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集体教学活动反思的点滴思考
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对教学活动反思的点滴思考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一幼
糜玲
新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佳场所,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差异,教师要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必须依靠集体教学活动的不断反思总结。其实活动反思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可是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教学活动课,由于观念不明确,以及个人素质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非常严重的。通过我们的不断的活动反思,我们会发现,同一节课不同老师老师上,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不管是导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讨论,还是教学的小结,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找出不足之处,以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活动反思后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的适应自己幼儿的学情。
思考
一、角色互动中体验反思效果。
反思促进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的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性的,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为此,我园发动全体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活动,引导她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找到自己存 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教研组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提炼出园本教研的若干专题,由浅入深,形成序列。如围绕如何优化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供教师研讨:
1、教学活动如何诱发幼儿的参与性?
2、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否正确、准确?
3、设计的活动过程能否保证目标的达成,使幼儿获得发展?
4、在活动过程中怎样突出幼儿的主题地位?这些问题贴近教师教学实际,也是教师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参与研讨的兴趣浓厚,在教研活动中大家理论联系实际,深度思考,踊跃发言,观念在交流中提升,思维在碰撞中明晰,问题在对话中解决。
思考
二、求同存异中寻找反思经验。
在教学活动反思中,我们还不能单纯地就教学讨论教学,还要掌握正确教育观、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该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反思、研讨和总结,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要有充分的活动准备在前。不良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师的“不作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只是走过场,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其实根本就没有发挥教师自己作用。因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以前,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幼儿,给活动有个充分地准备,经历这个过程在课后就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讨论之中,在争辩中求同存异,达到真正的教学活动反思的效果。
2、要有科研的意识主导。教学活动中不仅仅缺乏教研意识。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个就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们的教学活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反思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教学科研的影子,我们还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对幼儿的分析也是少之又少。教科研活动仅仅是参与只教不研,这必然阻止 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的后果是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还不能到教师这一水平,更不用说要达到教研型教师的水平,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反思状况,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幼儿,每次反思还必须有第二个主题,即我们的科研主题,这个可以是我们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问题,也可以是我们平时在自己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对自己触发的问题和一些理论。我们只有在反思过程中对科研或教研问题的探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才能真正促使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考
三、情感体验中寻找反思的快乐。
教学活动后没有反思行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个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论灿烂耀眼的太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教师就必须学会反思,什么叫反思?“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 一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当然,我们同时要明确,我们所说的反思,决不是简单的想想,而是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工作,不停的思考。而目前我们的教学活动恰恰就是缺少反思,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的来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能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篇: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第三篇:对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的思考.
让集体教学活动有意义的随想
乌南幼儿园 龚敏
二期课改的精髓(黄琼老师的归纳):
回归生活;关注过程;加强整合;注重选择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严密结构的预设性教学。是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什么是意义
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价值作用: 一个人或事给人的主客观判断
3.内容
4.美名,声誉
集体教学活动适宜开展的内容
重识集体教学活动
对内容的思考——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 对目标的思考——注意三纬的切入;对每一环节应予以具体说明
对环节设计的思考——环节需要推进;重点环节架构;环节衔接自然;把握环节细节;注意文本呈现
一些建议:
教学凸现:教无定法但有章法;对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分析
环节的设计,体现着教师对目标的理解与落实、内容确定与分析、以及对过程的推敲与推进。
在教学现场的师幼互动水平、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映教师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抓住机会汲取,需要敏感生活的素材
关注人文精神,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体现
不断在能力边缘挑战自己
第四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_____教师个人专题小结
对于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担任教研员后的学习与研究,我对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选择好教材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所以我每次选材都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的点和发展情况来制定的,因为我们班孩子的年龄偏小,所以在选材上尽量贴近生活化,主要是一些生活常见的是何物,比如拿画画来说,现在冬天到了也快要过新年了,就尽量给幼儿画些手套、帽子、红灯笼、鞭炮等这些作品,同时也加深他们对季节的一个变化和对新年的认识。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2分钟~10分钟这个时段;因为宝宝班年龄比较小时间不宜长。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
三、设计恰当的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对于我们宝宝班的孩子,问题太简单了,感觉太过于幼稚,稍稍难了点吧孩子又不能理解,所以我认为,提问题要有层次性,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需要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不过在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激发师幼互动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时候,师幼互动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师幼互动的策略一般有五种类型,1、教师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与榜样引领来鼓励幼儿;
2、师幼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教师则换位思考,并积极以幼儿的眼光看问题:
3、教师抛球回应,使幼儿保持兴趣,小步递进,鼓励幼儿破解难题,组织幼儿互教互学:
4、教师引导讨论,形成一系列规则,启发幼儿思考,巧解矛盾;
5、教师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互动的关键仍在于教师的观察和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和专业化水平。
如在一次教学活动“好吃的蔬菜”中,我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吃蔬菜吗?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吃蔬菜,蔬菜很难吃!”在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我想了想马上回应了他“是吗?可据我所知,爱吃蔬菜的小朋友都很聪明,只有聪明的小朋友才可能成为小博士呢!”这么一说,其他幼儿便马上抢着回答:“我爱吃蔬菜!”所以有时候教师的巧妙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幼儿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都爱吃蔬菜,这样身体也健康。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我以后会继续努力,多向前辈们学习,争取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宝二班
欧艳
2012年1月
第五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清流城关小学
马清香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八年的时间了,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我谨以个人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各种各样恐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博物馆里巨大的恐龙化石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恐龙,了解它们灭绝的原因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恐龙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拓展教材,放飞学生想象力。
在教《宿新市徐公店》这课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进行对照,并通过情境的设置启发学生想象“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好景色,最后让学生想象篱落外还有怎样的美丽景色,这样一来,教师以教材为本,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突破了课文的局限性,拓展了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整节课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获得了知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及能力的发展。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创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利用语文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材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努力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拓宽语文教育,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1、与其他学科整合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适当向其他学科开放,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互相提高。如,《找春天》一课,理解课文后,结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学生唱春天,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把教材当作载体,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出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使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音乐融为一体,更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四个太阳》一课,跨越学科界限,让学生动手画,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一环节将语文与美术有机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2、向课外延伸
开放的语文离不开感悟。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扩大阅读增强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果把课本看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说明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把课文当作“例子”,课前指导搜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科学的补充教材。《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动物的尾巴特点资料并编故事,孩子们编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知识共享。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