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0: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简析: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教学措施:

1. 通过开展口算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3. 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课时安排:(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 2.笔算除法 „„„„„„„„„„„„„„„„„7课时 3.整理复习„„„„„„„„„„„„„„„„„ 1课时 4.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

1、例2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2)尝试解答60÷3(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学习600÷3=(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2)尝试口算600÷3=(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1)集体看“做一做“。(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1)6000除以3的多少?(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页例3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难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分桃图。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1)学生独立完成。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3 6 12 24()(2)128 64 32 16()(3)8 24 12 36 18 54 27()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练习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练习三 口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教学难点:提高口算正确率。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重点练习1.练习三的第7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2.练习三的第8题。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6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拓展练习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 8 16 32()243 81 27 9()2 5 11 23 47()8 24 12 36 18()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例1 基本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517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主题图。(1)理解图意。(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5)试一试,写出竖式。(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三.巩固练习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226.393(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26 393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2)改正错误之处。(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488.666(1)看清题中数据。(2)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55÷

549÷7

240÷6

48÷

445÷5

280÷7 2.笔算

48÷2 63÷3 77÷7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2)尝试解答。(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0根,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看,得数是26,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1)板书在黑板上。(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1)出示题。(2)理解题意。(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4)尝试解答。(5)交流解题思路。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4)叙述解题思路。(5)独立在本上完成。(6)集体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3、4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教学难点: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2.笔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7页例3.教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1)方法分析。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讲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乘,得到2个百,将“2”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0可以省略不写),表示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已经被分完。

接着,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2与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2)列式解答。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1)出示主题图。(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4)列式计算。(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三、课堂作业

1.先估一估,再计算。

(1)读题,明确题意。(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4)学生独立做一做。(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7)质疑、解疑。

2.给商是两位数的涂上红色,商是三位数的涂上黄色。(1)读题,明确题意。(2)判断商的位数。(3)动笔涂色。(4)说明判断理由。

(5)分组各做一题,验证其商的位数,订正其精确值。(6)明确:做笔算除法时,先观察最高位上的数字,再用它与除数比大小。

3.543÷62

372÷6

132

924÷7

181

185÷149

712÷8

894÷6

89(1)看清题目要求。

(2)根据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3)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开设病题门诊。(4)按要求连线。

(5)表扬书写工整、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6)请同学总结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四、思维训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接龙。每人一题,全体参与。

要求:先计算出得数,再编题,编题时可用加、减、乘、除法。方法:教师出第一题3×8.让学生按学号自觉参与。2.笔算闯关。

教师出示5道计算题,请同学们做,谁能都做对,证明谁闯过了第一关,结合班级评价方式给予表扬;做错的,说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3.100÷

263÷

32800÷7

6300÷9

200÷

584÷2

2400÷6

5600÷8 4.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3题。(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问:怎样理解平均每集播放多长时间?(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计算。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5题。(1)出示,理解题意。

(2)按要求尝试推理,说明理由。(3)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想一想,你提出了几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3.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8题。(1)先出示四幅图。

(2)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3)板书问题(1)

(4)板书第18题的问题(2)。(5)读题,思考。(6)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练习情况。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5、6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2)列式计算:0÷5=0(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4)结合算理说一说,0÷

20÷8各得多少。(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2)板书:208÷2(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3.学习例6中的(2)题。(1)板书:216÷2(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 1.计算。

(1)独立完成(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2.病题门诊。

(1)出示题。(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7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7.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指名学生板演。2.解决问题(2)(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长跳绳8元,求245元能买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5÷8(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看被除数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8去除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数“24”,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写3,接着用8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5,8除5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的个位上还余5,表明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指名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①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商0就可以。

②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落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作余数即可。

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请学生自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2)指名学生板演,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3)检验。

2.病题门诊。(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6题)(1)看题,明确题意。(2)观察各题错在哪里。(3)同桌互说如何改正。(4)在本上动笔改错。

3.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1、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28页第14题。

五、小结全课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 例

8、例9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集体完成。(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指名学生板书。方法一:18≈20

20×8=160(个)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1)出示题。(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3)精确计算。(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1)出示题。(2)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1)出示题,讲述题意。(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5)交流解题思路。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2)逐题订正。(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1)出示题,理解题意。(2)寻找相关信息。(3)合理解答。(4)交流解题思路。(5)质疑反馈。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二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教材分析】

一、素材特点:我国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呈现的是学生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节庆祝活动中拍摄的各种照片的画面。现实而新颖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基础。

1、经验基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是以前面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在现阶段,学生可以借鉴的经验是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既像教材中的例子一样的材料。

2、知识基础:可以借鉴的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三、教材的地位。

1、是空间与变换的初次学习阶段;

2、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变换的重要基础。【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第一单元 信息窗1 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 题】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240÷4= 360÷6= 450÷9=

230×3= 45×2= 62×3=

二、创设情境,导课明标

1、创设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出示课本情境图)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蕴涵的美。

2、出示学习目标

三、尝试训练

(一)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教材的图形,找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一定要仔细观察。

(2)我发现这些图形左右。(3)如果从这些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线。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独立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尝试解。

(1)观察教材的图形,找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

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像上面这些图形,如果从这些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直的线,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

四、巩固练习

1、请按要求完成课本第21页自主练习第1题。

2、请按要求完成课本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题。

七、板书设计 对称轴 【课堂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主备人:王建国4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第一单元 信息窗1 第二课时

【课 型】 练习课

【课 题】 热闹的民俗节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导课明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基础练习

1200÷4= 3200÷8= 120×4= 119÷3≈ 362÷6≈ 537÷6≈

三、拓展训练

练习册8页1、2、题?(1)小组统一结论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三、达标训练

1、自主尝试解决。(1)练习册8页的3题。(2)练习册9页的1题。(3)练习册9页的2题。(4)练习册9页的3题。

2、合作探究

(1)小组统一结论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好。

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9页4题。【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6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单元知识架构:

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等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时划分:4课时

对称图形……………………………………1 镜子中的数学………………………………1平移与旋转…………………………………1 欣赏与设计…………………………………1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中,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要加强对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法:动手操作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剪刀

学具准备:白纸若干,每人一把剪刀,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一、欣赏民间剪纸,体验对称图形的美。

二、什么是对称图形?

1、看过这么漂亮的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

2、折一折,剪一剪。

3、明确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

4、观察剪出的图形,想一想剪的过程,你发现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5、猜一猜,剪一剪,由对称图形的特征推知对称图形。

三、生活中的图形。

1、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判断对称与非对称图形,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判断的依据。

2、介绍少数民族的蜡染。

3、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并与同位说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

四、动手做。

1、围对称图形。

2、按图给出的对称轴画对称图。

3、剪对称图。最后全班交流。

五、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怎样找”全班交流。实际上就找它的对称轴。对于都是对称图形,比较对称轴的位置及对称轴的的条数,发现对称图形的不同点。

2、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展示学生的创新力。

3、第4、5题比较难,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画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在学生对于对称图形的认识及简单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上。

在认识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让学生带好剪刀,先欣赏剪纸,再在自己动手剪一剪,在此基础上认识对称图形。在课堂上,对于对称轴有些忽略了,对于教材的把握,应以学生为本,不用太受教材的左右,包括教学目标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内容。作业:找出生活当中的对称图形

附板书:

对称图形 做一做 折一折 剪一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镜子中的数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镜子中的数学中,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游戏活动法 教具准备:镜子

学具准备:每人一面镜子,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每天都要照镜子。知道镜子里还有数学问题吗? 游戏:照镜子。同桌两人互相玩照镜子的游戏,一人做动作,另一人模仿镜子中的人。

二、研究镜子中的数学

1、在黑板上写个“日”,你能把镜子放好,让镜子内外形成一个“田”吗?

2、能让镜子内外仍然是“日”吗?

练习:第26页第1、2两题。你看到的是整个图形吗? 其实是一半和它的像和起来的,另一半并没有看到。先猜想,再验证。

3、试一试。

(1)把镜子放在对称轴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机灵狗的故事。

机灵狗说的对吗?为什么?你认为那是几时了?出示多媒体,让学生练习镜子中的时间。让学生反复体验。

游戏作业: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镜子里的时间

实践家庭作业: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级里展览。

附板书

镜子中的数学

镜子的学问:镜子对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时,确定平移后的位置比较难。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图片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看书中的四幅图,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

2、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平移与旋转的理解。

二、说一说,丰富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

1、同桌之间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2、学生独立判断两种运动,同桌交流判断根据。

3、补充几个非水平与竖直方向的平移现象,如汽车在宛蜒的公路上行驶;电梯等;让学生判断并讨论,加深对平移与旋转本质的理解。

4、每个学生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做的好的学生向全班表演。

三、画一画,掌握平移运动的特征。

1、教师在方格纸上通过平移三角板画出相应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三角形的形状及大小是否相同。了解平移过程即水平方向(向左、向右)或竖直方向(向上、向下)平移几格。

2、如何知道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师生共同探讨: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3、如何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及形状? ① 找关键点。

② 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③ 连接相应关键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1、2、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评价。

2、数学游戏。① 猜猜我在哪儿? ② 猫捉老鼠。

作业:同步 附板书:

平移和旋转

如何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及形状? ① 找关键点。

② 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③ 连接相应关键点。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欣赏与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欣赏与设计中,有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片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出示书中的图片,学生观察。

二、说一说

1、独立涂色,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找出对称图形,说出对称轴。

3、议一议复杂图形的构成。促成学生形成一种以简驭繁的设计图案的理念。

三、画一画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①学生先观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绘图的策略:根据对称轴,找图形特征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对称点。

②学生掌握策略下独立绘图。

2、继续画下去。学生独立完成。

四、练一练

1、图案设计。

用自己带的一片树叶或其它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设计新的图案,并涂色,可进行评比展示。

2、根据附页中的图4通过对称、平移、旋转来设计图案。

五、实践活动。

1、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3、制作“雪花”。让学生对对称图形提高感性认识,认识对称美,感悟对称美。

作业: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附板书:

欣赏与设计(欣赏课)

对称、平移、旋转

教学反思:

第五篇:鼎尖教案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一填。

1.20以内的质数分别加上2,所得的和是质数的有()。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24,这个数一定是()的倍数。

3.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个数是()。4.10以内不是偶数的合数是()。

5.一个三位数46□,当□中填()时,此数是2,3的倍数;填()时,是2,5的倍数;填()时,是3,5的倍数。6.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7.42的因数有()。100以内19的倍数有()。8.如果四位数□674同时是2和3的倍数,那么□里可以填()。9.既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10.一个自然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9的因数,这个数是()。11.三个连续偶数之和是60,这三个数分别是()、()、()。

1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三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么,这个三位数是()。13.两个质数的和是49,这两个质数分别是()和()。

二、辨一辨。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3.因为72÷8=9,所以72是倍数,8和9是因数。

()4.一个数是21的倍数,则这个数一定是3和7的倍数。

()5.除2之外其余的质数一定是奇数。

()6.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7.9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

()8.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9.6的全部因数有1,2,3,6。

()10.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

三、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18=()

35=()

24=()

82=()

四、选一选。

1.如果□73是3的倍数,那么□里可能是()。A.5,8 B.2,5 C.2,5,8 2.全班有40个人,体育课分组做游戏,每组()人能刚好分完。A.6

B.8 C.12

D.15 3.50以内既是4的倍数,又含有因数6的最大数是()。A.12 B.24 C.36

D.48 4.a表示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则2a+1表示()。A.奇数

B.偶数

C.质数

D.合数 5.用2、5、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A.一定同时是2、3、5的倍数

B.一定是2的倍数

C.一定是3的倍数

D.一定是5的倍数 6.两个质数的和是()。

A.偶数

B.奇数

C.不能确定

7.按照()把大于1的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

A.是不是2的倍数

B.因数的个数

C.两种分类方法都不是 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8.一个质数,它的最大因数是()。A.奇数

B.合数

C.它本身

9.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周长是()。

A.质数

B.合数

C.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两个奇数的和()。

A.是奇数 B.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五、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空。39 455 78 99 165 102 207 134 321 405 1050 240 147 2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3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是2和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决问题。

1.一堆苹果不到1500个,3个人分,5个人分,7个人分,13个人分都正好分完而无剩余,这堆苹果有多少个?

2.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多少?

3.桌子上有一枚硬币,把这枚硬币翻动1次后,它的正面朝上,翻动2次后,它的反面朝上。照这样一直翻下去,第100次,硬币的什么面朝上?第1001次呢?

4.明明、亮亮和丽丽都是好朋友,有趣的是他们的年龄依次增大1岁,且年龄的乘积是504,他们各是多少岁?

5.有一包糖果,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5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颗?

6.李老师带47名学生去划船,一共乘坐10只船,每只大船可坐6人,每只小船可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多少只?

7.爸爸的年龄是芳芳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爸爸今年33岁,请问:爷孙相差多少岁?

下载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数学下册三年级第二单元

    0102一、填空。1、千米、米、分米、厘米这些都是(      )单位;吨、千克、克这些都是(     )单位。2、100米的40倍是()千米;()米是6分米的5倍。3、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跑(......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 算 除 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

    三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教案

    Unit 2 My family 教学目标: 1、能用This is my family.He's my „ She's my„等句子来介绍家人,要求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能认读大小字母F f,G g,H h,l i的书写体......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合集)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第1课时商是整十(百、千)数的口算教材分析教材在学生已熟练掌握利用口算表内除法后,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除法。例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多篇)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确定方向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