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23: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篇: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研讨目标

1、以情境讲述、看图讲述两种类型讲述活动为例,通过观摩课例、集体研讨、分组探索等形式,引导教师对讲述活动的基本特点、教育价值、基本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思考,获得理论提升。

2、通过对讲述活动“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迁移巩固新经验”等三个基本步骤组织策略的研讨,帮助教师获得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有关方法和策略,提升讲述活动组织能力。研讨过程

一、开场篇(记录略)

二、体验篇(记录略)

看到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图片见附件)

1、问题一:你认为讲述活动对孩子语言发展有什么意义?

归纳和总结:讲述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和清楚完整地表述的意识、情感和能力; 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

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 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地讲述

(3)、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

2、问题二:讲述活动还蕴含哪些教育价值?

归纳和总结:讲述活动的作用(1)培养幼儿讲述能力.(2)锻炼幼儿独白语言能力。(3)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4)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思辨篇

1、执教老师说课反思(记录略)

2、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骤: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二步骤: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第三步骤: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第四步骤:巩固和迁移新经验

3、答辩环节(摘录)

 问:在讲述活动中,孩子们习惯性地按自己原有的思路来讲述,不运用新经验,启而不发,教师该怎么办?

执教老师答:我觉得在讲述活动中并不是到了哪一环节才做哪一环节的事,各个环节应该是有机整合、环环相扣的。在今天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运用新经验讲述,在前面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的环节组织中,我运用了很多方法,如多媒体画面辅助感知、引进声音材料、提问激发想象等,其实我也把讲述的新经验有机地渗透在其中。

 问: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活动中,在完整出事了图片后,已经有孩子在讲述中融入了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等内容,教师再出示多媒体课件,是否还有必要?

执教老师答:略。

 问:请问专家,讲述活动中,除了今天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看到的讲述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这个新经验,是不是还有其它新经验?新经验与孩子的讲述时间怎么分配?

专家答:略。

主持人:我们在讲述新经验的理解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运用了某些新词、学习了某些句式就是新经验,其实不是。讲述新经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语言形式的新经验,这就是我们日常引用较多的字词句章;第二,语言内容的新经验,是孩子讲述语言中的新信息,像今天看图讲述活动中讲述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就是对讲述内容的拓展和丰富,是新经验;第三,语言运用的新经验,我的理解是其一是在讲述中运用新的讲述思路,其二是在讲述中根据倾听对象灵活调整自己讲述内容和思路的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讲述活动中的新经验,不断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四、探索篇。

(一)分组研讨记录(小组代表收集,主持人整理)

1、第一组: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分别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一个活动:多媒体辅助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看多媒体动画、倾听声音材料)、设置提问激发想象(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并不断联想:兔子们心情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第二个活动:情境创设法(创设了直观、丰富、充满童趣的环节)、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看看它是谁、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抱一抱、和它打招呼等)、观察法(观察情境中动物的名字、外表的颜色等)。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让孩子对讲述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组织时的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充分地感知讲述对象,并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如有序地观察、通过对象的某些特征展开联想等。看图讲述中要对图片的内容及图片延伸的内容都有丰富的感知体验;实物讲述要引导幼儿把握住实物的特征;情境讲述,要能理解和掌握情境中蕴含的事件、人物角色关系等基本要素。

(2)在情境讲述中,创设的情境不要太繁杂,包含的信息太多给孩子的视觉冲击过大,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应该紧扣目标、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2、第二组:“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引进新的讲述经验:(1)、示范法。教师在幼儿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讲述思路,并进行示范。今天《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采用的是看多媒体课件听故事的方法,这是对这一方法运用的创新。

(2)、提示法。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如在《情境讲述:森林音乐会》中,表面上老师是顺着幼儿的讲述内容,实际上在提炼和提升中不断提示幼儿“有 还有 ”地进行讲述。

(3)、讨论法。师生或同伴间讨论引入新的讲述经验。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让故事讲得更有趣”。

(4)、分析评价法。通过教师的评价以及孩子的评价引入新的讲述经验。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一个孩子单独讲述完后,引导其他孩子对他的讲述进行点评,并问“他的故事讲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5)、游戏法。在游戏中引入新的讲述经验。组织要点及注意事项:

(1)教师心中要目的明确,要知道新经验是什么,并有针对性的、紧扣目的的进行指导。

(2)要对孩子在讲述中运用新经验的情况进行及时地梳理、点评、表扬和推广,以达到幼儿互相示范、以点促面的效果。

(3)在采用示范法引进新经验时,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

(4)要提供给幼儿运用新经验的机会,并创设多种形式的平台,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对新经验进行运用。

3、第三组:“巩固和迁移新经验”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巩固和迁移新经验”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巩固和迁移讲述新经验:

(1)个别、集体、小组讲述相结合,提供更多的讲述机会。《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对于新经验的巩固和迁移,老师提供了多种的形式,让孩子进行充分的讲述。(2)出现新的讲述对象。在《情境讲述:森林音乐会》中,运用“有„..还有„„”的句式讲述是新经验,为了巩固和迁移,教师又出示了环保乐器这一新的讲述对象,是“由A到B”的迁移。

(3)评价法。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互评,从而巩固讲述新经验。

这一环节的组织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幼儿的语言更趋完整、丰富、连贯;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讲述新经验。

这一环节的组织注意事项:(1)教师要关注幼儿新的兴趣点,并进行随机指导;(2)更加关注全体,不能以某个幼儿掌握并迁移了新经验便评价全部幼儿都能很好地运用新经验。

(二)实践模拟:《大班实物讲述:可爱的娃娃》(图片见附件)注:记录中收录了主持人的部分组织和回应语言,并作说明、分析。目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和适当的词汇讲述“娃娃”。尝试用先讲特征再讲“其他”的思路讲述。

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现场略)。

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主持人:你最喜欢哪个娃娃?讲讲它是什么样子的?(基本提问。)回应语言:

 面对这样能力强的孩子,老师应该如何回应,并有所提升?  这个孩子的讲述怎么样,有什么闪光点?有什么不足?

 实物讲述要把握住实物的特征,刚才这位小朋友的讲述是否讲出了娃娃的特征,老师改如何指导?

 我们要指导孩子对实物进行有序的观察,他的讲述体现了有序观察吗?老师怎样指导他进行观察和讲述?

(通过回应,旨在让老师明白这一环节的组织要点,即要倾听孩子讲述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实物讲述的重点是指导孩子把握实物特征进行讲述;要指导孩子有序观察,并使讲述更有条理性、更完整。)主持人:现在来听听我的想法。我喜欢的是穿婚纱的芭比娃娃,她的头纱白白的,飘起来像一朵云一样。她的裙子有很多图案和花边,真漂亮!我想和芭比娃娃一起跳舞,拉着她的手转圈,把裙子转得又圆又大,肯定更漂亮。你们能像老师一样先讲讲你喜欢哪个娃娃、讲讲它是什么样子、再讲讲你想和她一起玩什么游戏吗?

(教师示范讲述,给予孩子新的讲述思路和内容,这是讲述活动中的新经验。)回应语言:

 他是按新的讲述思路讲的吗?该如何进行回应?

(这一环节在现场组织中扮演“幼儿”的老师们都讲述得较好,而现场的回应和指导不多。)

主持人:看我手上的这个娃娃,它是谁呢?你喜欢它吗?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讲讲我手上的这个娃娃?

(这一环节迁移和巩固新经验,采取的是由A及B的形式。在现场的组织中,因为出示的娃娃太具娱乐效果,参与的老师们充分发挥想象,产生了很多“笑”果。无论是“幼儿”的讲述、“老师”的回应指导还是主持人的提升,均跑题。)

五、专业引领篇(略)。

第二篇:浅析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

浅析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

这个学期,我园围绕“如何设计与组织幼儿园讲述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理论、一课三研、教学观摩等活动,我们掌握了一些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知识和规律,了解了幼儿园的讲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类活动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定的凭借物,二是有相对正式的语境(语言场景/语言运用方式/交际者),三是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独自构思/独自表达)。讲述活动着重培养幼儿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观察、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过程)二是培养幼儿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地表达的意识、情感和能力。(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三是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听者特征/语境变化/听者反馈)讲述活动从编码的特点可分为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议论性讲述等三种,从凭借物特点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和情景表演讲述等三种。

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以教具引入情境。

2、以表演描述情境。

即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情境,引起讲述兴趣。例如,情景讲述《十个好朋友》的活动开始就可以让幼儿带着“小红的十个好朋友是谁”的问题观看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小红(幼儿扮演)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及妈妈(教师担任)回家后,惊讶地提问和小红巧妙地回答的全过程中激发情境讲述的兴趣。

3、以设问引出情境。

即在讲述活动前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多角度去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4、开门见山引入情境。

例如,创造性讲述进行《猫医生过河》的续编故事式的创造性讲述,教师可以直接要求: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编故事,教师编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分让你们来编„„引起幼儿续编故事的兴趣。

有时这几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引起幼儿对讲述对象的兴趣,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讲述对象身上来。

二、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观察)。

1、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如:看图讲述侧重对图片的观察促进幼儿了解图片所描绘的地点、角色,以及角色的心理活动等。生活经验讲述除了借助于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和情境外,还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看图讲述教学,首先要对图片中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

2、依据不同的材料和情境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同一个讲述内容,采用图片与采用表演就有差别。

3、依据具体活动要求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由于每一次讲述活动的目标不一样,因此在感知理解对象时也不一样。

三、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尽量放开,自由讲述。一般采用集体讲述、分小组讲述、结伴讲述等方式。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是:

1、在幼儿自由讲述前,交待清楚讲述的要求。提醒幼儿要围绕感知理解的对象进行讲述,能抓住事件或物体的主要特征讲述,不“跑题”。

2、在幼儿自由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发现幼儿讲述中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时的纠正和评价。

3、在幼儿自由讲述时,教师不要过多指点幼儿,以免干扰他们的思维。适当地以简单提问引发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已有经验是必要的。

四、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是幼儿园讲述活动的重点,目的之一是让幼儿获得语言讲述经验。而有些老师对语言经验的理解是很片面的,更多的是语言形式的经验(字词句章)。其实语言经验应该包括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三方面的经验。幼儿语言内容的发展取决于幼儿已有的知识,幼儿的生活内容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材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考虑教材对幼儿语言内容发展的价值,并作出明确的目标定位。

1、言之有物,(说什么,帮助幼儿找到讲述对象的重点内容)存在描述如:地点、人物。关系描述如:“你怎么知道这块地是小熊的呢?”变化描述如:“现在和刚才有什么不同”?想象描述(语言、心理活)如:“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方位描述如:“它的左边有什么?”顺序描述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从中间往四周”的顺序指导幼儿有序观察讲述。(2)、言之有序,由语音、词法、句法构成的语言形式,在习得和运用过程中是相互结合、综合一体的,所谓音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和组织词句练习,以使幼儿获得语言形式的经验(语言点)。(3)、言之有趣,语言运用的经验,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设置多样的语言情景,激起幼儿听的敏感、对听者反馈的敏感以及随时调节修整语言使用方式的能力,从而促使幼儿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引进新的讲述方式有:

1、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

例如,大班看图讲述《大象救小兔》,第一幅突出了可以引导幼儿从小兔子来到树林里玩耍讲出故事的开头外,也可以启发幼儿从大象或老虎讲起,让每个幼儿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述。

2、教师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提问、插话。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例如,大班生活经验讲述《夸夸我的好妈妈》,老师说:“刚才××小朋友讲得真好,他在讲述自己的好妈妈时,先讲了妈妈长得什么模样,然后讲了妈妈在哪里工作,接下来说了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最自己的关心爱护,最后又说了自己为什么喜欢妈妈„„”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帮助幼儿理清讲述顺序,也引进了新的讲述经验。

五、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在幼儿获得新经验的基础上,还应有进一步培养幼儿思维的创造性,给幼儿提供实际运用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幼儿讲述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指导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1、以更换角色的方式迁移。

例如学习讲述了《夸夸我的好妈妈》后,可以再迁移讲述《夸夸我的好爸爸》、《夸夸我的好老师》等主题。

2、以添加角色或更换场景的方式迁移。

如大班讲述活动《小狗的故事》就是让幼儿在小狗的周围添上画后,再讲述故事,充分地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以补充情节的方式迁移。

总之,上述几个步骤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前一个步骤都为后一个步骤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组织讲述活动时,应多让幼儿操练、实践,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创新,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与这次的研讨活动,让我学到了新的东西。也让我实实在在的了解了,我们在讲述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也让我知道了讲述活动和谈话活动的区别他们的形式不同。讲述活动是把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独白语言进行。而谈话活动则是对话的形式。这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活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

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

〔摘要〕

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主要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当今社会,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已成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

关键词:幼儿园;看图讲述;组织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分析画面,把自己对图片内容的理解用完整连贯性的语句进行表达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但长期以来,看图讲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走进了模式化的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型指导,忽略儿童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儿童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顺序讲述,忽略了趣味性;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等。随着课题“幼儿园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我们组在一课三研活动中对看图讲述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一、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含义

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幼儿园讲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分析画面,把自己对图片内容的理解用完整连贯性的语句进行表达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但长期以来,看图讲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走进了模式化的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型指导,忽略儿童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儿童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顺序讲述,忽略了趣味性;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等。随着课题“幼儿园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我们组在一课三研活动中对看图讲述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特点和分类

(一)幼儿园看图活动讲述的特点

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一图片,让幼儿讲述语言“快乐星期天”,幼儿则按照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叙述星期天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主人公如何做的、怎样感到快乐的,等等。可以说在讲述活动中,一定的凭借物往往成为幼儿讲述的客体,对幼儿的讲述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指讲述

与其他几类语言游戏教育活动相比较,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好似一中学习和运用比较正式的语言的场合。要幼儿既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与别人交谈,又能够经过比较严密的组织、使用比较正规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对某物、某人过某事的认识,就需要培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能力。

3、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

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交际的一个场合,幼儿要学习的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独白,顾名思义,需要说话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在谈话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交谈的对象是明确的,交谈的话语是是简短的并相互紧扣连接的。而在讲述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对象是不明确的,往往由一个人讲给多人听,说话的话语相对较长,彼此所说的饿一段话并不需要上下紧扣,而是相对独立、个成篇章的。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的分类

1、创造性看图讲述活动

在讲述活动中使用图片来帮助幼儿讲述,是人们所熟悉的看图讲述。在这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图片,可以是印刷出版的图画;可以由教师自己构图制作;可以是半成品的边讲边画的图画;可以由幼儿画成图来讲述;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几张图来作字选拼图讲述。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提供什么样的图,看图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具象画面。这类凭借物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在指导幼儿观察、理解和进行讲述时,需要帮助他们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连接的情节。

一般的看图讲述,主要是对画面的观察分析,而创造性看图讲述主要是由画面引发的想象。创造性看图讲述是发散型的,其答案是不确定的。发散有多向性,有多种可能、多种出路、多种结果,所以创造性看图讲述具有可发散的余地。

2、迁移性讲述活动

在讲述活动中,仅仅会讲述图片提供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练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知识。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有一些具体做法。一是由A及B。当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讲述经验后,教师立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新的从讲A的思路去讲述B。例如:幼儿学习讲述一件玩具的顺序后,教师让幼儿用同样的思路讲述另一件玩具的顺序后,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所学新的讲述经验。二是由A及A。在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并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后,让幼儿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同一件事,同一情景。般都有一定的凭借物。这里说的凭借物,指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或幼儿自己参与准备的图片、实物、情景等。教师通过提供讲述活动的凭借物,给幼儿有划定讲述的中心内容,使他们的讲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教师提供

3、续编故事讲述活动

续编故事讲述活动是在幼儿对提供的图片本身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了较好的程度,这时候,教师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续编出故事接下去的情节。教师可以在故事情节推向顶峰时突然停止,让幼儿积极想象,编构出可能出现的发展进程。在组织幼儿编构“有趣情节”时,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感受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这种特性的人可能做出的事情,这样幼儿才能顺利地编出故事情节的高潮与结局。

5、拼图讲述活动

拼图讲述是通过幼儿摆摆、贴贴,理解物体与地点、动作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将自己拼贴出的图画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给同伴。

6、实物讲述

这种讲述形式使用具体的物体来帮助幼儿讲述,有真实可感的特点。它以实物,包含真实的物品、玩具、教具和外在的自然景物,等等。指导幼儿感知理解实物并进行讲述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把握实物的特征。

7、情景表演讲述 情景表演讲述,要求幼儿凭借对情景表演的理解来进行讲述。情景表演由扮演的角色来实地演出一系列动作、发展情节,表现连续性的事件。情境表演讲述可以包括真人表演的情景,或是真人与木偶共同表演的情景。

三、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

(一)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要点

1、提供材料的难易应合适

在选择图片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图片要颜色鲜艳,形象可爱,动作性强,情节深动有趣,夸张。

图片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件的再现,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表达的愿望。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进行看图讲述教学,首先要对图片中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

2、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抓住幼儿注意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探索事物的关键所在,兴趣越浓,探索的意识也就越强。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活动多变、有声音的教玩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幼儿的注意的特点,向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图片,因为只有当图片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时,才会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卡通片中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造型不拘一格,深受幼儿喜爱,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我就把卡通片中的宠物小精灵、蓝猫、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形象搬进画面,由于原来幼儿对它们的喜爱,加上出现在与卡通片完全不同的背景中,往往会令幼儿产生一种不同于观看卡通片的新奇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由此而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片应是多种形式的。除了印刷出版或老师绘制的图片、图书,还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设施制作和放映幻灯片,屏幕上活动多变的画面更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各种构图材料,如积塑玩具、贴绒、磁铁教具、七巧板、泥工等,引导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自由构思,拼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并进行讲述。由于是幼儿自己动手构图,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幼儿对作品探索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教学《战胜大灰狼》这一看图讲述的时候,为了让静止、无声的画面为动态,热闹的场景,调动幼儿的情感和思路,我利用计算机给幼儿展示了一段动画场景: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一只可爱的小兔正在采蘑菇和一个凶猛的大灰狼在大树的后面瞪着小兔,小动物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帮助小兔,战胜大灰狼的。动画片结束了,幼儿仿佛已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了。又如《小鸡在哪里》在课件中,教师把鸡妈妈、小鸡分别躲在不同的地方,让幼儿去帮鸡妈妈找小鸡,找到一只说一句“一只小鸡在„„”找到最后一只就说:“还有一只在„„”情境,在活动中幼儿有了说和玩的机会,在操作游戏的愉快气氛中巩固了新学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方位词和“还有„„”的短句。这样一来,电教多媒体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也可以使教师能更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幼儿学习时的负担,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中的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简单明了,能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呈现图片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简洁明了,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画面进行粗略的观察,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捉迷藏》,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讲述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图片出示后,我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它们在哪里呢?”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因为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讲述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层层深入,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它送小兔子上学,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形成积极的互动。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当幼儿的讲述脱离了图片线索时,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小鼹鼠。

第四篇:讲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讲述”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讲述”的技巧,学会表达,与人交流。2 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3 与人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教学设想: 结合教材,布置预习。收集材料,进行讲述,或情景交流。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要点: 一 素材导入

孔子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长妈妈讲美女蛇的传说 开讲节目,引人注目 二 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氛围。

首先要明确是讲给什么人听的。讲述的对象不同,讲述的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这就是说,讲述要有针对性,要有听众意识。比如,对同学讲述你自己的故事,就要像平时跟他们说话那样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更不要拿腔拿调;对师长讲述一件事,要态度诚恳,注意礼貌用语。此外,要注意讲述时的场合、氛围。一方面,讲述者要注意讲话场合、听者情绪等因素。例如,在朋友聊天、课堂交流和全校集会等不同场合讲述“诚信的故事”,选取的内容就可以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讲述者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段,营造有利于自己讲述的氛围,如播放音乐、制作课件、准备简单的道具等。

2.讲述时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讲述之前通常会有准备的时间,哪怕时间很短,也要充分利用。先想好你讲述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就不会散乱;讲述条理清楚,容易让人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里说的条理,既指事情的脉络和因果,也指讲述的层次和步骤。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个基本的“序”。另外,注意讲述要简洁,避免繁复冗长。3.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要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有时为了强调,提醒听者注意,可以适当重复说一些话。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以免造成不解或引来误解。还可以借助说话的停 顿、语速、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情,增强讲述的感染力。三 活动要求: 提示:

1.讲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 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表述清楚。

2.讲述故事的中人物,可以选一些方面,如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要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根据讲述对象、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讲述方 式。可以适当营造有利于讲述的氛围。活动示例:“我经历过的一件事”

我童年的闸子中,有许许多多和事情呈现在我眼前,有些事已变模糊;有些却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挑一件事来告诉大家吧!

记得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北风凛冽。我和我的好朋友许家铃在我奶奶家讨论一道奥数题。我们争一身是胆面红耳赤,却没有吵出结果来。我倔强地说:“本来就是这样做的嘛!”她的犟脾气上来了:“不对不对!”然后,我们越吵越凶,就谁也不理谁了。晚上,我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懊恼,后悔地想: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应该听听她的解题思路再做打算,唉!失去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如果我向她道歉的话,她肯定瞧不起我,但是,我不和她道歉的话,心里就会难过。

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我做出决定:向她道歉。我走在路上,恰好遇见她了,我们两个竟然不约而同地

说:“对不起。”我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昨天是我错了,我应该听听你的解题思路,原谅我好吗?我们和好吧,好朋友是不应该为一点细小的事而争吵。”只见她脸红地说:“对不起,我应该让你原谅我。我们和好好吗?”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好!我们和好吧!”说完,我们互相南了一下掌,还异口同声地说:“耶!”我们和好以后,又在讨论那道让我们绝交的题了。这时,我们互相听互相的解题思路,再也不吵了。最后,那道题终于在我们齐心协力下被攻克了。

就是这们一件小事让我难以忘记。从这件事当中,我懂得了: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绝交,做任何事,都要有头脑,冷静一点。链接中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新闻事件】

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乘动车到成都看病,没有买到全程座位票。到达南充站后,老人被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希望座位主人和老人挤一挤,遭到拒绝。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的座位错了吗?” 【网友评论】

悠然南山: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老,一个老态龙钟,一个风华正茂,该不该让座,还用考虑? 【专家观点】

《中华铁道网》评论员廖超:动车上不让座,于理有据,于情不合。老人的女儿在处理无座这件事上,其实有更好的做法。如果没有买到合适的座位票,可寻求來务员的帮助。如今铁路正在开展“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铁路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旅客,让其实现“安全、方便、温馨”的出行。要求别人让座也未尝不可,但应有更好的方式去说服别人,比方说,可以告知座位主人自己的母亲需要坐多久,可以强调自己的母亲已经年满80.又是去成都看病的,能否帮个忙,等等。当然,也可以提出给予经济补偿。

针对网友“悠然南山”的评论,以“不忘初心”为网名写一则跟帖,谈谈你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①年轻人一定要给老年人让座吗?也得就事论事吧?坐自己的座位,享受应有的权利 何错之有?“悠然见南山”的说法合情不合理。传统美德是较高的行为标准,不能让它来要求所有人。

四 活动开展(略)五 活动小结(略)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

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

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

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

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

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

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

3.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第2 / 6页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个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搭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第3 / 6页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每个,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的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想应该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清晰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力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问题。

第4 / 6页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个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没有成效。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应该是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

第5 / 6页

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

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

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

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

3.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

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

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

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

(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

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

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 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下载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学生姓名童维菊 学 号 指导教师 学 校凤台广播电视大学 目 录 论文摘要……………………………………......

    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层次、主要环节。 2.通过观摩教学视频,讨论幼儿园教师示范的文学作品活动,掌握编写......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学习心得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学习体会 班级,一个小集体,却充满了情与爱,它是师生用智慧和艺术描绘的迷人世界。这个世界曾给学生无数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这个世界曾教会学生许多知识,......

    中班讲述活动最新

    中班讲述活动--我最喜欢的玩具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能细致观察玩具,大胆地介绍玩具,体验与同伴交流、分享的乐趣。 2、 借助提示性图标完整、连贯、有条理地讲述......

    小班讲述活动(汇编)

    小班讲述活动《太阳的颜色》 一、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是独白语言的发生期,幼儿园讲述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太阳的颜色》这一看图讲述活动中有幼儿喜欢的小动物......

    中学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中学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团体心理辅导的视角 民勤四中 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班干部的能力要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要通过活动来培养,活动是班级教......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

    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由于学生对这一语言充满了好奇心,刚接触的时候非常陌生,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