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画兰教学设计
鄂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诗词诵读
《题画兰》教学设计
武汉市硚口区常码头小学 刘燕
教材分析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赏画、习诗、识人、悟情、习法”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从而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并在声声吟诵之中爱上古诗,习得诗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境。
1.欣赏一组兰花图,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2.师:放大画中印章,仔细看一看,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三读明诗意。
出示导学单,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若学生有合作小组,则在小组中进行检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1.一读,读正确、读通顺:
⑴朗读古诗,文通字顺。
⑵师生就学生朗读和评价相机给予评价,反馈。
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注意停顿。
2.二读,感受古诗的韵味。⑴师配乐范读古诗,生静心感受。
古人吟诗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诗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我也想读读(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⑵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配上了这段古曲,更有古诗的韵味。
师指导: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好节奏、声调的起伏和停顿,韵味就出来了。学生配乐读诗。
3.三读,借助插图、译文,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⑴出示导学单中提示:
1.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插图,读懂每句话。2.理解句中的难字,尤其注意:稠
3.想一想:诗文写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⑵检查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兰花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选择“稠”字的正确义项。
⑶说一说,诗文写了兰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边交流师边板书:境、香、性
三、品读悟诗情。
1.品读古诗,从兰花的境、香、性的特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最能体现兰花特点的词下打上△,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生自学后小组中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A.品境悟兰——“顶上头”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顶上头”,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教师点拨:想象画面,“千山顶上头”,你仿佛看到什么?(奇峰之上,乱石之中,一株株兰花顽强生长)
感情朗读。
B.品香悟兰——“妙香稠”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妙香稠”,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兰花香气之“妙”、之“稠”。
教师点拨: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稠”更能表现花香浓郁得仿佛能触摸到)
指导朗读第二行。
④一、二行联系起来读,进一步体会兰花特点。
长于温室之兰,生于沃土之兰,香飘四溢,不足为奇。但是我们诗中的兰花却生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蓬勃生长,散发妙香,真是令人赞赏。难怪诗人会这样写: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齐读。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香。再读。
兰身处逆境,却能散发天下妙香。再来读。
C.品性悟兰——“闹”、“不知、不留”
小组汇报:抓住“闹、不知、不留”等重点词语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体会兰花周围环境的喧闹嘈杂和兰花的高洁。
教师点拨:大胆展开想象,除了会有浮云来闹兰花,还会有谁来闹兰花呢?
引导感情朗读:多么高洁的兰花,面对()的打扰,它选择了——来不相知去不留。
师过渡:多么坚强的兰花,多么卓尔独立的兰花。任他浮云喧闹,任他风雨打扰,兰花始终坚持自我,毫不动摇。这样坚强的兰花,这样卓尔独立的兰花,其实正是诗人的写照。
4.由兰及人。
播放视频,了解郑板桥的人生经历。
思考: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板书 诗人 坚持操守
5.小结写法:诗人依托景物,来表达自我情怀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言志。
四、诵读展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赞赏,齐读古诗。2.配乐,多形式吟诵古诗,熟读成诵。
五、群读赏诗法。
1.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一直是文人墨客们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对花中君子的赞美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操,寄托了自己的志向。读一读下面几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它们在表达上,与《题画兰》有什么异同?
2.学生静心品诗,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汇报,教师提炼梳理学生发言,指导品析。
六、创作诗配画。
课件出示
诗画园地:
1.选一幅你喜欢的水墨画,为之配诗。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可以借用诗句,也可以自己创作。在完成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扫码发送到微信公众号或者教育云空间,师生共同品析、欣赏。
推荐阅读:
第二篇:题画兰
《题画兰》教学设计
章程小学 孙志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手,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教学过程】
一、以视频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郑板桥与他的画”的视频。
2、师:同学们,视频中介绍的郑板桥,你们认识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小组交流,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花的生长的环境: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兰下之声: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生答:预设:略。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奇妙之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兰花之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预设:略。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听板桥之史:略。
2、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 郑板桥
身处劣境 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 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 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 倔强不驯
(借物
言志)
3诗中郑板桥写的真是兰花吗?他写的是谁?生讨论,师小结。(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这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或ppt中老师选的四幅画中的一幅,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借
题 画 兰
言
志
|
自由
淡泊
高洁
第三篇: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翻译: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注释: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注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chóu)。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第四篇:《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第五篇:《访兰》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
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 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
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
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9.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