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赤峰松山区哈拉道口:陈立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
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
“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
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魁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勉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第二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我的一点感受
发布者:肖容容发布日期:2010-07-07 12:22:33.0
目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教改的改革浪潮中。在这个史无前例的环境下,如何很好的面对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手中拿着一本或几个教学参考书或题解之类的书籍,就可以登上讲台进行讲课,姑且不去说讲课的好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和毫无生机的,因为答案是一定的,无非是学生成了教参带领的一群“学偶”(暂且这么一说)。事实上,有几个学生是用自己的脑子去说话? 那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是不是一定要抛开一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笔者在《荷花淀》一文教学设计中努力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探究,解决疑难。
二、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笔者在高中诗歌单元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文句美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三、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展示答案或课文插图的搬家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随意性强,教学两相厌,语文教学有效性低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归纳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设计
我们常常说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赋予了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理论上也给足了课堂目标重要性的理由,但在中职语文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呈现出非常凌乱的现状,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现分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空缺型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空缺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其一,中职课程中,语文课程要求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在这种发展趋向下,语文课被边缘化,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二,课改以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相应产生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不需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由学生掌握主动权,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空缺:
课堂上文字梳理完毕,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邹忌怎
么可以娶两个老婆呢?妻是喜欢邹忌说他比徐公漂亮,那妾怎么是害怕才说他漂亮呢?
教师说: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我们先要对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来作一个了解。
接下来时间里,教师侃侃而谈,讲述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上述案例中这种目标空缺的教学形态,随意性很强,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的观点认为这就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这就是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然而这类目标空置的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很热闹,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也着眼于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行为没有集中去解决需要落实的内容,而只是在呈现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样子,讨论争论不断的一堂课后,学生收获的只是热闹的兴致。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有一个总目标和整体的教学理念需要逐步去达成。而无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又怎么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所以无论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也都不可能脱离整体的教育目标,而课堂正是落实总目标的具体执行单位,所以预设目标也好,课堂生成也好,课堂目标的设定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公式化
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少套用固定格式的现象,许多课堂教学目标既适用于这篇文章也适用于另一篇文章,比如课文是小说,课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是诗歌,就是培养
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散文,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散文赏析能力;换成是文言文,目标也依然按公式套述出来,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类似于公式一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篇课文,只需要改变课文类型即可,虽然理论上也都不偏离整体的教学意图,但忽略了每篇课文的闪光点和其特有的教学价值,目标近乎形同虚设,对教学行为很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笼统化 1.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化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还有一种现象是混淆了目标与过程,仔细辨别设计内容,发现目标设计其实就是授课过程的内容安排,缺乏目标意识。
例如《哦,香雪》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自主阅读,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述小说内容。(2)进行分析性阅读,重点把握引起山村变化的原因以及香雪的人物形象。
上述课例中目标理解错误,目标行为的达成条件和程度缺失,这更符合教学内容的安排,而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而要达到何种程度的目标,才应该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抽象化
观察学习诸多教案,有不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这些课堂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内容设计过于宽泛笼统,是一种理念上 的表述,没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致使课堂目标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列举两则课堂目标案例进行比较:
a:《好雪片片》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②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保持善良的优良品质。③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阅读能力。b:《荷塘月色》教学目标:①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应有重叠词与通感句,陈述其生动之处,其中应有对叠词与通感的解说。②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要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的描述。③在理清文章情感脉络的基础上,选取几段文字,陈述文中景色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要有4-6段),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
上述两则案例中,a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宽泛,运用了“感受”“把握”“学习”“培养”等行为动词,模糊了目标的如何操作以及可测程度,在课堂中缺乏实践作用,这类空洞抽象的目标也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而b的目标设计就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结果,在课堂上就有着可操作的内容和可衡量的学习结果。
3.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错位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长期影响下,在目标的设计上仍然还是保持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模式,这种错位的目标只注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走进秋天》——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使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②让学生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③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
这则案例中的目标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让学生„„”,还有更常见的表述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表述的问题而已,但是这种传统的目标制定方式正说明了观念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体而存在。而事实上,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最终的达成与否,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从本质意义上说应该是学生学习目标和结果。
四、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偏题化 1.专业服务倾向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要求为专业服务,为此开展了许多尝试,但有很多做法却偏离了语文课的本真。
例如,有教师将《萝卜》一文处理成专业训练课,课中语文教师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四组学生分别是四个业务营销部门的员工。四个业务部按春夏秋冬区分,要求每个组选定一个部门负责,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并且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分工任务。接着接到公
司的订单任务:美国向我公司订购2吨萝卜,品种由我方挑选,但萝卜品种需通过email、flash或mv等表现形式上传图片,介绍萝卜的品种特点、营养价值和吃法等,可以让美方满意并签下合同。四个营销部门各自出台一套营销策略,最后选出一个表现优秀的部门去完成这次的订单任务。
很明显,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点是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努力在语文课堂中植入专业教育,为此撇开文本内容,设计成职业训练课,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当今比较盛行,比如:职高语文中的《卖白菜》要针对营销商贸专业的学生,讲商务来往中的诚信;《古代服装及其他》就要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用大量图片展示中国古代服装的变化;《我的空中楼阁》让美术专业学生用半节课绘画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后半节课进行作品展示点评。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尽管中职语文课程定位是为专业发展服务,但这种服务是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的,而并非狭隘地把语文课变成专业课。2.大杂烩倾向
例如《绝版的周庄》的教学目标:①训练学生查找、搜寻、整理信息的能力。②整合学生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带领欣赏江南古镇周庄的神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③组织学生讨论,周庄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古韵还是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类课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把课文泛化,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哲学无所不包,语文课被精心制作成大杂烩,并且认为这就是人文性的发挥。文化内容适当地述及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但是语文课都只是从这条线出发,语文成了快餐式文化,对学生其实并没有好处。
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回味:“(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词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从语文的基础能力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备一定素养基础上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分析现象、形成见解、提升智慧、积淀文化,并逐渐累积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失去语言基础的思想是没有根基的,漂浮着的,达不到深远宽阔的程度。
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好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反思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1]张维鹏.谈职业中专的课堂教学目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56—58.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8):85—86.[3]张贵玲.制定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1994,(12):11—12.
[4]陈少青.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63.
[5]江赛霞.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5,(5):53—55.
[6]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8—110.
[7]王勤.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于辉林.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j].教学与管理,1996,(4):36—39.
第四篇: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摘要:语文,我们母语教育的支柱学科。其教学现状不理想的状态却让人无法释怀,究其根源,语文课堂教学大而空问题不容忽视。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手段时髦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问题,其实都是与教师未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关。因此,把握准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强调树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目标的概念、功能及制定的原则入手,强化目标意识,谈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方法等问题,强调了树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状态的预先设定,是引领教师推进教学的行灯,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常常被忽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首先和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明、不简、不适等有关。更有甚者,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根本没有目标可言,天马行空,任其发挥。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一部分教师的公开课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背后彰显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误解有关。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语文教学瓶颈的基点在于准确把握并制定有效地教学目标。
一、强化目标意识,理性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地说,它有以下五大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2、控制功能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它作为一种约束力量,把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各个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已定目标而共同奋斗。
3.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4、中介功能
教学目标的中介功能,还表现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及教师和学生等各个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各个因素发生关系,主要通过教学目标。这是因为,正是教学目标才使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功能系统,并使各个因素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某种教材之所以可用,某种技术手段之所以可用,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实现已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学目标,才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行。
5.评价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特定标准的客观依据,还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客观尺度。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测评体系以教学目标体系为客观依据,就能避免语文考核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教学评价科学化。
(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五条原则:
1、科学化原则
编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还要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总目标、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的要求,并使其在每一个具体目标中得到体现。
2、系统化原则
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按照单元、分阶段、分学期、分年级的语文知识内容和能力训练的体系,使每篇课文、每次作文、每个单元、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都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使众多的课时教学目标有层次地实现语文学科的总目标。
3、具体化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具体化、细节化,对教学内容覆盖面要大。应把语文目标体系中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分解化为每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4、行为化原则
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到目标描述的行为化。在语文学科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来体现的,是可用语言来表现的,一般应是
5、动态化原则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不能静止地束缚在教学目标的模式中,使个性得不到施展。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对预设的教学目标作必要补充、调整,使教学目标得以完善,所以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为好。可观察到的。运用行为描述形式来编制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
二、研读新课标,理清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1.整合“三个维度”,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尺
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三个方面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新课标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就应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作出安排,做好引导;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协调“三个关系”,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特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隐性与外显性。由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内隐性和外显性。当然,教学目标的内隐与外显都是相对的,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不能为了使教学目标便于交流、测量与观测,而过分强调行为化目标的价值,也不能为了强调情感体验等内隐目标的重要,而排斥行为目标的价值。其次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收敛性与开放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越是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达成;越是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和情感发展目标,达成周期越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要具体、明确,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些目标允许在较长的时间内达成。再次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期性与非预期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预期性目标与非预期性目标的关系,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任何教育机遇。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设置课堂教学目标
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为我们准确把握和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解读教材,二是目标的具体设置。
第一,教材解读是设置目标和整合内容的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备课(教学设计)首先应在这方面花大力气。
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是“多维对话”(与文本、与学生、与同伴、与编者、与自我等)这些对话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作简单阐述。,1、与文本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研读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相关资源等),主要是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相关特色等。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的深层次感受。而深刻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价值取向的把握有关。用当代的哲学观念、时代精神重新诠释课文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操作的基本要求。以国标本苏教版教材《金子》一课为例,如果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勤劳能致富”的 价值取向,在当代的视野中似乎说服力不强。自古以来,例如中国千百万农民不可谓不勤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富。看来,勤劳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光有勤劳还是不够的。课文中主人公彼得之所以能致富(终于找到“金子”),在于其冒险精神、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这些精神品质恰恰是当代中国崛起所必需的。因此,如果我们对该篇课文作这样的挖掘,就是符合当代哲学观念、时代精神的。
2、与编者对话是准确把握课文宗旨的重要方法,这是我们过去常常忽视的环节。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在被创作出来之初,并不是为学生阅读而写的。而这些文章一旦进入“教科书系统“,就会多多少少的被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阅读需要在小学语文中更是如此。并且,供学生阅读的”文本“在教科书的某一生态中(同一篇课文可以放入不同的单元)与在其他生态有不同的定位。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无形之手”在操控,这就是教科书的编者。因此,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意图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虽然采用了循环往复的结构,有一定的情节,读起来十分顺口,因而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但如果我们只重视情节而忽视其他,那么,我们的教学只会停留在“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 巴”“小壁虎问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妈妈怎样教育它 ”这一层面上,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从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看,是要通过这样一则趣味童话,告诉读者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形状、特点和作用。所以,我们除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外,还应有机的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善于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同个体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跟文本对话,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方面去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的课时目标考虑较多的是教参,是考试的内容,是课文的内容,对教学对象考虑得少,对教学的导向性考虑得少,对教学方式考虑得少。过分的依赖教参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4.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切实可行,强调可操作性。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目标的可实施性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节。每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集中,防止目标过于分散,要善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解决好一两个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上,否则教学只能是空对空,谈不上效果。
第二,有效地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至少有两点要求。
1、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阶段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本学段教学目标。在制定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依据本年段教学目标,想着上个年段教学目标,以便逐渐落实本年段目标,朝着更高年段目标前进,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
就一节课而言,我们比较赞同“简单语文”的观点,即简化头绪,目标单纯,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2、要提出“三维”整合的、简而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期中课时目标是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实践中,课文目标的设定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三维割裂,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未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二是目标泛化,以诸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之类缺乏针对性的目标来代替具体的目标。目标的设定,应全面观照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先根据特定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把握教学中“应该教学些什么”,进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确定实际教学“需要教些什么”,是特定的教学目标只适应于特定的课题、特定的学生。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整体思考。既要考虑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度,又要着重思考在语文训练上让学生得到什么,还要想好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有位老师就《荷花》一课,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美的情境,用朗读表达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对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上述教学目标,重视了识字学词——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学词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有感情的朗读,读中悟写、学写,既有明确的“三维”目标,又有对学习行为的描述——“在读中感受美的情境,用朗读表达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感悟作家笔下对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比较适当,切实可行。
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韵文,教学方式应以诵读为主;学生处于第一学段,应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学生即将进入第二学段,且学生语文能力较强,在字词的理解上课渗透一些“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课文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探究和生活实践,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基于以上考虑,制定出三个具体的目标:(1)认识“植、粗”等14个生字,会写“已、准”等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植物妈妈、孩子、降落伞、铠甲、挂住、观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2)借助图像、实物进行阅读,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的语文教师冯起德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应付的虚设,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应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诚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第五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教师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教学语文味。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多学科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科学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局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课堂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本文,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的,而不说灰色的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当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课堂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洁,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欢庆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欢庆》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XX”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己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己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己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