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篇: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

《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

授课人:雀塘镇龙头学校刘凡

教学目标:

1、揣摩细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2、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体验人间真情。

3、领会文章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揣摩细节,体会人物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细节处体会文字的感情魅力。

一、拓词导入,感受茉莉之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充满温情、感人的课文。

(板书课题:20 淡淡的茉莉)

师:请齐读课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轻地读)。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茉莉的词。

指名回答:平淡无奇 清香

弥漫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娜娜 师:你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说你心中的茉莉吗? 学生说句子。

二、揣摩细节,体会茉莉之情。

师:文章的开头“我”问正在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真爱像什么?妈妈是怎样说的? 指名回答:爱如茉莉

(板书:爱如茉莉)

师:是的,妈妈眼中“真爱如茉莉”为什么母亲把爱比作淡淡的茉莉,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课文,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这字里行间哪里你看到了这茉莉般淡淡的爱,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好好体会,写出你的感动。

师:慢慢读,细细品,你会发现文章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也散发着淡淡地茉莉清香。

教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都写出了自己的感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使你感动的细节,注意读出你的感情。

师: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细节1(第四自然段):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的。”注意引导学生读妈妈说的话时,是用虚弱的声音来读的。(生再读)师:还有哪些同学被这个细节感动了?谈谈这个细节为什么让你感动? 师:妈妈说了一个爱的谎言,让爸爸不要担心自己,但结果是怎样的?

指名读:细节2(第五自然段):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师:这个细节最使你感动的词语是什么?

指名回答:从“直奔”“每天”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爸爸关心妈妈,火急地赶到医院。

从“没有吃”和“没听”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爸爸和妈妈心有灵犀。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让人感动的细节。

师:这样的细节,课文中还有很多,课文的第6自然段就如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让人陶醉,它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听朗读,用心体会画面中的哪些细节印入了你的脑海。

指名朗读:细节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我去医院看望妈妈,爸爸是怎样叮嘱我的?为什么要带茉莉花?

指名回答:因为妈妈喜欢茉莉。

师:这幅画面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动?又有谁探进来了?

师:这里的“阳光”是怎样的阳光?为什么不用“照进来”、“射进来”呢? 指名回答:因为“照”和“射”的阳光是强烈的,而“探”进来的阳光是轻轻柔柔的。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这时候的映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指名回答: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说“爱如茉莉”。师:爱就像这茉莉一般真切感人,洁白纯净。

(板书:真切感人

洁白纯净)

师:课文中这样的细节太多太多,说说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被你感动了。细节4(第七自然段):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师:对,这又是一处感动我们的细节,又是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指名回答:“轻轻放下”、“蹑手蹑脚”体会爸爸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爱,生怕怕惊醒了妈妈。

这平常的举动就出自于——爸爸对妈妈的爱!

细节5(第12自然段):“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妈妈不敢动,爸爸不敢睡,他们就是这样你想着我,我照顾着你,互相为对方着想,这种爱怎么样?

师:你想想,夜深了,妈妈刚想翻转一下身子,可是......指名回答。

师:时针悄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可伏在床边的爸爸还没有睡着,他......指名回答。

三、领会表达,学习茉莉之言

师:就这样一幅画面,却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就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朦胧中,那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的心灵深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师:爸爸妈妈的爱不正像这什么样的茉莉?

(板书:平淡无奇

幽香缕缕)

师:课文开头当母亲说到“爱如茉莉”,作者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她会说“爱如茉莉”(带着疑问的语气读),而现在她会怎样读?“爱如茉莉”(感叹地语气读)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师:作者以茉莉贯穿全文,前后照应,父母之间的那份爱,就如茉莉花一样,平淡而美好。所以作者说“爱如茉莉”(指板书)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那么多爱的细节,你能告诉大家,爱是什么吗?

指名回答:爱是。

师:你想把这“爱”汇成一首小诗吗?把你心里边藏着的“爱”的小诗写出来吧!

五、板书设计 淡淡的茉莉

真切感人

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幽香缕缕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是指的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怎样评价母亲的这种做法?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四、巩固延伸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第三篇:第20课五年级语文

《景阳冈》教学设计

白 银 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景阳冈》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等感受。”《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有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曲,聊水浒

1.(播放课件《水浒传》主题曲)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看几幅画,会唱的同学请跟着一起唱。你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连续剧的主题曲吗?(《水浒传》)刚才哪几个人物你认识? 2.《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

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同学们课前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谁会读一读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满满筛了一碗酒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现在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相信会读得更好。

二、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明确课型,学习提示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任务? 指名读学习提示。2.读通课文,初知文意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8——12)C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D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3.自学反馈

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 2.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 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 ③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A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 “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灵敏)④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 3 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①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②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词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③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

四、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情节精彩生动,更重要的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3.我为武松设计新名片

如果你是英雄人物评委会成员,你为武松写怎样的颁奖辞。

五、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虎

上冈 机智 勇武 喝酒(动作)下冈

第四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

第五篇: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08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小结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课后习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板书 第20课 三国鼎立

下载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淡淡的茉莉》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

    20.詹天佑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14个生字及14个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思品: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学会看病》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

    八年级语文第20课教学案

    邓州市课改联谊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郭静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蓝蓝的威尼斯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进一步学习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沉船之前》教案 沪教版

    《沉船之前》教案 授课班级:初三(9)班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和场景。2、 通过描写方法的品析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情感。3、 结合比较鉴赏初步掌握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冯井中心小学 唐正凤 二〇一二年十月 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冯......

    第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

    20景阳冈 吕少刚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湘美版五年级上册书法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 张家平五年级上学期书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 女字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女字旁的形态特征,掌握女字旁的写法; 2、使学生能够借助米字格基本准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鲁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揣摩语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