员工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员工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制定适合员工发展的多通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通过导师制、培训课程、网络学习、行动学习和观摩学习等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41
三、培养员工积极的思维定式 员工会做并不代表想做,因此打造组织能力的第二个支撑是打造员工的思维模式,让大家每天在工作中所关心、重视的事情和公司所需的组织能力匹配,公司要考虑的具体问题包括:什么是主管/员工需具备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如何建立和落实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员工思维定式的确定主要是过沟通与交流、员工评估、报酬政策与激励措施等,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员工思维模式需要不断塑造和强化。/197
1、有效的沟通和评估是建立员工思维模式的基础
员工思维定式首先是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员工清楚企业的宗旨(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战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目标(短期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企业策略(企业准备如何达到目标)、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商业或经营环境等。可以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让员工在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参与企业发展的热情,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文化,拓展沟通的渠道,减少了不必要的担忧和内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上下沟通,进行定期的维护改善,以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有效落实。同时也要及时公正的对员工进行评估,合理的评估不但是对员工过去成绩的肯定、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同时也是进行有效的沟通方式。评估不应走形式,或只由上司单方面给出的评语,而应是具体的、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上司,同事,下属,即360的信息反馈)。这种互动式的沟通更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并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措施。/431
2、以有效的激励去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
激励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谓激励,就是设法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也就有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必须与人的需求一致,这样才能产生激励力。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对员工进行激励,绩效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为算工资或为考核而考核,其主要功能是引导员工行为,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效率,让员工向更有益于实现公司的目标去努力,促使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并且引导员工朝着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思维模式发展。结合科学的绩效考核工具如平衡计分卡、KPI设定及下达等方式来塑造员工的思维模式。
/295
3、完善薪酬与福利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应符合三个原则:外部竞争性、内部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外部的竞争性强调的是薪酬支付与外部组织的薪酬之间的关系,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持组织薪酬水平的竞争力,内部公正性是指薪酬结构与组织设计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薪酬结构要支持工作程序,要对所有员工公正,要有利于使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相符。在保证薪酬外部竞争性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着重于内部公正性,员工通常会通过薪酬的对比来感知薪酬的公正性,包括员工在本组织中将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如果员工通过比较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则会强烈地感到不公正,从而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分配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影响员工对薪酬公正的知觉,分配公正又影响个体的薪酬满意度及个体对组织的信任度,当薪酬满意度及对组织的信任度不高时,激励将失去效力。不仅如此,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适合员工自己的福利套餐,以此提高薪酬和福利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进一步提升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443
4、塑造思维模式的方法和措施
(1)由上而下引导。依靠高管通过个人言行、决策、制度等多方面方法,改变员工思维模式。通过领导层的以身作则、建立危机意识、绩效管理、降职或开除、制度、流程和沟通、提供培训等方式来完成。
(2)由外而内引导。依靠外部客户和竞争对手,改变员工思维模式。通过倾听顾客的声音、与竞争对手或标杆企业对比等方式
(3)由下而上沟通。依靠基层员工的参与和推动,改变员工思维模式。如提案奖励、群策群力等方式。/203
四、有效的员工治理
员工具备了所需的能力和思维模式之后,公司还必须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才能容许这些人才充分施展所长,执行公司战略。企业可以通过组织重组、流程再造、六西格玛、客户管理系统、ERP、知识管理等方法进行有效的员工治理,特别是组织结构职能体制的设计对员工的治理起到关键作用。职能体制是为了达成企业经营目标而设立的提供工程、人事、采购、制造、销售等作业及决策支持、业务控制等职能机构,以及为正常履行职能而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总称。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决策支持、决策实施、业务控制等。组织结构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规模、企业环境、企业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环境,因此,要求组织应具有应变能力,能充分发挥形成最佳综合效果。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应考虑呈扁平状,尽量减少等级制度,即纵向界面,减少集权,提高决策速度;同时,应加强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管理好部门间的边界,以增加组织的灵活性。结构设计还要跟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时、适当的整合与重组。/435
综上怕述,企业只要解决好“三足”--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定式、员工治理结构三方面的问题,其组织能力就有了保证。这也正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