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堂成语故事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
8、成语故事)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第一则成语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词语。
2、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让学生自己阅读这则成语故事,想想:自己读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2、学完之后,请学生交流收获。相机讨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交流、朗读:
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思考: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3、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具体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象地感知寓意。
2、交流其他的一些成语故事,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难点:扣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内涵,会用典型的事例来加以诠释。对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的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默写词语:腾空
墙角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二、再谈成语故事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指名交流,点评。
三、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杯弓蛇影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书设计:
戳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
第三篇: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学习《自相矛盾》,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学习《自相矛盾》,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6、成语故事)3.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幻灯片出示 何为成语)
二、尝试学习,我来展示
1.字词万花筒(1)我会读。
A.课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这些字会认吗? 矛 盾 楚 锐 壁 逼 韵 戳
腮
僧
唬 B.出示词语。
好的,生字我们会认了,那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矛盾 锐利 神韵 戳穿 墙壁 腾空 俸禄 楚国 逼真 推辞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张牙舞爪
C.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D.哪些词你不理解?(2)我会写。
红色的字是需要我们会写的,说说在写的时候,哪些字我们要注意。(适当范写两个字。)
2.朗读训练营 3.结构梳理站
三、品读课文,对话启智(学习《自相矛盾》)
1.引入课文,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2.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4.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7.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8.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9.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10.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11.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
看来,我们在今后不管做事还是说话,都要深思熟虑,实事求是,千万不能犯“自相矛盾”这样的错误。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目。
3.理解故事寓意,并将故事绘声绘色地将给周围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并能背诵《画龙点睛》。
2.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4.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并表演出来。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则故事,并背诵《画龙点睛》。2.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自我定向 1.听写
2.出示主问题:这两则故事又讲了什么事情?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品读课文,对话启智
学习《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滥竽”就是吹不成调的竽)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俸禄:古代官吏的薪水、工资)
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A.出示三个句子,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指导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思考:
(1)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2)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3)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5.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画龙点睛》
1.你们喜欢龙吗?你在哪儿见过?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瞧个究竟吧。
3.自主学习
合作小贴士: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自主阅读 5.展示交流:
(1)张僧繇画的龙是什么样儿的?找句子读一读。
①用多媒体出示“龙”的图片,请你来评一评。(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
②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送词语: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
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读好句子)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④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呢?((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出示: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请大家展开想象,张僧繇推辞的话如果用这三种语气来说,分别会是怎样的效果?(谦虚、幽默、胸有成竹)
⑤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师板书:“前”“不信”)⑥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①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②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师板书:“后”“惊叹”)
③指导朗读
(4)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5)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6)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6.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齐读)
三、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一)尝试背诵《画龙点睛》片段
1.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争取背出))
(二)讲故事比赛
1.学完了这三个成语故事,下面咱们就来一个讲故事比赛吧!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
出示: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在座位上准备)
2.学生练习讲故事(1)指名上台(2)师生点评(3)提出更高的要求(4)师生评价
(三)积累三种(历史、神话、寓言)类型的成语
四、作业超市 1.背诵《画龙点睛》 2.完成《补充习题》
3.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附:板书设计
第四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学校: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执教者:马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3、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结合插图,其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了。”,请学生填空。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理解句子:“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2)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小组讨论学习《画龙点睛》出示自学提示:(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3)结果怎样?
(4)找出: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6)思考:
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2、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第五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内预习。
过渡: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文,读顺句子,读通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文
第二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朗读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