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信息技术的开篇,也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学好本课尤为重要。这堂课能否上好,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极为关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必须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本课中相对文字表述较多,可适当地增加课件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性的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的信息,并能识别有害信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技术的大致发展过程,了解信息的重要处理工具——计算机; 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以及自主探索能力与相互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课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信息形式,信息的概念,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的模糊概念; 信息污染,信息道德,虚假信息。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形成信息的概念; 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信息的概念,信息道德。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竞争心渐强,却缺乏协作能力; 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新鲜感、好奇感较强;
学生抽象思维较弱,更倾向于感性认识的获得而取得理解。学习方式
确定目标,设计任务;教师讲解为主,并加强互动;
通过bbs讨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用课时
1课时
学习环境
网络教室,声音视频图片等素材以及ppt课件。学习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提问:有人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指导学生回答,情感激励; 介绍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我们自身贴切的利益,以调起学生兴趣; 由学生举一反三,结合现实生活举出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配以电子讲稿,讲解课堂内容。
讲解信息概念以及重要意义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多列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也可以实施活动一。
三、授课完毕,带领学生进入bbs论坛。
四、宣布规则,表现优异者可以获得机房免费上网的机会;宣布分组。
三个bbs论题,学生自由讨论,综合学生分组内讨论答案与活跃程度以及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等诸多
因素,给出评价,得出最佳组,情感激励落败组。(竞争中,落败组会加强对下次课的预习与准备)
bbs中教师组织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中的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实际用到了那些现代信息工具,如电话、网络等。
2.信息道德论题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虚假信息危害时,引导学生发现虚假信息时,该怎么办?
3.教师全程组织,控制讨论问题的方向。
六、学生进入调查反馈板块,填写内容。
七、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布置课外作业。活动一
学生就身边的发生的事情,列出获得的信息,以及此信息对自己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譬如,早上起床,看手表,发现要迟到了,没吃早餐,急忙赶来上课。评价方案
教师评价配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课堂表现与作业表现、论坛讨论表现相结合。
其他教学设计搜集:
生活中的信息
作者:滕伟明 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点击数: 160 更新时间:2005-9-19 2005-9-1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信息的含义及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知道信息可以用文字、图像、数字、符号等来表示。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
1.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2.信息的表示方法。3.与信息有关的词语的学习。
4.每个拼音字母在键盘上的相应位置。5.正确输入拼音字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信息的含义的认识与理解;信息的各种形态及其本质含义。
五、教学建议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足球比赛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含义,不能把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告诉给小学生,要让学生通过书上的图片,通过身边的内容,通过看、听、说等方法,自己去体会。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懂得信息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数字等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和看图说话的练习,来教学生有关信息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
2.知道每个拼音字母在键盘上的相应位置,通过输入拼音字母的练习,让学生在复习拼音字母的同时,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输入每个拼音字母。
六、相关资料
千百年来,人们就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古代人类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等古老的通信方式。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单一的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 信、数据共享。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二篇:《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1
《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线条是造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生活中由于运动方向、材料、排列方式等因素会使线条产生许多变化,因此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是画家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线条,体会直线与曲线带给人们的动的感觉,欣赏画家用不同形式表现的线条,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乐趣.教材中展示了3幅作品.《春醒》是晁楣在1979年以早春时分农场职工清晨工作的场景为内容创作的版画作品.画面中大片的黑土地和小片的天空,把天地的雄浑博大用非常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了出来.横幅的画面打造了宽阔的空间,表现出北大荒的广阔以及黑土地的辽阔、浑厚.这种宽广大气的构图形式,在晁楣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
《秋水回波》是南宋杰出画家马远所画《水图》十二段中的一段.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作者对水流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巧令人惊叹.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了水波的跳动;无规则排列的浪峰,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习习微风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天水牧歌》由画家林平创作,是一幅水墨画作品.该画以山水、天空、树木、马匹为主要景物,它们在水中的倒影,经过水波的荡漾,仿佛跃动的音符.作品表现了天地之间万物的和谐统一,笔法细腻灵动,既不传统也不现代,既不写实也不写意,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又一创新.
二、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可采用以下思路:对比直线和曲线一寻找生活中的线条—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体验创作—展示评价.教师可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线条图片进行对比,如笔直的公路与蜿蜒的盘山路、平静的湖面与波涛汹涌的海面等.再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各种线条,如折线、回旋线、波浪线……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学生创作前,可引导其欣赏画家笔下的线条的表现方式,以及同龄人创作的表现线条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后拓展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可塑性材料进行立体作品的创作.
三、教学建议 【教案一】
(一)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不同. 图一:笔直的公路(课本中《生活中的直线》)
图二:弯曲的盘山公路(课本中《生活中的曲线》)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张图的不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笔直的公路像直线,给人静止的感觉;蜿蜒的盘山路像曲线,给人运动的感觉.
(二)发展阶段 1.游戏:画线条.
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说出线条的名字,另一个同学在纸上画出来. 2.总结: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哪些?
实线、虚线,直线、曲线,交叉线、螺旋线、折线、回字线、波浪线…… 3.找一找生活中平直或弯曲的线条,说一说它们带给你的感受. 4.出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画家怎样在作品中运用线条. 《春醒》 《秋水回波》 《天水牧歌》
(三)作业阶段
尝试运用平直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或动的感觉.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简述创作心得和感受.
(五)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注意环境卫生. 【教案二】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斑马》和《斑马线》,让学生找出两幅图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出示另一组图片,分别是《平静的湖面》和《波涛汹涌的海面》,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3.引导学生用两种线条表现出平静的湖面与波涛汹涌的海面,体会线条的动与静.
(二)发展阶段
1.让学生在动物、植物、建筑、生活现象、常用的物品中找一找不同的线条. 2.教师总结:线条无处不在.不同的线条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3.欣赏美术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春醒》 《秋水回波》 《天水牧歌》
4.欣赏学生创作的各种表现线条的作品.
(三)作业阶段
尝试运用平直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或动的感觉.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五)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注意保持教室的整洁.
第三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_1(共)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erP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后利用rd或者PerP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5.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教学设计
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教学设计
学校: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 教师:杨马荣
内容简介
圆周运动是最常见的曲线运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材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火车转弯、拱形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运动等日常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节课所展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圆周运动的基本研究思想,即“受力分析,供需平衡”,探究过程真正使学生体会了物理学之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知识; 2.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圆周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使用,渗透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分析能力;
3.通过对汽车过桥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应用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运用生活中的几个事例,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动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观念.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生活中与圆周运动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入手,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1.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n=v=rω2=r(2)2.rT22.向心力的公式:Fn=m an= mv=m rω2=mr(2)2.2RT从“供”“需”两方面研究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达到“供需”平衡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导学案预习反馈: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视频展示,创设情境
播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视频,体验其中的乐趣。图片
【设计意图】1.创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
2.埋下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伏笔。
二、身临其境,积极探索 【环节一】探究火车转弯问题
1、铁路的弯道
课件展示观察铁轨和火车车轮的形状.讨论与探究
火车转弯特点:火车转弯是一段圆周运动,圆周轨道为弯道所在的水平轨道平面.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向心力由铁轨和车轮轮缘的相互挤压作用产生的弹力提供).缺点:向心力由铁轨和车轮轮缘的相互挤压作用产生的弹力提供,由于火车质量大,速度快,由公式F向=mv2/r,向心力很大,对火车和铁轨损害很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联系自行车通过弯道的情况考虑)
事实上在火车转弯处,外轨要比内轨略微高一点,形成一个斜面,火车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对内外轨都无挤压,这样就达到了保护铁轨的目的.强调说明:向心力是水平的.F向= mv02/r = F合= mgtanθ v0=grtan
(1)当v= v0,F向=F合
内外轨道对火车两侧车轮轮缘都无压力.(2)当v>v0,F向>F合时 外轨道对外侧车轮轮缘有压力.(3)当v<v0,F向<F合时 内轨道对内侧车轮轮缘有压力.要使火车转弯时损害最小,应以规定速度转弯,此时内外轨道对火车两侧车轮轮缘都无压力.【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产生对火车问题的探究欲望,明确研究火车转弯问题的必要性,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
2.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作用和价值。
3.教师顺势提出今天研究的第一个课题火车的转弯问题——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2.回归生活,深化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车轮和铁轨的基本形状,并提出下列问题:(1)圆周运动平面是哪个?圆心在哪里?(2)由谁提供向心力?
学生思考:火车是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是由铁轨与车轮之间
v2的挤压力提供,并得到FMRM的结论。
R2教师用多媒体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1.如果按照多媒体展示的计算,火车车速是V时;2.根据向心力公式,要提高火车车速有三种方法,方案一:提高铁轨质量,增强铁轨的抗挤压能力;方案二:增大转弯半径;方案三:垫高外轨,使铁轨向内倾斜一定角度。
教师对三种方案进行分析:方案一:提高铁轨质量受技术制约,且成本太大,不是很理想;方案二:容易受地理环境的局限;方案三:比较合理。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对按照方案三改装的转弯火车进行受力分析,F合=F,向=MgtanvgRtan 教师用多媒体提出问题:
如果火车的车速比正常情况下大或者小,向心力还是原来的大小吗?由谁来提供?如果车速比正常情况大又如何?车速过快将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合作探究1:火车车速过慢将由内轮和铁轨的挤压力、重力以及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的合理提供向心力。车速过快则有外轮和外轨的挤压力、重力以及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提供向心力,车速过快,所提供的向心力不足,火车将发生脱轨翻车事故。
教师总结:向心力并不一定是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有几个力的合力提供。在研究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部曲解题:
1.找“心脏”; 2.分析力; 3.列方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火车转弯情况,并向学生展示飞车杂技!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火车转弯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掌握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一般研究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伟大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
【环节二】汽车过拱桥问题
二、拱形桥
课件视频展示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等)过凸形桥.问题情境:
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上以速度v行驶,若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试画出受力分析图,分析汽车通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通过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画出汽车的受力图,推导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思路:在最高点,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出汽车受到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桥面受到的压力mv2FN′=G
R可见,汽车对桥的压力FN′小于汽车的重力G,并且,压力随汽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V大于临界速度(重力刚好满足所需向心力的速度)时,会发生生么么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2:学生讨论后由代表回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2、过凹型桥
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汽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还是小呢?学生自主画图分析,教师巡回指导.有一载重汽车和我们一起开着,晃晃悠悠的,我一直在担心一件事情,就是怕这辆载重汽车会爆胎。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辆载重汽车以不变的速度行驶,A、B两点哪里更容易爆胎?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交流和讨论3:在B点更容易爆胎。如果在A点对汽车进行受力
mv2分析如下左图所示,再根据圆周运动公式可得:Nmg
r
如果在B点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如上右图所示再根据圆周运动公式可得:mv2Nmg
r教师:后来那辆载重卡车,果然如你们所预料的那样在凹的地方爆胎了。我们如果把刚才的凹凸路面理想化,建立起研究凹凸路面问题的一般模型,就完全可以把刚才研究凹凸路面的方法推广到研究整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例如研究拱形桥问题等等。
教师提出问题:在上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对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研究凹凸路面的时候汽车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是否仍然适用呢?如果不成立问题可就严重了。
学生思考:不是匀速圆周运动,但是向心力公式仍然适用,因为当时在推导向心力公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具有瞬时性。
教师:这节课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探究了研究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并分别得到了研究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研究圆周运动的一般方法。
学生思考总结:
处理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对象,找出圆周平面,确定圆心和半径;(2)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3)求出在半径方向的合力,即向心力;
v2(4)用牛顿第二定律Fnmm2r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列方程求
r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凹凸路面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掌握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一般研究方法,并通过感受建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模型的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对圆周运动一般研究方法的总结,使学生的总结方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需要我们掌握的关键是:一个要从力的方面认真分析,搞清谁来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能提供多大的向心力,是否可以变化;另一个方面从运动的物理量本身去认真分析,看看物体做这样的圆周运动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如果供需双方正好相等,则物体将做稳定的圆周运动;如果供大于需,则物体将偏离圆轨道,逐渐靠近圆心;如果供小于需,则物体将偏离圆轨道,逐渐远离圆心;如果外力突然变为零,则物体将沿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附:关于汽车过拱桥的视频模拟实验。知能演练
例题 1:如图所示,质量m=2.0×104 kg的汽车以不变的速率先后驶过凹形桥面和凸形桥面,两桥面的圆弧半径均为20 m.如果桥面承受的压力不得超过3.0×105N,则:
(1)汽车允许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以所求速度行驶,汽车对桥面的最小压力是多少?(g取10 m/s2)
2.关于列车转弯处内轨和外轨间的高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内轨和外轨一样高,以防列车倾倒 B.因为列车在转弯处有向内倾倒的可能,故一般使内轨高于外轨,以防列车倾倒
C.外轨比内轨略高,这样可以使列车顺利转弯,减少车轮与铁轨间的挤压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当汽车驶向一凸形桥时,为了减小汽车对桥的压力,司机应()A.以尽可能小的速度通过桥顶 B.增大速度通过桥顶
C.以任意速度匀速通过桥顶
D.使通过桥顶的向心加速度尽可能小
【设计意图】
1、对所学知识加深巩固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3、4题.板书设计
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铁路的弯道
1.轨道水平:外轨对车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轨道斜面:内外轨无弹力时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二、拱形桥
v2拱形桥:FN=G-m
Rv2凹形桥:FN=G+m
R设计自评
本节课重点是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应用,关键问题是要找出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圆周运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受到生活中的定势思维所干扰,对向心力分析不足,所以教学中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现象,并借助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辨析,通过师生分析、论证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教有所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进行猜想、思考、讨论。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验了物理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第五篇:生活中的材料_教学设计
一年级 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王维佳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3)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