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心理学剖析“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以心理学剖析“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在小学各学科中,数学与诸多学科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针对其特殊性,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形势,设计形式新颖、教学高效的课堂,是当前教育界热议的问题。实践证明,对此仅仅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还不行,还必须把课堂设计与学生学习心理学熔于一炉,才能更好地消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碰撞所引起的“摩擦”。下面,以心理学为导向,对“乘法分配律”谈谈我的设计感想。
一、在挑战中感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皮亚杰也告诉教师,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动,喜欢挑战,在教学中巧妙穿插其喜闻乐见又有挑战性的“片段”,使其在趣味中挑战,能行之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在乘法分配律中,引导学生用(64+26)×2和64×2+26×2两种方式解答了第3道习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后,设计男女生口算抢答挑战赛:
同时出示第一组题,男生:26×(27+13),女生:26×27+26×13。
师:(男生迅速举手)男生胜!
女生:不公平,男同学的题容易算。
师:面对不公平的比赛,你们想办法了,一定能获胜。
同时出示第二组题,男生:(46+ 34)×7,女生:46×7+34×7。
师:这次平局。
同时出示第三组题,男生:32×(100+1),女生:32×100+32×1
师:(女生举手多)女生回答又准确又快,女生获胜。谁说说想法?
生1:男同学那边32乘的是101,不是整百数了,就不容易口算出结果。而32×100一看就知道是3200,再加32就知道结果是3232。
生2:每组题结果相同,发现只要调整计算方法,就能使计算变得简便、快捷。
二、在感悟中总结
根据上面的总结,我继续因势利导:
师:可见,上面三组题,每组都有两种不同的算法却得出相同的结果,可不可以用符号连接它们?
生:可以,因为结果相同,应该用等号。
师:对,画上等号后的式子称为乘法分配律,它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如各种符号、字母、文字等,谁说说?
生1:(6+8)×5=6×5+8×5。
生2:我用字母表示,是(a+b)×
c=a×c+b×c
生3:我想用符号表示,就是(△+○)×☆=△×☆+○×☆
生4:我用汉字表示,即(爱+数)×
学=爱×学+数×学
……
师:如果用文字表达,怎么说?
生1: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可以把两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生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就叫作乘法分配律。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就更容易记住乘法分配律: 有乘有加分配律,几数连成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很抽象,教师单纯的言传说教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维果斯基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不应只给儿童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才能解决的任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学生感悟了运用乘法分配律便于计算的前提下,不断引导学生总结、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零散的认知渐趋深刻、系统、清晰的情况下,在见仁见智中自然水到渠成地凸显出乘法分配律的表现形式和概念。如此设计,完全把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来,较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已有的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感。
三、在总结中触摸生活
认知策略的应用与它加工的信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并且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因此,根据现实,可设计一些关于生活的练习题供学生训练,如,“昨天,我买了两支相同彩笔和两块橡皮,每支彩笔3元,每块橡皮1元,一共要付多少元?”又如,“用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棒各两根、三根、四根……围成一些图形,如何用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长度,从中发现了什么?”总之,结合学生学情和生活设计习题,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让学生在练习训练中感知、概括、推理,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四、在兴趣中激发学习情怀
实践表明,学生自我观念的优化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原因。根据教学内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为游戏、为竞赛、为聊天等,设计出符合孩子学习心理特征的教学环节,既能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又能让学生毫无压力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种学习环绕着乐趣,在趣味中,学生能自我优化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因素而爱上数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太平中心小学)
第二篇: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淮阴区袁集中心小学
郑姝珏(本教案获市级一等奖)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4~55页。内容简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算律的有关知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率奠定了基础。本课时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交流出现的两种算法,把两个式子写成一个等式,通过比较,发现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概括它们蕴含的共同规律,并用字母式子表示,从而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通过计算说理,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知识,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5×4= 25×= 125×8= 30×23= 93×3= 680+120= 35×6= 125×4=
2、(1).(34+6)×9 3×10+10×7(2).125×69×8 25×65×4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师引导:(1)口算算式的结果,用文字叙述每一组算式的意思(2)表达口算过程 1
在学生口答(2)讲到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导入:“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展开
1、激情导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快到了,袁集小学四年级的全体师生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礼物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做回小会计帮老师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吗?(课件出示商店场景)【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买夹克衫用去多少元?买裤子用去多少元?买5套衣服一共用去多少元?夹克衫比裤子贵多少元?)【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选择买5套衣服一共多少元?或夹克衫比裤子贵多少元?(其他一步计算的问题随机口答解决)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出“买5套衣服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你们可以帮助郑老师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都表示什么意思(2)学生列式解答,完成后汇报解法和想法。A: 65×5+45×5 B:(65+45)×5 =325+225 =110×5 =550(元)=550(元)师: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什么的?再求什么的?(先求5件夹克衫要多少钱,再求5条裤子要多少钱,然后把两次的结果合在一起。)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什么的?再求什么的?(先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再求出5套衣服要多少钱。)师: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又什么发现?(随机评价“原来变和不变可以如此和谐的溶于一道算式中”)师:结合实际你能说说为什么左边的算式会和右边的算式相等吗?(小组轻轻的讨论)(3)这两个算式能写成等式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算式算出的得数都表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钱,应该相等;两个算式都等于5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2
课件出示:(65+45)×5=(65)×(5)+(45)×(5)【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举例探究师: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你能举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来验证一下吗?学生举例,算出得数,如果相等,用等式表示出每组算式的相等关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进一步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 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自己写,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挑选几组板书:(80+50)×5=80×5+50×5
(25+50)×4=25×4+50×4(4+8)×125=4×125+8×125(73+27)×4=73×4+27×4
2、体验感悟(1)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能说得完吗?看来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的,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请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谁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2)小组讨论交流: 有的可能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也有的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全班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规律表达清楚。结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把两个积相加(注:多找几个学生回答)(3)如果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怎么写?结合文字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也可以写成c×(a+b)= c×a + c×b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c代表我,×代表爱。即:(a + b)×c = a × c + b × c 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3
或 C×(a + b)= c× a +c × b 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乘法分配率。教师板书:乘法分配率。第二个问题“夹克衫比裤子贵多少元?”能求出来吗?(1)生独立完成(2)汇报(3)师指着减法算式: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怎样补充规律?得出:(a±b)×c=a×c±b×c
引导反思:这里的a、b、c表示上面等式中的哪些数?还能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分配律的算理,使得抽象的运算定律不再难理解——其实学生很早以前就接触过分配律,在观察、比较中感知分配律的外在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举例验证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进一步理解算理,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同时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对规律进行拓展。】
1、同桌对口令(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一生说出一边的算式,另一生说出另一边边相应的算式)【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学生乐于参与。针对分配律的左右算式的变化规律设计的练习,强化对规律“外形”的感知掌握】
三、总结 目标检测
1、填空 45×8+45×5表示()个()加上()个(),一共是(+)个()45×8-45×5表示()个()减去()个(),一共是(-)个()240×(a+b)可以看成是()个240加上()个450的和。【设计意图:针对分配律的理解安排的专项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4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使学生都能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作好铺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28+16)×7
28×7+16×7
□ 15×39+45×39(15+45)×39 □ 74×(20+1)74×20+74 □ 40×50+50×90 40×(50+90)□ 学生自己判断?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把74看成74×1)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4、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下图)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26米 64米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是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插漏补缺。】
5、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实践活动: 先在前两题的○里填上><或=,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在最后一题的 里填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64+26)×2 64×2合适的数。+ 26×2 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两种方法也是乘法分配率的运用。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题的计算比较×9999+199○100×100 简便。999×○1000×1000 999+1999(1)64×8+36×8(2)25×17+25×3 ×9999+19999= 9999×(64+36)×8 25×(17+3)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率 A: 65×5+45×5 B: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550(元)5
C: 65×5-45×5 D:(65-45)×5 =325-225 =20×5 =100(元)=100(元)(a±b)×c=a×c±b×c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乘法分配率,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利用乘法分配率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比较粗心,需要加强练习。6
第三篇: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大秦小学
水华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自主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学习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36+4)×8
6×10+10×4(2).125×8
25×87×4 师引导:(1)口算算式的结果,用文字叙述第一组算式的意思(2)用不同语言叙述“125×8”这个算式(3)表达的口算过程
在学生口答(3)讲到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导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四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木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说一说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下面根据这个条件:“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4行”进行操作,学生口述摆法,教师利用投影仪及时演示。
(3)要求学生对照两种摆法独立的列式计算。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不同的解法及想法,教师同时用幻灯片帮助说明。
(4)两种解法尽管不同。但最后结果怎么样?(都是求的“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木块?”)那么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关系:
(5+3)×4=5×4+3×4
(相等关系)
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等号左面是5与3的乘以4,等号右面是5与3先分别乘以4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二)增强感知
(1)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两组算式(18+7)×6
18×6+7×6
20×(15+9)
20×15+20×9 先请同学们算出结果,看看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2)根据以上的三个算式能不能完成这样一道题目 投影出示:
(+)×
= ×
+ ×
这样的式子太多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好不好?
(三)概括定律:(1)先看横着的等式
师引导:第一个等式的左边5和3先合起来再同4相乘,等式右边算式中的5与3先怎样?再怎样?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等式读一遍。
谁会读第二个、第三、第四个``````等式。(2)再看等号左边的算式 师引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概括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3)谁能把等式右边的特点也概括出来?
“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这两个积相加,得出结果不变。”
多请几位学生来概括,同时逐条打开翻板,引导学生比较黑板上的与自己概括的有什么不同,找出规律中的关键字,全班朗读一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看黑板再默读一遍。(4)想一想在囗里应填什么?(a + b)× c = a × 囗 + b × 囗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等式左右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是这样呢: c ×(a + b)= 囗 × 囗 + 囗 × 囗(5)做一做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14 + 12)× 3= × + ×(32 + 25)× 4= × +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36+8)×125=()×()+()×()25×(30+4)=25×()+25×()65×17+35×17=(+)×()(a+b)×c=()×()+()×()
2、把相等的式子用线连接起来:
(25 + 6)×5
× 6 + 4 × 6
35×(18+26)
35×18+35×26
(22+125)×8
22×8+125×8
(24+35)×5
24×5+35×5
3、选择题:38×(42+36)与下面哪一题相等(1)38×36+38×42(2)(38+42)×(38+36)(3)38×42×36
4、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1)(12+31)+82
(2)17×17+15×16(3)14×9+9×36
(4)(24+37)×8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
1、用两种方法来计算,2、填数
3、思考题,根据乘法分配律,完成下列等式: 9×47+53×9= 8×(125+25+5)=(1000—3)×8= 125×13—125×5=()×()—()×()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它是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灵活地改变算式形式,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四篇: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回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同学们在做什么?你们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同学在植树吗?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出示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
2、小组讨论自己的解法。
反馈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板书:(4+2)×25=4×25+2×2
5(二)课件示:一个长方形运动场,长50米,宽3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自已列式.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50+30)×2 =50×2+30×
2(三)课件示:一种运动服上衣35元,裤子25元,买2套这样的运动服要多少钱?
1、学生自已列式.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35+25)×2 =35×2+25×
2(四)探究规律
1、小组合作:
(1)三组等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从这三组等式发现了什么?
2、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3、教师用课件演示规律。
4、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5、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件演示字母表示的过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6、比较区别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不同点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一样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 56×19+28 〖
(25+7)×4 = 25×4×7×4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用多媒体电脑出示,让学生判断正误,并充分说出理由。
2、填空练习:
(12+40)×3= ____× 3 +____×
315×(40+8)=15×___ + 15×___
78×23+22×23=(____+____)×23
63×28+63×32+63×40 =(_____ +_____+_____)×_____
(1)让学生先在练习纸上完成填空。
(2)反馈,学生先说出填的内容,再说说填的根据。
3、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老师用课件出示: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20
4=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2)学生观察并说说老师是怎样做的。
(3)出示103×12,你会做吗?
学生练习,反馈。
4、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6×35+36×6
5(1)学生观察式子,和乘法分配律比较,你发现什么?
(2)和第2题的填空练习第3个作比较,想到可以怎样简便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
5、课件示:265×105-265×
5(1)观察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加号改成减号符合乘法分配律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6、小测: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4×(200+5)
104×2
554×36+54×6
4(1)在小测纸上完成(2)评讲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50+30)×2 =50×2+30×
2(35+25)×2 =35×2+25×2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篇二: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 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 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 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34×100=4×25= 125×8=(8+4)× 25= 34×72+34×28=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数学王国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国王可不会错过了这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他们国王也跟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引入主题图(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师:“你打算怎么帮助国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4+2)×25 4×25+2×2
5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3+2)×43×4+2×
4再来猜一组:
(5+10)×2 5×2+10×
2师:中间可以10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12+200)×3=□×3+□×
315×(40+2)=□×40+□×
2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乙组
① 100×31+2×31①(100+2)×
31② 9×(37+63)② 9×37+9×63
③(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
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原来那几道题的得数吗?
(8+4)× 25=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在数学王国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
5(a+b)×c= a×c+ b×c
甲组乙组
① 100×31+2×31①(100+2)×31 ② 9×(37+63)② 9×37+9×6
3③(88+12)×7 ③ 88×7+12×7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内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设计意图:使用笑脸图,增强趣味性)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①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3)×4﹦32(个)
②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4+3×4﹦32(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5+3)×4﹦5×4+3×4或5×4+3×4﹦(5+3)×4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5+3)×4是5和3的和乘4,而5×4+3×4是5和3都和4相乘,再把积相加,4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先通过笑脸图,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
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
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4)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
a×b=b×a
(a×b)×c=a×(b×c)
(a+b)×c=a×c+b×c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二)练习巩固,继续引申
1、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数。
①(10+7)×6=()×6+7×()
②8×(125+9)=()×125+()×9
③7×48+7×52=()×(48+52)(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1)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增加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有没有信心从那么多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
3、聪明的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1)125×16 ﹦125×8×2()
(2)(200+2)×35 ﹦200×35+2()
(3)104×66 ﹦(100+4)×66 ﹦100×66+4×66()
(4)305×32 ﹦(300+5)×32 ﹦305×32()
(5)176×36+36×24 ﹦36×(176+24)()
(6)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7)(400—6)×13 ﹦400×13—6×13()
(8)9×(a—b)﹦9×a—9×b()
(9)爱×(数+学)﹦爱×数+爱×学()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8+4)×25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定律简便计算,知道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3×56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第五篇:乘法分配率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喝饮料及买饮料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让学生口算,再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3×8+2×8(3+2)×8
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组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两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同学们是这些几个反式,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同学们把能相等的算式连在一起,再通过电脑的演示找朋友得出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a+b)×c = a ×c+ b ×c,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改变由老师总结规律学生做题的顺序,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并总结出定义,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三、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个别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
四、课堂用语不够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