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
第2课
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色无味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准备】
塑料袋若干 饮料瓶
杯子 蚊香 气球 蜡烛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空气的特性
1、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气球)
2、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
师:a:你们看看,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呢? b: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
2、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请宝宝们看看空气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
小结: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②探究技能: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就是在观察。
(二)、找找、捉捉,引发认知冲突。
1、教师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一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学生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学生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学生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学生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学生: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学生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学生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五、教学活动
观察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注意安全)
1、点燃蜡烛,观察烛光晃动的方向
2、点燃蚊香,观察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
六、拓展活动 空气与水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找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找空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大号塑料袋若干:数量多于学生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砖块、土块、海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塑料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学生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学生。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学生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空气无处不在
1.请学生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学生将海绵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海绵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学生将海绵放入杯底,然后将杯子倾斜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5.讨论:
第一次海绵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海绵为什么湿了呢?
6、还有哪有空气?(粉笔放水中,会有泡泡说明有空气,衣服、包里都有空气)
五、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生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我在空调前,我在窗台上,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六、【小结】:空气无处不在
七、【教学活动】
现在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在教室找空气。再到外面找空气去!
八、【板书】
空气无处不在
第三篇: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小小科学家
三维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3.认识科学本质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教学难点:认识科学本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斜坡、小球 学生准备:纸、笔 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板块一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门新的课程叫“科学”。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学生看课本P2插图,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看课本P2插图,开阔一下视野。再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图上的人都在做什么?(3)认识两位科学家。
简单介绍一下袁隆平和珍妮。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小结。(6)组织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谈话:你们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也来做实验,做科学研究呀(2)交流怎么实验,观察滚小球实验。(3)交流怎么记录。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实验、交流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5)交流怎么记录。
(6)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学生实验、学生汇报。教师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发现。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了解科学家还未完全找到答案的问题。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小小工程师
三维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做一个铅笔加长器,3.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 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看课本P5插图,开阔视野,了解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4)小结:工程师更侧重设计、制造。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P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工程师们会有哪些作品呢?(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你还知道哪些工程师的作品。(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思考:
(4)师生小结,认识到科技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5)组织学生完成活动手册。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1)谈话:想不想也当工程师呀。这儿有支笔,可是时间长了,铅笔变短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把铅笔加长呀?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3)学生制作铅笔加长器。(4)展示作品(5)互相评价活动。(6)组织完成活动手册。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上好科学课
三维目标
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3.制定科学课的规则。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难点: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
学生准备:对于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都有所了解。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两课,我们认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工作。今天,我们去参观上课的教室——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交流。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参观途中不说话,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2)交流。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2.实验:比较水
(1)提问:老师这儿有两杯水?怎么来比较这两杯水的多少呢? 思考:怎么比较水的多少?(2)交流(3)实验(4)师生小结方法。
3.回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配合老师带齐所需的制作材料。上课服从指挥,实验时,听从组长指挥。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总结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海原五小
丁春娟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前
· 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
1.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认字方法自主积累词语;在感知、理解、运用中让学生习得读懂课文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观察、想象,体验四季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心愿。
3.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的方法,阅读时图文结合,观察图画,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阅读课文,读中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画太阳时表达的美好心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图片贴在黑板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我们知道小哥哥画了这四个太阳。瞧一瞧,这四个太阳多新鲜呀!
2、(出示课件:我会读书)。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太阳?为什么?就把那段多读几遍吧。
3、同桌交流:你思考这个问题了吗?同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段?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结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展开想象,读文悟境
全班交流:你喜欢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进行教学)
1、学习交流夏季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师:炎热的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像是着了火,此时,你有什么愿望啊?(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清凉)
(2)图片对比,感受、积累清凉。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清凉送给大家呢?你来读读这段吧。(3)学习理解“到处”一词,学生尝试造句。
(4)(出示本段)读出清凉带来的舒服的感觉。师范读后全体学生大声读,再找学生示范读。
师范读并指导: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5)指导背诵(出示图片以填空形式)。
(6)原来小哥哥画绿色的太阳是想在炎热的夏天把清凉带给大家。【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炎热,进而体会绿绿的太阳带来的清凉,积累词语
“到处”、“清凉”。】 2.学习交流秋季
(1)观看水果图片,读词感受水果的香甜,出示本段前两句齐读。
绿绿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一片清凉,那金黄的太阳又给我们送来什么呢?看!(出示图片)读!(出示课文内容: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
(2)口语交际了解“邀请”。看到这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鸭梨还有许多的水果,你最想干什么?(吃!)别着急,看,金黄的落叶飞舞着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了,谁来扮演小落叶邀请我们尝尝水果呀?(指名“邀请”)
(3)引导感情朗读,积累“香甜”。
① 指导读“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②
板书香甜,标画积累。③
女生齐读本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与文字呈现(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鸭梨、甜甜的樱桃、一串串的葡萄)体会水果的香甜;利用口语交际,了解“邀请”的含义,设计小小表演提升学生的兴致。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积累“邀请”、“香甜”。】 3.学习交流冬季
(1)创设情境,感受寒冷。
孩子们,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雪花纷纷地落着,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同学们冻得直打哆嗦。这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评: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2)出示本段,读出温暖。
①你能不能把这份温暖送给大家呢?你再读读这段吧。”
②老师的手温暖了,脸还没有温暖呢,谁再读读。
③老师的手和脸都温暖了,你把温暖送给了大家,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男生齐读。4.学习交流春季
1、稍作梳理,提出质疑
冬天,红红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板书—温暖)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2、播放课件:你觉得春天怎样?你能用学过的词语,古诗或歌曲来赞美春天吗?
3、生汇报交流
①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等
②句子:草绿了,柳枝也绿了;桃花红了,杜鹃花也红了;油菜花黄了,蒲公英花也黄了。
4、大家能用这些来形容春天,老师感受到春天是一个“百鸟争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季节了。大家都喜欢这多彩的春天,所以要读出它的多彩来。
5、指名再读。师指导:“噢”怎么读?轻声读过就可以了。
6、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你真会评价别人。
7、全班尝试齐背课文。
8、小结:文中的小哥哥用四个太阳代表了四个美好的心愿送给大家,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小哥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积极组织学生读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感悟,体会小作者要表达的心愿,多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指导,促进了朗读活动的高效。】
三、拓展阅读,读中积累
1、师:大家呢都非常感谢这位小哥哥,他能用四个太阳给大家带来许许多多的快乐,多有爱心的小朋友啊!在我们资料城当中像这样有爱心的小朋友还有很多,我们赶快走进去吧。
2、打开阅读资料109页,按老师要求读。(出示课件:①种太阳。②你别问这是为什么。③假如)都读完了可以读其他的篇目,大声读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读书方法的正确指导,对于促进学生会读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了解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四、升华情感,快乐写话
1、请看黑板:
小哥哥为四季画了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画个绿太阳,夏天真清凉。画个金太阳,秋天瓜果香。画个红太阳,冬天暖洋洋。画个彩色的太阳,春天真漂亮。
2、老师也有一个美好的心愿,我想送给大家一个快乐的愿望,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老师相信你也会有许多心愿,有没有?那就赶快来写一写吧。(拿出写话本,在本上表达你的美好心愿。希望你的写字姿势是最正确、最优美的。)
(课件出示:小小作家:我想画﹍﹍,送给﹍﹍,我希望﹍﹍。
我想画﹍﹍,送给﹍﹍,我希望﹍﹍。)
3、全班展读。师:你有什么心愿要表达?
五、总结:
老师听了你们的心愿,为你们骄傲和自豪。因为在你们的心中充满了爱心,我相信只要在我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们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六、板书设计
四个太阳
多彩
春
夏
清凉
香甜
秋
冬
温暖
第五篇: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
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1、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
第二单元 认识周围的动物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小猫、小狗、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小组活动,动物巡视指导。(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
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 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
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4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准备:
准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动物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导入课题:动物的反应。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吃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蚂蚁吃东西吗?它们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测的依据。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会的猜测。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同学们家中养过金鱼吗?给金鱼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己喂鱼时的情景。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向鱼缸里撒食,金鱼会游向食物。注意:不要撒太多的鱼食。教师敲击鱼缸,金鱼会表现为到处游动。注意:敲击鱼缸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要让金鱼受到太强烈的刺激。教师总结:金鱼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四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搜集动物的图片、长颈鹿在草原上悠闲行走的图片、鸟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老鼠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学生回答是:“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里游泳,鸽子在天空飞行„„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戴动物头饰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靠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它们谁跑的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中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的最快,蜗牛跑的最慢。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记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它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合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探究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标题:小蝌蚪找妈妈。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蝉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
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相似。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么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3、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
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2、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