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4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分数乘除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页例1,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的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经历分数乘除法知识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复习归纳、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4.在复习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完成典型问题的解决。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知识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你还记得这两个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相机板书课题 《分数乘除法的复习和整理》。)

二、口算导入(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一)口算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13页,快速口算(课件出示题目)。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法则

教师:请你结合习题说一说,分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又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分数除法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复习倒数

教师追问:那么,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口答: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注意强调: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梳理分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观察左面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师:相信简单的口算一定难不倒大家,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则混合运算吧(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的前两列题目)。

(一)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抽四位同学板演

(教师提醒:想一想,一般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这些题目是否可以简便运算?)

(二)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分析运算律并板书,,。

(三)教师小结,指出简便运算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用。

四、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分数乘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选一选,你会列式吗?

六(1)班有男生15人,女生20人,?(1)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4)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

教师归纳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一个数除以单位“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

(二)复习出现两个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 1.课件出示教材习题。

(1)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三第10题。

(2)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2.学生自主探究。

3.交流分析:这类题型与前面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单位“1”)4.归纳解题步骤:先找出条件里的单位“1”,判断单位“1”的情况,再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题。

5.两题进行对比,并提出解决这类题型应注意的问题──找准单位“1”。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作业

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第6题、第8题和第9题。

《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2页“总复习”单元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的方法,并能精确地描述位置和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相关内容(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复习课)

教师:十一黄金周,灿灿一家去国外旅游啦!乘坐的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二、延续情境,重点复习1.复习扇形统计图

教师:这是灿灿一家所在航班的乘客统计情况(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1)从统计图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作答:中国的乘客最多。

教师:我们并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乘客,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中国乘客最多的? 学生:因为中国乘客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多。

教师小结:是的,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就在于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小结内容)

(2)算一算中国乘客的人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12÷5%×63.75%=153。

答:中国乘客的人数是153。2.复习位置与方向

教师: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1)根据世界地图,请你量一量,算一算北京在吉隆坡的什么位置,吉隆坡在北京的什么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教师小结:在解决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要看清楚是以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然后再以参照点作为标准,讲清楚方向与距离。

(2)飞机大致在北京西偏南40度1800千米处经停,请你画出飞机经停的位置。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在画位置时,我们根据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可以算出1800千米在图上的对应距离是4 cm。然后以北京为参照点,画好方向和距离,并标好度数即可。

(3)达到吉隆坡后,灿灿他们第一天的旅游行程是环岛游。他们从吉隆坡出发,先向东行675 km,再往北偏东30度行540 km,最后往北行450 km,请你在图上画出环岛游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当我们画路线时,参照点是不断变动着的,我们应该找准参照点,准确画出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说一说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在雾霾天的防护措施。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明确根据扇形统计图所给数据,算出石油总消费量是关键。3.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4题。

(1)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四个小动物的位置。(2)鼓励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梳理脉络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位置与方向和扇形统计图的哪些内容?知识点)

(课件出示重要

《比和百分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至114页第2、3、5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经历对比中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过程,掌握比和百分数的相关概念。2.在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百分数、比的实际问题,能熟练地解决单位“1”已知或未知情况下的分数应用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比、分数、除法、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区分和应用。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计练习,导入复习1.习题引入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几个填空,你会做吗?(课件出示题目)

(1)甲的体重是乙的,甲的体重:乙的体重=():();

(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百战百胜()%;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2.点明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今天复习的内容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比的相关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2题。

2:5

0.6:0.3

教师:先请同学说说比的意义。预设: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师:上述三个比你会读吗?请指出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预设:2比5,2是比的前项,5是比的后项„„ 教师:你能求出它们的比值吗?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求的?

教师小结:只要把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整

数、小数、分数),不能写成比的一般形式。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讲的知识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中第3题。

教师:比值大家都会求了,那化简比呢?我们赶紧来试试(课件出示题目),你们会化简吗?

8:12

0.25:0.45

提问: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

: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小结:也就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化简各类比的方法,一同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2.复习百分数的有关知识(1)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关于比的知识我们复习了这么多,那对于百分数你又了解多少呢?先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这些百分数的理解: ①今天全校的出勤率是98%;

②某工厂去年产量为1200台,今年的产量增加了20%; ③某商场购买落地式电扇比吊扇少50%。

预设: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98%,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

教师小结:同学们解释得非常棒!正确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百分数的相关问题。(2)解决实际问题

王师傅计划4天加工零件640个,实际工作效率提高了10%,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教师:10%是什么意思?单位“1”是什么? 预设:实际工作效率比计划工作效率提高了10%。

教师: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咱们知道吗?不知道怎么求? 学生:640÷4=160(个)。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学生: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因为王师傅4天加工640个零件,640是工作总量,4天是工作时间。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了吗?(引导学生完成作答)(3)对比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

教师:在解决有关分数、比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是找出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现在售价是多少元?(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引出第3小题)

②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 教师:单位“1”是什么?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4)分别把以上两个小题的条件和问题对换,引出第113页第3题的第2、4小题。

③一件衬衣降价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④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教师:找出单位“1”,说说等量关系。

(5)学生独立完成第113页第3题的第5小题和第6小题。

⑤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⑥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和这件衬衣的价钱之比是3:2。这条长裤售价是多少元?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应用方法,设计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5题主题图)

教师:小组合作,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四个人分别花了多少钱?陈丽比刘玲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假设没有方方买书的相关信息,能否知道陈丽花的钱是刘玲的几分之几? 2.利用所学,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1题第1小题)

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

方法一: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一份是多少;③分别求出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③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量。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最后同学们赶紧来动动笔,看是否能顺利完成这几个练习。1.基本练习

(1)8÷16=4:()=()%=()(小数);(2)比90多20%的数是();90比()多20%。2.提高练习

(1)一堆沙子重240吨,一堆石子质量的与沙子质量的60%相等。这堆石子重多少吨?

(2)修路队修一段公路,已修的米数与未修的米数的比是4:5。如果再修60米,就正好修了一半。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全班交流评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五、全课总结

教师:自己理一理,这节课我们巩固了哪些知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页第4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周长的比是多少?(2:3)面积的比是多少?(4:9)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是求圆的周长,根据,=1 km,就能求出圆的周长是6.28 km。)

求什么?该怎围墙的长度就设立了一个纪一条笔直的水境)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同步试题

一、填空

1.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完成下表并填空。

它们的意义不同,比是指两个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而分数是一种()。()不能做除数,也不能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为()。

解析:根据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前项;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比的比号;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的后项;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比的比值。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应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者的不同,可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分别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解析:以第一幅图为例: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占了4份,用分数表示为;用分子除以分母的商表示为小数0.5;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得50%。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根据图意先写出分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一批货物按2:3:4分配给甲、乙、丙三个队进行运输,甲队运这批货物的,丙队比乙队多运这批货物的。

解析:根据比的意义求出总份数和各队运输的份数,再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4.下表是某小学2014学年各年级学生人数情况统计,已知四年级人数是三年级的90%,六年级人数比一年级少55%,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解析:三年级有220人,四年级人数是三年级的90%,则四年级有220×90%=198(人);一年级有280人,六年级人数比一年级少55%,六年级有280×(1-55%)=126(人);计算合计人数只需将一至六年级人数相加即可。

5.右图是广州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统计图。(1)视力不好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2)已知近视的人数为90,那么视力正常的有()解析:把总人数看成单位“1”,视力不好的人数是指假性近视的人数,用表示这两个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相加得62%。人数。

二、选择

1.胜利小学男生人数占本校人数的52%,红星小学男生人数占本校人数的54%,这两所学校的男生人数相比较,()。

A.胜利小学多

B.红星小学多

C.一样多

D.不能比较

解析:根据百分数的意义,胜利小学的男生人数=胜利小学的全校人数×52%,红星小学的男生人数=红星小学的全校人数×54%。由于胜利小学和红星小学的全校学生人数在本题中没有给出,所以两校的男生人数不能比较。

人。视和近近视的人数占30%,它所对应的人数是90,先求出总人数,再乘以38%就可以计算出视力正常的2.小敏把一个数除以错算为乘以,得出结果6。那么正确的计算结果应是()。

A.18

B.27

C.13.5

D.6 解析:需要采用逆向的思路进行解答。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先求出被除数,然后再用求得的被除数除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列式得。

3.某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00人,比六年级少,六年级有多少人?正确的列式是()。

A.B.C.D.解析:强调对“比六年级少”的理解,指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少的部分是六年级人数的,则五年级人数相当于六年级的,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4.育才小学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乘车0.5小时,来到离开学校5千米远的科技馆,参观了1小时,出馆后休息0.5小时,然后乘车用0.5小时返回学校。下面四幅图中,描述了育才小学六年级同学这次活动行程的图是()。

A B.C.D.解析:在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说每幅统计图各表示怎样的行程:B表示从学校出发去科技馆,在科技馆玩了1.5小时后乘车回学校;C图中表示返回所用的时间为1小时;D图中根据“离校距离”可认定是以科技馆作为出发地,学校作为参观地点。

5.曙光小学四、五、六年级共有800名学生,条形统计图是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帮助失学儿童捐款金额的部分抽样调查数据,扇形统计图是该校三个年级人数比例分布图。那么,该校六年级同学捐款的总数大约为()。

A.870元

B.5010

C.4200

D.250560元

解析:首先根据扇形统计图和已知条件求出六年级学生的人数为800×30%=240,然后求出抽样调查数据的平均数(4×5+8×10+10×15+16×20+12×25)÷50=17.4(元),再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估计总体的思想即可求出该校六年级学生捐款的总数大约为17.4×240≈4200(元)。

三、解答

1.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共有18个班,平均每班45人,三个年级的人数比是2:3:4。三个年级各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解析:方法一先求得四、五、六年级的总人数,再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计算各年级的人数;方法二是先算每份是多少,再分别计算几份是多少。

2.东风锻造厂生产出两种模具(如图),分别计算这两种模具的周长和面积。

解析:由图意可知,第一种模具的周长=正方形边长×3+圆的周长÷2,面积=正方形面积+半圆的面积;第二种模具的周长=大圆周长的一半+小圆周长的一半+4×2,面积是分别以8和4为半径的圆环面积之差的一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图形的周长由哪些线段或曲线组成;面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之和(或差)组成。

3.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共为地震灾区捐款1200元,已知四年级的捐款数是六年级的,五年级的捐款数是六年级的,求五年级捐款多少元?

解析:先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这个数”的数量关系计算出六年级的捐款数,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算出五年级的捐款数。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单位“1”的量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理解和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4.王庄小学原有六年级有学生238人。

解析:六年级现有238+2=240(人),五年级的人数相当于六年级的,先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得出五年级现在的人数,再算出五年级比六年级少的人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不同的方法,从而明确五年级比六年级少的人数是六年级的=40(人)。,即5.六年级三个班学生给山区的小学捐献图书。二班捐献的本书是一班的,三班捐献的比二班少,一班和三班共捐献图书188本,那么这三个班共捐献图书多少本?

解析:把一班捐献的数量看作单位“1”,则二班捐献的数量相当于一班的,三班捐献的数量相当于一班的最后计算出三个班捐献的总数量。,那么一班捐献的数量为(本),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一班捐献的本书看作单位“1”,再求得其他两个班捐的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进而解决问题。

第二篇: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审定人教新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李素莹

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能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生:13亿。

师:最近我国正在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示】例1复式统计表ppt 老师这里也有一张人口统计表,这是一张反映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提问】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生:描述表内数据信息。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统计的知识。【板书】 统计

师:要求学生拿出题卡 1 【提问】请你观察“某城镇人口统计图”,你能说说这张统计图中都有些什么吗? 生:(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师:【提问】统计图上已画出了1985年和1990年人口数的条形图,1995年的怎么画?你会吗?请你来试一试。生:画图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指导画法)心里将每个小格平均分成10份。例如在画24的时候找出一个标准35,34比35略低一点。现在你会画了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生:画图

【师生活动】 展示

交流

生说画法

二、新授

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如果要将这两种量的数据作对比,我们能不能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示这两个量。

师:【提问】那么,在一幅统计图中,怎样区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呢? 【出示】例1复式统计图(空图)ppt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说图例(一种图例代表一种事物)

师:【提问】观察这个复式统计图横轴上的小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横轴上的每个年份上有两个小格,而单式统计图横轴上的每个年份上只有一个小格。师:【提问】这两个小格是做什么用的呢?请大家同桌间交流一下,然后在题卡上尝试画出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同桌交流 画图

【师生活动】展示

交流

评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习的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

师:【提问】观察题卡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他们有什么区别? 生:在一张统计图上表示两种事物,可以直观地对比这两种事物

用不同的图例区分两种事物 师:【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ppt 师:【提问】观察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师:【提问】横轴上的每个年份上有两个小格【师生活动】

师:【练习】P101做一做,题卡2。根据这张复式统计表告诉你的信息,给它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生活动】展示

交流

评价

解答(1)-(3)题

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制作统计图来对比我们收集和记录的数据。师:【练习】【出示】练习十九3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ppt 【提问】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提问】从哪里看出来是复式统计图?

生:在一张统计图上表示两种事物,用不同的图例区分两种事物 师:【提问】图中是如何区别男生和女生的? 生:黄色代表男生,蓝色代表女生 师:【提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小结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在课题下板书 表示两种事物,可以直观地对比这两种事物; 用不同的图例区分两种事物;

四、布置作业 P101做一做4小题 提示做法

第三篇:六语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珍爱我们的家园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你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

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6、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 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5)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14、大瀑布的葬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景象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4)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大瀑布昔日的雄奇景象?请你找出并读一读。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课文的哪部分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指名读一读。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3、由此你想到什么?

4、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5、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布置作业

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 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练习:前3题为必做,第4题为选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②“小环境”──艰苦

16、青山不老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② 同桌交流。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 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2.学生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 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第四篇:五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一定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山东荣城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任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预习感受:

⑴ 课文主要讲什么?

⑵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⑴ 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① “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③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④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⑤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⑵ 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① 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②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③ 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

⑴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⑵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

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⑴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⑵ 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⑶ 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⑷ 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⑴ 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⑵ 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⑶ 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⑷ 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 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并用讲故事的方法使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习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

5、学会评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故事、谈看法

1、自己出声朗读“父母的爱”中三则小故事。

2、指名读第一则小故事。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指名读第二则小故事。

6、小组内交流。

7、班级交流:

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指名读第三则小故事。

9、小组内交流。

10、班级交流:

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1、交流对这三则故事的整体的看法。

二、说自己、明事理

1、同位之间讲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2、指名在班上讲。

三、熟记故事、讲给父母

1、读熟这三则小故事。

2、先讲给同位听。

3、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的时候呢?敞开你的心扉和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困惑吧!

1、同位之间交流最想给父母说的话题。可从下面选择:

⑴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⑵ 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⑶ 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

所说要真实,语言表达要清楚;举的事例要完整。

2、整理自己和同学交流时的发言,列成提纲。

3、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习作成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教师总结,指导批改

1、总结此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修改意见。

2、指导批改:

要求:

⑴ 出声朗读你要批改的文章,标出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⑵ 看文章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实。

⑶ 看是否运用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⑷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感受与作者交流。

⑸ 在文章最后写出总的看法以及修改意见。

二、放给学生,互评互改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同学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三、佳作品读,集体评价

同学推荐(或自荐)一两篇习作,在班上朗读,请大家一起评论。

四、整理评语,修改习作

认真思考同学给出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把习作重新抄写一份。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

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

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

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

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

5、拓展:

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三、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

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3、拓展漫画:

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

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教学反思】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回顾·拓展”尚属新生事物,也是我们五年级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组教学内容本身的“回顾”、“拓展”,而应该把它嵌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这样,这一新生事物才会显得更有生机和魅力。《回顾·拓展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 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对于漫画教学,在以前的小语教材中相见甚少。在本次漫画《父与子》的教学时,我没有单纯地就“漫画”而学“漫画”,一笑了之,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读”漫画、“看”漫画、“欣赏”漫画的方法,学会从漫画本身读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从而受到教益。

第五篇: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4)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2)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重点: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2)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3)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4)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教学难点:

(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2)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4)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包装箱瓦楞纸板;学生: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同学们,我们到成都去城里面要经过许多大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

5.讨论并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

度等)

(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

(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讨论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

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

(四)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柱子:直立 横梁:横放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横梁的放置方法:立着放 教后反思: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

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

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3、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拱形比平形能承受更多压力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具准备:纸板、铁片、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师: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片,我们发现,古代的城门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拱形的。师:给你一张纸,你能示范出“拱形”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将纸弯曲)作成拱。

师:象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拱形。(出示拱足)

师: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研究“拱形的力量。”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一: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师:你材料为一张纸,一些垫圈,你的方法?

生:将纸做成拱形,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师:让我们来做一个纸拱,将它放在桌面上。如图。你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纸拱不容易做,很难固定在桌面上。师:我们只要将纸卷一卷再松开(教师示范)。

注意事项:

1、轻轻的依个放垫圈,将垫圈放于纸拱的中间。

师:你的纸拱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学生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师:在拱形受压的过程中,拱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发现拱在受压时,拱足会向两边推。(师补充:即会产生向外推的力。)

师:大家发现,拱形受压时,拱形的形状变化是向着哪些方向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

师:也就是说,拱形受压时,可以将受到的压力分解为向下的压力和向两边的外推力。

师:那为什么这个纸拱不能承受稍微大一点的力?

生:这个拱形受压就伸展平了,所以承受不了多大的压力。师:要是拱能多承受几个垫圈,我们该怎么办?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将拱足抵住,这样就抵消了它向两边的外推力,拱就可以多承受垫圈的重量。

实验

二、测试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时,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使纸拱不塌下来。测量这样的拱能承受几个垫圈的重量。

你的方法?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纸拱有个特点,纸拱变形的很严重了都不倒塌。那什么时候什么标准才算纸拱的承载能力呢?

师:当纸拱严重变形,放上去的垫圈哗的一下子掉下来的时候,就算是超过了纸拱的承载能力了,就相当于纸拱垮掉了。

(学生再次实验)

师:你的纸拱承载能力有多大?(学生交流)

师: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严重变形。师: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生: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

三、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学生实验,交流)

生:能承受较多的垫圈。

师:仔细观察纸拱在压力的作用下是如何变形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变形。

师:在上述的3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增大纸拱的受压能力的?

生:抵住拱足。师:为什么我们抵住拱足,纸拱就可以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生: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

三、拓展知识

师:现在,人们利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很大很坚固的拱桥,为什么?

生: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的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四本堂小结

师: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外推力 外推力

压力

教后反思:

找拱形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教、学具准备:

1、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

2、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3、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课件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出示实物乒乓球)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演示实验)(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汇报交流。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拱形)

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找拱形

圆弧

圆顶形

球形

∕ 拱形的组合 教后反思: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 概念

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竹棍、橡皮筋、尺子。教师准备:框架结构建筑视频和 课件。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集中话题

1、引入:同学们,最令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就是我国08年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做为奥运会主场馆的国家体育场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它有奇特的名字,同学们知道这处建筑的名字吗?(鸟巢)

2、谈话:想了解它吗?

3、播放鸟巢视频。

4、指导观察建筑特点。

5、交流观察结果。

6、提问:目前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去年四川地震之后,各地新建的楼房都采用这种结构,同学们知道这种构造叫什么吗?

7、小结: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叫做框架结构。(板书)

二、指导探究

(一)发觉源认知、提升探究欲望

1、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

2、学生 互相交流:起重机的塔架、过山车、输电线路铁塔--------。

3、谈话:这么多地方都采用这种框架结构,一定有它的 科学 道理。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4、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一下这里边的 科学 道理。(板书:做框架)

三、指导做中学、亲历 科学 探究(一)动手做框架

1、教师出示一个立方体

2、学生 利用竹棍和橡皮筋设计制作立方体框架。

3、指导 学生 观察立方体框架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4、学生 动手尝试把重物放到立方体框架上观察承担情况。

5、小结:看来现在各个面是四边形的框架承重并不是很好,大家有什么办法加固让它承载更大的力度呢?(二)加固框架

1、讨论:怎样加固立体框架

2、在记录单上画草图

3、强调:每加固一次都将重物放到框架上观察承重变化

4、分组实践加固框架,教师适时指导

5、学生 展示加固的成果,描述加固活动中的新发现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做,发现立方体各个面是四边形时容易变形,但在四边形中增加斜杆就能让整个立方体框架坚固起来。四边形加上斜杆发生了什么变化?

7、指导 学生 观察发现:四边形对角增加斜杆形成多个三角形。

(三)探究斜杆的作用

1、谈话:不管大家的做法如何,都是在四边形里加入斜杆,使里面形成三角形。那么加上斜杆产生的是什么力量呢?

2、教师利用 学生 的框架演示:推压框架,分析斜杆产生力量。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让框架更结实的奥秘在哪儿吗?

4、播放动画。

5、小结: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我们的框架,并且框架中三角形越多,结构越坚固。

四、回顾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

1、我们在 科学 探究活动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还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大家还应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要说的吗?

2、三角形有稳定性在 数学 上课上我们曾了解过,今天我们在科学课又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学们能不能将我们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呢.3、学生 描述自己的想法。

4、总结 :只要同学们能够把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将来一定能为我们国家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建筑来。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固

长方形

不稳固

加斜杠

稳固

教后反思: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教学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教学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2.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小石子、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

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教学难点: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吸管或竹征、粗线。教师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教师引领学生从观察教科书中三种结构的桥开始: 一幅是苏州的宝带桥,是一座连续的石拱桥;一幅是常见的高架公路桥,是水泥直梁桥;一幅是南京长江大桥,是钢框架梁桥。这是前几课研究过的拱形、条形和框架三种结构。然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样了”一句引入认识多样的拱桥和钢索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各式各样的拱桥: 本部分插入了四种不同的拱桥:一幅是西藏拉萨铁路大桥,它使

用了钢筋水泥又用了钢框架结构(桥面在拱下方)。一幅是法国古代的石拱桥——加尔德桥,桥上流着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桥又跨过下面的河,它共有三层。一幅是长江三峡山峻岭中的一座钢筋水泥拱桥。一幅是扬州瘦西湖里造型

优美的“二十四桥”(石拱桥)。通过观察:

A、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各自的优点所以,引导学生从桥的大小、用途,拱的形状以及建造用的材料来寻找不同。

B、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有桥面在拱下方和桥面在拱上方的两种桥梁结构。C、分析两种不同的桥梁结构:

桥面在拱上方: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桥面在拱下方: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

D、做一个模型试验:试验一下,向下压拱圈或拉拱圈,它容易变形吗?能承受压力或拉力吗?

三、大跨度的钢索桥:

1、教师简单介绍索桥的“家史”: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腾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再后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用钢丝编成的缆绳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上的钢索桥。

2、让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钢索桥结构。(教师范画标出结构名称)

钢索桥:①桥塔;②桥面;③钢缆三部分组成 其作用: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

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理解桥塔修得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钢索桥的特点是:从结构看是吊桥;从功能看跨度很大。

3、让两位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一下“钢缆”的拉力。

4、观察分析教科书中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它跨度为1280米,引领学生注意其结构,这座桥把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都用上了。

小结:此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用途,材料和技术。桥梁反映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

四、拓展活动:

讨论:如何做一名桥梁设计师。

归纳:要考虑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估计跨度大约是多少,它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教、学具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胶水。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前面的课里,我们认识了各种形状的和结构的桥,那你觉得一座好的桥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呢?(板书:坚固、美观)

2.今天我们也要象桥梁工程师一样来造一座坚固又美观的桥。不过我们使我们使用的材料是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板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

二、设计方案

1.用纸设计造桥,你觉得最困难或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是呀,设计建造一座桥是要受到许多标准限制的,我们今天的造桥标准就是:桥要能跨越25cm宽的河面,桥面宽度为双车道,能承载十几辆这样的小车。你们有没

有信心能造出这样一座桥?

3.在造桥前我们要有一个详细的设计方案,请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这个设计方案中。

4.分组设计方案。

5.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设计方案?你们打算采用哪些结构?你们如何做钢索?

6.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①制作时间为20分钟。②要达到造桥的标准,要美观、坚固、尽量节省材料。③造好的桥不能过分或过久承重。④只能用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不能添加其它材料。⑤可以用1角硬币代替小车。

三、制作活动

分小组制造桥,时间为20分钟。

四、介绍交流

1.桥造好了,我们得向大家介绍一下呀,那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才能让大家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的桥呢?是不是还可以给桥取个好听的名字呢

2.我们还可以参考书上44页的内容来进行介绍。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

4.你们认为他们的桥哪里设计得巧妙?哪里还需要改进?

五、小结

今天大家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了既坚固又美观、还节省材料的桥,那你们有没有信心用两张报纸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桥呢?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后反思:

下载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九单元 总复习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一、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文化主题分析:有人说生活如酒,有甜有辣,丰富而多彩;有人说,生活如茶,有苦涩有清香淡泊 而隽永;有人说,生活如水,有深深浅浅清清浊浊,平凡但真......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通......

    数学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数学总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册)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

    【教学设计】PEP六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Unit1 Period3 Follow Robin get to the restaurant!》 教学目标: 1.语用任务目标: 学生能通过综合运用本单元核心语言,在Robin帮助孩子们找到意大利餐厅的语境中学会描述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 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 总复习第1——2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

    XX六年级数学上第9单元整理与评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冀教版)

    XX六年级数学上第9单元整理与评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冀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九单元整理与评价 ■ 教材分析 本册整理与评价主......

    教科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3.我们不怕黑 教学时间:年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了解企鹅躲食,躲避天敌等生活习性。 3.品读课文,体会知识性文章语言风格特点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