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意象的词句,领会游子愁苦的心境 【教学难点】

对有悲有喜、互相映衬的意象进行品读,体会游子愁苦的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板书题目于黑板上)

大家看下板书在黑板上的标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又包括散套和小令。其中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四、诗歌朗读

1、学生齐读

2、录音范读(要求听的过程中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根据节奏请学生朗读

听完朗读,并自己朗读了,那么请大家去体会一下,作者描绘的这个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悲凉、凄凉、凄苦、忧伤、伤感……)

4、请学生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读出这种秋的味道。

5、全班再次朗读,读出情感。

五、品析鉴赏

读着读着,这秋意就渗出来透出来感觉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哀伤、伤感,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

明确:断肠。(断肠什么意思?)

成语:肝肠寸断­——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形容极度悲痛。

《世说新语·黜免》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2、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许许多多,比如月、钱塘江的清潮、残荷、香山红叶,可是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景对思念之情有何帮助?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什么?情是什么?(思念故乡)

所以作者在这些感情之下,作者选取了一些能够代表自己内心感情的。再看,在“藤、树、鸦”之前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它的呢?

举例子,假如我今天心情很好,看见的藤是怎样的呢?(生机勃勃的新藤)树是怎样?(繁密、绿树成荫)乌鸦是怎样的?(有精神的)

3、“小桥流水人家”又是怎样的一幅图?(课件播放三张小桥流水的图片)比较一下,哪一幅图更符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讨论)

为什么要写到人家?跟前面的昏鸦有何联系?

4、“古道西风瘦马”中“马”为何瘦?何为瘦马?

5、马在颠沛流离中都跑瘦了,那么人又是怎样的呢?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夕阳的斜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请你把这些文字在脑海中幻化成一幅幅的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你所想到的图像表达出来,或者用画把它描绘出来。(请学生用语言和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6、带有感情的朗读

7、这首小令妙在什么地方呢?(它妙就妙在……)谈谈自己的感悟。妙在:化景为情,情从景出;语言凝练,刻画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评价:此曲为“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小结:马致远用哀婉、凄清的曲调诉说了游子的断肠天涯。

六、迁移拓展,对比欣赏

同样是写秋,这几首的诗词与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的吗?

1、刘禹锡的《秋词》

2、元白朴《天净沙秋》

七、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备课时间】:2006年9月11日【授课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

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点拨: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点拨: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5、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六、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业布置】:

1、背诵。

2、预习课后习题三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备课时间】:2006年9月11日【授课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 ?(以动衬静。)【作业布置】: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教学反思】: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师:毎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唐诗、宋词、元曲。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古诗词的构成及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今年初中升学考试,我们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初步赏析。如何赏析古诗词呢,今天,我们借助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散曲),在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习一下古诗词的赏析。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悲伤,愁苦……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样的感情。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悲伤,愁苦的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 生:没有。

师:那么他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来一起来听一下朗读录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师:是哪一句, 生:断肠人/在/天涯。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什么是“断肠人“,生: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 生:舒缓,低沉、凝重、滞缓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师: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的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江南在你的眼中是如何的,是否有你喜欢诗句的(描绘一下),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师:提到江南,往往会给人一种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曾暖意。所以,这句诗句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请同学们试试。读 师:思考,这句诗的基调是否与全诗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乐景写哀”。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的朗读一遍。

由此可见,朗读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愁重心伤的情感。

师: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生: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他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其意象是藤“枯”、树“老”、黄昏、乌鸦(古时候认为不吉利的鸟),其色彩是衰朽、昏暗、茫渺,情感基调是压抑、毫无生气。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其意象是道“古”、秋风、马“瘦”、行迟,其色彩是苍老、萧瑟、凄凉,情感基调依然是低沉、悲苦的。理解为游子骑着瘦骨嶙峋马独自行走在萧瑟的秋风古道上,从而引起“羁旅之苦”的意义。“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道”一词不仅道出空间更道出了时间上的遥远,且熔铸了历史的厚重和苍凉,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师: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生: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作者仅仅用了9组名词,9中景物,1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思”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讨论:注意曲的韵脚;家—涯)游子思归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在苍凉的古道上忧思念家?就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家”,进而发现自己离家乡非常遥远——“在天涯”。这里“家”“涯”声音相谐而产生意义的勾连、相关。即“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它的意义(家的美好、安定、归宿)来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意义(漂泊异乡、无归宿)综合,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的思乡情绪,以至于思“断肠”!

师: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借景抒情

师: 《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

藤是干枯的藤,树是衰老的树,鸦是归巢的鸦,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几户人家。饱含言不尽之意、这种极致的含蓄,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体现, 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又自然天成,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因此此曲还被誉为“秋思之祖”

师:这样的一首好诗,让我们不禁感叹讶异于作者的功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谁: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天净沙•秋思》。

师:再读全诗,同学们能否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总结一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句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押韵的字、语言的感情色彩……)

3、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衬托……)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品味语言文字的本身意韵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建筑、曲艺等方面去赏析古诗词,就如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可以配乐而歌,下面,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昆曲的版本,体会另一种韵味~ 师:评。

生活和文学一样,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作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白朴《天净沙•秋》,完成50字赏析文章。

第四篇: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2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4.《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5.《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6.天净沙·秋思教案

7.《天净沙·秋思》的改写

8.《天净沙.秋思》改写

9.《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金色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金色花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把我带到地球上去,我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说:“孩子,放心吧,我已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期待着你的来临,并且,她将用她一生一世的爱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关注你,直到生命的终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天使是谁吗?——是母亲!这是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情的呼唤。古往今来,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歌颂母爱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你能说出几句有关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吗?(生交流)

举例:孟郊《游子吟》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萨克雷《名利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歌颂母爱的名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起来欣赏一篇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语文书打开,翻到第123页。(板题:金色花)

二、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泰戈尔。(板题:泰戈尔)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师补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著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等诗集,还有小说及剧本等,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1913年《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家庭人口众多,他的母亲身体不好,他由大姐带大,大姐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五嫂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的妻子也始终温柔敦厚地扶持丈夫的工作。这几个女人以母亲般的爱深深影响着泰戈尔,在他的文字作品中,童真、母爱是永恒的主题。)

三、读

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它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又有诗歌“语言凝练,内容跳跃性大”的特点。

对于诗歌,我们可以按照“读、品、悟”的步骤进行学习。(副板书:读、品、悟)首先来看“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读顺、读出感情。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标记出来,并初步感知一下诗中孩子的形象特点。(生自由朗读)

同学们发现哪些字词容易读错?说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此过程正字音:匿笑、祷告、罗摩衍那)

请同学们来说说文中孩子具有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顽皮、天真„„)

同学们概括得很精当,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活泼、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以及对妈妈深情的爱。

在“品”的过程中,要体会诗歌语句所表现的情感。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遍诗歌?(生读)(适当点评,再找学生读。)

{在此处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2、“孩子,你在哪里?”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要读出嗔怪、担忧、焦虑、欣喜} 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基本能将句子中的感情读出来。

四、悟

学习诗歌第三步是——悟,体会文章写作特点及好处。

1、在读和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表现什么情感的?——母子之爱,母子情深。我们知道,在中国就有许多写或孩子顽皮可爱的,或歌颂母爱,或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那为什么要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作选入我们中学课本中呢?这首诗是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明确: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而泰戈尔却在人们意料之外运用想象的手法,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遍体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板书:想象)

2、有哪位同学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咱们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三次嬉戏)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板书三次嬉戏的内容)

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正的爱,是无需用语言去表达的。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朵金色的花绽放,那优美的姿态,那淡淡的芬芳,那小小的投影,便是世上最深情的语言,便是爱的最真挚的诠释与体现。所以说:花开无声,大爱无言。

五、拓展

曾有一个印度人说:我每天读泰戈尔的诗,读他一行,便可忘却世上一切的烦忧。我们通过品读《金色花》,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温馨的母子情。假如你是哈利波特,给你一次变化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妈妈?(学生发言,师适当指导)

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在平时的写作中也需要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六、小结

这首诗从孩子的角度来写他变成一朵金色花如何来回报母爱,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出浓浓的母子深情。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母亲,是她赐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每个人有七种天赋,那就是去看、去听、去接触、去品尝、去感觉、去笑并且去爱。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爱就是奇迹。让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世上一切可爱之人。让我们用一颗感恩之心、热爱之心,再一次深情地诵读《金色花》。

七、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品读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其他诗作,将你喜欢的诗歌记录在你的积累本上,并写出你的感悟。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1 (新版)北师大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风筝》 【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梁月英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 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天净沙 秋思教案 苏教版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

    七年级语文下册1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2[大全五篇]

    天净沙.秋思 1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

    第二周六年级语文第4课教学设计

    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 六年级《语文》主备人:韩宗礼 2016年8月28日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3......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课 春 教学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