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着镜子笑起来教学设计
《对着镜子笑起来》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艺术》七单元课题三)
贺进小学 贺旭利
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使学生了解自我,在情绪低落时,学会自我调节,形成乐观向上的情绪。
2、技能领域:了解人物由于五官、肌肉等变化产生各种表情,通过表演、观察、研究人物各种笑的脸部变化。
3、操作领域:学生运用绘画或剪贴等方式绘制一张自己的笑脸,并贴在祝亚运成功笑脸墙上,作一个永久的纪念,培养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尝试对着镜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画自己的笑脸。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物在做各种笑的表情时脸部是如何变化的,在作品创作时画面表现力,能尽量丰富些。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范作品、游戏工具及材料等。
学生:小镜子、油画棒、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或剪刀、胶水、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
1、提问导入
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会有不开心或伤心难过的时候吗? 生:有,如考试不理想、和朋友吵架……
师: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开心起来呢? 生:看笑话书、深呼吸、散步、看电视……
师:大家的办法都不错,老师也有一个让心情好起来的办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不高兴的时候,多照照镜子,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说好听的话,做一做开心的表情,渐渐的就会发现心情好起来了,镜子里有了一张开心的笑脸。
大家信不信啊?那么我们拿出小镜子来试一下吧。在镜子前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表情吧。揭示课题《对着镜子笑起来》。
2、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表演各种不同的笑。在一个框格中(即假想的镜子)一个同学的脸部表情和体态姿势要随着另一位同学的变化而变化,看谁能把镜子所具有绝对对应的感觉逼真的表现出来。看谁变得花样多,看谁学得不走样。被模仿者首先动作要明确,使同伴容易判断;其次动作要慢,以利于同伴模仿。
二、观察、发现
(一)、照一照,对着镜子笑起来。
1、[媒体出示班中同学伤心表情的图片]分析伤心的表情特征,(眉毛往下垂,眼睛耷拉着,嘴角往下,嘴巴撅起来了,脸部肌肉拉长了。)教师简笔画出伤心的脸。
2、[媒体出示班中同学开心表情的图片]分析笑起来的表情特征,(眉毛舒展了,眼睛眯起来了,嘴角也往上翘了。)教师简笔画出笑脸。
三、范作 欣赏
1、教师范画 先画脸型,再画头发,然后画五官,最后展示涂色作品。
2、引导学生分析同龄人各种笑的自画像作品。说说最喜欢哪张?为什么?(有的形象特别夸张,脸涨得通红,嘴巴笑得特别大,有的用添加的方法,连眼泪都笑出来了……)
四、学生实践
学生拿出镜子,摆造型、观察、表现。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
五、作品展评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笑脸墙上,师生共同评价,然后合影留念。
2、课堂小结:祝愿同学们每天调节好自己的心情,拥有开心的笑容,把微笑传递给每个人。播放《歌声与微笑》,在师生的歌声中下课。
第二篇:对着镜子笑起来教学设计
对着镜子笑起来
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使学生了解自我,在情绪低落时,学会自我调节,形成乐观向上的情绪。
2、技能领域:了解人物由于五官、肌肉等变化产生各种表情,通过表演、观察、研究人物各种笑的脸部变化。
3、操作领域:学生运用绘画、剪贴的方式制作一张集体照,作一个永久的纪念,培养集体的观念和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尝试对着镜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画自己的笑脸。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物在做各种笑的表情时脸部是如何变化的,在作品创作时画面表现力能尽量丰富些。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范作品、游戏工具及材料等。课前欣赏录像《憨豆先生打高尔夫球》。
学生:小镜子、油画棒、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或剪刀、胶水、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体验
激趣
1、欣赏憨豆先生的视频[媒体出示],明白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丰富。会随着自己心情的变化而出现各种不同的脸部表情。
2、引导学生感受眉毛、眼睛、嘴巴、脸部肌肉等变化。让学生了解脸部表情的变化是由于眉毛、眼睛、嘴巴、脸部肌肉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观察、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做出伤心的表情。憨豆先生由于看错号码误认为没有
中奖,感到十分沮丧、不开心。引出问题:那你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呢?做做伤心事的表情。
分析伤心的表情特征,教师简笔画出伤心的脸。(眉毛往下垂,眼睛耷拉着,嘴角往下,嘴巴撅起来了,脸部肌肉拉长了。)
2、探讨让自己开心起来的办法。(看笑话书、深呼吸、散步、看电视„„)
3、老师示范对着镜子说鼓励语言,让自己开心起来,揭示课题《对着镜子笑起来》。
4、学生也尝试着对着镜子笑起来。
5、学生做出开心的表情。分析笑起来的表情特征,(眉毛舒展了,眼睛眯起来了,嘴角也往上翘了。)教师简笔画出笑脸。
(二)、演一演,各种形式的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表演各种不同的笑。
2、学生代表上台表演,分析各种笑的脸部特征。
三、范作
欣赏
(三)、欣赏不同的笑
1、欣赏不同的笑脸,让学生再次体会不同情况下,笑也是不同的。
2、欣赏名画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她的目光是神奇而专注的,她的微笑是那么含蓄、似有似无,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正是这一份独特的笑容,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慕名去欣赏„„另一幅是荷兰画家哈尔斯《吉普赛女郎》,画家有意给这个女朗的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看似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眼神正在朝画外的人看,露出一个很俏皮的微笑。评论家都赞赏这位画家哈尔斯最善于刻画人物一瞬间的表情。
(四)、演一演,各种形式的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表演各种不同的笑。
2、学生代表上台拍拍大头贴,分析各种笑的脸部特征。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要学生摆出最拿手的表情,并要说一说什么样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等会儿我们要比一比哪位同学摆的表情最能把大家逗乐。并为上台表演的学生拍拍大头贴。
(五)、学生实践
1、谈话引导:老师提出建议:刚才同学没的大头贴拍的那么好,大家的笑容这么美,老师真想把你们最灿烂的笑脸留下来,可惜老师没有带相机,请全体学生来帮老师完成这个愿望。引出用画笔画自画像的建议,全班动手自己来制作集体照。
2、欣赏:在画自画像之前先欣赏学生作品和名人自画像。提出问题你更喜欢那个,为什么?(名人画像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使作品更幽默化。)
3、展示老师的自画像,并把自画像贴在全班合影上,给学生做示范。
4、学生拿出镜子,摆造型、观察、表现。(照着镜子摆一个自己最开心的表情,并画下来,沿着轮廓剪下贴在老师预先准备好的大相框里。)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的同时在黑白上示范。(播放音乐)
(六)、作品展评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班级合影上,师生共同评价,然后布置课下作业。
2、课堂小结:祝愿同学们每天调节好自己的心情,拥有开心的笑容,把微笑传递给每个人。播放《歌声与微笑》,在歌声中下课。
第三篇:《借镜子》教学设计
一、质疑题目,引入新课
如: 谁借镜子?为什么借?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连词多读几遍。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分组读自然段,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4.交流初步读文的结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情况的危急。
2.在危急关头,爸爸、医生是怎么做的?抓住“愁”、“抱”、“急”、“踱”这四个词,体会他们当时心急如焚的心情。
3.质疑: 情况如此危急,小汤姆在想些什么?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4.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5.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白小汤姆想的办法来源于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
6.这办法有效吗?引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7.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8.读完这个故事,你喜欢小汤姆吗?为什么?先自己练说,再说给大家听。鼓励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交流资料,升华情感
1.你们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交流学生收集到的有关爱迪生的资料,讲讲其他发明家的故事。
3.总结升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自主揣摩,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生字,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点拨较难的字。
2.描红感知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的结构,发现字的共同点,交流书写注意点。
3.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
4.完成课后的第四题。比比谁写得多,写得漂亮。
第四篇:镜子改变了什么教学设计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5.镜子改变了什么
沈阳市第八十八中学 宋庆凤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轴对称的性质,体会到了对于新知识可以先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加以猜测,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证实,最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学习方式。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密切,所以学生对此兴趣较为浓厚,学生可以通过“想—做—想”的过程开展思考和交流,故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的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体验镜面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由于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学习并欣赏镜面对称、发展空间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要求不能仅凭借对生活中情节的回顾,更应以实地操作为主。想象镜面对称的学习应特别强化。
二、教学任务分析
照镜子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课是在学习轴对称的基础上,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教材首先出示了一组题,让学生通过照镜子来感知镜子里面的物体发生了改变,然后分析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让学生在思辨、争辩中内化,然后归纳出镜子究竟改变的是什么,最后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第七章教材中处处体现了由想--做--想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感到这一学习方式的乐趣,因此,这节课也是按“想―做―想”这一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从而感受镜面对称的文化价值。
B.通过了解和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事物放在镜子前,在镜中都能找出它关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当正对 1 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平行于镜面时,其镜子中的影像与原图一样;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实践、探究、证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探究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分析、操作、欣赏的过程,抽象概括出镜子内影像所体现的真实画面,并从中总结出确定画面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图片欣赏、创设情境,动手实践、直观感受,合作交流,抽取数学知识,练习与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学生准备小镜子,写有数字、字母的或画有卡通人物的卡片,太极图、小刀,橡皮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可以对学生有选择性地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图形卡的选取,小组人员的搭配等。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体会镜面成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鄞于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环节 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 1.学生欣赏图片、创设情境。
1、大自然中的镜子
2.生活中利用镜子创作的艺术品
3.针对凡高的自画像提出问题:这幅自画像再现了当时梵高包着耳朵、抽着烟斗悠然自得作画的情景。那么谁能说出凡高包扎的是左耳还是右耳呢?进而提出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镜子改变了什么?”
活动目的:利用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初步感知镜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此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感受到镜子的无限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轻松的学习氛围,较有意思的情境问题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起镜子,感受凡高作“自画像”时的情境,初步体会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
第三环节 动手实践、直观感受
活动内容:出示课本中的图,并逐层深入的提出问题:
(1)客厅中的圆形餐桌在小明的什么方向?(2)小明举起的是哪只手?
(3)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说说你的理由。
(4)将纸条在桌面上旋转90度,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5)如果小明举起纸条正对镜面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备的小镜子独立探究几分钟后,初步体会镜子成像的特点,再分组探讨。教师可提示照镜子与面对镜子的角度有关吗?镜子与被照物体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依次回答以上问题。然后用幻灯片演示学生讨论的结果:
(1)镜面具有对称性,物体与在镜面中的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2)物体在正对镜面时与像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数字0,1,8在镜中的像和原来数字一样。
(3)物体与镜面垂直时,像的方向与物体上下颠倒,但数字0,1,8,3在镜中的像和原来数字一样。
活动目的:把课本的实例设计成课堂现场展示,从三个角度解释轴对称的镜面现象,发展学生空间思维。从不同方向照镜子,讨论所成像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的问题,利用小镜子做试验,小组通过讨论发现:任何物体放在镜子前,在镜中都能找出它关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结论正确,并做好记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答环节,创造了讨论交流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于有指向性的探究活动做出积极的配合,使得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理的发展,不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
第四环节 合作交流
活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尝试回答产生以上镜面成像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用幻灯片,用简易图形与数学作图相结合,揭示镜面成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1.通过对图中卡通形象与及其在镜中的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揭示出镜面成像的轴对称性:
(1)物体与像各个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并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镜面可以看成是物体与其在镜中所成像的对称轴; 2.总结学生尝试回答的基础上,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镜中的数字相对于数字本身而言是否改变的内在数学问题。这里通过空间数学作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识:
(1)当垂直镜面放置时1,3,8,0的像与原来数字一样,因为它们自己本身就是上下对称的图形。
(2)当正对于镜面摆放时1,8,0的像与原来数字一样,因为它们自己本身就是左右对称的图形,而3就不是了。
活动目的:学生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思维已开始理智化,这个时候提出问题:以上这些镜面成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此问题学生不易回答,但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正是学生互动的好时机,因此,非常适合组织学生彼此进行交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之间的交流已成熟时,教师便可以实行点拨,引导学生抽取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过渡自然。至此可以给学生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物体与其像是关于镜面成轴对称的,这就是所谓的镜面对称。
实际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思维已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教学点拨在本节教学看来更为值得借鉴。镜面成像本来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能从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抽象思维总结出以上的内在数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的教学俱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环节 抽取数学知识
活动内容:分小组进行讨论。在以上的操作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总结以下的两方面问题: 1.镜面成像的特点
2.可以用何种方法相互得到物体以及物体在镜中的像 归纳学生的总结,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如下: 现实中的物体与镜子中的像关于镜面成空间对称: 1.当物体正对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 2.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 3.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与镜面平行时,其镜子中影像与原图一样;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找出以下解决物体与像之间相互转化问题的办法:(1)利用镜子照(注意镜子的位置摆放);(2)利用轴对称性质;
(3)可以把数字左右颠倒,或做简单的轴对称图形;(4)可以看像的背面;
(5)根据前面的结论在头脑中想象。
活动目的:把学生要总结的问题归为两类,实际上也就是学生本堂课需要掌握的两方面数学知识,这样有引导性的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既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也不是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数学抽象思维要求,使得教学很自然的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比一比哪组的结论更精辟,哪组的结论最好,哪一组讨论的结果与实践一致,特别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培养集体荣誉感,并做好记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学生先进行充分想象,实施“想-做-想”的学习策略,观察图形,形象感知,并把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思考、猜想的前提下,再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又把小组实践的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伴讨论、研究、交流,镜子究竟改变了什么?),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和途径的选择的习惯,最后形成知识。
实际教学效果: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时,学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比较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让学生主动从事想象、猜测、观察、实验、交流等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尝试去发现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对以下的“练习与提高”部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六环 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1.试一试:
小冬上衣的数字是什么?小亮上衣的字母又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 2.猜一猜:
哪一面镜子里是他的像?说说你的理由.3.练练你的想象力:
(1)哪个在镜子中的像跟原来的一样?(直线表示进镜子,垂直放置在纸条前)口
木
E
目
人
晶
S
N
(2)太极图在镜子中是什么样子? 你能用那些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可能的回答:1.照镜子;2.看图的背面;3.涂上颜色在纸上印;4.根据前面的结论在头脑中想象.4.抢答时刻:
(1)分别说出图中的两个同学各是几号队员。
(2)一些写有字或字母的卡片平放在镜子前面,其镜子中的像如下,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字或字母是哪些字或字母在镜中所成的像,其中直线表示镜子垂直放置在纸条前。(3)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2+3=8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答出,小兰仅仅拿了一面镜子,就很快解决了这道题目。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利用镜子照,形成对称图形:)
5.数学侦探题:
某地某日2∶35 发生了一起案件,警察很快捉获了犯罪嫌疑人,但此人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一张当天下午2:35他在钟塔游览的照片,照片的指针如下图,但熟悉周围环境的警察却发现照片并不是下午2:35照的,你知道是什么时间照的吗?
(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侦探数学题兴趣很大,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终于发现的案件的谜底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发现犯罪嫌疑人将照片反晒,则上午9:25当成下午2:35)。
活动目的:从不同的侧面,层层深入的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基本都能回答的问题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并在各个环节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不同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字母、汉字的对称美,渗透数学教学的美学价值。最后对“数学侦探题”的思考,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对称在现实生中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过来指导生活的思想。这一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了第七章的实用价值。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镜面成像的特点及物体与像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方法。活动目的:再一次梳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对本节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回顾,澄清某些学生思想中一些模糊的概念,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探索精神,由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有些同学甚至利用两面镜子发现了二次成像的规律,带动了许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镶边与剪纸”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习题7.6
四、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对于轴对称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性质后,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其次,《标准》还要求鼓励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所以本节教学设计力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增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的认识,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教学设计长处在于学生合作学习利用的好,所有结论的得出都出自学生之口,教师基本没有讲解,各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课堂上体现出更多的是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此外:
1.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生讨论的时间以及整节课节奏,以防处理后面的一些环节时显得比较仓促,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要注重语言的流畅,过渡要自然,适当运用过渡性的语言。3.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注意学生参与的广度。多鼓励小组中的个别学生参与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五篇:借镜子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主思考,小组探讨、合作交流、提问质疑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小汤姆善于观察、爱动脑,从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应用于生活巧妙地解决问题的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动脑想办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字卡片,镜子反光折射光斑和生字、词语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猜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看得见,摸不着,猜猜他是谁?(镜子)师:你们知道镜子有什么用吗?
2、一百多年前有个孩子,在妈妈病危时用镜子救了妈妈。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一共发明了约2000种东西,多了不起呀!想知道他是怎样用镜子救妈妈的吗?那让我们走近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共同学习《借镜子》的故事。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勾出生字,自由拼读课文戴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朋友。
2、分组读各段,想想你了解到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生字的。
4、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屏幕出示完后生齐读。抽学生个别读:光线、办法、四周、顺利、想到、一块、借镜子、患病、厉害、煤油灯、很痛。能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并选其中一个词语说话吗?
5、用开火车识字游戏巩固生字:屏幕出示苹果树,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认识一个生字就摘下苹果,看哪一组摘得又多又快。
6、交流汇报初步读文情况。自己读明白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再读课文,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2、在妈妈危急的时候,医生和爸爸是怎样的?你能在第二段中找出描写爸爸着急时动作的词语吗?抓住“愁”、“抱”、“急”、“踱”四个词,体会他们着急的心情。
3、质疑:情况如此危急,小汤姆在想什么?他想出了什么办法?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智慧想办法解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5、屏幕上出示镜子反光折射光斑图,提示学生观察光斑与其他地方的亮度是不是一样的?教师适时占拨,引导学生明白小汤姆的办法来源于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只要你们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你们也有可能成为小发明家。
6、采用抽读、齐读、赛读的方式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要写好这些字,你想给大家提个什么醒儿?
2、教师点拨难字,指导学生感知字的结构。
3、完成课后三、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