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戏剧艺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一、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者,我们通过社区丰富的戏剧资源,采用参观、采访、聘请校外辅导员等多种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二、课程类别:说唱、表演
三、授课对象:7--8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
2、感受戏剧文学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热爱。
五、课程内容:精选戏剧文学(剧本)供学生欣赏学习:《白毛女》 《将相和》 《群英会》 《借东风》 《贵妃醉酒》 《打渔杀家》 《野猪林》 《变脸》 《二进宫》《枣儿》
六、课程实施:
1、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它独特的美。
2、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戏剧表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3、通过学生写观后感或读后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戏剧文学,感受其无穷的魅力,进而热爱戏剧文学,让戏剧这种文学艺术得以永久传承。
七、授课时间:每双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以下案例的教学设计属于阶段性汇报教学活动)
八、《白毛女》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的1、了解戏剧知识、培养学生欣赏戏剧的能力。
2、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加强课内外衔接,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戏剧知识,达到课内外衔接,培养戏剧欣赏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师:同学们好!有这样一幅合字联:“虚动干戈即为戲(戏),又加一点便成文”,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戏中寓文,文中有戏的特点。戏剧艺术,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我们这个单元所选的就有歌剧《白毛女》,话剧《陈毅市长》,京剧《打渔杀家》。作为戏剧文学,它们都具有时间、人物、情节、场景等戏剧要素,有尖锐的戏剧冲突,语言简练、生动、富于个性等特点,这些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进行了阅读、体会,但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仅靠阅读是不能完全品味其魅力的,还必须配合音乐、舞蹈、美术理解戏剧主题,把握戏剧人物。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戏剧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弘扬民族文化,今天,我们特地请市京剧团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2、过渡介绍
师:话剧虽也要配合一定的音乐、形体、美术,但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反映主题、塑造人物,我们在上《陈毅市长》这一课时,同学们已进行过分角色朗读,这里就不再体会了。
3、歌剧介绍与欣赏
⑴.介绍歌剧《白毛女》的特点。
师:歌剧就不一样了,它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且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主要以演员的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本单元的第一课就是歌剧《白毛女》,歌剧世界,名作浩瀚,为什么单选这出呢?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是我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它不仅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手法,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戏曲和民间歌舞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喜儿出场时唱的《北风吹》一段,我们先采用欣赏诗歌、小说、散文的一般方法棗朗读来体会。
⑵.比较欣赏《北风吹》一段。
①朗读品味。
师朗读《北风吹》: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请学生品味,教师小结:语言如诗,而感情却未充分体现。歌剧《白毛女》为此段配上了河北民歌《青阳传》。这种比较欢快轻松的曲调,就将喜儿天真、纯洁、善良可爱的性格,以及大雪带给她的惊喜,盼父归的急切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请同学为大家演唱《北风吹》。
②演唱欣赏。
欣赏歌剧《白毛女》之《北风吹》。
③师:不用问怎么样,同学们的掌声已经告诉了我。大家已经从她优美的演唱中体会到浓郁的民族色彩,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3).结合练习,欣赏《扎红头绳》,体会人物感情。
在《白毛女》这一课的练习里,有这样一题:欣赏《扎红头绳》这段对唱,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段唱词如诗般优美,配上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更脍炙人口,传唱不衰。下面我们请同学与京剧团的老师一起为大家唱。
(欣赏《扎红头绳》对唱)
师:谁来说说这段唱表现了人物什么心情?
(点问,明确:表现了杨白劳疼爱女儿和喜儿感受到父爱温暖的喜悦和欢快的心情。两段旋律、唱词基本相似还表现了父女心心相印,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激起对害得他们家破人亡的地主的刻骨仇恨。)
4、京剧介绍与欣赏(1).比较欣赏京剧《扎红头绳》,导入对京剧的介绍。
师:《白毛女》这出戏非常好。《扎红头绳》这段又特别能表达父女之情,很多剧种都移植了这出戏,而且大多保留了这段对唱,下面请大家再欣赏一段《扎红头绳》的对唱,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剧种?
(欣赏京剧《扎红头绳》对唱)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是什么剧种?
(明确:京剧)
师:在这个单元里,就选了京剧《打渔杀家》。我们的戏剧种类非常多,为什么单选京剧呢?(视情况请学生回答)
师: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剧种,称为“国剧”,是我们的“国粹”。中国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表演体系与德国布莱希特的叙述体表演体系,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作为炎黄子孙,学语文,就要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为我们拥有这样瑰丽的艺术财富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这些东西仅靠朗读是无法品味的。比如《打渔杀家》这出戏开头,桂英唱[西皮导板]“摇动船儿似箭发”,什么叫西皮导板,老师讲得再清楚,你不亲耳去听一下,也难以理解。又如念白中“喂呀”一句,普通话朗读是不行的,必须“喂…呀…”(师示范)既具有声韵美,又表现桂英伤感老父年迈,担忧生计无望的心情。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体会一下京剧的音乐美、表演美及绘画美,并了解一下行当及特点。(2).体会京剧特点。
①京剧的音乐美。
师: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西皮多表现激越、高昂、流畅的情绪,有导板、慢板、原板、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二黄多表现哀婉、思念等情绪。京剧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特风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介绍文场:京胡(高亢)京二胡(淳厚)演奏一段曲牌)
(介绍武场:鼓(是乐队的指挥),大锣、小锣、铙。合奏一段锣鼓经)。
师:别看这几种打击乐简单,但要配合在一起打出名堂,就不容易了,不信可以试试。
(武场示范,学生2~3组参与敲锣打鼓)。
师:“不打不知道,配合真重要”,这里面所体现出的协作精神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倘若“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那将什么事也做不成。
②京剧的表演美。
师:京剧不仅音乐美,它的表演也具有独特的风格,那就是程式化、舞蹈化、虚拟化的表演特点,如《打渔杀家》中的“摇动船儿”,是不是表演时真就摇一支小舟上台呢?显然不行,演员手摇船浆,步似流水,仿佛穿行于烟波漂渺之中,反给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妙之感。所谓“马鞭一端,走过万水千山;帅旗一打,带出千军万马”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给大家做几个动作,同学们猜猜我在干什么?
(师示范,学生猜)
师:哪几位同学愿意上来跟我学做动作?
(学生学动作)
师:“不学不知道,功夫要下好”,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工作、学习不也是这样吗?
③京剧的绘画美。
师:京剧的表演这样美,为配合京剧的表演所展示出的绘画美,也是独具特点的。京剧的服饰流光溢彩,道具琳琅满目,人物造型各具特色,尤其是京剧脸谱,鲜明生动,惟妙惟肖,与京剧表演融为一体,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一首歌叫《说唱脸谱》,同学们会唱吗?和老师一起唱。
(学生齐唱《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义)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忠)
黄脸的典韦(勇)
白脸的曹操(奸)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刚)(3).结合《打渔杀家》了解京剧的主要行当及特点。
京剧在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好剧目,为什么我们书上单选《打渔杀家》呢?一是便于和《白毛女》对比,都反映了剥削与反剥削,揭露了封建地主与官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的罪恶,反映了“惩恶”的主题。二是这出戏唱念做打俱备,人物行当齐全。有谁知道京剧有哪些主要行当?(明确:生旦净丑)下面请出演员来认识一下京剧的主要行当。
(请演员出场)
①请出“萧恩”让同学辨认,介绍其为“生”,中年以上称“老生”,带“髯口”(胡子),唱腔用本嗓,苍劲淳厚。武打戏多由武生或文武老生表演。
②请出“李俊”让同学辨认,介绍其也为“老生”,另外,有小生,如《群英会》中的周瑜。
③请出“桂英”让同学辨认,介绍其为“旦”,妇女称“旦”,多用小嗓演唱,声音柔美,行腔委婉动听,如《白毛女》中的喜儿,《打渔杀家》中的桂英,另还有老旦,武旦,彩旦等。
④请出“倪荣”让同学辨认,介绍其为“净”,俗称“花脸”,嗓音粗犷、雄浑,多表现性格、品质有特异之处的男性,有文武之分。
⑤请出“丁郎”让同学辨认,介绍其为“丑”。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称“小花脸”,多表现诙谐幽默或狡诈、邪恶之人,也有文武之分。(4).整体感受。
特点介绍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整体来感受品味一下。参加今天演出的有我们的同学,尽管学习很紧张,但他们在文化宫老师的指导下,仅用两三周的课余时间就拿下这出戏,确实很不简单。也许你会觉得还很幼稚,或许还会出现差错,但是,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为他们叫好,欢迎他们和老师一起表演《打渔杀家》选场。
(欣赏《打渔杀家》,老师适当评讲)(5)、.演出学生谈感受。
(五)结束语
“不看不知道,戏剧真奇妙”。今天的课,我们通过课内外衔接,对书上的知识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祖国的戏剧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学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吧!在实践中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六)作业
周记:一堂语文课
九、课程评价: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在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老师无不以情感人,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让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它的产生与保持,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从戏剧的语言动作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身心愉悦,因此,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地方特色引入,创设戏剧氛围,渲染学生的情绪(影象资料),让学生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对学生所表现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强化。(2)注重文化品位 戏剧蕴涵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到戏剧的文化魅力(从网上、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资料),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感性,形成多元文化,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3)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是培养说唱表演能力的最有效形式。因此教学中应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新的知识,本课程属于提高性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主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第二篇: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缘起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生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具体活动目标
重点 难点
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重点: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难点: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原则
准备 时间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活动准备: 分成小组,代表不同人物,设计不同环境。活动时间: 一学年
五、校本课程活动的过程
(一)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1、校园礼仪: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师生间的礼仪 „„
2、家庭礼仪: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 „„
3、社会礼仪:问路礼仪、乘车礼仪、购物礼仪、影剧院礼仪、邻居间的礼仪„„
(二)以丰富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师德榜样。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每周落实。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通晓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
①调查走访:走访商场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
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三)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1、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
2、以“文明礼仪”课程教材为基础,编写各年级“文明礼仪”上课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六、校本课程活动的评价与保障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让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2008年9月,学校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根据工作部署,制定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以文明礼仪为内容开展童谣、儿歌创编活动。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培训学生宣讲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广泛,工作成效显著的班级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将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各班级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鼓励。
4、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4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可爱的扶沟
一、课程资源: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
二、课程类别:历史人文
三、授课对象:6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扶沟的历史渊源。
2、让学生了解扶沟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课程内容:历史人物、旅游景点、历史故事、工农业发展、辉煌的教育。
六、课程实施:
1、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变化。
2、通过实地参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七、课时安排:18课时,每周1节。
附一课时教案:
《抗日爱国名将吉鸿昌》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抗日爱国名将吉鸿昌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吉鸿昌《就义诗》四字词语做成投影或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 认识作者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3.读书交流,体验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书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如有遗漏或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4.朗读感悟,升华情感。
(1)通过轻声读、放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点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感。
(2)朗读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书写的《就义诗》,加深感悟。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5.赏析《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
6.小结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7.拓展练习
就义诗
杨超
漫天风雪漫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愁。
【注释】杨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5年在北京大学加入共产党,1927年不幸被捕,在南昌市得胜门外下沙窝牺牲。
(1)默写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壮寥廓。为悲壮和从容就义做铺垫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更加强烈坚定的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 写作者死后还要继续革命,消灭敌人。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5)拓展延伸,陶冶情感。到图书馆或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阅吉鸿昌的有关资料。
第四篇:校本课程陶瓷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陶瓷》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课程资源分析
晋江五中位于陶瓷重镇——磁灶,走出校门就是陶瓷的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各式各样的陶瓷从磁灶销往全国各地,是全国五大陶瓷生产销售基地之一。陶瓷的种类和花式繁多,也因陶瓷业的发展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经我调查,我所任教班级的480多名学生,其中有400多户人家从事生产、销售各类陶瓷制品,或相关行业,学生对于陶瓷已比较熟悉。此外,磁灶作为一个千年古镇,有着1700多年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与泉州港的兴衰密切相关,是福建古代外销陶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至今能保留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磁灶窑。
如此发达的陶瓷业,如此悠久的历史,简直就是宝库。它们就在磁灶,学生可比可学。为此,我觉得让学生接触陶瓷的相关知识很有必要。既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也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为学生将来从事陶瓷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陶瓷的分类、生产过程等,对陶瓷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对陶瓷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将结果整理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布置展览、制作展板或课件等。
4.在自主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陶瓷,增强合作意思识。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活动是在学生对陶瓷较为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来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如陶瓷的分类、生产过程等)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看、说、议、评等过程,让学生更多地认识陶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展示精美的陶瓷制品,让学生产生想了解陶瓷相关知识的欲望,教师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各种途径(如上网、查阅书籍等)获取有关陶瓷的信息。
第三步:通过各自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图片等,深入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再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三)教学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形式,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参与的思想和合作精神。
2、活动难点:如何利用各种途径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小组制定各自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方案(如什么是陶瓷等),通过调查、上网查询、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
教师准备:陶瓷宣传图片等。
(五)教学活动课时:2课时
(六)、教学活动过程:
1、展示评比:
(1)展示学生搜集的陶瓷制品。如内外墙砖、地砖、腰线砖和琉璃瓦等,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一环节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学生评比。这些陶瓷制品好看吗?好看在哪里?大家知道它们产自什么地方?„„(用学生自己的眼光来判断,更能体现自身的品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参照对比:
(1)出示几幅具有现代风格的陶瓷图片。设问:这样的陶瓷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
(2)学生发言:这样的陶瓷整洁美观,特别是图案的设计精美。
(3)出示一幅早期的陶瓷图片。设问:你认为这样的陶瓷里给人的感觉又是怎样的?(4)讨论:对这两陶瓷你认为哪种更为实用,哪种更为好看?如果你家的住房要装修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通过两种图不同效果的比较,激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引导创意:
(1)出示几幅陶瓷宣传图片(磁灶几家著名陶瓷厂的陶瓷制品装修效果图)。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陶瓷,学生间交流欣赏。
(当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些熟悉的陶瓷可以把各种建筑装饰得那么美时,参与的欲望和动手的积极性更高了。特别是有些学生搜集的陶瓷是自家的产品,那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2)提问:同学们,这些各种各样的陶瓷制品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呢?你知道吗?对于陶瓷,你了解多少呢?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陶瓷方面的知识吗?„„
(通过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3)各小组制定各自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①了解什么是陶瓷? ②陶瓷砖质地的辨别。③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④了解陶瓷的分类和磁灶生产的陶瓷主要有哪些?
(各小组根据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翻阅书籍;参观陶瓷企业、搜集陶瓷制品;调查陶瓷建材市场及访问陶瓷营销人员;观看、拍摄陶瓷的生产过程等方式,来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
(4)分组整理资料,交流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①撰写调查报告:什么是陶瓷?
②制作课件:陶瓷砖质地的辨别(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将搜集的资料和图片前辑加工,配以说明)。
③布置展览:陶瓷的生产过程(剪贴相关图片,分类贴于展板)。
③布置小型“陶瓷制品展览”(将搜集的陶瓷制品分类,标以搜集的时间、地点等)。
4、成果展示(1)谈话:同学们,活动前我们已经分学习小组运用多种手段对陶瓷的各方面进行了解。现在就请大家来交流介绍吧!① 交流了解什么是了陶瓷?
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及调查报告,介绍什么是陶瓷?
小结: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由于陶瓷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②交流了解陶瓷砖质地的辨别。
小组结合课件,介绍陶瓷砖质地的辨别。小结:陶瓷砖质地的辨别方法有:注意看清纸箱上的数量、厂址和生产日期等;对比样品,看产品是否存在裂纹、斑点等缺陷。③交流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
小组结合展板,介绍陶瓷的生产过程。小结:陶瓷的生产过程:
选料、配料——粉碎——沉浆——喷雾干燥——压坯成型——干燥——施釉——烧结——检验——包装——入库
④交流了解陶瓷的分类和磁灶生产的陶瓷主要有哪些? 小组结合“陶瓷制品展览”,介绍陶瓷制品的分类。
小结:陶瓷按其种类不同,可分为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等。磁灶陶瓷以生产建筑陶瓷中的陶瓷砖和琉璃瓦为主。
(通过展示,学生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发挥其创造潜能。培养互相协作的精神。)
(2)学生展示完,全班学生可针对以上各组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加以总结、鼓励和评价。(3)评一评,给展示中表现较为出色学生给予奖励,评出“调查报告最佳撰写者”、“最佳资料搜集者”、“图片最佳搜集者”和“最佳课件制作者”等。
5、课外拓展:(1)调查活动:
a、你的亲戚朋友装饰房子需要陶瓷,你能帮他提提什么建议呢?
b、在村子里(或附近村)转一转,看看你身边的建筑物装饰所用的陶瓷是不是磁灶生产的?属于哪一类的?
(2)调查结果汇报:撰写调查报告。
(3)调查形式: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好朋友合作或个人。
(这个活动扩展到课外,既可发挥个人之长,也可取得与课内不同的效果。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可以体现不同的个性需要。)
第五篇: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108009000193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所以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项
目
优
势
劣
势
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设备数量不足
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地理环境
城市中心
学校规模
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
师
资
年轻、活力强,学
生
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
行政人员
有热情、关系和睦
家
长
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
社区参与
愿意参与学校事务
硬件设施
基本设施齐全
地方资源
较丰富
课程资源
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二、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²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²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²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分年级的具体目标是: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²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²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²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并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²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²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²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和睦共处。²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建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²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²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² 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² 提高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² 进行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² 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的内容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线索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1、课程的内容确定
校本课程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校本课程内容的全部。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具体地的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
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1)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2)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
(3)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
(4)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5)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6)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强调注重活动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3、活动的教师合作指导TT模式
(1)学科内教师指导TT
(2)跨学科教师指导TT
4、校本课程的构架
课程构架的基本理念为,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为指导,视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均应受尊重。课程应依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动机与七大智能领域进行设计,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师是对教育改革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建立共识,同心同德向自己的能力与耐力做最大的挑战;家长是教育环境的重要贡献者,应以具体的行动协助学生的学习,为教师分忧分难,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七大智能领域的机会。课程的活动内容设置
课程的活动类型的划分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有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基础,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课程类型与活动设置如下: 领
域
社
团
名
称 初二 阅读与欣赏 英语短剧
数学乐园 物理与生活
音乐欣赏
有趣的象棋 手工制作 青春的律动
方圆美术 初一 语言
文学欣赏 英语乐园 英语阅读
数学逻辑
发展的思维
网路漫步
音乐
音乐欣赏
体能
篮球运动 手工制作 海模制作
空间
方圆美术 美丽的中国
自我人与社会 乡土历史 生命科学 探寻历史 生命科
五、课程的操作规划与过程实施
学
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的班级界限,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实施规划 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
教务处在初
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
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
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4、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 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二)课程的过程实施
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
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
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
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
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4、指导教师初审,整合相近课题
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在社团内公开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组织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
6、开展专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
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
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
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
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
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
六、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1、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性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并支持学生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3)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2、评价的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在汲取我校现有的活动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我校积极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工作。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态度、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