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23:4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教学设备的改善,情境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中。它以煽情的语言、精致的图片、和谐的音乐、适宜的影视片段为手段,将生涩、抽象的内容浅显化、具体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情境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现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时时使用,处处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但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不顾教学内容、不顾教学环节,不管学生年龄差异、接受水平,只要上课就处处使用情境教学,这种为情境而进行情境教学的做法,纯粹是为了赶时髦,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任何一种教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既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教育对象。

2.情感刺激,手段单一。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动机,活化心智,陶冶性情,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备受老师们的青睐,但操作时手段比较单一,有些教师情境教学时仅仅停留在眉飞色舞的讲述上,这就弱化了情境教学的感染力,长此以往课堂也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情境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激情的讲述,可以是动情的朗读,可以是逼真的表演,可以是优美的音乐,可以是契合的图片。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高效地学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情境,偏离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情境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把语文教学课上成图片欣赏课或者音乐欣赏课,这些课看起来很好看、很热闹,但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标。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妨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

4.理解错乱,学生捣乱。在情境教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情境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出现学生捣乱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和谐、出乎意料的现象呢?这也许与一些学生不爱学习、爱出风头有关,也许与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有关,也许与教师的情境设计有关,我们教师应仔细寻找原因。

二、针对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情境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教师的自身素质、情境教学的设计以及与其他教法融合与否是决定情境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如何提高情境教学质量做一些探讨。

1.树立观点,适可而止。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没有达到这个“度”固然不好,但超过了这个“度”,事情也会走向反面。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情境教学法具有传统教法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时时使用,处处使用,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如《荷塘月色》一文,许多地方可以使用情境教学:可以激情地讲述作者的惶然苦闷和社会的阴森恐怖(写作背景),可以深情地朗读全文,可以展示恰当的图片(第四、五、六段),可以播放采莲的影视片段,如果这些地方都采用情境教学,即使情境设计得很成功,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因此我教授本文时,只选取了第四、五、六段运用情境教学,效果感觉很好。使用情境教学法如同吃肉,肉虽然很好吃,但顿顿吃,也会感到腻烦。因此,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树立“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的观点。

2.提升素质,避免单一。情境教学法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朗诵,也可以是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绘画、体操、音乐欣赏,但我们在情境教学时为什么那么单一呢?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那么,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首先,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朗读水平:掌握朗读技巧,注意语速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仔细揣摩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情感变化;要反复不断地吟咏和玩味。其次,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反问句、设问句和身势语的使用。第三,储存大量图片、歌曲和影视片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收集材料,等到需用的时候,拿来就用。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许多教师都采取讲解式情境教学,举身边的例子来理解大堰河的高大形象,抒发母子之间浓浓深情。但教(下转 81页)(上接 103页)师如果朗读水平比较高,可以动情地给学生朗读一遍,学生一定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如果教师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歌曲和图片,读完文章后展示一些契合的图片,再播放一些母爱的音乐,效果可能会更好。

3.精心设计,考虑周密。情境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情境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许多教师都注重情境教学的设计。在情境教学设计过程中,一般应经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确定、学生的关注以及这三者的结合四个阶段。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本册与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统筹安排好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想感情的陶冶等各项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上。(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智力差异、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3)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学生三者的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适用范围,要受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材内容、学校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情境教学的各种制约条件,努力做到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学手段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刚出浴的美人”该如何理解呢?我当时精心地选择了一幅只见背部披着浴巾的少女的图片,本以为借助图片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事实恰恰相反,整个班级像炸开了锅,学生议论纷纷,吵吵闹闹。课后我认真反思这一环节,究其原因,是我没有关注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

4.结合他法,融会贯通。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和优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长处。仅靠情境教学法单枪匹马,不会有好的效果。如《再别康桥》一文,可以采用朗读式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但挖掘其原因,那还需要讲授法。比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该如何理解?我就给学生讲述: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然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就有相似点,“新娘”具有秀美婀娜的特点。因此这句话就该这么理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秀美婀娜的特点,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此无比的眷恋和喜爱。这样讲解重点词句,学生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但情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努力解决,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教学,课堂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数学应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便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置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开放性的习题,学生会思考:“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展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通过充分的思维活动去发现、获取知识,发挥、拓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中应注重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他的亲切、和谐的笑容。课堂上,探寻、鼓励、肯定、赞许的目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第二、提供感性的、探究性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程序,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并进行逻辑验证,从而得到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自信,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生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内容摘要: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数学教学中常采用数形结合。

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05 15:03:00 ] 作者:王济强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创设

作者简介:王济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沙湾镇中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 y=x2-1, y=(x-1)2的图像,再画出y=-x2,y=-x2+1, y=-(x-1)2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总结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二次函数概念与一次函数概念的类比等等,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 自然数 非负有理数 有理数”,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③每次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元素“根号”,这样学生对根号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实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温度计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对例题(习题)挖掘与拓展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例1: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DFC=∠CAE。

分析:方法(1):因为∠DFC与∠CFA互余,所以要证∠DFC=∠CAE,关键证:∠CFA=∠ACF 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2):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于M,证△CDF≌△CMF,即可。

方法(3):利用中介量,连结EF可得EC=EF=>∠CAE=∠CFE => ∠DFC=∠CAE ,利用△ACE≌△AFE=>EF⊥AB=>CD//EF=>∠DFC=∠CAE。

通过这创设这一例题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堂课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教学解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灵活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进行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奇特”的事物,中高年级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联系实际运用等形式,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中午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唐僧让孙悟空去化缘,不一会儿孙悟空化来了一块大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说我们每人都吃这块饼的1/4,八戒一听就大声喊:“我老猪肚子大,吃1/4太少,一定要吃1/10。“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很快就分了1/10给八戒,八戒傻了眼,“小朋友,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傻了眼吗?”“肯定是1/10很少”,“那么你们怎么知道1/10比1/4少呢”?学生余兴未了,教师宣布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吧!经过学生的操作、比较、归纳逐步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从而 掌握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了新知识,体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二创设的问题要有障碍性

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难度分为以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根据他研究,学生最乐于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中“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第三类问题,教学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原有认识产生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再通过提出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的问题情境,而让学生先按照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探究,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个位没有关系。思维受阻,调整探究方法,全班学生经过多方的假设和猜想,终于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只有改变思维的方向,另寻良策,才能解决问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过程才是有义意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25%的糖水,怎样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首先这道题条件开放了,设置直接给出要改制多少千克糖水,其次开放了结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需要加多少糖;B需蒸发多少水;C需加多大浓度的糖水,加多少?不仅要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更要的是开放过程,开放问题的空间,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求学具盒里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吗?很快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要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有的学生沿长和宽摆的,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长和宽,学生虽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但最终在操作和比较以及猜想中发现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过程,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具有过程和空间开放的问题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开放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放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开放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四、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经历、思考与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求的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铁圈后,问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很快得出:(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测量绳子的长度;(2)用铁圈在桌子边滚一圈,再测量桌子的长度;(3)将铁圈拉直再测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方便,不实用,能不能找一个求圆周长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又进入了猜想论证比较的探究活动之中了,又如在学习完长方体体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纸箱厂设计一个能装24平方分米的纸箱盒,你准备如何设计?你感觉那种设计比较美观?那种设计最节省材料?这样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了生活实际情景,拓展了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下载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岳艳蓉 摘要: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物理教学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五篇范文]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王伟 浏览:108 评论:0 发表日期:2011-12-27 8:11:59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娃娃,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精选五篇)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毕华林 亓英丽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