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与能量 复习训练教学设计
本章复习训练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4.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6.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7.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讨论交流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8.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描述
例题1 如图所示,司机回答乘客的话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而马路旁的小朋友的赞叹又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分析这一判断是相对哪个参照物而言的.图中,司机以车或车内物体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认为乘客是静止的;马路旁小朋友则以路面为参照物,乘客相对路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认为乘客和车一起运动.答案:车(车内物体)
路面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例题2 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相距10m 解析:由图像可知,乙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运动,甲车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零,所以A、B选项不正确;由图像可知开始时两车相距10m,6s后,甲车没动,乙车行驶距离为12m,而5s后,甲车没动,乙车行驶10m,所以C正确,D错误.答案:C平均速度的测量
例题3 小亮仅用手表就测量出了电动玩具小车的平均速度.他先在家中的方形地板砖上选取了A、B、C三处并做了标记,再把小车放在地板砖上,如图甲所示.启动小车,让它沿直线依次通过A、B、C三处,用手表记下车前端经过A、B、C三处时所对应的时刻,运动情况简化图如图乙所示,小亮从说明书上查得小车长30cm.则:
(1)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AB=________s.(2)小车从B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BC=________m.(3)小车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m/s.答案:(1)15(2)0.9(3)0.072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第二篇:专题训练:力与运动、能量综合应用
专题训练:力与运动、能量综合应用
1、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
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3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
(1)小物块离开A点的水平初速度v1
(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斜面上CD间的距离
(4)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
变式: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5.0kg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平板车的上表面距离地面高h=0.8m,其右侧足够远处有一障碍物A,一质量为m=2.0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v0=8m/s的初速度从左端滑上平板车,同时对平板车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5N的恒力F。当滑块运动到平板车的最右端时,二者恰好相对静止,此时撤去恒力F。当 平板车碰到障碍物A时立即停止运动,滑块水平飞离平板车后,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 从B点切入光滑竖直圆弧轨道,并沿轨道下滑。已知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圆弧半径为R=1.0m,圆弧所对的圆心角∠BOD=θ=106°。取g=10m/s2,sin53°=0.8,cos53 °=0.6。求:
(1)平板车的长度;
(2)障碍物A与圆弧左端B的水平距离;
(3)滑块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C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
2、如图所示,某杂技表演团内有一个竖直放置的圆锥筒,[来源:学&科&网]
内壁粗糙可在内壁进行摩托车“飞壁表演”,筒口半径R=15m,筒高H=20m。某次表演前,演员一只脚蹬在筒内壁,车停在 高度为筒高一半的筒内壁A处向观众致意。如果摩托车和演
员的总质量m= 2.0×10kg。g取10m/s,求:
(1)此刻演员及摩托车在筒壁A点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
(2)如果演员采取合适的表演方式,在表演过程中可使摩托车受到的摩擦力为零,试通过计
算说明演员在不同的高度上表演时速度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3)计算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演员在A点高度表演时安全速度的大小。
3、如图所示装置,一质量为m的圆环套在一光滑杆上,杆固定,倾角为α=60°,用轻绳通过滑轮与质量为M的物块相连,现将m拉到A位置由静止释放,AO水平,m向下运动到达最低点B,已知OC垂直于杆,β=58.7°,A距滑轮L=1米。sin58.7=0.85,cos58.7=0.52。
(1)求M:m
(2)若M:m=2.5,试求m运动到C点的速度v;
(3)简要描述m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M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4、如图所示,一轻质细绳绕过定滑轮,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块B,一端连接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悬挂着质量为m的物块A,物块A带有+q的电荷,整个装置处在竖直向下,场强为E的电场中,当A静止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为Ep.不计滑轮、细绳、弹簧的质量以及滑轮的摩擦。现将物块A缓慢竖直向上移动,直到弹簧刚恢复原长,才由静止释放物块A,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速度即变为零,求:
(1)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加速度;
(2)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A最大速度的大小。
5、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不计滑轮的摩擦.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弹簧的压缩量;
(2)现用一恒力大小为F沿竖直方向向下拉挂钩,求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加速度α;
(3)在第(2)问中,若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速度为v,求从开始施加拉力到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过程中,弹簧弹力对物块A所做的功;
(4)若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求此过程中弹簧弹力对物块A所做的功.(注意此问与第三问是彼此独立的,即此问已知量为m1,m2,m3,k,g)
说明:此题不要求使用弹性势能公式,如果用弹性势能公式求解,不能得分.6、如图所示,用半径为0.4m的电动滚轮在长薄铁板上表面压轧一道浅槽。薄铁板的长为2.8m、质量为10kg。已知滚轮与铁板、铁板与工作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3和0.1。铁板从一端放入工作台的滚轮下,工作时滚轮对铁板产生恒定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为100N,在滚轮的摩擦作用下铁板由静止向前运动并被压轧出一浅槽。已知滚轮转动的角速度恒为5rad/s,g取10m/s2。(1)通过分析计算,说明铁板将如何运动?(2)加工一块铁板需要多少时间?(3)加工一块铁板电动机要消耗多少电能?(不考虑电动机自身的能耗)
图
第三篇:《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引论
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
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
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定
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 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
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十一章 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三、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五、训练计划表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第四篇: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设计》教案设计 教科版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四、小结
篇二:五年级科学《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 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四、小结
篇三: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运动与设计教案
五年级科学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自行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
体表面运动时,总有摩擦力伴随,那么大家猜测一下,摩擦力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呢?
有同学说有利,还有同学说有害,到底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几
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时摩擦力太小了
要打滑,这时候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的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摩擦力有时候对我们有利,有时候对我们有害)
总结:为了更好地运动,人们在制造有关物品时,都进行了精心的设
计。
引出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
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比如我们看,(出示课件)登山鞋的鞋底为什么设计成有花纹的?鞋底
做花纹,增大摩擦力。汽车轮胎为什么要做花纹,遇到雨雪结冰天气还要挂铁链?这样可以使运动物体接触面更粗糙,增大摩擦力。旱冰鞋上为什么要安滚轮?改滚动为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力。
总结:刚才我们看的图片中,他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
减小摩擦力的?(学生讨论)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自行车有哪些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前、后轮子,后轮轴上的小齿
自行车上那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车把手、脚蹬子表面,做花纹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前后轮胎表面,做 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
手把转动轴、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减
四、练习
1.摩擦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
a.有害 b.有利 c.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3.连一连
锁不灵活了.往锁孔里加点油
摩擦力增大了 鞋子穿旧了容易打滑
摩擦力减小了 拉链不灵活了,涂点石蜡
足球鞋底部有鞋钉
拓展题
板书设计
运动与设计
需要摩擦力,就增大摩擦力,(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加压力
篇四: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本单元教材紧密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这条主线。本节内容实用性强,通过学习大气运动可以理解风的形成,了解全球大气运动状况。本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既联系实际又有指导实际的作用。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注意前后连贯,联系实际,充分运用读图思考题。
1.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热力环流 2.三圈环流
【板书】
三、大气的运动
【故事导入】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b a c b a c b a c 图1 图2 图3
(2)若a地受热(如图2),则: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向下凸,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凸;高空等压面相反。
(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教师提供不同的局部热力环流情景,让学生上黑板动手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通过多点气压值的比较得出结论:
①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②由于冷热原因引起的近地面符合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值和近地面相反。
[知识运用] 解释司马懿逃生、诸葛亮
直接 大气运动最简单
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
【板书】
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导入新课]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 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模拟演示过程并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
篇五: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图形的运动
(一)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2、教学“对称”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三、巩固训练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小结师:
第五篇:能量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能量》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 复习目标:
1.会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能积极大胆地与同学交流;
2.能熟练识记本单元知识点;
3.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复习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本单元科学知识;
2.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难点: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复习准备: 幻灯片 复习过程:
一、导课示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整理《能量》单元内容。(板书课题)2.本节课目标是(幻灯出示),学生快速阅读目标 3.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大家努力,有信心吗?
二、回顾整理
1.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2.用你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同桌合作完成)提示: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法
三、交流识记 1.小组依次展示自己成果并解说。2.背诵知识点
四、运用科学
一个周末,小明一家去旅游,爸爸开汽车,在路边看到这样的红绿灯,这样的路灯,这样的起重机,远远的看见水电站,看到高高烟囱的火电厂,参观了核电站,晚上,回到宾馆,小明打开电视机,画面上刚好出现圣火的点燃。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科学道理吗?
五、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
1.煤、石油、天然气是能源。2.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3.电磁铁也有两个磁极,也称为极和极,线圈缠绕方向不同,电磁铁的也就不同。
4.实验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有关;线圈,电磁铁的磁力越。
5.电动机中的换向器的作用是,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的三个金属环,通电后,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
6.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用。
(二)判断题
1.蓄电池的电是化学能转化而来的。()2.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3.电磁铁和磁铁一样有不变的两极。
()
(三)选择题 1.两手相互摩擦是()A.把动能转化为热能 B.热能转化为动能C.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2.核电站是()
A.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B.原子能转化为电能 C.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热能转化为动能
(四)简答
简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六、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是什么?(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由此可见,它们也来自远古时代的太阳能。我们现在每消耗一升石油,一吨煤,一立方米天然气,地球上就会少了这些东西,根据专家推断,石油可以开采100年,天然气可以开采150年,煤可以开采500年。想想,500年后,我们怎么办?我们目前要做的又是什么?(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什么是新能源?
《能量》单元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对第三单元《能量》进行了复习,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节课,我按照“回顾整理---交流识记---运用科学----单元检测---课堂总结”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几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采用学生喜欢知识树、思维导图、列表等方法进行整理,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不简单,当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这些六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3.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面的内容是广泛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美;在内容的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综合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概括能力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但是这节课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个别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注重学困生的个体差异而设计好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