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共)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版六上P48 “生活中的比”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情境引入(幻灯片;奥运会奖牌榜)
1、学生观察奖牌榜,师提两个问题。
(1)中国的奖牌总数是日本奖牌总数的几倍?(2)美国的金牌总数是中国金牌总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100÷25=4 36÷51=36/51
2、师谈话:刚刚这些问题,我们都是运用除法算式解决的,象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板书:比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学生自学书本第68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要求自学解决问题:
(1)什么叫比?怎样读比,怎样写比?(2)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构建模型。
师: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板书:100÷25=100:25 引导学生认识比的前项,比的后项和比号。介绍比号的小知识: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了用“:”表示。
学生思考100:25等于多少?
师指出:4叫作这个比的比值。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老师示范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奖牌总数与日本的奖牌总数的比是100:25。
请学生仿照老师的书写,写出美国金牌总数和中国金牌总数的比。板书: 教师组织学生回到奥运奖牌榜,自己找两个量来说一说,写一写。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
2、师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那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
学生看书P49,要求解决问题:
(1)有哪些信息呢?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解决呢?(2)先让学生填表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4)总结:路程和时间的比,比值就是速度;总价和数量的比,比值是单价。
(三)实践应用。
同学们学的很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能从图画中找到比,那你从我们的身边找到比吗?
1、引导学生写比:教室里的比。男生(),女生()
我们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注意比的前后项顺序不能颠倒)
2、读一读下面的比,求出比值 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人身高与脚长的比约是 7:1。
3、讨论:北京奥运会男子足球比赛8月19日成绩公报: 尼日利亚队胜比利时队4:1(上半时1:0)
巴西队负阿根廷队0:3(上半时0:0)这里的比是不是我们今天讲的比呢?
(四)拓展应用
1、介绍黄金分割。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时候当两个量放在一起,当比值大约在0.618时就非常和谐,这个比称为黄金分割比。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旗面也就选择了宽与长的比是2 :3这样的长方形。奥运五环旗也是这样的长方形,宽和长比2:3的比值是三分之二就是0.666……这个数接近这个黄金数。(书P58)
2、公安人员在侦破一起凶杀案的过程中发现现场留下一个长25厘米的脚印,你能判断留下这个脚印的人的身高是多少吗?(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3、判断
(1)男生3人,女生2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2)8千米和1米的比是8:1。
(3)红花和黄花的比是3:2,那么红花一定有3朵,黄花一定有2朵。
2008.10.25
第二篇:生活万花筒教学设计
《生活万花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地区、民族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培养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尊重、欣赏的态度。
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因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学会尊重这些习俗。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入国问禁,入乡随俗。”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总结:就是到了人家的地域,要知道当地的忌讳和禁止的事情,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行事,避免做事情违背了当地的习俗。
师:如果没有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会怎么样呢?听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不少中国人选择了泰国这个旅游国家。去泰国旅游,寺庙是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泰国是著名的佛教国家,所以关于寺庙的规定和要求也是相当严厉的。游览佛寺前,要先检查一下衣着。袒胸露背者及穿短裤、背心的人是禁止入内的,甚至衬衣没塞进裤子,袖管翻卷在胳膊上的人也是不行的。游客在进入佛堂前还要脱鞋,否则会被视为玷污佛堂。
可就曾出现过部分中国人由于不懂当地的禁忌,衣着不整,没有脱鞋就直接进入寺庙的现象,被当地人所鄙视。甚至有的寺庙就出现了“禁止中国人入内”的标示牌。
听到这些,同学们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很沉重,由于这些人的无知直接损害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师:其实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它们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让世界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类似的尴尬事情其实还有很多,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的再次发生,做到入乡随俗我们就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一下世界各地的万种风情吧!
一、自学质疑。学生自学19—21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并能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分别从问候方式、爱好习俗、文化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附板书)
二、探究合作。各小组长汇报各组展示主题。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方面的搜集,接下来同学们愿不愿意把这些搜集的内容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分享呢?(组内交流,资源整合)
三、展示交流,小组PK赛。教师抽签决定话题展示顺序,由其他同学做为大众评委,根据他们展示的内容及各自的表现,选出展示优秀的小组并颁发奖状。
四、引导点拨。感谢各小组的精彩表现,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教师继续出示爱好习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书法、戏曲、皮影、武术、茶道、瓷器图片进行补充,并对图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对各国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等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但是如果不想在出现类似泰国寺庙事件的发生,光有了解就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还要学会尊重,真正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组做事情。
也许有一天你会走出国门,但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要时刻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真正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教学反思:本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了合作能力和搜集资料能力,但老师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把握不太好,比如关于圣诞节的问题还有小组出现平局时的处理上有所欠缺,应在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第三篇:三种演讲中比用的手势
演讲中,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它包括从肩膀到手指的活动,还有肘、腕、指、掌各部分的协同动作。是态势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演讲起着重要作用,是演讲中“演”的重要手段之一。手势使有声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自然,增强声音的感染力。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手势和面部表情(态势语言),在演讲中可以传递整个演讲信息的40%。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思想、情感与感受的。”苏联演员瓦帕帕江也说:“手势语本身就象文字一样地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手势语不仅能强调或解释台词的含意,而且能生动地表达台词里所没有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没有手势的演讲,不是真正的演讲。
另外手势也能暴露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胸有成竹时,摸摸下巴;高兴时,拍拍大腿;后悔时,拍拍脑门;为难时搓搓手;愤怒时,拍拍桌子;精神紧张时,双手会紧绞在一起;悲痛欲绝时,捶捶胸;竖大拇指表示赞许,竖小拇指表示蔑视等等。难怪弗洛伊德认为“指尖会说话”。
演讲的手势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它的运用方式、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情意手势。这种手势主要是表达演讲者喜、怒、乐的强烈情感,使具体化。比如:讲到胜利成功时,演讲者拍手称快;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时,演讲者双手握拳,不断颤抖;讲到着急、担心时,演讲者双手互搓。情意手势既能渲染气氛,又助于情感的传达,在演讲中使用的频率最高。
b指示手势。这种手势有具体指示对象的作用。它可以使听众看到真实的事物。比如讲到“你”、“我”、“他”或“这边”、“那边”、“上头”、“下头”时,都可以用手指一下,给听众更清楚的印象。这种手势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这种手势只能指示听众的视觉可以感知的事物和方向,视觉不及的,不能运用这种手势。
c形象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来摹仿事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演讲者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具体知道它的大小了。在讲到“微型的照相机只有现在的进口打火机那么大”时,用手势配合一下,既具体又形象。
第四篇:《微笑面对生活》教学设计(共)
《微笑面对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及知道遭遇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2、懂得面对挫折的两种态度及作用。
3、通过情景分析、材料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会怎样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千手观音”中的片断
二、导入新课:
1、学习“挫折”和“挫折感”的含义。
2、展示实例:分析:
①面对挫折,波恩和嘉琳的反应是怎样的?
②兄弟俩截然不同的态度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畏难止步,向挫折屈服
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
3、结论:面对挫折常有的两种态度
4、展示名人图片:议一议: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面对挫折,刚毅顽强;
面对失败,智慧豁达;
面对困难,无所畏惧。
5、归纳知识点:
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
6、真情讲述:①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怎样的挫折呢?当时是如何面对的?
②进入中学以来,你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师生共勉:全班齐唱《真心英雄》歌曲,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微笑面对生活
面对挫折两种态度
畏难止步,向挫折屈服。
面对挫折,刚毅顽强;
面对失败,智慧豁达;
面对困难,无所畏惧。
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
第五篇:《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无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就像我们人类,就是由几十亿细胞组成的,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那么这些细胞到底是如何生活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细胞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3、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