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时间:2019-05-13 00: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第一篇: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教学难点: 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 及战士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二、评讲: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出征的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出征行军的情况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 2.分诗文加以分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2.这部分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预祝出征告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1.阐述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1.艺术技巧: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种好奇的诗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特的诗歌样式。这样,诗句的内韵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犹如音乐中的“三连音”,愈见急促和奇峭,使得作品通体散发出激越、酣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

四、布置作业:

1、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2.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五、板书设计:

夸张

反衬: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细节描写。

第二篇:《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淮阳县实验高中

孙志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悟岑参边塞诗“意奇语奇”的特点。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感知将士形象,体会爱国精神。

4.学法目标:掌握“首字词背诵法”和“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首字词背诵法”和“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2.分析诗人塑造的将士形象,体会爱国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盛唐时期,有两类诗比较繁盛。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上节课我们随着诗人漫游山川领略秀丽的山水风光,感受了诗人们高逸冲淡的情趣,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到唐代的边塞去体验边塞生活,观赏边塞风光,感受那里的喜怒哀乐,那我们就和岑参一起到走马川看看。(教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二、诵读品味

1、读法指导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

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要注意音调的高低抑扬。

2、背法指导

熟读基础上,写下每句诗的首字词,然后看着

这些字词反复试背,直至熟练背诵。

三、鉴赏诗作

(一)、教师介绍“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

1、看题目

题目给了哪些信息。

2、看作者

处于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经历,便于知人

论世准确把握诗作表现的思想感情。

3、看意象

怎样的景,怎样的人和事。

4、看注释

整体理解,突破疑难点。

5、看关系(景和情的关系)

结构上是先景后情还是先

情后景,作用上是正衬还是反衬。

6、寻诗眼

诗作中找到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7、探手法

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语

言和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二)师生共赏

教师设问

1、诗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如何断句,“行”

字和“送”字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同学们你又有何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行/奉送/出师西征

“行”是诗体,“送”

可看出是送别诗

“走马川”地点 “奉”人物关系 “出师西征”内容或事件。

教师设问

2、岑参何许人也,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岑参(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同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2、天宝十三载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这

期间,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播仙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内),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教师设问

3、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走马川 雪海边平沙 轮台 风夜 碎

匈奴 黄草

战马

金山

烟尘

大将

金甲

行军 戈

砚水凝

虏骑

短兵

车师

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边塞

诗,边塞的景和事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教师设问

4、教材中的哪些注释对理解是帮助最大,为什么? 学生看完注释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设问

5、结构上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描绘了怎样的景?作用上是正衬还是反衬?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先景

寓情于景

反衬

板书:场景——苍凉险恶

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

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展示“米斗”的图片),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三言两语 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教师设问

6、诗中哪些字词句能明显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

献捷

诗人已料想封大夫此次出征定当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教师设问

7、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这支军队起到怎样的作用?

对虏骑描写对唐朝将士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塑造唐将士?您还有哪些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景之恶劣,虏骑胆慑,反衬唐之将士威武

雄壮,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昂扬的战斗精神。

2、细节描写

将军夜不脱甲,半夜行军,尽

显将军威风凛凛,士兵纪律严明,不畏艰险,威武雄壮。

四、课堂小结

诵读,感受诗之音韵美;“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是鉴赏诗歌的普适方法,我们可以感知诗歌内容,细品赏析形象、技巧之美,质疑探究获得个中滋味。

五、课外拓展

选读岑参其他边塞诗,细读深究,感悟岑参边塞诗“意奇语奇”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

用“首字词背诵法”,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板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场景——苍凉险恶

(景)

反衬

军队——英勇顽强

(情)

第三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①西见烟尘飞,汉家②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③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

你没有看到吗?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就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牛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廷大将军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想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宛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发,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结。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战,料想他们一定会望风而逃,不敢短兵相接,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候报捷的消息。

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这首诗不仅奇而且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的壮美之感。诗句起首就以飞来之笔精彩描绘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神奇壮阔的绝域风光,暗示出征路途的艰险。接下来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烟尘飞”三字,既表达了匈奴军旅的气氛,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中主人翁——唐军将士出现了。这里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写出了将军身担重任,以身作则。由“戈相拔”可以想见夜晚的一片漆黑,军队疾行中军容整肃严明。“马毛带汗”两句抓住了马身上汗水变化极力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全篇句奇气豪,风发泉涌,写得真实动人,行文中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第四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1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诗简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翻译/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鉴赏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2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⑵角:军中的号角。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⑻平明:一作“小胡”。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⑽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⑾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⑿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⒁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⒂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此诗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第五篇: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篇1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轮台:地名,唐贞观中置县,治所在今新疆轮台县。

(2)封大夫:封常清,唐大将,蒲州人。时受命为御史大夫、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封奏调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3)角:军中乐器,即画角。

(4)旄头:指旄头星,即昴星。古人认为昴星象征胡人,昴星落下,即象征胡人必败。

(5)渠黎:地名,汉时西域国名。

(6)单于:匈奴君主称号,此指播仙首领。

(7)金山:即阿尔泰山,此处乃泛指西北边塞之山。

(8)戍楼:驻防的城楼。

(9)汉军:指唐国。唐诗中多以汉代唐。

(10)上将:指封常清。

(11)旄: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节为凭信,为皇帝所赐。旌节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

(12)阴山: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泛指边城。

(13)虏塞:敌方要塞。

(14)兵气:战争气氛。

(15)屯:聚集。

(16)剑河、沙口:地名,不详。

(17)亚相:秦汉官制御史大夫仅次于相。故后世称亚相。此指封常清。

(18)勤王:为王事而操劳。

(19)静边尘:使边境安定下来。

(20)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意思是说封常清的战功将要超过古人。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译文:

轮台的城头,夜晚吹响了画角。轮台的城北,看见旄头星坠落。紧急军书昨夜送过渠黎,书报单于已到达金山以西。登上戍楼向西远望,烟尘一片昏暗,唐军已驻守在轮台以北。将军持旄率军西征,黎明时大军在军乐中前进。战鼓四起如雪海中涌起波涛,三军大呼阴山也被震动。敌军气焰嚣张直冲云霄,战场上的死者的白骨缠结在草跟。剑河风力急增雪片宽阔,沙口的石头结冰,马蹄踏上就会滑落。为王室操劳,亚相不辞辛苦,立誓报答君恩安静边庭。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谁不知晓,看今人的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振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衬托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渲染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都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战争之艰苦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以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就“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这一首诗写的是白天出征,诗中写景状物都紧紧扣题,并寓含歌颂揄扬之意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此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当然了,岑参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豪迈、雄壮是为了安边报国,决不是某种无情和冷血。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篇2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作品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篇3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2】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3】角:军中乐器,吹奏以报时,类似今日的军号。

【4】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载胡人兴衰。

【5】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6】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7】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8】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

【9】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一说指阿尔泰山。

【10】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11】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

【12】旄:节旄,军权之象征。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节旄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为君王所赐。节旄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

【13】平明:一作“小胡”。

【14】伐鼓:一作“戍鼓”。

【15】雪海:西域湖泊名,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16】三军:泛指全军。

【17】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18】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

【19】兵气:战斗的气氛。

【20】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一说即今俄罗斯境内的叶尼赛河上游。

【21】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或指剑河河口。

【22】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

【23】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24】静边尘:犹言平定边患。

【25】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作品赏析:

这一首诗写的是白天出征,诗中写景状物都紧紧扣题,并寓含歌颂揄扬之意。??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全诗可分为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像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并无二致。

下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赏析(共五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赏析原文: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五篇范文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3篇)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1《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写边地战争的诗。作者......

    出师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及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 2、领悟“十思”......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原文翻译及赏析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岑参〔唐代〕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

    非洲出师课教案

    非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轮廓特征。 2、运用非洲地形图,归纳出非洲的地形特征,及特有地形区的分布。 3、通过对气候分布......

    "一路川行"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一路川行"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姬婷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结束,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次活动我去的是很有收获的。加入"一路川行"实践小分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起初我和这里面......

    塔川行的心情日记[五篇范文]

    说起塔川,那地方我去过,无数次地去过,且没有哪一次不叫我心旷神怡,没有哪一次不叫我陶然若醉。今晨拂晓,在一位朋友的相伴之下,我又去了,我又醉了,且醉得比哪一次都要深沉。五点,我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走马镇民间故事》教案

    有趣的走马镇民间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的介绍,加强对走马古镇民间故事的历史文化了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走马镇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