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广场——点图与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平方数,探究一个平方数的4倍仍是平方数;了解奇数与平方数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归纳、猜想等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图形与数的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方数;
单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一同到点图与数的宝库,探索数与点图之间的秘密。
我们首先要破译密码,打开宝库大门
师:这里有些点图,有谁能很快计算出答案?(请学生尝试计算)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根据题目的图形,你可以把图形怎样分类?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再看乘法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正方形点图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相同 探究二
1、师:你能举些同样的例子吗?并用点图来表示 学生尝试练习
2、请同学计算结果
3、小结:两个相同的因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平方数”。例如这里的1、4、9、16、25等,都是平方数 探究三
1、师:请你用这些平方数的点图,再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想想看,需要几个这样的平方数点图?
学生尝试、探究
师:通过拼图,一个平方数的4倍一定是个什么数?
2、小结:4个相同的平方数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3、师:1、4、9、16、25、„„请你看一看,这些平方数之间都相差多少?
师:这些相差的数都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得到的是一个平方数。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在100以内,你还知道哪些平方数?
2、练习二
看图填数,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小结:用4块相同的平方数点图可以拼一个新的平方数点图 小结:用4个相同的平方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3、练习三 填空,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得到的是一个平方数。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1、两个相同因数相乘得到的数是平方数。
2、能用点图摆出来的最小的平方数是 1。3、4个相同的平方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4、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平方数。
课后习题 出示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58页、第59页
第二篇:教案43:数学广场--点图与数
教案43.数学广场——点图与数
【教学内容】二年级第一学期P81~82 【教学目标】
1、认识奇数、偶数与平方数。
2、通过探究,知道两数相加的和是单数还是双数。
3、观察奇数、偶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4、培养找规律的能力。【教学重点】
奇数、偶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信息猜测,探究奇数与平方数的一些规律。
【教学准备】圆形磁铁,多媒体,事物投影仪,学生自备围棋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奇数与偶数
1、师:老师现在手上有几个磁铁,现在我要将他们排排坐。怎么排呢,先放一个表示1,然后放两个表示2,接着放三个表示3,但是要两个两个对齐,多出来的一个放在旁边。(老师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
师:接下去我要请几个同学帮老师接着往下排,谁愿意上来帮忙啊?(学生用棋子在实物投影仪上按顺序排出1到10)
让学生参与其中,产生兴趣,在探索中寻找规律 师:大家看看,咱们同学排得这个点图有什么规律啊? 生:上面的棋子都比下面的少一个。
生:上面的棋子总有一个是单独的,而下面的都是两个两个对齐的。
师:嗯,大家的观察力都很强,那么像这样的没有成双的棋子对应的数字我们给他们取一个名字叫作奇数,你们也可以叫单数,因为它总是有一个落单的。而那些两个两个对应的我们给他们取的名字叫偶数,因为是成双成对的,所以也可以叫作双数。
形象的描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加深印象。
2、播放多媒体,跟随多媒体出现的点数说出其对应的数字,并说出最终结果。
邬桥学校
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我发现偶数加偶数,结果是偶数。生:我发现奇数加奇数,结果也是偶数。生:我发现奇数加偶数,结果是奇数。师:为什么奇数加奇数结果是偶数呢? 生:因为,一个奇数有一个多出来的棋子,两个奇数就多出来两个棋子,正好可以凑在一起。学生自己探索,寻找规律,这比单纯的老师述说更容易理解。3.练一练
开火车,请同学跟随多媒体做简单的加法,巩固奇偶数加法的规律。
二、平方数
1.播放多媒体,出示4,9,16,25的点图。师:第一个点图用数几表示? 生:4 师:你怎么数的这么快? 生:因为2×2 师:那么这个呢?(指向25的点图)生:25 师:你用了那个乘法算式? 生:5×5 师:观察一下,这些点图都有什么共同点啊? 生:都是正方形
生:有几行就有几列。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数都能用正方形点图表示呢?(学生生动手实践)
老师揭示平方数-----4行4列摆出的正方形所表示的数(16)就是4的平方。只有平方数能摆成正方形点图。
师:谁能接下去说出几个平方数啊?
生:6的平方数是36,7的平方数是49,8的平方数是64.......2.取四种不同颜色的磁铁各4块。
先用其中一种颜色,拼成一个4的点图,师:4是不是一个平方数啊? 将其余三种颜色也拼上去,师:这个点图代表的数是多少? 生:16?
师:它是不是一个平方数? 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播放多媒体,出现4个9的点图拼成一个36的点图)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个相同的平方数拼在一起仍旧是一个平方数。(生举例证明:4×16=64,4×25=100.......)3.师:我们已经发现了平方数的这么多秘密,想不想知道更多?
(多媒体播放:奇数与平方数)
师:现在有一个1的点图,提示我们加上3,看看变成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2×2的点图),又变成了一个平方数是不是? 师:它现在又要求我们加上5,猜猜看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生讨论,多媒体显示3×3的点图)生:变成了9,又是一个平方数。
师:那你们现在知道平方数的秘密了吗?
生:一个平方数加上一个奇数又是一个平方数。其他学生慢慢补充,老师引导。
生:从1开始,有几个奇数相加就是几的平方数。
三、总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很多东西,老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帮忙总结一下。
生:奇数,偶数,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平方数,奇数与平方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
《点图与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知识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平方数,知道平方数可以摆成正方形,正方形点图表示的数是平方数;一个平方数的4倍是一个新的平方数;平方数与奇数之间的关系。并以初步认识平方数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的初级阶段,在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地借助学具,通过数学实践,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感知体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课后反思
《点图与数》这节课是二期课改小学二年级数学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控制学生的反应。整节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和猜想来得出结论的,学生的水平事先是无法预测的,学生临场的表现和意外的出现也是不得而知的,这样就给执教的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根据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实施教学,但是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整节课最难的第三部分,学生很难找出奇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经过教师的再三引导,最终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关系。但是对于两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这样的关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说不出奇数与平方数关系的时候,自己来告诉他们结论,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通过直观的图来引导,从而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和关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可以通过自己在操作中探究而得到结果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最终的结论。
第三篇:数学广场——编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己尝试编码。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了解生活中的编码
1.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的汽车车牌,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2.出示商品的条形码,条形码有哪些作用? 3.例举生活中类似的编码,引出课题《编码》 4.出示课题:编码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知道邮政编码的组成
1.出示媒体:从这张明信片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介绍结构:邮政编码是由六位数字组成; 2.你能知道收信人和寄信人所在的地区吗?从哪里看出? ⑴ 介绍含义: 在这张明信片上: 74表示广西壮族自治区 743表示来宾邮区 7430表示忻城县邮局 11表示投递所
743011表示板桐邮电支局 ⑵ 教师小结:
l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l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l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l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3.使用邮政编码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准确地找到想要递送的地方。生2:为邮局进行分发邮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4.试一试: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
我家的邮政编码是()探究二
知道身份证编码的组成 1.身份证编码
⑴ 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了每位同学的身份证号码,我们来汇报一下 ⑵ 请仔细观察这些号码,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有15位(旧)和18位(新)之分,新增加的在第7、8、18位上)。2.出示媒体: 出示第二代身份证样证,了解身份证数字编排结构含义: ⑴ 前两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⑵ 第3、4位表示所在的城市。
⑶ 第5、6位表示所在的县(区)。
⑷ 第7—14(或7—12)位表示出生年月日。⑸ 第15,16位表示所在地派出所的代码。⑹ 第17位表示性别,一般男单女双。⑺ 第18位表示校验码,一般随机产生。
3.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依照上面的介绍说说你自己的信息。4.练习
⑴(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
***481
仔细观察这张身份证号码,你能知道他的主人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⑵ 刚才我们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含义,谁能说说身份证的作用?
5.小结: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四、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小亚把下面5个身份证号码的第15、16位数字遮住了,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它的主人吗?
2.练习二: 活动一:为全校学生设计学号 ⑴ 设计任务:为全校学生设计学号。
⑵ 设计要求:通过一个学生的学号能清楚地知道他(她)所在的班级。
3.练习三:
请你根据编码特征,你也来给自己编一个QQ号码。
课堂小结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它们都运用数字、符号等准确、简洁地表达出各种信息,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课后习题
六、课后作业 课本P88页试一试
第四篇:数学广场——周期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理解周期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周期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周期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周期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呢? 生1: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生2:春夏秋冬。生:……(教师出示课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ppt中图片,找一找它们的特点?
小结: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出示周期的概念)出示课题:数学广场——周期问题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个圆是什么颜色? 生:15÷2=7(组)······1(个)师让学生说说思路。
2、师:照这样写下去,第27个字是什么? 生:27÷4=6(组)······3(个)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4个一组,第27个是第7组的第3个,是秋。
3、师: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3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生:38÷5=7(组)······3(个)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5面一组,第38面是第8组的第3面,是蓝色的。师小结:口诀
周期问题并不难,除法算式来帮忙。
列式之前别忙算,先找每组有几个。
每组有几就除几,算出余数就知晓。
余几就是第几个,没有余数找末了。
三、及时练习课内练习
1、先独立完成,再互相交流。
1)、生:一周7天,(20-3+1)÷7 = 2.......4 师: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从星期四开始数第4天是星期日,所以5月20日是星期日。2)、生:(28-1+1)÷7 = 4.......0 8月28日是星期二。课内练习2(1)
生:一周7天,(18-3+1)÷7 = 2.......2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周期问题来源于生活中,请你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生活中找一找有关周期的现象并用数学知识来解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⑴ 复习今天所学的知识。
⑵ 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第五篇:数学广场——植树问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具体操作中,探索并初步体会间隔数与间隔物体个数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规律,并解决生活问题。3、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间隔数与间隔物体个数的关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答:
师:小明家住在三楼他从一楼走到三楼需要走几层楼梯? 生:要走两层。
师:若每层楼梯有16个台阶,则共有多少个台阶? 生:32个台阶。
2、情境导入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一根绳子剪一次,分成几段,呢? 剪三次呢?
生:一根绳子剪一次,分成2段。生:剪两次,分成3段………
师:那么剪的次数与剪得的绳子的段数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实际操作剪长纸条,并将剪得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师:通过以上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生:(剪的次数比段数少1)
得到:剪的次数=剪得的段数-1 得到:段数=次数+1 探究二
师:同学们在道路的一侧,从一个端点开始到另一个端点为止种树,两个端点都种树,树的棵树与间隔的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种了2棵树,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 生:一个
师:种了3棵数呢? 生:2个
猜测一下,如果种了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师:验证一下你的猜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有树的卡片和一张表,你可以画一画,填一填。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工作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树总比间隔数多)两端都种树时 得到
植树数=间隔数+1
段数=棵数-1 出示课题:植树问题。探究二练习
师:在50米长的马路一边种树,每10米种一棵,若两端都种,要种几棵树? 生:要先求间隔数,然后加上1.得到:
50÷10+1=6(棵)
答:要种6棵。
探究三练习
师:小明在桌上每隔5厘米处放一朵花,当他放到20厘米时,共可放几朵花?
20÷5=4(朵)
答:共可放4朵花.练习师:在60米长的马路一边等距离的安装了5盏灯,若规定两端都不安装,则两盏灯之间相隔多少米? 学生交流汇报
60÷(5+1)=10(米)
答:两盏路灯相距10米 探究五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以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得到:
两端都种树时:段数比棵数少1。(棵数=段数+1)
两端只种一端时:段数和树的棵数相等。(棵数=段数)
两端都不种树时:段数比树的棵数多1。(棵数=段数-1)
三、及时练习课内练习1、1、在100米长的马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师:根据以上学习的几种情况,算出树的棵数。学生汇报交流。
A、若两端都种,可以种几棵?
100÷5+1=21(棵)
答:可以种21棵。B、若两端都不种,可以种几棵?
100÷5-1=19(棵)
答:可以种19棵。
C、若一端种一端不种,可以种几棵?
100÷5=20(棵)
答:可以种20棵。课内练习2 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20分钟锯成1段需要几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0÷(5-1)=5(分钟)
答:锯成1段需要5分钟。
5×(8-1)=35(分钟)
答:锯成8段需要35分钟。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1)两端都种树: 棵树=段数+1(2)只种一端:
(3)两种都不种树:棵树=段数-1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学校走廊长40米,若每隔5米放一
盆花。
A、若两端都必须放盆花,则需入几盆?B、若两端不放盆花,则需放几盆? 2)小明家住在5楼,若每层楼梯有16级,则小明从底楼回家到家中,一共要走几级 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