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讲座[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23:2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忠豪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忠豪讲座》。

第一篇:吴忠豪讲座

语文课程的方向

吴忠豪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什么是课程——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一、语文问题的核心在于课程层面:

评价课改成功的核心指标:学生语文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负担、教师教学难度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合格率):数学:78.3科学:71 思品:68.3语文:62.8近30%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及格的水平的 1950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的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

二、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

三、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想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

四、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恰当的讲些文学抽象概念。

五、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

1960年代——语文课要精讲多练。1980年代---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000年代----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

二、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主要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舍适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合理·····

1、课程结构:阅读与表达严重失衡。

学生花了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阅读上,这对学生发展很不利,这是先天不足。在外国,特别是日本:表达是语文课的重点。至少也是一比一的比例。中国教材存在很大隐患。

2、课程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教学内容是我们老师自己选择。例如《家乡的桥》教学内容的选择:

1.情感方面是一致的,有12个教案。

2.而其他方面的内容是五花八门,12个教案有12个其他内容。例如: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如何在行文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教学形态:无视学生认知水平的文本解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小学要教的是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但是目前是学生读得懂到细读文本。让学生深度感悟。我们在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的感悟。成人的感悟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而老师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的感悟,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教”的过度问题》:——周一贯《课改:摆脱“高耗抵销”····》 《望月》教学设计 江中月 月如散文 诗中月 月如诗歌 心中月 月如童话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理解性的阅读,而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给予的是创造性阅读。

周一贯:《课改,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

语文课该并没有在深刻反省、批判“语文教学由老师主宰讲解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严重不足”这一历史沉疴的基础上展开,而是着力吸纳国外的前卫的教育理念与某些母语教学经验,其结果自然是大做“加法”,在过度讲析的思想基础上,又加上了资源开发、人文挖掘、尝试解读、学科沟通、文本细读,教师似乎觉得要讲得更多了,以致出现了大多数语文示范课上,学生竟然可以只听不写的咄咄怪事。

小学语文教学 201104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主题:尊重(团队解读)

1.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2.对国家的尊重,走向对国家“尊重”的思考 3.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我尊重的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期待语文课的华丽转身》(吴忠豪)

一、从教课文到教(学)语文 更侧重于一些语言训练点 用这篇课文教一些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做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课文是以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的,无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的阅读教学。教语文是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四年级《太阳》课例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境中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2.如何写批注

3.带儿子给父亲写信。他不是在教课文。

教课文主要特征:1.以课文思想内容主要目标。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

教语文主要特征: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二、从“非本体”教学内容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分类:

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他承担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感、审美教育、多元文化。

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课文——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课文内容(非本体性):初读----精读------总结

而一些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知识穿插在其中,呈零散、无序、经验化。这导致老师在对课文讲解上的深度挖掘。教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方法:朗读----实践-----迁移。

例如:“有感情地朗读”先示范,让学生认知,再实践,再迁移。情感价值观、文化、审美穿插其中,这就足够。

例:五年段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将相和》教学目标和重点比较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只用双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给三个故事加标题,并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学会行为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能描述文中人物形象,并说出自己的喜爱。

3、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事例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姥姥的剪纸》

一、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修改: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猫像猫,······剪····去品读句子。

三、品读课文,体会祖孙情深。修改:运用品读方法,读祖孙情。从品词品句角度去读。

四、课外延伸,总结下课。修改: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话。

五、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围绕本体性内容展开教学 能清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基础性”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

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这些属于“发展性”教学内容。

“发展性”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教师必须学会舍弃,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内容太多,面面俱到,一课一得、一课两得即可!

三、从理解到运用

要把语文课从理解为重点转移到运用。要重视学生运用的能力。语文老师责任要缩短学生学习的过程。课文的最大价值在于语言的学习上。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变。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我们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可理解的消极语言,这只是理解性语言,更要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是运用性的语言。语文老师要注意,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句子来训练即表达和说话。即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背诵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

学习课文的语言,用课文语言去发展、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去提高学生的语言。

语言的输入(朗读、背诵):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语言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积累。

语言的输出(表达):绝大部分孩子语言输入之后,是不能直接表达的,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去练习语言的输出。这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课文语言的意识,善于运用吸收的语言。

语言发展了,语言智慧、语言策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靠学生在反复的练习的过程中去领悟。

以表达促进学生阅读,为用好课文的语言必须主动、积极地去理解词语。语言学习理论---同化理论

同化: 内化(理解和积累)外化(言语实践)---言语能力、言语策略 例:五年级《银杏树》画出描写梧桐树的词句,来写《梧桐树》

例:《香港,璀璨的明珠》

四、从学“内容”到学“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习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语文方法的研究:

例:事物和联想——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

1、认识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想?

2、阅读是能辨识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3、作文时能恰当的加上自己的联想。

传统的:找出来、划出来、读一读(考试用)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物与联想 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这些文字就失去了90%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实践: 读短文,划出联想的句子。想想如果去掉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有什么好处?

三、迁移写作:

修改短文《荷花》。修改后交流

选择教学内容是专业性很强,难度极高的工作 科学性——正确性、公认的

适切性-----切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年段学习目标 实效性---有用的、有效地、可迁移的 典型性---针对文章的主要特点 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

五、从教过到学会

“教过”不算高明,不是本事;“教会”才是最高境界,才是高明。.构建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型

颠覆一篇一篇教课文的现状

语文课型结构:方法指导课(一课时)、基于阅读的表达课(两课时)、基于生活的表达课(一课时)、读书指导课(一课时)、课文学习(自学课文——自学检测——自学指导)

教学流程第一学段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示目标

二、通读课文、圈画生字

三、识记一类、辨别应用、四、读通课文、复述课文

五、总结课文、创设疑问 教学流程第一学段第二课时:

一、明示目标、巩固字词 二、三会生字、辨别应用、三、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五、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教学流程第二、三学段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通读课文、圈画生字

三、识记一类、学会二类

四、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五、总结课文、创设疑问 教学流程第二、三学段第二课时:

一、明示目标、脉络重现

二、品读语句、积累语言

三、体会写法、仿说仿写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课文学习,应付考试。例:品词—关注词语的表达效果

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教学旨在培养一种意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也要让学生认识并初步学会最基本的体会词语的方法。教学目标:

1、学会四种体会词语的方法。A体会作者选用有文采的好词 B体会文章动词的准确运用 C体会生动形象的形容词的运用 D体会词语运用的变化

2、阅读时有主动关注课文中词语表达的效果的意识

3、阅读时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文章中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

4、通过比较,能简单说出文章中词语的表达的效果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交代背景、推进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抒发情感

六、从课内到课外:课外阅读课程化

抓好读书的指导、交流,课文上不完就不要上。

让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探索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时越来越少,就因为我们语文老师连自己教什么都不知道。

语文课程内容(阅读领域)——阅读方式、读懂理解课文、各类文体阅读、表达方法的学习与欣赏、阅读习惯

第二篇: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吴忠豪

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编者按: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语文界的热烈讨论。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吴忠豪教授在本文中,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我们曾经做过两次语文课教学效率的调查,一次是调查教师教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理解究竟有多少提高,结果三年级学生提高幅度是10%左右,五年级学生提高幅度仅1.5%。还有一次是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教课文”两种方式教学同一篇课文,测试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自学效果都略高于教师教学效果。这两次调查样本不大,但是至少可以说明教师“讲课文”的教学效率非常有限。为何语文教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讲课,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我对“讲课文”这种常态化的语文教学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关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见图一)

下面我们通过于永正老师上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于老师所借的是上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班主任提醒于老师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可教的。于老师笑着回应说“你以为我是教课文?”这堂课于老师是这样教的: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以前学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模仿着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划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桌交流,然后进行全班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经历了一次动笔写的练习。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可惜的是,一直以来像于老师那样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的。我们来看一个课例。下面的一位教师设计的《将相和》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引出人物

二、抓不和,寻找原因

三、看相如,智勇双全

四、学廉颇,深明大义

五、寻联系,评价人物

六、抓提升,课后延伸

很明显,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这些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理解即“非本体内容”展开教学过程的。(见图二)可以肯定,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想方设法地插入朗读、词语教学、人物描写方法等各种“本体性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沦为一种点缀,一种无足轻重的添加,这堂课教学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必须服从非本体内容教学的需要。可以肯定,学生学完这篇课文留下的痕迹就是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当然也认识了廉颇智勇双全、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及知错就改等优良品质。但是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在语文技能方面究竟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教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学一篇课文,如果教师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引来批评或指责,而教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究竟教了什么,学生会了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为何很多教师上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为何不少语文课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

二、语文课须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

当下语文课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语文课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如果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太阳有什么特点”,或者是“认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其教学效率必定会受到影响。我曾经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学员开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后来通过研讨,将教学目标改为“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认识课文中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检验一下,所设计的目标是否是瞄准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比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现在语文课上教师想教的发展性教学内容往往太多、太散,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教学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师“教过”,而是应该追求学生“教会”。其实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发展性”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三、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现在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利于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往往是零打碎敲的,教师教过了,学生也可能是理解了,但往往没有学会。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事物和联想”,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99%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延伸,迁移写作 1.修改短文,荷花 2.修改后交流。首先认识什么是事物描写,什么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学生学到的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陈述性知识;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联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读文章时要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事物和联想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认识——实践——迁移”的非常完整的学习方法教学流程。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刊于《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期)

第三篇:吴忠豪: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如何走出一条至易、至简的路?

吴忠豪教授

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

2016年3月19日福州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烦,邪道至玄、至晦

各位老师辛苦了。今天下午我坐在这个会场里,可以用两个词形容我的感受:一个是“感动”,一个是“震撼”。三天高密度、高强度的听课、听报告,倾盆大雨,各位脑力和体力付出都很大。但是今天下午直到现在,会场里居然还聚集着这么多老师。当下我们的社会很浮躁,很急功近利,可是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老师这么认真地在研究语文,这样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让人震撼。这更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座各位老师,应该为我们如此高尚精神境界,这么优良的素养鼓掌!向各位老师致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家都很关注“核心素养”这个主题词,教育部委托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牵头制定了一个《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文件,高中课程标准在修订的时候,也引进了这个概念,提出了语文课程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中小学一线教师中很热,然而在理论界并不很热。这个研究刚刚开始,还有争论。对核心素养的问题我研究不深,很难讲透彻,所以这方面我不多展开。今天我主要围绕“实践”这个主题词,对建构实践型的语文课程教学发表自己粗浅的观点。

这三天时间听了那么多的课,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突破,一个是突破了“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的“魔障”。“魔障”这个词是崔峦老师2010年在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提出的,语文课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事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六年过去了,这道魔障逐渐地被逾越、被突破。二是以“板块式”课堂教学结构取代了逐段分析讲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两个突破在本次会议名师上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的名师没有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无论是四位说课的老师,还是上课的名师,都很明确这堂课教什么,瞄准的都是本体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名师都没有采用逐段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板块式教学或是共同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些名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方面走在了语文教学的前列。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是崔峦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口号,怎么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创造性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语文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必须准确地把握住。现在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设计大量的还是在分析课文思想内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语文本体教学内容的研究》,发表在《语文建设》上,《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这两个杂志也发表过我写的《围绕本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我想在座很多老师都看过这几篇文章。我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不是语文课一科独担的教学内容,因此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来分析讲解,来组织课堂教学,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科学课,就会异化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应该突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三天来我们这些名师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薛法根老师上的《谈礼貌》,教学重点不是在分析讨论这篇议论文的思想内容,而是在教学生叙事说理这样一个写作方法,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林莘老师上的《武松打虎》这堂课,采用的是共同体学习的方式,这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佐藤学是教育家,他从教学论的角度推出了这样一种很有效果、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从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角度看,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就是用共同体这种方法学什么。林莘老师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明确的,具体指向“怎么写批注”,让学生通过共同体这么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起学习怎么读课文,怎么写批注,目标非常明确。他不是教《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而是用这篇课文来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有很多老师听课后来找我,问我“像这样高水平的课,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无论什么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对课不对人,对名师上的这些课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武松打虎》这样的课怎么上得更好?现场观课老师统计这堂课有五次研讨,学生经历了五次共同体学习,这五次合作学习怎么有效地层层推进,推进的线索似乎不是很明显,尽管就是提出的学习任务不同,但讨论的似乎都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这堂课学生是写批注了,但是开始写的批注和最后写的批注可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不一定有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有真实的学习行为发生。这堂课的组织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应该围绕“怎么写批注”来组织推进各个教学环节。比如先让学生讨论描写武松打虎的这段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批注,先自己找一找,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看哪些学生找的地方最值得写批注。接下来再第二次研讨,再读读文章,让每个学生练习写批注,先自己批注,然后共同体讨论批注怎么写好,他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写的,围绕这一点展开研究,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参与指导,这样的研究交流学生就能有提高,有真实的学习行为发生,这是第二环节。因为学生写过批注了,他有过实践了,再通过交流他就有会有很多收获体会,这时候老师再组织第三次共同体学习,接下去我们再读一段,这几段文章你怎么写批注,要写出比刚才更有水平的批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交流研究批注怎么写好。如果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展开教学,就能够呈现出一个层层推进的教学组织过程,学生在这堂课就会学到怎么写好批注,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听课时祖庆老师在插了一句话,他说吴老师还可以做这样一项工作,让林老师自己也写几条批注,或者把金圣叹的批注也拿出来让学生读一读,看经典的批注是怎么写的,让学生欣赏一下,这样指导或许更有效。

语文课上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品读文章,练习写批注。可是对“品读课文”这项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究竟有何价值,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往往不怎么清楚,也不一定去深入思考。因此品读课文往往局限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认识这些方面。学生品读后交流的大多是课文思想内容或人物性格情感方面的感悟体会,比如说“武松喝酒到底有没有醉,对他打虎有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还有“武松到底怕不怕老虎?哪里看出武松也怕老虎的?”都是纠缠在内容方面的品读体会,当然这样的品读体会也需要。但是作为语文课程的阅读训练而言,语文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品读这篇文章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的表达我是没有想到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精彩,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等等。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品味、高质量的品读,因此品读课文更应该指向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这样去引导,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质量,才会收获更多的语文营养。从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去品读课文,这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从三年级开始引导,一直到五、六年级,通过三至四年的坚持,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神圣职责,也是品词品句、品读课文的价值所在。

第二我想谈谈语文课的“实践性”。“实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反复强调了三次,“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则。”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人文性、工具性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但从教学这个方面看,从学生学习语文这方面看,我们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语文的“实践性”,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老师要“精讲多练”,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其实目标就是一个,就是语文课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是这么多年来,语文课一直没有走出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的误区,包括这三天的语文课堂里,也存在老师讲得多,老师过度发挥这样的课。多年的惯性积重难返,要扭转这个局面确实很难。但是忽略语文实践性这种状况必须扭转,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将永远低效,语文改革永远找不到出路。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说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个课时,本国语言不过关”,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太少了。我们的语文课效率不高,问题就出在老师讲得太多了,这不适合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所以现在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对这个重要的课程特点,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包括当下不少从事课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真正能够深刻认识领会的其实并不很多。所以针对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强调学生的实践性怎么都不过分。因为孩子学阅读学写作,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不是听老师讲的。

叶老说过,“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绝不能无视母语学习这样子规律性,否则就碰壁,语文课本当中某些学科知识之所以不管用,就因为这些知识并不反映母语学习的实践需要”。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是技能,和打乒乓,学游泳没本质上的区别。怎么学习游泳呀?你在课堂里教学生怎么换气,手怎么划,脚怎么蹬,讲得再多管什么用啊!你得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啊,到水里面才能学会游泳。崔峦老师提出语文课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这句话固然不错,但要补充一句,“以策略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而且我以为“实践”比“策略”更重要。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今天在临走之前特意坐到我身边,听取我对她上的这堂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很抱歉她的课我只听了个开头。我说我只能对台湾老师在大陆上的几堂课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我听过台湾赵镜中老师上的《太阳》,他教的是说明文怎么读,还听过台湾老师在南京上的一堂课,他教的是“预测”这样一个阅读策略。这次李玉贵老师上的这堂课重点也是教阅读的方法。我的总体印象是台湾语文课着重在教阅读的方法策略。我说指导阅读的方法策略这个思路没错,但是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实践可能更加重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阅读方法策略,两者相比我认为实践更加重要。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实践经验积累以后再去教他策略,这时学生更能够接受。如果学生阅读经验很少,老师教的阅读策略即使很有用,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需要的是增加阅读实践经验。就像面对一个不会投篮的人,投十个难得中一个,你去指导他投篮的方法策略,怎么提高投篮命中率,手什么姿势,脚什么姿势,怎么调整呼吸,就能投10个中8个,甚至达到90%或以上。你跟不会投篮的人去讲这些道理是没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练习投篮,自己去实践。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处于一种原始阅读经验的积累阶段,阅读实践越丰富,经验堆积得越多,那么阅读方法规律就像才越有效。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误以为方法规律指导是第一位的,要先理解再实践。其实这是错的,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阅读不熟练到熟练,从阅读儿童读物到阅读成人读物,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当他阅读时碰到障碍,遇到瓶颈时你适当地去指导些规律,教他一些方法,这样的指导会更加有效,而且时间很节约。对儿童来说,阅读实践比规律指导更重要,当然我不否定规律指导。

心理语言学提出了语言学习的两类方法,第一类就是用听说的方法,强调语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语言;第二类是以认知教学法为中心,认知心理学派强调的是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学习语言知识也要先能理解,再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认知教学法指导语言学习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理解,以老师讲为主,占四分之一教学时间;第二阶段通过运用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占百分之五十教学时间;第三阶段是综合运用,占四分之一教学时间。大家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认知教学法虽然强调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认为不理解就不会运用,但还是把主要教学时间放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理解只占四分之一,实践运用占整个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现代语文教学把大量时间放在方法策略的理解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学效率不高就在所难免。

我们来讨论张祖庆老师《语言的魔力》这堂课。这堂课应该说上出了很高的水平,他最后设计的写老板讨债的一段话非常好。前面反复朗读体会老板喋喋不休说的一大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怎么描写人物的语言,怎么写出老板语言的喋喋不休,通过比较分析后人反复朗读,再现老板当时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怎么描写人物语言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最后再要求学生说出老板讨债时的一段话。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有两大难点,第一个是老板讨债时会说什么,要想出讨债的理由,这个很难,所以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第二个难点是这些理由怎么说清楚,要说的振振有词,要把理由说充分。因为时间不够了,这堂课对这个难点没有充分展开指导。这个课例我们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重点取舍,这堂课重点指导“说什么”,我认为重点选择不当,应该重点指导学生怎么把理由说充分上,这才是训练表达运用。其实要想出讨债的理由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有关,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要说出讨债的理由难度很高,所以可以由教师直接给他,或者让同学凑一下,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放在把理由说清楚,有说服力,这是表达。小学阶段最容易接受的是什么,是语言表达,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表达能力和习惯培养是这阶段学生的优势。讨论第二个问题是这段话是说出来还是写出来。因为时间不够了,张老师把原来设计的书面表达改成口头表达。其实口头表达只有个别学生在练习表达,很难落实到每个同学。这里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静思考,把表达的理由写出来,看谁的理由能够写得充分。然后再来交流这个理由你是这样写的,他是这样写的,哪个写得充分,还有什么更充分的写法。讨论交流后再做修改,你这个理由怎么写得更好,或者换一个理由再写一段话。学生第一次写的是原有水平,通过交流和老师指导再写出来的是这节课得到的进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现在语文课上教师把大量时间放在方法的理解上,其实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

所以今天和法根老师聊他的教案,我说你前面部分千万要再压缩,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表达实践和点评上,所以他这堂课学生表达实践和讲评修改时间占了整堂课的一半以上。其实对孩子来说,他实践运用以后,你再去点评一些方法规律更加有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深入、具体地理解老师所教的方法。先实践,再交流点评,然后修改,这样学生提高就快了。

第三,我想谈的是“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难点。我们的中国语文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有一个结构上的失衡,我们将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用于阅读,用于表达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其实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难点在表达,重点也是表达。所以国外母语课程在教学时间分配上都是朝表达倾斜,母语课阅读和表达时间是阅读、表达各一半,日本国语课60%时间是用于表达,包括阅读课文里都有表达练习。李玉贵老师跟我说,台湾的语文课有课外阅读这条线作为支持,非常强调读书实践,台湾阅读课里的方法策略指导是由大量的阅读实践作为支持的。

我们的语文课将大量时间放在阅读上,这样的课程设计难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练习表达,挤出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训练上。这一次名师上的阅读课里,非常突出学生的表达训练,法根的课,上海谢江峰上的《尊严》,蒋军晶的《绘本阅读》,祖庆的《语言的魔力》,都安排了学生表达训练,我觉得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值得提倡。

蒋军晶上的《绘本阅读》是读写结合课。先让学生观看投影,了解绘本内容;再看投影写一幅画面,画面上画着一条路、一只狗,研究这幅画怎么写,读读蒋老师班级的同学怎么写这幅画;然后出示五幅图,让学生选出其中的一幅写话;最后逐幅点评学生写的五幅画。这堂课展现出名师的教学风采。听课老师都非常佩服。我觉得这堂课确实不错,但是有没有提高的空间?有。

我事后与蒋军晶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半段看投影了解绘本内容,讨论画面内容可以写什么,花了将近一半教学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以上;后半段学生真正练习写的时间是半小时,包括交流点评。我说你前面部分还可以压缩。绘本内容很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出示的这幅画可以写什么,写动作、神态、样子等都是老生常谈,意义不大,无须多讨论,这样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后面的写话上。第二个问题是这堂课教师对学生写的五幅图分别作了评讲,评讲时间超过学生写话时间,教师评讲深入到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到位,在评讲形式上也采用了非常新颖的方法,所以听课老师都被你的评讲方法迷惑了。其实这个环节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交流写话都是原有写作水平,是已有发展区,这个班学生写作水平很高,但这不是你老师的功劳,而是他们原来老师教的好,所以写得这么好。你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如何学生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这才是你的本事,你的作用。这怎么体现呢?我说你点评交流五幅图太多了,交流一幅、两幅图足够了。就一组或两组学生交流,交流完了你要做一件事,就是点评交流的文章中哪句话震到你了,哪句话让你心服口服了,让学生来评他这句话为什么写得好。通过潜心的比较,去深入认识表达好的学生比我好在哪里。接下去再应该有一个后续练习,跳出剩下的三幅画再写一幅,你要写出比他好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了,如果再交流的时候学生能够写出比第一次更精彩的句子,那是你的本事啦,因为学生有进步、有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要挤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老师要做学生语言发展的促进者。

第四,我想谈的是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语文语文教师共同的愿望,这几年大家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怎么评价一堂课的效率,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评价一堂课效率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比老师教什么更重要。教师教得再多,学生如果没有学会,那就是白搭。如何增强教师的效率意识,就是看投入和产出,就像买东西一样看性价比。语文教学效率也是看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投入时间越少,产出越大就越是有效。评价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进步,学生行为的变化,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学生行为变化的最大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从这样两个方面去思考;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也要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评价。

我们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阅读指导课《100条裙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理解是“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课外读这本书”。这样一个目标老师应该用多长教学时间可以完成,如果你用一节课40分钟,他用20分钟完成,我仅用10分钟就能完成,哪一个最有效,当然是用10分钟的。如果我用最少的时间让百分之九十甚至九十五的学生能够去读这本书,那么我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教师用真正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逐段去预测这本书的内容,最后提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从现场效果看学生读书兴趣确实被激发起来,但是用一节课时间有些得不偿失,甚至有点奢侈。

一位教师听了我对这堂课的意见后问我:如果按你说的上十分钟,那么这堂课其他时间干嘛?我说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啊,不能因为公开课就把十分钟的内容硬拖长到四十分钟吧!如果要上四十分钟的话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推荐不是一本书,而是推荐二、三本书,十分钟、十五分钟够了;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一下哪本书你最感兴趣?为什么会感兴趣,是这本书情节内容好,还是老师推荐得好?然后再以学习共同体方式相互推荐好书,再由共同体推荐一个同学全班交流,推荐完了评点一下那个同学推荐的书你最感兴趣,哪个同学推荐得最好,大家点评一下。这样的课既是推荐图书,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又是口语交际练习,事半功倍,一箭双雕。我认为像这样的图书推荐课每个学期至少应该上两节,开学初一节,推荐五到十本书;下半学期再上一节。这样学生就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了,这样的课效率一定很高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一是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质”;一个是选择多少教学内容,这是“量”的问题。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不在老师教了多少内容,而在学生学会什么。祖庆老师这堂课教了两个内容:一是小说的阅读方法,怎么读小说,要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情节;二是让学生体会马克吐温的语言表达特点,然后写一段话。这堂课老师上得很累,结果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没有时间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想教的内容多了些,容量太大了。其实后面写话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写话才能真正体会如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喋喋不休的特点。可是这个环节没有时间具体落实了。所以我建议二选一,教师要敢于舍弃。舍去哪一个,我认为将如何阅读小说舍去,就抓好一个喋喋不休,让学生写一段话,然后再交流评点,再修改。这样学生这堂课的收获应该说是大大的了。这个教学内容的难度其实已经足够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了。如果选择小说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指导完如何阅读小说以后,再让学生回顾总结小说怎么阅读,接下去老师们做什么,让学生实践啊,再让学生读一两篇小说,尝试运用小说的阅读方法。小学阶段这样一个内容最多教一次,教两次不得了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不能满足于教过,应该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老师教过了学生不一定会,学生练过,实践了以后才能真正学会。刚才法根老师课上有一个统计,第一次写一段话学生说理时能够自觉“引用”的只有四个,也就是说老师“教过”了,学生理解了,但只有四个学生会用;老师点评以后第二次写话,学生说理所会引用的有二十个学生,一下子增加了5倍。如果再有第三次写话,那么学会“引用”的学生还会更多。这充分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课堂里一定要安排学生实践。理清了质和量的关系,我们就知道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去追求教学内容的量,而是应该追求的是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求多,其实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落实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课文读熟,生字、词语都能理解,都能积累,于永正老师程其为保底工程,一定要扎实。完成这些基本教学内容任务已经不轻了,然后再要添加其它教学内容一定要控制好“量”千万不能多。语文课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随课文教知识或方法,老师要把备课钻研教材是自以为重要的内容都教给学生了,一个不舍得落下。这样教学语文知识也好,读写方法也好,都呈碎片化状态,零打碎敲的知识教学或方法指导是无效的,因为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体系中才有价值。老师教过不等于学生学会,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老师只管教,不考虑学生到底怎么才能学会。

以前我们一直说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这是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先是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然后从思想内容再回理解语言文字怎么表达的。这样一个来回走两步,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我认为语文课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这一步。理解了以后一定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去实践,理解得再多,不会用,就无效,甚至无用;实践以后才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方法,学会策略。所以我提倡学习语言文字要三步走。

最后要强调的是语言积累,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写过一篇文章《再论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专门谈了这个观点。其实无论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以大量语言积累为基础。没有语言积累,学习再多的方法也白搭,所以积累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积累语言第一是积累生字,这一条老师们都很重视,还有积累词语,有些老师重视,也有些老师不够重视,比较忽视的积累句子,其实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但取决于积累的词汇量,还取决于积累的句型,句型越多表达就越丰富,写文章也越有文采,这是成正比的。小学生积累语言练的是童子功,终生受用。昨天我去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带来两个编辑,跟我说这两位编辑语感很好,文字水平很高。语感怎么形成?语感什么时候形成?语言说到底是种习惯啊!语言习惯的形成,语感的培养,这都是要练童子功的。小时候如果语言习惯不好,规范的语言习惯没有形成,那么他的语病可能一辈子都非常难改正。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有关领导写了一封贺信,不到一百字居然有三个病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一定不是秘书写的,否则早就炒鱿鱼了。一定是他本人写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位领导是大学语文没学好,中学语文没学好,还是小学语文没学好?大家都认为是小学语文没有学好。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干嘛,我们在教什么?小学语文课重视的是语文知识和方法规律的教学。其实语文知识、方法规律可以晚点学,学生在中学、大学里学习很容易,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把语言习惯培养好,规范语言习惯的形成,语感培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啊!所以我说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首要任务。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语言运用。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强调积累和运用,一直到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最后引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烦,邪道至玄、至晦。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应该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如果我们的改革越改越复杂,那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以上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些观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听吴忠豪教授的《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有感

听吴忠豪教授的《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有感

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我不禁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近些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总是希望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能学以致用。今天终于从吴教授的讲座里得到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的支撑。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都是围绕课文设计教学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要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上;而课堂教学时间也主要用在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文章重难点上,大家都只是在教课文,不是在用课文教语文。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只是加深了对课本的解读,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却没有在学习方法上受益,语文能力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比如,同样是教《太阳》一课,大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带着学生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而一位台湾老师,却在设计上突出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课文的表达方式。

吴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课文内容中学习学习方法,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语言,关注儿童语文发展。其关键就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比如,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要先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怎样将自己在静心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道理写出来,老师可以用展台展示自己做的批注,使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去学习领悟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吴教授还认为,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每一项知识能力,都需要我们老师尽心地培养。比如,如何运用语言、动作把内容写具体,不能只是教方法,而是要细化,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实践。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能力都要培养,只要做到一课一得就好了。比如,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组织开展时事播报、世界之窗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能力。

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指导课安排进课程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营造读书氛围创造了条件,但仍有占用阅读指导课、敷洐了事的现象,目前的教育现状,教师们都还在拿着一本课本在教课文,孩子们只在接受、吸收着知识,虽然老师兢兢业业、喋喋不休,可学生却收获甚微。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学会方法,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要转变观念,用课文来教语文。

第五篇:88吴忠琼讲话

“国家火炬计划辽宁(万家)数字技术特色产业

基地”“绥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揭牌仪式讲话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 吴忠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火炬计划辽宁(万家)数字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绥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仪式。在此,我谨代表辽宁省科技厅,向绥中滨海经济区表示衷心地祝贺!绥中滨海经济区作为辽宁的“西大门”,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和我省实现全面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十二五”时期辽宁省将继续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辽、人才强省等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走向科技引领创新的新路子,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绥中县委、县政府要以经济区升级为契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着力提升绥中滨海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一要在发展理念上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园区建设经验,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经济区发展规划。二要在创新机制上提升,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三要在发展

1方式上提升,把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绿色增长。四要在综合效益上提升,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才会增强经济区的竞争力。高新区的成功揭牌,标志着绥中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增强绥中滨海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能力,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绥中滨海经济区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把关,努力引进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到经济区投资兴业。省科技厅会全力支持绥中滨海经济区的发展,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把绥中滨海经济区建成高端产业聚集、科技创新活跃、体制机制高效、综合环境优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吴忠豪讲座[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忠豪讲座[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吴忠谈“九一三”事件(范文)

    整理者说明: 1986年夏,已经退休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将军与陶然女士多次长谈。陶然,原名朱东北,是辽沈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著名将领朱瑞同志的次女。因吴忠系朱瑞同志老部下,所......

    吴忠餐饮市场之我见

    吴忠餐饮市场之我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顾客对餐饮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企业为生存需要提供让顾客更满意的产品,顾客从装修档次、特色、产品等基础要求发展到对企业文化、企业......

    吴忠喜的考察材料

    吴忠喜同志的考察材料吴忠喜,男,1964年9月出生,汉族,湖北新洲人,大专文化。1982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任原市政府第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秘书科科员,2002年......

    2012年吴忠开门红主持词

    2012年开门红业务启动大会会议流程及主持词 一、纪律宣导 在启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友情提示:请您将手机关闭或调整到震动档,桌面物品清理,为了严肃会场纪律,请不要随意走动和中途......

    从_教过_到_学会_再谈语文课的教学流程设计_吴忠豪_图文_(精)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8 □ 吴忠豪 笔者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1~2 期上推荐了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

    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五篇

    建构实践型的语文课程教学 ——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 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 (2016年3月19日福州)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

    吴忠穆斯林产业发展概况

    宁夏吴忠市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概况 宁夏吴忠市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概况 宁夏吴忠市商务和经济合作局 宁夏吴忠市清真产业发展办公室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吴忠春)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吴忠春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必须在 “深入”、“学习”、“实践”三个方面狠下功夫。9月20日,鲁村村党总支召开了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