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
4、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1、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做基因频率。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每一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所以,生物进化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
三、基因频率的计算
1、课件出示例题:
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2、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若亲代昆虫中的种群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种群数量足够大,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没有迁入与迁出,④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四、哈迪-温伯格定律
(一)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提出关于基因稳定性的见解。他们指出,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
这五个条件是:
1、种群很大
2、随机交配
3、没有突变和重组
4、没有个体迁入迁出
5、没有选择
(二)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一对等位基因Aa,A的频率为p,a的频率为q,则:
AA的机率为p2;
Aa的机率为2pq;
aa的机率为q2
哈迪-温伯格定律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为:
(p+q)2=p2+2pq+q2
五、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
1、在自然条件下,哈迪-温伯格定律所需的五个条件是难以满足的,因而基因频率总是要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进化在任何种群中都是必然要发生的。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表面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从现代分子遗传水平看,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着群体中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
所以,生物进化的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六、物种的概念
1、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即:不同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动物因求偶方式不同、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而造成的不能交配等都属于生殖隔离)
2、隔离
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八、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突变;生物体内的大分子都是以一定的速率进化着,这一速率与种群的大小、物种的生殖力以及生物世代的长短都无关,也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也就是说,遗传漂变才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课后习题
1、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2、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的出现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3.(1)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
(2)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A、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B、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C、发生突变 D、减数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第二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教学以前面所学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学法设计】
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强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切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以情激情,设置导向性信息,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独立的通过一系列五官并用全身心的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结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展示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适应性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进而引出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早在19世
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总结拉马克理论的内容和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能科学的评价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三、小组合作,分析总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四、迁移运用。结合相关习题,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巩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通过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堂投影】展示生物适应性的图片及长颈鹿的图片。
导课: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这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途中 的生物,都有各自的法宝来适应环境,像长颈鹿这么长的脖子,对于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怎么来呢?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这个问题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展示生物适应性的图片及长颈鹿的图片,提出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这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这个问题就是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课堂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课堂投影】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课件投影】长颈鹿的图片,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课堂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课件投影】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B)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过渡)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三、小组合作,攻克难关。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课件投影】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课件投影】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1.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
2.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 3.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课堂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课件投影】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
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设计意图)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课堂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课件投影】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教师精讲)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
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课堂投影】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 2.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课堂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
(过渡)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课堂投影】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设计意图)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课堂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3.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知识迁移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内容我精心挑选典型习题,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起到再次巩固的效果
【小试牛刀】
1.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3.下列哪一项符合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论述()A.变异——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B.生存斗争——生物变异——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C.环境变化——生物变异——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 D.生物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4.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其缺陷()A.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课堂实录)通过这5道小题的测试,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本节的精髓,尤其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环境在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异产生于环境变化之前”)【课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过程,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关资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本人在课前也准备了有关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观点形成的有关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了解进化论的观点,为进一步理解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作好准备。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分别交流了进化论的观点,此时,我应让学生对进化论的观点作一个小结,在这一环节上做的不够。学生了解了进化论的观点后,我应这样进行铺设,“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现在我们来用这些观点来理解以下的具体实例,”这样引入显得不那么仓促,环节与环节之间没有分开,是有联系的。
另外,总结这节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了。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绝对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切忌不管是否需要、是否适宜,不考虑方法,不顾及效果,盲目地使用媒体的现象。青少年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教学的内容设计、课型选择和教具使用时机都要符合这些规律,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教学方法的制定、教具的选择、多媒体等的使用还要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可操作性,但切忌随意地用其他媒体代替实验媒体、用任何课型随意上课。
通过反思修改,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作者: 李雪平(高中生物
山西运城生物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5 / 726
发表日期:
2008-07-12 20:02:31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以探究学习为主,贯穿始末,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知识结构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1).能说明物种,种群的概念(2)能区别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3)用数学方法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4)能阐明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①搜集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②用数学方法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③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解释一些生物的进化。
3情感目标:讨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确立进化论的观点。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教具准备 教育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探究导入:课件提供图片(树干上的桦尺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探究一]下列问题;
1.桦尺蠖体色的黑色(S)和浅色是(s)一对相对性状,当时树干上均因长满地衣呈浅色,请判断哪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为什么?
2.如果后来由于环境污染使地衣不能生存,所以树干呈现黑褐色,你认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是否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3.你认为该地区的桦尺蠖有没有进化?
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导入本课。[新课]
让学生从本节教材上找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如下: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二]的如下问题:
1.结合桦尺蠖进化的实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什么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2.概念区别: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填P115页表格,分析满足五个假设的情况下,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交配,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师生共同总结: 1.种群: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正确理解种群的概念,指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设置种群的练习(1),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根据概念判断种群。2.基因库:
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一个种群都有一个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最终死亡,但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概念: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某种基因型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概念理解: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 / 该种群个体总数 基因频率计算:
练习题(2);教材118页第2题。通过计算掌握基因频率计算的方法。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指出五个假设条件,即理想条件下。
分析表格数据,理解在遗传平衡下基因型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知识扩展:哈代—温伯格平衡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p+q)2=1 → p2+2pq+q2=1 即:AA基因型频率=p2 aa基因型频率=q2 Aa基因型频率=2pq
举例:如果某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0.4,那么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三]的以下问题: 1.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有哪些?
2.基因突变率很低,并且突变是不定向的,为什么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呢? 3.突变和重组能否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 师生共同理解:
基因突变
突 1.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
变
进化的原材料 所以说: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对基因突变理解:
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很低,但种群中每一代的基因突变数很大(如课本例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但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图某海岛上残翅和无翅的昆虫)分析翅形的来源——基因突变。
分析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不一定,取决于环境。小结:
产生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中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9世纪
20世纪
思考:试分析从19世纪到20世纪,由于环境改变使S(黑色)和s(浅色)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S(黑色)基因频率增大:5% → 95% s(浅色)基因频率减小:95% → 5% 小结:
自然选择
不利变异不断淘汰
变异————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定向进化
有利变异积累加强 [实例分析](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图)
人类把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实质就是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从图中看,显然红色基因的频率显著提高了。[课堂总结]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第四篇:突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突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还有“生物进化”这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内容,有些比较难,要求比较高。从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说,有几个伟大的事件,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进化论以及从孟德尔开始直至上世纪后期分子水平上遗传学的发展三大问题,我们这个模块就涉及了其中两个方面。因此从科学史的角度上看,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个内容。
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两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能运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思路
第一阶段:利用突变频率对群体中突变个体数量进行计算,促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形成的新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原因和过程。这些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阶段里由教师讲授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而不是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难点突破:
难点1: 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通过交待基因库的概念,引出基因频率的调查、计算。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但是不可能逐一去测定这个种群每个个体的基因。因此,只能抽取种群中一小部分个体进行测定和计算。这一小部分个体的抽取应该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随机抽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小样本才能反应大群体的情况。
例如:在一个有50名学生的班级里,有7名姓王的同学。我们可以说:这个班级中姓王的同学占14%。因为在编班时姓氏不是分在哪一个班的条件,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全年级、以至于全校姓王的同学大约占14%。当然,当你具体去调查第二个班时可能会发现姓王同学的人数高于这个数值;而第三个班又可能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当你调查了全年级的人数时,所得到的数值才会比较接近全校的数值。这就是说,在做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抽取的小样本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测查、太小不能反应大群体的特征。
种群基因频率的调查与此相似。在抽样调查时,随机抽取种群中的若干个体,形成小样本。然后逐一测查样本中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计算出基因频率。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每个个体都会含有与调查有关的两个基因,在计算时要考虑到二倍数的关系。”
为了配合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两个相似的题目,一个作例题,另一个留给学生做巩固练习。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一些基本情况、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能只要速度,不要效果。
首先,对课文中“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这句话要讲透。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但是只有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个生物体的全部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会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才会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如果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十万分之一的话,在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是:2×104×10-5=20%。如果一个个体只产生一个配子,对一个约有108个个体的中等大小的种群来说,假设雌雄比是1:1,假设全部配子都结合成合子,假设全部合子都能顺利发育为成体,这个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中可能产生带有突变基因的后代是:20%×108÷2=107。
因为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所以这些后代的变异基因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突变的隐性基因还需要经过若干代才会表现出来。只有明确计算的过程和假设的条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基因突变如何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总结提高: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式不仅有渐变的方式——如达尔文所提出的,也有以爆发产生的方式出现的生物。
第五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怀仁六中高一年级生物配餐(5)
周次时间 2013.6.11班级姓名编制 刘红叶审核 李跃进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分钟训练基础类训练
1.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作用B.变异、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作用 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作用
2.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B.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C.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③ 4.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__________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
1.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则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分别是(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 A.0.36 0.48 0.16B.0.48 0.36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 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A.自然选择B.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C.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等D.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4.在进化过程中,与主要的生物类群出现顺序相符的是()
A.异养需氧、异养厌氧、自养需氧B.异养需氧、自养需氧、异养厌氧 C.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厌氧D.异养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 5.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代之间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恐龙的灭绝对生物进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哺乳动物的起源B.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 C.为人类的起源创造了条件D.使生物进化向小型化发展
7.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A.变异B.遗传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
1.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北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不同的物种 C.无法判断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A.该物种没有变异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 3.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鸟类和青蛙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东北虎和华南虎D.山羊和绵羊杂交后杂种不育 4.据东方网2004年6月27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对比人体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下面对此研究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和朝鲜人是两个不同的人种
B.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种群发生了进化,而朝鲜人则没有 C.日本人和朝鲜人不是两个物种,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相同的 D.这两个种群有地理隔离,但没有生殖隔离
5.若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6.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
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A.0.5 ×104B.1×104C.2×104D.4×104
7.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8.生殖隔离的形式可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繁殖能力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10.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事例()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B.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猎豹捕食斑马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羊群的数量激增 1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隔离
12.达尔文在了解家鸽具有很多品种的这一事实时发现,家鸽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的岩鸽,后来,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要,分别挑选岩鸽后代中的某些变异予以保留,使其繁殖,然后,在其后代中继续按同样的标准进行选择,经过多代的遗传和积累,使其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品种,如信鸽、尾鸽等。根据以上事实判断:
(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
(2)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及的遗传和变异应该指的是___________,这种变异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