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每人一张练习纸,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橡皮、方格纸、订书钉等),每人自备直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矛盾,统一单位。

讲故事:森林里的大象和小鹿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串门玩。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却争论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呢?

播放ppt:

大象说:从我家到你家走8步就到了,小鹿却说:不对不对,要走20步。提问:两家之间只有1条路,可是结果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学生发表看法,(大象的腿比较粗,走一步就比较长,小鹿的腿比较细,走一步就比较短)

课件出示两个动物走一步的长度。比较。

指出:原来啊是这两只动物步子的长短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测量长度的标准不同,结果当然不相同。

提问:如果要使他们的结果一样,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发表看法。

指出:为了便于比较,在测量长度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二、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引导:在生活里,你注意过吗?人们一般是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长度的? 说明: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要知道物体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出示一把不完整的尺子。谈话:老师把尺子请到了屏幕上,为了让小朋友们看的清楚些,老师把它放大了些。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尺子吗?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尺子拿在手里,与老师黑板上的这把尺比较一下,这把尺还缺了点什么?

预设: ①数字。数字0 数字0是尺子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数。

提问:你知道尺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起点)

小结:没错,尺上的0表示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②刻度线 有长长短短的竖线

说明: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长刻度线下面,数字几就表示刻度几。像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刻度0”,3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刻度3”,9就表示?(相邻的两条长竖线间是一大格)③cm 厘米

问:你知道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吗? 说明:对,厘米用英文字母表示就用cm.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cm))尺子终于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把尺子上的数字读一读。(齐读:0,1,2...10)提问:还能再继续数下去吗?

说明:如果尺子长一些,尺上的数字就会多一些。2.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1、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提问:那多长是1厘米呢?你想知道吗?

在尺子上先出示1厘米。这是放大了的1厘米,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1厘米有多长。师拿出1厘米的小棒。谈话:看,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1)比划1厘米: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好朋友,看谁能最快记住1厘米有多长。请学生将信封里的我们的学习好伙伴轻轻地倒在桌子上。学生找出1厘米的小棒。(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拿好1厘米的小棒)学生跟着教师操作:(左手)手握拳,指打开;孔雀来,嘴张开;

1厘米,住进来;“咔嚓”一声,定下来。

谈话:现在你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仔细观察1厘米大约有多长,把它记在小脑子里。

提问:记住了吗?小棒请出去,请你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来比划一下1厘米。

继续: 小嘴闭起来,1厘米回来。

右手 孔雀来,嘴张开,比划比划1厘米。用刚才1厘米的小棒来验证一下,你比划的1厘米,正不正确呢?

同桌合作,1位小朋友比划,另一位小朋友验证下你的同桌比划的准不准确。你们发现这个1厘米怎么样啊?(很短)(2)找物体上的1厘米:

谈话:嗯,这个1厘米啊确实很短,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请小朋友们请出1厘米的小棒帮帮忙,找找我们的身上,或者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交流展示。(可投影,学生上台展示找到的1厘米:方格纸的边长,橡皮的厚度,订书钉的宽度 适当评价学生:你的小眼睛真尖,你真会找,你找得很仔细,你真会观察...)

提示:找找我们的小手上有没有1厘米呢?(食指的宽度是1厘米,这是我们的“身体尺”)

过渡:小朋友们真棒,都有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这么多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

2、进一步认识1厘米。

提问:接下来,我们找找尺子上的 1厘米,好吗?(提示语言:从哪到哪是1厘米呀?)找尺上的1厘米

指名说说在哪找到了1厘米?(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提问: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指名多个学生。看着你自己的尺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1厘米。

追问:这个1厘米,你们怎么找的这么快呀?你们发现怎样的是1厘米? 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一大格是1厘米。(板书: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并齐读)继续提问:刻度6-刻度几是1厘米?谁到刻度6也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1)找找2厘米

谈话:1厘米我们知道了也已经会找了,那你能在尺上找到2厘米吗? 提问:你怎么看出都是2厘米的? 小结: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提问:谁也来找找2厘米?(刻度2-刻度4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把你找到的2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2)找找几厘米

提问: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 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预设①:从刻度0到刻度6是6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8是8厘米。

追问:我发现你们都是从刻度0开始找的。你们觉得从刻度0开始找,怎么样?(比较方便,而且你发现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②:从刻度1到刻度5是4厘米。

刻度4到刻度10是6厘米。

(如果预设2,学生说不出,则不说;如果有人说过,一带而过,(如:刻度2-刻度5是3厘米,我们知道3大格是3厘米,那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是不是3大格)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森林里正进行着跳远比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量几厘米。

谈话:参加比赛的有4名选手,第一轮他们必须跳过这一块草地。(1)尝试测量

小朋友,你知道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那我们要来量一量这一块草地的长度。这时候啊,跑来一只小乌龟,它自告奋勇,要量出这块草地的长度,我们先来看看这只小乌龟怎么量的。

展示乌龟量法:①从尺子的边缘开始量②尺子放斜了量(①、②同时出现)师提问:你觉得这两种量法,哪一种是对的?

学生交流:针对①要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量,针对②要把尺子放平

看来,我们小朋友的本领要比小乌龟大,请你们施展自己的本领来量一量这块草地的长度。

小乌龟是一个上进的孩子,它也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看,这次它量的对不对啦?(对啦,这块草地是4厘米)小朋友们,你们量对了吗?

(2)明确测量方法

谁来说一说,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将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然后把尺放平,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尺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测量几厘米 好,继续看比赛。

④号连草地都没跳过,④号最差劲。淘汰

提问:我们看哪只蟋蟀跳的距离最长?(①号)哪只跳的距离最短?(②号)③号呢?(居中)

我如果想知道①号比②号多跳了几厘米,可以怎么办?

预设①分别量,再用减法算 ②直接量多出分别。追问:为什么量这一段? 学生测量

2、量大约几厘米。

谈话:第二轮比赛,①号、②号、③号要争夺冠军了。很明显,你觉得几号是冠军呀?那我们一起看来看看它们跳了多远。(我们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

课件出示尺子量出长度。(①号8厘米,②号比6厘米多一些,③号比6厘米少一些)说明:②号和③号它们俩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齐读: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提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你会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吗? 展示画法(介绍一下: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

(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从刻度0画到刻度6)师展示从刻度0-刻度6画线段的方法。(先画2个端点,再画中间)

提问:还有别的画法吗?(可以从刻度1-刻度7)

追问:刻度1-刻度7是6厘米吗?怎么想的?(①数大格 ②减法7-1=6)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1.展示生活中的各类尺 2.身上的尺

谈话:我们除了可以用刚才我们见过的那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使用我们身体上的尺。仔细看!刚才,我们知道了我们食指的宽是1厘米,这是一把身体尺。在我们的身上呀,还有其它的身体尺。比如:

掌:先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个手指间的长是一拃的长。

你能用尺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掌有多长吗?量出结果,记录。(可课后完成)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关于厘米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cm)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第二篇:里面是什么教学设计(精品)

里面是什么教学设计(精品)

国家:美国

年级或年龄:八岁

“你们猜这只口袋里是什么东西?”

史蒂文斯小姐把一只吹鼓了的纸口袋(里面套着塑料袋)放在那些八岁的孩子们都能看到的地方,孩子们的眼光都期待地注视着那只鼓鼓的纸口袋。

“糖果!”

“玩具!”

“甜饼子!”

“你们怎么知道这里面有东西呢?”

“口袋胖乎乎的。”然后是沉默。

“你们能想出一些合适的词来说明你们认为里面一定有东西吗?”说着她把口袋提起来转了一下。

“鼓鼓囊囊。”

“这个词不错。”

“厚。”

“大。”

“圆。”

史蒂文斯小姐在心里记住了孩子们提出来的这些“词汇”。

“好吧,里面肯定有东西。你们说,我们怎样才能弄清楚里面是什么东西呢?”

“把它打开?”

“哦,那太容易了。你们瞧,科学家们可没法把一个原子打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但是他们仍然清楚地知道原子里面的情况。”

“摸一下!”

“你可以摸。不过科学家够不到星星,却很清楚星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科学家们用仪器帮助他们发现星星和原子的情况。我来做你们的仪器好吗?假定我就是一个仪器,你们用我做某些你们自己做不到的事。你们能告诉我做什么以帮助你们弄清楚口袋里面是什么东西吗?卡尔顿,看来你有些想法。”

“松手!”

史蒂文斯小姐踮起脚尖,把纸口袋高高地提过桌子,然后停下来,全班都屏住了气。“噗!”(口袋掉到地上。)孩子们争着举起手来。每个被叫到名字的孩子都作出积极的回答。教师把孩子们说出的名称都写在黑板上:球,石头,水果,砖头,罐头……

“不可能是罐头。”

“你为什么认为不可能,阿伦?”

“因为罐头是会摔破的,可是我没有听见摔破的声音。”

“你认为阿伦的意见怎么样,维奥雷特?罐头是你说的。”

“我想阿伦是对的。也许是块石头。”

“那我把罐头划掉了,好吗?你们还要我做什么来帮助你们判断里面是什么东西?”

“摇摇口袋。”

口袋的索索声和里面东西碰击纸口袋发出的沉闷的声音,使孩子们又一次争着举起手来。

“我敢肯定里面一定是某种水果,比如苹果。”史蒂文斯小姐在黑板上写下了“苹果。”

“柑橘。”

“我还是认为是球,也许是两个球。”

“你们说这只口袋里有几件东西?”

“四五个。”

“不,没有那么多。两个。”

“也许是三个。”

“孩子们,到现在为止,你们用了哪些感官来猜里面的东西?”

“我们用了眼睛。”

“还有耳朵。”

“还有脑子。”

“那不是感官,笨蛋!”

“可是看来你们确实是用了脑子。也许鲁思安的意思是说要动脑子才能有良好的感觉。到目前为止,我们进行得很不错。现在我给每排同学一只同样的口袋。”孩子们在座位上激动起来,引起一阵小小的波动。“口袋顺着每一排传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摸一下,想想里面可能是什么。也许你们会有新的想法;也许你们对我们刚才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更有把握。班长,把口袋发下去吧。”

“到现在为止进展得相当不错,”玛丽·史蒂文斯心里自忖。“确实很有兴趣,连那些等待着轮到自己的孩子们也很专心。”她偶尔催促一个孩子快点把口袋传给别人,尽快得出结论。很快,班长把那些口袋又收了回来,放回到教师前面。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史蒂文斯小姐叫了那些还没有发过言的孩子。

“迪安。”

“我肯定是苹果。”

“你为什么那么有把握?”

“一头有把的地方有一点凹下去。”

“有人同意迪安的意见吗?”班上有一半人表示同意。

“赛丽娜?”

“我肯定里面有一个球。我一推,它就滚开了。”

“我认为有一块石头,一块圆石头。”

“莱斯莉,你好像急于要说什么话。”

“有一只动物!”

“动物?”好几个孩子不相信地叫了起来。

“你为什么这想,莱斯莉?”

“因为摸上去软乎乎的……而且暖呼呼的。”

“我也摸到软的东西了,还有点儿蓬松松的。”

“史蒂文斯小姐!史蒂文斯小姐!……”

“沃沦,你有什么话憋不住了吧?”

“是洋葱头。我闻出来了。硬硬的,圆圆的,就像个洋葱头。”

“这是一样新提出来的东西,还有刚才提的动物。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张单子,看看在猜的东西中有什么可以划掉的。”史蒂文斯逐项念了一遍,孩子们则作出反应。

“球?”

“对的。”

“石头?”

“不对。”

可是维奥莱特和布切认为是对的。

“好吧,先留着它。水果?”

“那就是指苹果和柑橘。”

“砖头?”

“不对,形状不对。”

“动物?洋葱头?你们说口袋里有几件东西?我们这儿猜了六样。”

“我摸到两件东西。”

“还有样别的东西,软乎乎的像一只动物。我认为有三件东西。”

“六样东西怎么办?我们能决定下来吗?”

史蒂文斯小姐不明白莱斯莉为什么坚持认为口袋里有一只动物。她要不要告诉她那不可能,还是让别的孩子去说服她?“莱斯莉总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她想道。“我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回事。”

她高兴地对全班说道:“我们现在把口袋打开,好吗?”

玛丽小姐拿掉了橡皮筋,慢慢地打开了一只棕色的纸口袋,然后她更慢地开始把里面的塑料口袋往外提。那个结一露出来,班上就轻轻嘀咕起来。随着塑料口袋的主要部分慢慢露了出来,孩子们都伸直了脖子。教室里鸦雀无声,几乎透不过气来。首先拿出来的是土豆。

“哦,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土豆!”

随后,当苹果出现时,几个声音喊道:“我说对了!我知道是苹果!”

“好吧,有几件东西?”

“两件。”

“不对,连塑料口袋也算上,三件。”

“原来这就是那个软乎乎的东西,我以为是一只什么动物呢。可是摸上去确实是暖呼呼的。”

“你有什么话,沃沦?”

“我相信我闻到洋葱味了。”

史蒂文斯小姐把那只棕色纸口袋递给了沃沦。“看看里面,”她鼓励他说。

沃沦取出洋葱碎片,举了起来,“你让我们上当了,”他一边说一边笑了起来。

“要想清楚地思考,我们必须细心和周到,对吗?我们必须要验证我们的想法,科学家们对自己的想法也是要验证的。沃沦用了另一种感官发现了……”

“他的鼻子,”几个孩子说。

小个子赛丽娜的右臂举酸了,于是用左手托住仍然举得高高的右臂。当老师注意到她时,她坚定地说:“口袋里还有一样东西。里面有空气!”

“唉,你怎么知道的?”

“口袋里有空气,是口上那个结把它堵在里面了。”

“赛丽娜认为她能看见口袋里有空气,其他同学都看到了一个苹果和一个土豆。你们有多大的把握这个苹果和这个土豆是真的呢?你们绝对有把握吗?”

“它们可能是假的。”

“为了弄清楚,你们还应该用什么感官?”

“我们得吃吃看!”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笑声。

“我们等会儿可以那么做。”史蒂文斯小姐微笑了。她突然换了一下语气。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她从塑料口袋卷上扯下一只新的口袋,水平地拿在手里让全班都看到。“这口袋里有东西吗?”

“没有。”

“你们能想出什么词来形容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没有东西的吗?”

“薄。”

“扁。”

“像皮似的。”

“真比‘词汇表’丰富!”玛丽·史蒂文斯想道。然后她把手伸进打开的塑料口袋,拿住一边的口,在空中划了一圈,很快把口袋口捏住。然后她拿着那只鼓圆了的口袋对着全班。“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空气!”几个人一起说。

“我看不见什么空气!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有东西?”

“口袋的形状!”

“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只口袋。”学生们一个个都激动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我要看看你们对空气会发现些什么。但是有一件事你们不可以做。是哪一件?”

“不能把口袋套在头上。”

“大家都听到西蒙的话了吗?”

学生们点头。

“这不是宇宙飞行帽。为什么它们不能当宇宙飞行帽用?”

“人在里面没法呼吸。”

“好吧。我把口袋扯下来,班长给每人发一个。”

有的孩子开始动作很慢,小心地看着邻座。有的孩子则使劲地张开口袋一挥,赶紧把口袋里装上空气收好口,好像怕空气逃跑似的。莱斯莉用鼓起来的软乎乎的口袋抚弄自己的脸。维奥雷特却使劲地把口袋往课桌上拍打。鲁思安的口袋上显然有个洞,她在用下巴压口袋,让空气从洞口喷出来,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眼睛却闭着。看着高兴而调皮的小赛丽娜,史蒂文斯小姐想道:“她肯定会把那只口袋给弄爆!我要不要看她一眼,皱一下眉头,让她不要弄爆?”砰!真爆了!所有的孩子都笑了起来。史蒂文斯小姐好像被刺了一下,感到有一种危险。

“孩子们,”她用最坚定的口吻说,全班都静了下来,“赛丽娜对空气有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过一会儿她会对大家说的。其他人没有必要再做这样的实验去压破口袋。虽然我多带了几只口袋以防万一,但是不够给每个人再来一个。”

教室里的气氛缓和了,孩子们又各自忙各自的口袋了。玛丽·史蒂文斯很快给了赛丽娜一只新口袋。赛丽娜抬起头朝她笑了。她也给了鲁思安一只新口袋,说:“你也需要一只没有洞的。”

这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活动的,现在排成两个一排,因此很容易给每对学生发几根橡皮筋和一个硬纸管。她一面轻轻地把新的学具放在一对对孩子们面前,一面轻轻地说:“你们也许会用到这些。”有的孩子看了看新的东西没有理会;有的孩子则把管子插到口袋中把塑料袋吹鼓起来。沃沦和阿伦用管子把他们的两只口袋连了起来,用橡皮筋扎好,然后把空气从一只口袋挤进另一只口袋。两个人在专心地忙着。

有几个孩子看上去想不出什么别的主意了,无精打采地重复着原来的动作。看来是把最有趣的一招拿出来的时候了。史蒂文斯小姐从那些对口袋已失去了兴趣的孩子开始,每人发了一件他们最喜欢的玩意儿,慢慢地、清楚地告诉每个孩子:“试试看,不放在嘴里能不能玩得起来。”

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孩子们说话的嗡嗡声没有了,玛丽·史蒂文斯这才意识到刚才孩子们的说话声越来越响。可是没有过多久就响起一声很短促的嘟嘟声。接着另一个孩子弄响了他的玩意儿。最后,赛丽娜的吹龙也伸了开来。

“看,快看!”她叫道,一边有节奏地不断重复着手里的动作。

所有的孩子都急切地玩自己的玩意,声音也越来越响,教室里到处是嘟嘟声、吱吱声、窸窸窣窣的纸声、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喊声。沃沦正在试着用不同的力量挤压口袋,让哨子发出不同的音调。只有卡尔顿还在那儿努力,他的喇叭怎么也响不起来,他几乎要哭出来了。“我的喇叭不会响。”他咕哝道。

史蒂文斯小姐走到他身边。“也许你的喇叭不行,试试这一个。”说着,她送给他一个纸龙。纸龙伸直时,卡尔顿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这一表情使玛丽感到,她对这堂课的担心,她的这一切准备,甚至这些吵声,都是值得的。她走到黑板跟前,写上了“研讨会”一词。孩子们一个个停止了手里的实验,抬起头来看黑板,念着组成这个新词的字母。这个时候很容易让全班集中注意力,让教学助理把学具收上来,转入这堂实验性的科学课的下一阶段。

她下达了清楚的指示,让孩子们把桌子靠墙排,把椅子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大圈圈。史蒂文斯小姐把自己的椅子也放在其中。

“科学家有所发现时,”她开始说,“总要举行研讨会。”她把“研讨会”这个词慢慢地念了一遍。孩子们看了一眼黑板。“你们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讨论吧?”

“我们现在就来举行一个研讨会。从坐在我左边的同学开始。莱斯莉,你发现了什么?”

“我压口袋时,里面的空气也在推我。空气是软的。”

“维奥雷特?”

“我把口袋吹得硬梆梆的。我使劲在课桌上打它也不会坏。”

“莱斯莉发现空气是软的;维奥雷特却发现空气是硬的。怎么解释这个不同呢?”

“莱斯莉的口袋里空气没有我的多。我使劲地吹气,把袋口拧得很紧。”

“鲁思安?”

“我的口袋上有一个小洞。我把洞口对着我的脸挤口袋时感到有空气出来。”

“卡尔顿?”

“我的喇叭不响,什么地方坏了。史蒂文斯小姐又给了我一只纸龙,我把口袋套在纸龙口上,用一根橡皮筋箍住,然后用力压口袋,于是纸龙”——他用手做了比方——“呼一声伸直了。”

“这挺好玩的,是吗?赛丽娜,你对你口袋里的空气有什么发现?”

“我一打我那一袋空气,口袋砰的一下破裂了,空气全出来了!”

“鲁思安和赛丽娜都告诉我们他们口袋里的空气出来了。赛丽娜听见了声音,鲁思安却感觉到了。鲁思安,也许你也听到了声音吧?”

“有一点很轻的声音,好像讲悄悄话似的。”

“有没有人能解释一下,为什么鲁思安听到的像悄悄话,赛丽娜听到的却是砰的一声?”

“赛丽娜的口袋里的空气力量足。空气是一下子出来的。”

“沃沦,在我发玩具前,你和阿伦在做一件有趣的事。你能对大家说说吗?”

“我和阿伦用管子把我们的口袋连了起来,用橡皮筋箍好。阿伦一挤他的口袋,空气就到我口袋里来了。我一挤我的口袋,空气又回到他的口袋里去。”

“布切?”

“我朝口袋里吹气,里面变浑了。”

“你知道怎么会浑的吗?”

“不知道。”

“有谁说得出原因吗?维奥雷特?”

“我用嘴吹时,我的口袋也浑了。那是很小的水滴造成的,是从我潮湿的嘴里出来的。”

每个孩子至少都讲出了一条。史蒂文斯小姐把互相矛盾的观察结果同时举出来,然后让全班一起解决。接着,她用最后一项活动结束了这堂课。

“刚才大家讲的是关于空气的许多发现。科学家们在研讨会后会把他们的发现写下来,供别的科学家阅读。现在我当你们的秘书,你们告诉我写些什么。然后我把你们的发现做成观察记录,印好许多份,这样日积月累,你们每个人今后都可以把我们的科学发现钉成一本书,你们想想看,怎样用一句话说出我们对于空气的发现。”

孩子们都提出了建议。每提出一个说法,史蒂文斯小姐都问这样两个问题:

你们同意×××的说法吗?

你们同意他用的表达方式吗?

每一个八岁的孩子都拿到这样一份最后的记录:

观察记录

把空气压入喇叭,喇叭会发出嘟嘟声。

压空气用的劲越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也越响。

你可以感到有空气吹到脸上。

口袋里的空气是硬的,有时候是软的。

空气可使纸龙伸直。

你的身体里一定有空气。你吹进袋里的空气是湿的。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著)

第三篇:苏教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_Microsoft_Word_文档_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二年级语文大朗垌小学

二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学期,我在这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我从课文的延伸入手,以写想象文为主,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阅读课,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日要求学生每天摘录一个好词好句。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话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2、狠抓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扎实,我因材施教。在书写方面,我强调作业规范性,要求书写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有些学生对于写过几遍的字也会写错,如“宽”字下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又如“拔”和“拨”字,学生总是分不清是“拨打”还是“拔打”,“拔河”还是“拨河”。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反复默写和抄写。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对这些问题加大做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写句子的能力。

3、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

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三、重视积累,拓展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课文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进行各种词语收集。如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AABC式,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游戏。如句子的转换,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兴趣,也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虽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其中有一些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作业字迹潦草,或遇到难题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话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总之,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古人说:教师是蜡烛,是春蚕;今人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期望,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汲取他人之长,不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传、传、传》

2、动: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喊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的掌握乐曲的伴奏。

2、能用固定的节拍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的节拍。

教学重点:歌曲《传,传,传》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拍

教学准备:音乐带、手绢、鼓、座位排成圆形

教学过程:

一、教唱《传、传、传》

1、播放音乐,听音乐跟老师做动作。

2、自己和自己做动作,一拍一个

3、和边上同学做拍手游戏(跟音乐)

4、老师到下面去和学生拍手,被拍到最后一个的同学与教师一起再传给其他同学

5、请学生自己来活动,用各种方法听音乐

6、唱歌曲(边拍手边唱)

间奏处唱“呣”

7、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一步熟唱歌曲,如:师生,生生接口唱等演唱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齐唱、分组唱。

8、边表演边唱

二、做游戏

1、明确游戏规则:大家围成一个圈,边唱歌曲边传手绢,一拍传一个,传到最后一个的小朋友要站起来介绍自己或表演节目

2、进行游戏

教师注意调控(一拍一下击鼓)

学生听到鼓声传。(一遍)

指出不足,继续游戏。(4~5遍)

授课时间:月日

累计课时:课时

教学后记:音乐游戏《传,传,传》类似于传统游戏《击鼓传花》。不同的是,前者必须按节拍一拍传一下,所以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的节拍。只有正确掌握才能完成音乐游戏。为此设置了较多听音乐做动作的步骤。

第五篇:二年级上册《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教学反思

2.《锐角与钝角》教案设计

3.《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4.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5.关于《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课后教学反思

6.小学数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说课稿

7.《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8.《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9.《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反思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里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时间 孔村小学 颜红敏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线段特......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苏教二年级识字5(合集)

    《识字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理解词语。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的笔顺。3、学写本课的3个生字,夏、雷、雨。 教学重点: 识字,诵读韵文 教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大全]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角的认识》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课件

    《角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时内容(课本第59--60页)——认识线段,是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