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定案)

新竹中学

王廷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教学难点:

1“物质”和“物体的区别。

2、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教学方法:

观察法: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认识天平的构造。

比较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

实验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一块冰、木制米尺,木板、一杯水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铁块、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杯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分类

结论:物体是指具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体积的实物,而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二、新课教学

(一)、质量

门、桌、椅中用的木材不一样多;钢钉和钢尺中用的钢的多少也不一样。应该说是物体中含(用)的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

说明: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今天所学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提到的质量表示品质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接下来,我们看看质量这个物理量有什么特性。

(二)、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千克,用字母“kg”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单位:如克(g)、毫克(mg)、吨(t).

在国际单位制中,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进位)。1吨=1000千克 1t=1000 kg=10kg 1千克=1000克 1kg=1000g=10g 1克=1000毫克 1 g=1000 mg=10mg

日常生活中的斤和两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大家知道我国的质量单位和国际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吗?(1斤= 0.5 kg 1斤=10两)

对质量的单位要形成具体的概念.如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成人的质量约为60千克等。

现在请同学们关注我们教材中P9的“小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四)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出示天平。

投影:托盘天平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铭牌:感量是表示一架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称量是表示这架天平每次最。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4、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5、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②防止锈蚀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有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3336、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7天平的使用方法

现在同学们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提示,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测量几个物体的质量,学会天平的使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最后同学们交流、总结得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③把被测物放在左盘边,接“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镊子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④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8讨论:关于天平的使用,你发现什么问题?谁还有问题要补充?(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想想做做:

同学们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分别用天平测出物体前后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活动,最后交流结果)讨论: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液体:①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②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③液体的质量m液=m2-m1

说明: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微小物体:用“聚少成多,测多算少”的方法.如课本上提到的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则可将100张(或适量的张数)相同的邮票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测出这100张相同的质量m克,那么一张邮票的质量m1=m/100克。

三、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1、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量(m)

2、质量得单位及单位换算:kg、g、mg、t

1吨=1000千克 1t=1000 kg=10kg 1千克=1000克 1kg=1000g=10g 1克=1000毫克 1 g=1000 mg=10mg

3、质量测量(天平)

(1)构造

(略)(2)调节

(略)(3)使用

(略)3

第二篇: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六枝特区二中杨国莲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讲述新课

学生自学教材P71-74页的内容,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1)了解细菌的发现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3)认识细菌的形态

(4)掌握细菌的结构

(5)知道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那细菌最初是被谁发现的呢?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1、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2、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

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练习反馈、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细菌的形态有状,状和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生活,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者。

6、是细菌的休眠体,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想一想: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那些好处?

(五)布置作业: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久?

(六)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 列文虎克 — 显微镜

法国人— 巴斯德 — 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2)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放手力度不够,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讲得多,以后应该着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板书没体现出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努力。

第三篇: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湾头中学教案

【课

题】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学习目标】

1.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说出其分布特点;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从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地谈起,归纳土地孕育万物,是人类的衣食来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

复习旧知:土地属于可再生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呢?

那么土地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呢?中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板书:土地资源

一、阅读P67-69“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部分内容,据图3.6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可分为哪些类型? 农业用地分哪几类?

图a1还可以换用什么图片?

教师提供四幅图片,供学生选择,并要求说明理由。(2)阅读图3.7、图3.8及图3.9,回答:

三幅图主要想表达什么?

教师板书:类型齐全,学生据图3.6说说类型名称及部分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地区,阅读图3.7、图3.8和图3.9,说出三幅图表达的主要内容

湾头中学教案

三、教师: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呢?学生阅读课本P71-72

教师出示四幅漫画,学生指出漫画寓意。教师归纳。

保护土地(板书):(略讲)制定国策;珍惜、合理应用

四、总结

五、当堂练习

1.有人说:“中国是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其含义是()A.土地资源总量贫乏 B.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C.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D.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3.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的是()

A.在陡坡上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增加单位面积放牧牲畜数量 D.合理规划,禁止乱占耕地 4.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田 5.下列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措施恰当的是()A.四川盆地——旱地 B.西北、华北——林地 C.青藏高原的东部——草地 D.东北平原——水田 【课堂小结】

第四篇:第二节 大众传媒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大众传媒

课程标准: 1.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2.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要求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大众传媒,知道大众传媒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2.通过具体事例,比较不同媒体的优点和不足,了解不同媒体的特色。

3.在调查、讨论和辨析过程中,知道大众传媒的利弊,学会理性对待大众传媒。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取信息的来源,这些来源基本上就包括了几种主要的大众传媒。

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刚刚了解的重大新闻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这个(些)重大新闻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的。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能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了解新闻,由此可以导入大众传媒这个主题。

二.[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影响

“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主要讲述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几种主要传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例如:

(1)报纸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中有读报习惯的比率并不高,但报纸在社会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可以提供若干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日发行量统计数据,让学生对报纸的影响力有直观的感受。(关于报刊发行量的数据,见参考资料)

(2)电视的影响。电视节目有多种功能,娱乐、学习、收集信息等等,可以让学生把电视节目,如电视剧、戏剧、电影、新闻、时事、纪录片、喜剧、动

画片、投资报告、谈话节目、相声、足球、天气预报、广告等按照功能分类,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周时间内,不看电视,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3)网络的影响。教材第10页、59页、64页都曾涉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网络的影响作出补充。

2.大众传媒发展趋势的教学建议

学生分析“对一场球赛的报道”的流程图,让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有感性的认识。

3填写表格P66表格

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不同特色的大众传媒]

1.围绕最近两个月发生的“学校杀人”事件,选取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让学生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参与(网上论坛),这样便于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各种媒体的优点和不足。

让学生谈一谈,读小说、听广播剧和看电视剧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将学生分组来探讨各种媒体的优点和不足,最后进行汇总。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每说出一个优点或不足,都举出一个相应的事例来证明。

2.图7-13主要是为了说明网络对报纸、电视功能的兼容。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通过网络现场演示,浏览当天的报纸内容,链接某一电视节目,这样效果会更加直观。网络上不仅可以看到当天的报纸,而且还可以迅速检索出近期报纸的内容,用起来十分方便。现在不仅报纸和电视可以在网络上浏览,一些广播电台也纷纷推出网络版,这些都可以演示给学生看。

3.关于博客

以让写博客的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博客,说说自己为什么写博客。再以讨论的方式,说说博客为什么这么流行,及博客带给了人们什么?

4.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促进了人们的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了解互联网对民主意识的促进,是本活动的重点。这种民主意识一方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如对老师和家长),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与政府的关系上。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展开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公民通过互联网影响政府决策的事例,等等。

二. [正确对待大众传媒] 1.关于假新闻的教学建议

最近每年都有评选“十大假新闻”的活动,以P69提到的“纸箱饺子馅”的假新闻,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假新闻?注意选择的角度,内容不要雷同,不同的假新闻最好能够说明不同的问题。

2.比较新闻报道

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同传媒之间可能会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事实的描述,不同媒体之间可能有出入;二是对事件的评价,不同媒体之间可能有出入。比较新闻报道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区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媒体的立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媒的分辨能力。

3.关于网络游戏

教科书中提供的辩论素材是关于网络游戏的,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1)预先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部交流和思考。

(2)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商讨。

(3)让学生口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提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其他学生则带着怀疑和批评的眼光来评论其观点。

(4)进行引导、总结和评价,或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有独立见解,但不一定要求学生达成共识。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发扬课堂民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但教师必须担负起领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谈话”为“交谈”,并抓住其他同学的主要观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4.关于对待传媒态度

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假设你从事某个大众传媒行业,着手策划一个针对少年儿童的娱乐专栏或娱乐节目,你会如何做?采用什么样的名称?它的宗旨是什么?它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行业角色,如报刊编辑、电视节目的策划人、网站的经营者。[自我测评]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再加以分析跟概括

这幅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大众传媒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如性与暴力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在内容上可能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大众媒体单方面的责任,受众在选择大众传媒时的主体性不能忽视。不能把媒体的负面影响过分夸大,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媒体的做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例如,2000年,美国一名15岁的男孩把自己虐待妹妹的行为归咎于一个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内容。最终,法庭认为,男孩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电视节目不应受到指责。

内容点析

[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

1.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合称,作为较早出现的两种大众媒介,它们都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以及版式等符号向读者传递信息的。

2..广播可以播报音乐、新闻、评论、采访、体育解说、戏剧和广告。听广播曾经像现在的看电视一样是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天晚上数百万的家庭聚在收音机前,收听戏剧、音乐直播和其他节目。这个时期是广播的黄金时代。随着电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播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3.许多科学工作者都为电视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没有哪个人能被称为电视的发明人。导致发明电视的实验开始于19世纪,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出现我们今天的电视,并且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电视在通信中还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成了工业化国家大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从此,电视日益受到重视。

4.图表“对一场球赛的报道”旨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其次表现在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再次表现在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图表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几种传媒之间的优劣,但这不是本图表的首要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一点。

5.“受众”是指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

[不同特色的大众传媒]

1.互联网产生于1969年初,它的出现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极大量的信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超媒体 —— 包含文字、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文件 ——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变得更加有趣和方便,规模急剧扩大,信息量也成倍增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2.随着博客的日益普及,一些少年儿童也加入了博客大军。尽管目前对我国少儿博客数量还没有精确统计,但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推出博客频道的短短140多天内,日志总量就突破10万篇,“小博客”的年龄集中在10至15岁。不少青少年都把博客视为抒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平台,也是朋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的一种渠道。青少年博客一族日益壮大,虽然所涉及的内容以日常琐事、朋友、学业及苦恼居多,但提及家庭关系及父母的内容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3.互联网对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有促进作用。例如,“首都之窗”是中国最成功的政府网站之一,它既是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布渠道,也是北京市政府了解民众意见的一个窗口,加强了公众对政府机构事务的了解,丰富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政府网站的环境中,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得到更为快捷的回应。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征集民意已经成为一种很常用的做法,已经把互联网视为促进民主建设、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手段。

[正确对待大众传媒]

1.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其基本要素有六个。这六个要素就是“5W+H”。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H:结果如何(How)。如果把六个要素串联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产生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一般都包括这些要素。但是,为了追求简洁、灵活、生动,新闻并不一定按照六要素顺序来报道,甚至可能省去几个要素。

2.广告是报社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要想拉来广告,报刊内容必须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以此迎合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于是报纸上出现了一些报道影视明星生活和奇闻怪事的专版或专栏,其中也不乏有害于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准色情新闻、假新闻和暴力新闻。

3.网络游戏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大型或小型多用户游戏,有时也包括单机游戏和局域网内联网进行的游戏。网络游戏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游戏类型。

4.玩网络游戏的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如纯粹娱乐,交朋友,消遣时间,锻炼智力,成为受人尊敬的高手,从游戏中获得收益。这些目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个人玩网络游戏可能带有多重目的,或许既是为了娱乐消遣,也是为了开发智力。5.聊天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特别的软件,网友们能在电子聊天室聚会并交流信息(通常是打字),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网聊天如今非常流行。

6.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现有的伦理道德造成了巨大冲击。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青少年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活跃在网上,摆脱了现实诸多人伦、道德的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他们有时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少数青少年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无理谩骂,表现出极端的反道德、反社会情绪。

参考资料

2006年世界报刊发行量简况 据统计,2006年,每天平均有超过5.15亿人买报。如果算上免费报纸,全球每天发行报纸将近5.56亿份。由于每份报纸的读者通常不止一人,读报人口估计平均每天超过14亿。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五大报纸市场,中国日均发行报纸9870万份,印度8890万份,日本6910万份,美国5230万份,德国2110万份。我国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日发行量高达200万份,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日发行量则超过1000万份。

报刊的优点和不足 首先,报刊的载体是纸张,相对于转瞬即逝的电子信号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其次,相对于电子媒介,报刊给读者很强的阅读自由度。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图书、报刊,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跳过,喜欢的文章则可立即重读。再次,报刊对于事件的报道可以尽量深入,让读者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阐发一些理性的思考。报刊也有其不足,比如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等。

广播的优点和不足 当前电视虽然十分普及,但是广播仍然有其优点。一是电波所及的地方都能够实现节目覆盖,声音节目制作和收听都比较方便。二是在交通不便、边远山区、海岛等,广播依然是传播政策信息、科学知识的首选媒体,广播在这些地区所担任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沟通的角色,是电视和报刊所无法取代的。三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守在电视旁,或详细阅读报刊来获取最新信息。受众想要方便、及时、快速得到信息,广播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与报刊相比,广播通俗易懂,不易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与电视、网络相比,广播的接收设备简单易得。当然,广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信息的呈现模式单一,只有声音,而且转瞬即逝,广播单向传播,听众参与性差,不如报刊、因特网那样选择性强,也不如电视那样声画并茂,等等。

电视的优点和不足 电视兼具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它在一定程度上将报纸和广播的传播优势结合在一起。比如电视长于纪实再现。电视画面表现的内容形象直观,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之后具有了文字无法比拟的现场感;再如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强。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借助数字技术与通信卫星的同步多点直播的大量采用,使得电视观众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超越地域的限制与事件的发生、发展保持同步。当然,电视也有不足。比如: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时间顺序依次播放,观众的选择性差,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台的节目安排。

网络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大众传媒的新宠,网络的优点很多: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多样;即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即时更新;与受众之间能够比较充分实现互动;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但网络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相关设备要求比较高,它的普及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比较明显。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网络新闻的制作和发布比起报纸、广播、电视要简便得多。有些人把网络新闻的制作概括成剪刀与复制的过程,即将电子文字剪切下来,然后通过粘贴制成网页,放到网站上,一篇网络新闻就诞生了,短则数秒钟,长则不会超过几十分钟。而报纸新闻则需要经过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步骤,至少也要几个小时。其次,网络新闻制作人员较少,经过的“把关人”也少,甚至有时一个人就可以经营一个新闻网站。当同学们把学校发生的事件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给老师、同学、朋友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网络记者,发出了一份网络新闻。

网络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是,由于参与网络传播的人众多,传播者的目的隐蔽,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网络上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相对较低,特别是新闻报道,人们还是更倾向于相信权威的报纸和电视台。

互联网上的生活 如今人们更喜欢坐在自己温暖的家里,享受与家人或朋友通过网络团聚的那份感受;放在网站上的照片将成为全家的相册;聊天室将成为家人团聚、同学聚会的好去处;通过共有的通讯簿及日历,朋友可以很容易地在特别的日子里相互赠送贺卡或礼物。随着上网速度的提高,更多的用户开始自己全新的上网体验,轻松方便的电子商务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网络营销,会员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努力创建个人及专业的伙伴关系。

孙志刚事件 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在广东某收容所被殴打致死。此后几个月内,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的网络论坛对此事展开了深入讨论。三位法学博土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由此,人们对“孙志刚事件”的关注上升到了对维护宪法权威和公民权利的呼吁。2003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孙志刚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的力量。如果没有新兴的网络论坛的介入,“孙志刚事件”很难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以关注个体、围绕突发事件为特征的网诊舆论监督浪潮的兴起,体现了公民民主、公正意识的进一步觉悟,也体现了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

网络游戏的特点 与传统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相比,网络游戏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游戏的伙伴可以冲破地域的限制。日常生活中,游戏的伙伴对于青少年来说,大多是在一定区域的同辈群体。而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伙伴可以是同一社区、同一城市、同一国家的人,也可以是不同社区、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人。其次,网络游戏的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日常生活中,做游戏的人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一般来说,他本人无法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角色,而且要受到真实身份和角色的限制。第三,网络游戏提供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行为选择。网络游戏中的一些模仿行为,例如一些复杂的战略游戏、冒险游戏,对于大多数青少年乃至成年游戏者来说,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尝试。

中学生上网需加以引导 江西省教科所主持了一项以问卷形式进行的调查,共调查了该省4个城市、8所学校的1056名中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家长。调查结果显示:近7成的学生已经或正在上网,不喜欢上网的学生不到一成,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交友聊天和看娱乐节目。

当今中学生上网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中学生普遍对上网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中学生上网多数以寻求心理调节、欲望满足和精神刺激为动机;三是75.32%的学生都选择在网吧上网;四是中学生玩游戏的占62.57%,交友聊天的占57.84%,看娱乐性节目的占36.82%,真正将电脑用于学习的人极少;五是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六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会对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多数学生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更谈不上主动地去节制自己的行为。

调查还显示,当前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上网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对学生上网加以限制。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与此要求相差甚远,会用电脑的家长不到四成,懂得怎么指导孩子上网的家长更不到三成。

面对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学生高涨的上网热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宜“疏”不宜“堵”,这不仅是尊重学生上网权利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科技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蛀牙图片、红楼梦中林黛玉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

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

㈡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展示列文虎克的图片及他发明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老师动画介绍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

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拓展创新

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课件展示)

Ø 细菌的个体_______。Ø 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Ø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四)自我检测:

1、关于细菌生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生殖产生新的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B.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细菌的生殖有直接的关系; C.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D.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2.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④有鞭毛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你认为芽孢是()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一种生殖细胞(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1、P39 基础训练闯关

2、P40 强化能力提升

(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生殖(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努力。

下载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菌、真菌的形态特点以及繁殖方式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二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

    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的种类,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应......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黄 立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大全)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二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并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2、会用特殊方法测质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

    第二节 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