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2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2.过程与方法: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教学准备:

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 2.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1. 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 2. 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

1. 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 2. 四人小组讨论(略)。3. 指导测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 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 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 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 b. 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 c. 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 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①体检总得有小医生,怎样才能当好小医生?被检查的人应怎么做? ②谁会测身高?请你来当小医生(发服装、帽子)…… 手和脚的大小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的办法自己测量。

③体检还要有体检表吧!班级姓名……可不能漏掉哟,检查时做好记录,测完后,从表上找一找身体有哪些变化? 5. 学生体检活动。

四、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

1. 提问:你们检查得可真热闹呀,观察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

3. 提问:你怎么发现长高了?长了多少?你有多重?长重了多少?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与营养均衡、锻炼、充足睡眠有关。)4. 小结: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大家隔断时间能继续坚持测量,这张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它。

第二篇:《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我们在呼吸

教学内容:义务教学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本12——13页。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和能力。2. 培养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的探究意识和能力。3. 能设计或运用图画、实物等模型来解释呼吸的过程

4. 通过探究,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过程,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卫生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透明塑料瓶(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小气球各三只、橡皮筋若干、长约10cm直径约7-10毫米的塑料管、橡皮泥若干、棉线30cm 双面胶带 剪刀

学生实验:透明塑料瓶(2-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气球一只、小气球三只、橡皮筋若干、三叉管、橡皮泥若干、铅笔 学生分组:2-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逐一出示“空气、时时刻刻、鼻子、有进有出 ”等词语,让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根据出现的关键词以最快的速度猜测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呼吸

二、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提出问题

1.完成三项体验活动,增强对呼吸活动的体验

活动一:静心感受呼吸,让学生感受呼吸和气流在体内的流动 活动二:摒住呼吸,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活动三:跳迪斯科,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呼吸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提出有关呼吸的问题,并记录到问题银行存折里(以小组为单位)

3.汇报各小组的提问情况,简单分析问题,选择最基本的问题。

小结:大家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它们是:“我们通过什么器官来呼吸?”以及“我们是怎样呼吸的?”我们今天就先来一起研究它们。

二、研究问题一:呼吸的器官 1.猜想

先请大家来根据自己的呼吸的感受猜想气体都经过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他们可能都是怎样的器官呢?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在记录纸上记一记。2.观察

观察一下这里的人体模型,找出呼吸器官所在人体的哪些部位 出示单独的呼吸系统图,认识这些呼吸系统都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 生:鼻、气管、肺、隔……

3.巩固(为后面的制作模型作铺垫)a)按顺序说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

b)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呼吸器官的位置吗?请边指边说出他们的名字。

C)按照老师说出的器官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来

d)把自己观察到的呼吸系统画成简图

三、研究问题二: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一)启发学生设计肺模型

提出研究方法:制作模型来观察研究呼吸的过程。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讨论这些器材分别可以用来“扮演”人体的哪些呼吸器官?讨论怎样设计和制作肺模型

(二)学生制作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运用肺模型,探究呼吸的过程 1.探讨肺进行“呼”与“吸”的过程

? 各小组玩弄模型,让“肺”呼吸起来。设想一下真正的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 各组代表到展台前来演示和讲述肺进行“呼”和“吸”的过程。

(学生操作模型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嘴巴从上面“气管”往里吹,还有一种是从下面拉“隔”。)

讨论:这两种方法到底那一种才是我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呢?请小组内先讨论一下。统计持不同观点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结:通过辩论,大家明白了从上面吹是人工呼吸,而我们平时的呼吸是依靠“隔”的运动完成的)

2.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呼吸状态

请各小组都拿起模型一起来做呼吸,分别演示常态下、剧烈运动时、练气功时、潜水前后、呛水咳嗽等呼吸活动。呼吸与健康

(一)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

1.利用模型制作中的失误,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吃食物时被呛着,伤风感冒咳嗽…… 2.交流各自知道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保护呼吸器官的做法,随机出示扫地洒水图、禁止吸烟图、不乱扔赃物和随地吐痰图……

五、总结与反思

今天上课,大家的表现真精彩,那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师小结:对,今天我们先针对“呼吸”这一现象(板书:现象),提出并选择了两个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猜想,并通过观察我们的身体和人体图片模型来检验了自己的猜想,还亲手制作了一个模型来探究和解释了呼吸这一现象。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探讨各种个样的科学问题。今天上课,大家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兴趣也用这些方法去展开自己的研究。

教学目的:

1、清楚认识人需要时刻不停地呼吸,知道人呼吸进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运动与呼吸变化的关系。

3、知道森林、植物是我们天然的氧气制造机。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难点:

认识人体和各种动物与植物之间呼吸循环的关系,意识到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教学方法:讨论法

实验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我能坚持多久”

同学们,呼吸是表明我们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呼吸我们的生命就会终止,下面我们就亲身体验一下:如果我们屏住呼吸,看大约能坚持多久,但在体验前,同学们一定注意,就屏住呼吸时不要过分坚持长时间,以免对身体有害,发生意外情形,通过体验认识呼吸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二、活动“运动与呼吸”

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大家知道,当我们静止时,呼吸是平稳的,当我们开始运动或是剧烈运动时,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运动前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次/分)。

2、运动后的呼吸次数测量(次/分)。

三、活动“呼入和呼出”

体验运动后,人体额呼吸会加快,这是因为当我们运动时,人体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来用于体内循环排出废气二氧化碳,这是人们生命体征额需要,我们应该初步认识以下两点:

1、我们吸入的是氧气。

2、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四、阅读“氧气会用完吗” 知道了人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通过阅读让我们初步认识植物的呼吸同人类和动物呼吸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五、结束。

第三篇:《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参评作品

《我们在成长》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丹凤县西街小学

李 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制定搜集成长的证据的活动计划。

2.能搜集实物,寻找数据作为自己成长的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搜集成长证据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知道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物或数据可以证明我们在成长。【教学重点】能搜集实物,寻找数据作为自己成长的证据。【教学难点】制定搜集成长证据的活动计划。【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探究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搜集资料及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

学生:学生幼儿、儿童时期穿戴过的鞋、帽和衣服、照片等能够证明自己成长的证据。【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本班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教师适时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在成长。(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64页上的四张图片,质疑: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理念:

突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后面的学生制定搜集证据的计划奠定基础)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程倡导下的合作学习得以体现。

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并进一步质疑:有哪些事物或数据能证明我们在成长?引导学生课堂上展示课外搜集到的一件能证明自己成长证据,教师适时板书。(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及整理资料能力)

二、制定搜集成长证据的计划

1、根据学生刚才课前搜集资料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除了我们刚才展示的一件证据,我们还还可以搜集哪些物品或数据作为自己的成长证据?而这些物品你准备去哪里搜集?怎样搜集?带着问题小组讨论,为接下来制定活动计划打下基础。

2、教师谈话,引出制定活动计划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本次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促使活动计划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3、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并全班交流制定计划,教师及时做好评价与指导。

三、本节课小结

1、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总体回顾。

2、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感受及时做好记录,引入课外习题1,制作一张今天的成长记录卡。(由于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记录卡的方法,在这里教师不必要强调)

四、课外拓展

1、制作一张今天的成长记录卡,并与以前制作的成长记录卡制作一

套自己的成长简历,下节课做好展示。

2、课外根据制定的搜集成长证据的活动计划完成活动,督促活动有目的的落实,教师应温馨提示:注重实物与数据的真实性。

五、板书设计:

我们在成长

成长变化:身高、体重、体力……

搜集证据:儿时的衣服、健康检查记录表、照片等

活动计划:活动题目、搜集人姓名及搜集时间、搜集证据、搜集地点、搜集方法,归纳分析等。

第四篇: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旅程,第二课我们在成长。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人的一生成长和变化的大致过程。进一步熟悉利用模型进行解释的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设疑——寻找证据——表达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到观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关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合理交流与评价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人在一生成长和变化的大致过程。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依据。

2、教师准备: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折线统计图,人体比例的图表。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直观演示、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分析:

同学们喜欢欣赏照片吗?今天老师让你们欣赏一组照片。在欣赏之前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我解决:

1、猜猜他是谁?

2、猜出每张照片上的年龄? 教师依次

出示某同学的幼儿、儿童、少年时期的照片。

师:为什么有的猜不出来呢?(生:照片与本人不一样、变化了等)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自己。板书课题:《我们在生长 》

二、寻找生长和发育的证据:

1、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自己在成长和变化?(生:衣服变小了、身体长高了、力气大了、跑得快了等有关的外观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到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变化。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学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说出了我们生长变化的一些现象,变化最大的要算什么呢?(身高、体重、力气等)

2、模型与解释

师:我们的成长过程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提出问题)①学生小组讨论。②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指导: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来比较。你们认为我们该如何测量呢?(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③师小结: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必须要从小就定期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情况,必须要把这些数据收集好。由于以前我们没有定期测量所以现在没有数据来进行分析。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位学生的身高与年龄的折线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研究人的成长中年龄与身高的关系好吗? ④展示图后学生观察。

整理观察结果:这张折线统计图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0—2岁的生长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同时介绍0—12岁的身高公式,2—12岁的身高=年龄×5+75(厘米)比较相符。这里的模型只是解释说明我们人的身高和年龄的情况,我们的成长还有许多变化例如:学习50页人体的比例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测每一幅图的头与身体的比例,还有其他方面也要对比观察。)⑤学习小资料的知识

师:人的一生大致经过几个阶段呢?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认识后,教师再指出:通常将人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婴儿(0—3岁)、幼儿(3—6岁)、童年(6—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8岁)、成年(28岁以上)。(板书)

⑥评价这种模型解释好不好。

师:我们刚才利用折线统计图和人体比例图给我们解释说明了人的成长中的某些变化,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呢?(学生评价。)

要想研究人的成长变化我们必须要在平时多积累数据,有了数据才能作分析比较。(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定期给自己测量身高和体重,并注意收集这些数据作以后研究用。在研究的

过程中要选择好表达和解释的方式。)

三、动手活动

1、画一画:《将来的我》根据自己的猜想,画出将来自己的模样,建议学生画面部就可以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当上爷爷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

2、讨论;当我们成为老人时,是否还在成长与变化呢?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让学生学会总结和评价)

五、布置课后任务

教科书50页的通知内容。

六、板书设计: 我们在成长

我们成长过程中:身高、体重、声音、力气等都在变化。2—12岁的身高=年龄×5+75(厘米)

通常将人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婴儿(0—3岁)、幼儿(3—6岁)、童年(6—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8岁)、成年(28岁以上)

第五篇:《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怎样面对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呢?这一直是我们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说实话,我和很多老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怕这种意外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怕它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怕自己无法驾驭,怕耽误了教学时间„„在听了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一课后,我获得了一些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后,教师就将交流的面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称赞道):是比上学前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呀!

生(看着大家,自豪地说):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我都能答出来。

师(摸着学生的头):哟,你也发现了自己的这个进步。老师教你两年,早就注意到你的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好了。(说完,孩子羞涩地笑了。)

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你能把你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行。(说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整洁、端正的字获得同学的掌声。)

生(大声说):我会洗碗了。

师:哦,你真棒!你要是能天天坚持这样,你还会是妈妈的好帮手呀!

(孩子们在各种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地):我会拉二胡了,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同学听听看?

生:好。我正好把二胡带来了。

(于是孩子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底下的孩子开始笑起来,还有孩子说“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课堂教学出现意外了。我们也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不知她会怎样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众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也行。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还有的甚至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强多了!(听了他的话,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

生:所以你要坚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孩子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说得对,你今天其实拉得也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真挚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课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也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拍手叫好。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这次小小的意外,居然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反思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陔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是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对成长的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

让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这是教师面对开放课堂最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例如,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拉二胡的过程。这样使他们不仅意识到拉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能体会到那个小演奏者的不容易。用事实说话,则能更好地保护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让那个表演者真正地受到别人的肯定,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也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同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倾听学生的话语,了解孩子思想的偏差外,更关注了孩子的行为,关注了他们的神情。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时,不自信地低下了头。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引导其他孩子实践感悟,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认同了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别人的认可后,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不一会儿,她笑了;在大家真诚的掌声中,她的头抬得更高了。从她的神情变化中,我们能感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贵的东西——自信心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孩子整个生命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这节课中,正是教师的关注,促使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得以逐步恢复。试想,倘若教师放过了这个环节,也许这个孩子的头将永远不敢高高抬起了。

2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让孩子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互相启发。

同样,面对其他孩子的哄笑,我们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面对嘲笑的孩子说:“刚才有同学说自己有礼貌了,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行为,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吗?’,再对演奏的孩子说:“你今天演奏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相信这样的引导也会很快平息这场**,并安抚那个孩子的心。但是,光凭教师的说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做法只是教师自己行为意识的灌输,并非是孩子自己道德认识的内化。

相反,在上面案例中,教师就把学生的生成问题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让孩子自己体验拉二胡的困难。以事实说话,让学生自悟、自省,获得教育。孩子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们的话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生命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把生成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会让我们看到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我把它作为文章的结尾,希望能给我们新课程实践者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精彩。

下载《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在行动 教学设计

    我们在行动 教学设计 我们在行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和可......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植株的生长”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从各个方面取得的农业生产知识,观察与分析根的生长的实验,观察周围环境......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主备人:吴文莉时间:2012/10/2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2.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化肥对......

    爱在我们身边生长-演讲稿上传

    爱在我们身边生长,我们在爱中成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护理姐妹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一平台,让我有机会站在这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其次我要在此祝福我的......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教学设计(合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

    我们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

    Photoshop魅力图层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PS是强大的图像制作工具,然而图层又是PS中最本质的编辑原理之一,学生只有深深了解图层的意义,了解图层的属性及常规操作,才能真正......

    综合课程教学设计《植物的生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4-2015年度(上)学期教学设计结课作业 植 物 的 生 长姓名:00 学号: 000000000 班级: 0000 综合课程教学设计:“种子宝宝”的成长过程 课题概述: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