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
篇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 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通过走老猫分鱼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认识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
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 ,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师:,昨天猫妈妈钓了一些鱼回来后要分给小猫吃,(出示12条鱼)请同学们帮猫妈
妈把这些鱼分放在这4个小猫的盘子里.大家看一下是()条鱼,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盘放()条.谁能说一下12条鱼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 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 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 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
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 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2例5(教材第19页略有改动)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就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 根棍代替鱼摆一摆,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吃鱼/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篇三:小学2年级除法教案
小学2年级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通过走老猫分鱼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认识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 ,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 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师:,昨天猫妈妈钓了一些鱼回来后要分给小猫吃,(出示12条鱼)请同学们帮猫妈妈把这些鱼分放在这4个小猫的盘子里.大家看一下一共是()条鱼,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条.谁能说一下12条鱼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 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 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 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 3份呢?每份会是()条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生列式] 例2: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就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 根棍代替鱼摆一摆,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吃鱼/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生列式 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 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
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除法认识教案
1、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
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12÷4 = 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 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第二篇:二年级《除法》教学反思
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除法的学习;在二年级(下册),学生亦已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与二年级下册安排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共同构成了一次相对完整的的人数与计算的教学循环。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包括:笔算除法时,要从除法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从算理的角度来看,上述计算方法还涉及对除法运算性质的直观应用,(说实话,没看懂哪里涉及对除法运算性质的直观运用,是指摆小棒平均分解决问题吗?)这部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本单元内容中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和估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平,并为进一步学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打好基础。(学情),
当教师说到:“第一步算什么,商2写在哪,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这里可能就存在问题:商2是怎么得出来的?是用试商的方法2×2=4得出来的,还是4÷2=2得出来的?如果孩子直接用除法得出4÷2=2,那么他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有下一步算2×2=4,4-4=0。因为孩子会觉得4÷2=2,十位的4已经计算完成。所以,除法不使用试商概念,孩子很容易有歧义。这是孩子心中会有疑惑。加上十位正好能整除,上下两个4相同。孩子会猜测是否是直接抄下来的数字。后来再出现把个位上的6抄下来计算,孩子就会更加确认十位下面的4也是抄下来的。这样孩子在学习后面的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时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如果采取从高位到低位试商的算法,应该会好一些。
第三篇: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丁艳敏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出示情景图。
(1)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他憨厚的样子惹得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12个竹笋,打算分4次喂给熊猫吃。每次要喂熊猫几个竹笋呢?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如果将12个竹笋平均分成4次喂熊猫,饲养员叔叔每次该喂熊猫几个竹笋?同学们拿出竹笋图片,边摆边想边说。(2)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可以一根一根分,也可以两根两根分,也可以三根三根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次饲养员叔叔可以喂几根竹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帮助饲养员叔叔分竹笋的呢?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看动画)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4)指名说一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呢?学生分一分,写一写除法算式,再读一 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谁想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第四篇: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教学目标:
1、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
1、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课前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京京,今天,京京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的朋友陆续都来了有华华、盼盼、亮亮、红红。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难题,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板书)
3、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组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学生活动)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板书:除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12÷4=3)(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放几个?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放几个?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每份放几个? 小组合作要求:
1、把题默读2遍
2、用你手中的小棒分一分,摆一摆。
3、独立解答写出算式
4、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找小组上台展示)
三、挑战园地
第一关:读一读,说出每道算式的意义。第二关:给小熊分苹果。第三关:根据题意,判断对错。第四关: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份是3个。
÷= 3
除号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付晓偲 2017.3.2
第五篇:《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认识除号,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诵读《弟子规》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嗯,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就是大熊猫。(课件出示大熊猫的图片)那你知道大熊猫喜欢吃什么?(课件出示竹笋)
有一只叫京京的熊猫在生活中就遇到了一个分竹笋的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出示京京的图片)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大熊猫,他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朋友们到它家里来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12个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些竹笋分给它的4个好朋友吃。可这时京京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怎样把这些竹笋分给朋友们吃,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那“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叫做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这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
3、唤起原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12个图片,分一分,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学生活动)
师:那每盘里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每盘里应该放3个竹笋。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
决了一个大难题,那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除法)齐读课题两遍。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是属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板书:除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除号。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看它“÷”来了,(课件出示)它读作:除号。请同学们随老师读一遍,写时先画一条横线,横线要直,再上下各一点,两点要圆且对齐。(教师黑板上书写,学生书空练习)一条横线画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写。(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个数是多少?
生:12个竹笋。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我们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师:这种计算方法和我们分卡片的方法哪种更简单、更方便?那么,我们以后再遇到有关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来解决问题了。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板书:12÷4=3)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2)我会读。
师:这个除法算式怎样读?老师先读一遍,大家再跟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两遍。
3、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在除法算式12÷4=3中12表示被分竹笋的总数,4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3表示每盘分得的个数,这个算式也就是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那么每个盘子里能分到几个呢?试用除法做一做吧。
4、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课件出示: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5个.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师:把这两道题用除法算式写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前书写并读出式子
三、拓展应用。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分饼干)出示课件(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指名说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4)第四关(基础知识问答)(5)第五关(终极挑战)
12个苹果,平均分,你有几种分法?看谁的分法多? 把12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除法算式:()
3、小结:经过大家的努力,老师设置的五道关卡已经全部通过。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
四: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初步的认识了除法,首先我们一起认识了除号,你还记得除号表示什么吗?除了认识了除号,你还掌握了那些知识?(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学习了,不仅认识了除号,还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份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的努力,学好各科知识。
五、作业
大家回家先预习一下课本的第十九页,明天我们再一起学习除法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名称!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2÷4=3(个)
读作:12除以4等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