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陈跃忠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11-6-29 15:53:2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又从情境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依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科学实验方法来精心的设问。如果设计的问题经不起科学的经验,那么反而会误导学生,弄巧成拙。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学要求、物理考试大纲,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问。设计的问题要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可行性。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学习的知识储备进行设问。问题难度不易过大,否则可能会导致“启而不发”;当然问题难度不易过小,否则学生会感觉生物知识“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不断的向上爬。另外问题和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剃度,所创设问题应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遵循思维的规律,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在设计问题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所谓问题情境创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压强”时,用两块和物理课本一样大的木板,一块钉上一根钉子,另一块钉上8排6列的同样的钉子,准备两个气球、一块砖,把这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用砖分别压在两个气球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这时全班学生眼睛发亮,被这个实验紧紧吸引。老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积极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休的时候,教师顺势引入压强知识,启发学生自主寻找答案的欲望。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确、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价值率高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
例如《液体压强》一课在新课导入时,可从固体压强引入了液体压强。学生通过创设的情景,了解固体产生的压强和液体产生的压强的相似之处,对前面所学的压强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根据两者产生的压强的不同之处,了解到液体产生的压强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接下去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在提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发现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领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明确了研究液体压强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3、运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创设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更多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一系列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已有经验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比如学习比热后可引入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改变压强的方法》引入时,老师可请一位学生将缝衣针用力穿过一块较硬的布,学生感到很困难,手也感到疼,此时老师拿出一只顶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顶针帮助下它,将缝衣针穿过硬布,有了顶针的帮助,学生感到容易多了,手也不感到疼了,同时产生了为什么两次手的感觉会明显不同的问题。利用此情景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物理,从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利用物理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上,遗留着物理学的前辈们进行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真理的足迹。物理学家本身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物理学史中包含着许多真实可信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通过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很好的途径。例如:浮力教学中,可以接着阿基米德称皇冠的史料展开教学,可以有目的的展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探究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和勇气。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若您需要原创论文定制服务或论文发表服务,请联系本站客服,谢谢 客服联系方式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http://www.17net.net/Article/Class27/23379.html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初探 作者:罗兴云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11-7-7 16:38:39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为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这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问题搭桥策略。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意义构建里,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教学。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
3.以问引问策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下面是教师A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教学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http://www.17net.net/Article/Class27/23963.html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提出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则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我国学者冯忠良指出:“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会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当学生学习新的物理学习内容时,用已有的知识已不能解释, 这时会出现一定的认知不平衡,继而产生了急需解决的心向,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本身包含三个要素: 未知事物, 对研究未知事物的需要, 研究的可能性。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未知事物, 这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未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向, 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心理动机因素;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能够觉察到, 但是仅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养成物理思维的起点, 是有效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与保障。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策略 1.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才是有活力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由生活引发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开始, 自上而下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更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会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在通过演示细管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再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鸡蛋砸在石头上,是石头砸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更大吗?”由此,学生则会对日常观念产生困惑,于是产生了认知冲突,有了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学习欲望。
2.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和亲身体验, 发现实验事实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心理。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老师开始拿着一个空玻璃杯,盖上纸片,再使其倒置过来,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轻松地预测出纸片会掉。接着,换上一杯灌满水的玻璃杯,重复上述操作,也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放手,当学生看到纸片没掉时,通常会感觉到诧异,这与原有认知上认为纸片会掉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认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学生有了继续探索的心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起点。3.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 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 更不如说是科学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实, 可以追溯的知识来源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继承、融合科学家的科学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形成重要的科学思想观。另外,物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由科学家的疑问驱动的,而这些疑问也往往与学生的物理问题演变过程是较为一致的。例如,在上“光的散射”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在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他站在加班上,眺望着深蓝色的海面。这地中海的深蓝色深深吸引着他,拉曼油然产生了疑问:海水为什么呈现深蓝色?它的颜色来源于哪里?是不是真的像以往科学家说的,深海的颜色并不是海水的蓝色,而是是天空的蓝色由海水的反射造成的?这时,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关于“光的散射”的问题情境就这样铺垫开来。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理实验、从物理史实中寻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冲同,甚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教学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09:66-69.[2]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04:10-13.[3]叶根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6:2-5.[4]杨承印,张宁.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0:42-44.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物理情景,为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开端,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不记则思不起“。根据思维理论,记忆内容的多少,记忆时间的长短与记忆方法和材料是有关的。实验表明:把内容与情景相结合能加强记忆的表象储存;对物理情景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景,那么学生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就不必死记诸如“重物向高处移动,重势能增大,重物向下移动,重力势能减小”等结论。在学到分子势能、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起到了以一档三的作用。事半功倍。
二、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从皮亚杰的理论看,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的结构图式的储存住处的复合,并在新刺激物输入住处的作用下,参与同化与顺应。建立物理情景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就不能顺利迁移。
三、能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突出“物”和“理”的作用,以“物”讲“理”,以“物”思“理”,通过“讲理”和“思理”使物质的时空“本质”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分散到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而使学生对“物”的理解更科学、具体、形象,改变那种“见题不见物”,“解题不讲理”的情况,把学物理就是为了把物理“考好”或“解出物理题”的认识转变到“理解物理情景”上来,从而改变那种死记定律,乱套公式,不问是否适用的现象。对物理情景的建立,教学中要反复示范引导,让学生从自学的应用逐渐过渡到自觉的加以应用,这也无形地进行着学习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把注意力指向物理知识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措施。
四、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物理情景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也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同步卫星为什么要放在赤道上空一定的高度?伽利略是如何用理想实验证明力学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牛顿是如何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等等,都包含有一些新奇的现象和有趣的故事,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们当中又含有一些严密的推理演绎过程,让学生觉得很奇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使教学过程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前提,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在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应该好好琢磨。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1] 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5).[2] 谢妲娜,董素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实践与反思——观摩“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决赛”有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Z1).[3] 张金强,杨小莉.在调查研究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调查“NaHCO_3在治疗胃酸过多症中的作用”的教学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 2004,(10).[4] 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04).[5] 戚晓慧.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新课程(教研),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