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课时总汇(写教案实用)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课时总汇(写教案实用)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教学方法】: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认识具有反复性(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教学方法】: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发展的普遍性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
(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
(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
(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
(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方法】: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辩证否定的含义(2)形而上学否定观(3)肯定一切(4)否定一切
(5)“扬弃”的含义(6)创新意识 ◇理解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1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分析
(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2)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外来文化(3)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革
(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火系(5)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
(2)初步树立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3)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二、【重点、难点】:
1、辩证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
(1)学习辩证的否定观,要把它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加以对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2)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3)注意搜集、整理教材内、教材外与本部分内容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加以提炼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价值的含义(2)价值观的含义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 ◇理解: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3)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4)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4)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2、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重点、难点】: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三、【教学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2)搜集任长霞、牛玉儒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3)深入实际调查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运用课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四、【教学课时】:
3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二篇: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政治必修4)
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前言
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1)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从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如何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什么是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什么是规律?规律具有哪些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世界观: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是什么?
①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哪些特点基本形式?
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6.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世界观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
⑴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⑴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系统优化方法
第一、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求?
(1)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①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3.如何理解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④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⑶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准备走曲折的路。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⑴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
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⑵关系: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激变论与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⑶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 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1)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①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①看问题要全面;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 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②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什么是价值观?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关系?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什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辨证统一。(1)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2)它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
4.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叫价值选择。
5.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6.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⑴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⑵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⑶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应该把握这样一些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请自查你有没有掌握这些概念和范畴。)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8、唯物辩证法
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 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
6、发展
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臵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 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Ⅳ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否定观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 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3、价值观
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 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 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 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五、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第三篇: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课题:《生活与哲学》前三单元习题课型:复习课设计时间 :使用时间设计人:张会杰审核人:
【学习目标】前三单元重要知识的复习
【学习重难点】唯物论;认识论;辨证法主要原理的应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
2.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由于晚年信奉上帝,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因而走入误区。这一事实说明
A.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 B.哲学是具体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指导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4.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 5.美国某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的教堂,主教请当地的一位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多余的。”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这是上帝的旨意。”工程师和主教的观点体现了他们具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6.2006年3月20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材料说明
A.世界观支配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C.一切哲学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7.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9.2006年7月18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自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三峡将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效益的美好前景再次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这表明
A.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1.上题材料还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12.2006年6月,中国两位科学家朱熹平和曹小东在美、俄数学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解决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这说明
A.实践是不断向前推移的B.真理性认识总是相对的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科学实验D.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13.上题中的庞加莱猜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检验它的标准是
A.实践B.科学理论C.科学实验D.多数人的认可
14.在过去10年里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科学家警告说,这一现象将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并导致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暴风雨,而且也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长、珊瑚礁的形成、飓风的威力、干旱现象、气流变化以及区域性气候等。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人为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15.2006年6月6日《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做到统筹兼顾。这告诉我们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C.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系统优化的方法代替其他科学方法D.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
16.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17.2006年7月25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河南交通安全条例》,将增设“轻微违法行为,警告后予以放行”条款。这一消息透露后,立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蚁穴,就能毁掉千里堤坝,一次次小的轻微的交通违法就可能发展到大的交
通事故。上述认识的哲学依据是
A.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任何微小的变化最终都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
18.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浓缩了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毅力和大智大勇,以及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成长壮大的强大生命力。从哲学上看,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9.2006年4月27日《青海日报》载文指出,我们的思想真的不需要再解放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克服自满情绪,防止走形式,使我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真正深入下去,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标准和要求,在“行”上用功,“小”上切入,“具体”上着力。上述做法中主要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是 A.克服自满情绪B.在“行”上用功C.在“小”上切入 D.在“具体”上着力
20.2006年4月28日中国证券网载文说,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阶级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利益冲突的对立性,也有利益一致的同一性或和谐性。这体现了
A.世界上的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的利害冲突 C.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矛盾的一种而不是全部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21.2006年6月27日光明网载文强调,在入党的结构和比例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因为
A.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B.从实际出发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C.事物之间毫无共性可言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2006年7月3日光明网载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B.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坚持与发展是完全统一的D.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违抗性
23.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4.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
地去实践。这表明
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25.“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就会落后世界潮流;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就会脱离中国国情。”这句话主要说明(C)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不能忽略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而不是一点D.要注意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特点 26.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观赏京剧可以根据脸谱区分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唱腔辨别不同的流派。这表明D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27.2008年奥运会奖牌在传统的金属牌上镶嵌了中华美玉,“金镶玉”这一创造性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上,必须立足国情,中西结合,以我为主。这体现了D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③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8.英国一妇女驾车外出,路遇浅滩,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A
A.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29.自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每月1600元提高至每月2000元。这次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既体现重点照顾中低收入者,也统筹兼顾财政承受能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A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③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圣火从水中被点燃,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思路再次打破“纸”与“火”难以共存的传统,从而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共荣共生的理念。上述两种设计思路所体现的哲理是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法律的制约B.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C.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主观题:
3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32、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⑴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 ⑵该乡政府的决定如何体现这一哲理的?33.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长期得不到德国权威们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达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0分
34.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先发展起来以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
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5分)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努力解决。(5分)
(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以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①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②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的体现。
①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方法论)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3分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人类科技成果不断,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3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方法论)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4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当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后,“中部崛起”的条件已经具备。(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中部崛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高二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4道小题,共4 0分)
(1)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其中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5分)
(2)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就客观条件而言,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工作条件、创造价值的条件都由社会提供;就主观条件而言,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5分)
31.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建社会和谐文化,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注意的经济、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分)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
32.⑴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⑵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4分)
33.(1)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治理网络问题,需要每个上网人、各网站以及政府部门的努力。(3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便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负面效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全面看待。同时,也不要因为有负面效应而排斥网络。(3分)(3)面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要学会自觉抵制它的诱惑。(3分)34.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暂停“鸟巢”施工,反复论证修改最初设计方案,就是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出发,从安全、实用、环保的实际出发实现方案优化。(3分)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鸟巢”的设计建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规律为基础。对“鸟巢”的设计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对生态环保规律的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
③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鸟巢”的修改设计方案是在最初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的,既保留了方案一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大胆创新,增添了更利于安全、环保、实用的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方案的整体优化。(3分)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认识事物。“鸟巢”的设计和修改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从“安全、实用、经济、美观”这一整体效果着眼,通过取消开启屋顶,缩小投影屏幕等这些部分的改变,以寻求最优目标。(3分)
⑤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鸟巢”的设计和修改都始终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实用的原则,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
三、附加题(10分,不计入总分)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必修4生活与哲学
1.1了解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学习哲学的意义: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①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②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②从属于①)
3.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①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2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14、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17、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1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9、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2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1理解意识的作用
2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能够认识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6、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7、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9、影响认识形成的因素: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②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6.2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0、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1、真理的特点:①真理是有条件的;②真理是具体的。
32、认识的特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7.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33、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4、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5、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7.2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6、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区别:①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②相互影响:A、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B、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3)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7、系统优化的方法:(1)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使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8.1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8、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0、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1、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1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2、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3、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4、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5、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观点)看问题。
46、矛盾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8、重要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9.2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9、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③主、次矛盾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A、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50、在某一个矛盾中: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③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5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0.1了解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5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53、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54、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55、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56、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1.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7、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58、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59、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0、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2、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3、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们群众学习。
64、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2.1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认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66、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7、导向作用:驱动、制约、导向。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8、正确价值观的标准:①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②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9、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②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简称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2.2理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70、价值的创造:①在劳动中创造价值;②在奉献中创造价值。71、实现价值:(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第五篇: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
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