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_2010年真题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2010年真题
一 简答:1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简述教学媒体的功能特征。3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4 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5 什么是LEP?LEP学习如何展开?6 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7 如何充分发挥量规的效用?8 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9 课堂教学技术应该如何优化?
二、论述(共50分,每天25分)1 试论: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乃至教与学理论的一系列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 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其定义儿经演变,请简述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定义,并请阐明各定义较以前定义最明显的变化或进步是什么?
科目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认识结构 3 先行组织者 4 学习动机 5 学习环境
(共25分)
二、填空(共十分,每题2分)三、选择(共十分,每题2分)
四、简答
1、简述什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些常见的拓扑结构。2、举出TCP/IP中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并准确说明这些应用所涉及协议的。
五、程序题(10分,每题5分)
六、论述题
1、简述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的区别(10分)
2、如何理解教学系统设计具有不同的层次?(10分)
3、请画出“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型的框图,并扼要分析该模型的主要特点。(10分)
4、加涅的九段教学程序包括哪些教学活动步骤?每种教学步骤与学习者的哪一种内部心理过程相对应?(10分)
5、简述布鲁姆对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10分)
6、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12)
7、试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设计方法(13分)
第二篇:华中师范大学2013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
二〇一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科目名称: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一、术语解释(每个6分,共18分)
1、教育信息化
2、EPSS3、翻转学习(Flipping)
二、简述题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5、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
6、教学设计的发展史(画图表)
7、学习目标编写的注意事项
三、论述题
8、试论述学习资源的应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应用方式
9、举例论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
第三篇:教育技术学复试真题
2007年
1.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2.教学设计分类 3.虚拟学习环境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 5.教育技术中的问题
6.网络课程开发需要什么技术 7.CAI的作用
8.中国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
9.游戏型课件的原理,教育网络游戏 10.流媒体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11.视频会议系统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功能)12.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13.电子档案袋评价 14.网络课程优缺点 15.感官多媒体
16.网络课程与课堂课程的区别 17.网络平台(2007/2006)
专业课上机: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实例中的课件,随机函数 2006年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 1.94、04教育技术定义
2.现代教育技术(2006/2005)3.何克抗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4.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 5.教学过程设计
6.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2006/2005)7.教育技术学热点问题
8.信息技术对学科课程的整合(P399)9.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p26)10.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11.教育信息化(P384)
二、媒体技术 1.ASP 2.HTML 3.动态网页 4.流媒体(P83)5.流媒体技术应用 6.网络平台
7.虚拟现实(P83)
专业课上机: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实例中的课件,按钮翻页功能
2005年专业课笔试: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
2.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p26)3.教育信息化(P384)4.远程教育构成要素 5.认知策略 6.最近发展区
7.建构主义学习观(见教学设计笔记本)8.加涅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二、媒体技术 9.数字电视
10.网络媒体的优势 2010年笔试
一、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学习风格、教师专业化、绩效技术、教育信息化
二、举例说明如何从教学效率角度选择教学媒体(ok)(课后题)
三、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P399)(2010/2006)
四、什么是WebQuest,试举一个适合它的任务,并说明实施步骤
五、影响教育技术学定义演化的主要因素
六、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七、教育技术评价范畴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345)
八、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1年笔试
一、名词解释学习策略、最近发展区、教学结构、认知风格、教育信息化
二、什么是WebQuest,并举例说明。
三、影响教育技术定义发展的因素?教育技术94定义和05定义的区别?
四、试论述你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理解。(ok)
五、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过程
六、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七、教育技术评价范畴所包含的内容。
机试:《旅游中的数学》用FLASH或AUTHORWARE 专业面试:
1.常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有哪些,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 2.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ok)
3.谈谈你对社会学习的理解(见《学习论》)(ok)4.认知情境理论(ok)
5.如何做好一名信息技术老师(ok)
2012年笔试:
1教学结构、知识管理、认知策略
2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3影响教育技术定义发展的因素?教育技术94定义和05定义的区别?
4教学系统开发的意义?
5举例说明如何从教学效率角度选择教学媒体? 6试论述你对混合学习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专业面试:(随机抽题,3选2)
1信息技术怎样与中学物理相整合?
2怎样选择网络教学媒体?
3什么是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4什么是微信?
英语口语:(考查专业方面)
1教育技术94定义
2在大学期间学过哪些课程?
3你认为怎样评价一个学生,怎样培养一个学生的能力?
4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你知道哪些新的技术,举例说明。
第四篇:南师教育技术学考研科目和08年教学设计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研究方向
01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02 教育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 03 教育游戏与3D建模
初试科目 ①政治 ②英语或俄语或日语 ③C语言与Web技术
④教学设计或数据结构
参考书目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Web程序设计》(第二版),吉根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复试科目: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复试备注 复试科目: ⑤信息化教育概论
加试科目: ⑥高等数学 ⑦数据库技术
2012年考研英语新大纲词汇 2011年考研英语大纲词汇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教学设计)
一 辨析题(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属于生长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按照皮亚杰的有关理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如能够解决大量的代数问题等。在进行教学媒体选择的过程中,有时会列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来回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从而发现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景的媒体,这种媒体选择模型一般称为比较法。
4知觉具有组织性、整体性与恒常性等特征,所谓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脑能够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在肯普提出的椭圆结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相联系,且贯穿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 比较题(比较下述概念的异同,每题8分,共40分):1(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2 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3 辐合型与发散型4 信源与信宿5 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
三 简答题(第1题10分,第2、3题各20分,共50分): 1 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对学生成长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信息加工分析法?它主要适用于何种学习内容的分析?请结合信息技术内容举例分析它的应用。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试分析这三大领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向高中学生教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你会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四 综合应用题(30分):
我国目前在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果要求以“图像信息加工”这一教学主题为例,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你将如何考虑?请写出你的设计简案。
第五篇: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
二00二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学科教学论与电视教材编制
考试时间:元月27日下午
教学设计部分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2分,共6分)1.学习策略 2.教学模式 3.微格教学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小组交互学习的使用要点。2.简述学习风格的要素。
3.简述课程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4.简述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 5.简述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论述题(10分)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四、材料题(9分)
这是一位大学教师编写的关于《中国人的心理》课程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请谈谈你的感想。
第四讲: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一、教学理念
由于“关系”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人具有“关系取向”,但是对于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此外,大学生对于中国人的关系行为现象也有各自的看法。在学习和讨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文化特征和道德心理等专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本专题的教学活动中将集中对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进行回顾和分析,让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师生共同提出对中国人的关系心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1/2 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师生共同认识和思考中国人的关系现象;
2.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的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3.师生共同提出可能的研究设想。
三、教学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中国人的关系行为案例(“上海招生事件” 复印35份); 2.投影仪(争取用电脑),准备PPT课件; 3.A4白纸6张(供分组讨论用); 4.推荐文献(1张,复印32份)。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3分钟)
教师直接给出“关系”主题(板书“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二)案例与思考(22分钟)
1.教师呈现(发放)“上海招生事件”案例;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依据学生感想指出“关系”对于中国人的作用、重要性。
(三)教师报告A(大约20分钟)1.“关系”的界定; 2.中国人关系的特点; 3.中国人关系的构成; 4.中国人关系分类。
(四)教师报告B(大约18分钟)
1.关系取向的界定
2.中国人关系取向的构成要素
(五)小组探究(大约17分钟)
对于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可以做哪些研究?
(六)回顾与小结(10分钟)
五、推荐文献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篇相关重要文献(下课时发给学生)。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