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故乡恋情》成长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故乡恋情》,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及民族音乐形象。在演唱歌曲时能准确把握弱起节奏,以及升re、升sol和升fa等变化音的音准。初步了解泰国的音乐历史、风格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风俗人情,从而获得异国的音乐体验。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弱起节奏,以及升re、升sol和升fa等变化音的音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1.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中国好邻居”——泰国游览,多媒体出示亚洲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2.和学生共同讨论泰国的人文风情,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多媒体出示泰国“千佛之国”名称的由来,背景音乐播放佛教音乐。
三、感受体验
不同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文风情,更奇妙的是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享受,共同感受《故乡恋情》 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新授歌曲
(1)学习歌曲第一部分。出示歌谱 1=D 4 / 4 0 5 1 2 3 4 3 4 | 5 1 5 —| 0 6 1 6 5 3 2 1 | 3.5 3 —| 0 5 6 5 6 4 3 | 2.5 5 —| 0 3 4 5 3 2 5 | 1 — — — | 交流:a.这一部分有几个乐句? b.跟琴用“lv”哼唱
(用“搭梯子”的方法指导学习每一句的弱起节奏)
c.加入歌词,并在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和情绪五个方面的特点。
节奏--轻快 音程—跨度小
旋律—优美平静 力度—mf 情绪—真挚甜美
(2)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交流:
a.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对比标记。b.反复体验升sol升re升fa与本位音之间的区别,唱准升高音。c.朗读歌词,感受第一乐句放声歌唱的直抒胸臆和第二乐句低吟浅唱的内心独白。
(3)共同演唱第三部分
交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但它表达的感情与第一乐段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具有对比情绪的第二部分之后呈现,更显出内在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让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2.师生互换,学生唱回声,教师指挥提示。例:
1=D 4 / 4 0 5 1 2 3 4 3 4 | 5.1 5 — | 0 0 0 0 | 0 0 5.1 | 0 6 1 6 5 3 2 1 | 3.5 3 — | 5 — 0 0 | 0 0 3.5 | 0 5 6 5 6 4 3 | 2.5 5 — | 3 — 0 0 | 0 0 2.5 | 0 3 4 5 3 2 5 | 1 — — — | 5 — 0 0 | 1 — — — | 简单的回声合唱,既巩固了弱起节奏的演唱,又体验了丰富的和声以及协同合作的愉悦。
五、课堂小结
音乐无国界。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千佛之国--泰国,领略了那里的迷人风光,并演唱了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一找更多亚洲国家的歌曲,唱响我们亚洲人自己的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哈啰哈啰》听《脚铃舞曲》 露一手:脚铃舞 教学目标
1.用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哈啰哈啰》,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2.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马来西亚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了解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的音乐特点,感受两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比欣赏两国的音乐风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哈啰哈啰》,准确把握弱起节奏。难点:在自制铃铛律动、观赏孟加拉舞蹈视频等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加深对东亚、南亚音乐的不同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自制打击乐、自制脚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这节课将继续我们的旅程。今天为大家安排的行程是游览两个邻邦国家——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
三、感受体验
1.走进马来西亚
a.多媒体播放马来西亚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师简单简介马来西亚的人文地理(马来半岛作为亚洲大陆和南方群岛之间的海上“桥梁”,各民族往来频繁)
b.马来西亚的音乐,如实地反映了这种国际性以及多彩性。例如,作为歌曲和音乐风格的“隆根”,起源于葡萄牙;男子跳的民族舞“哈德拉”与男女共舞的“鲁达特”起源于阿拉伯等。
2、新授歌曲《哈罗,哈罗》 a.初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马来西亚的人民特别好客,看到我们的到来,很高兴的对我们说:“哈罗!哈罗!我的朋友”
b.播放歌曲录音,在色块处加进“哈罗!哈罗!我的朋友。” X X X X | X X X X | 哈罗!哈罗!我 的 朋 友(生齐读)c.教师范唱歌曲
学生模仿好客的马来西亚人在歌曲色块处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的邀请声。
d.学唱歌曲
① 学生跟琴用lv哼唱歌曲。
② 注意休止符。
演唱时在休止符处可用拍手等动作帮助演唱。
③ 唱词
④ 提问歌曲中出现的一些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跃记号、换气记号、连音等。
⑤ 学生用轻快跳跃和舒展连贯两种不同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e.表现歌曲
①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加入邀请声。
② 拍一拍
0 X X X | X 0 0 | ③ 找一找歌曲中有几处这样的节奏。
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乐器休止两拍再加入,形成轮奏的效果。
④ 练习
⑤ 完整表现
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打击乐伴奏、一组加入邀请声。3.走进孟加拉国《脚铃舞曲》
(1)欣赏孟加拉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多媒体出示孟加拉国风光民俗。
(2)完整听《脚铃舞曲》
关注音乐节拍和情绪的变化,并充分展开舞蹈场面的想象
(3)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猜测演奏乐器的名称,教师点评并小结。(4)关注脚铃声出现在音乐的第几拍,并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四、拓展延伸
1.欣赏印度与孟加拉国歌舞电影片段,进一步了解到两国音乐舞蹈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音乐的主表现形式——载歌载舞。(继承印度古老音乐、舞蹈的传统)2.女生在自己的脚踝上系上小铃,随音乐舞蹈。男生拿出自制的手鼓为女生伴奏。
五、课堂小结
比较两国音乐特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樱花谣》我的编创 成长的足迹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樱花谣》,通过跟音乐哼唱《樱花谣》旋律,了解日本都节调式并对此调式音乐产生印象。
2.在鉴赏亚洲音乐的地域与风格特征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3.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节课的音乐活动,感受日本特色的音乐特点 教 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难点:旋律编创。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日本富士山、樱花盛开、亲朋好友齐聚观赏樱花、日本民族乐器演奏等图片或视频给学生欣赏,背景音乐采用另一首日本民谣《樱花》,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日本风情。
三、感受体验 1.《樱花谣》
(1)欣赏《樱花谣》(日本)a.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
交流: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
(小组讨论,设定情境,相互交流,教师小结)
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涵
b.教师范唱歌谱,学生记录下唱名,并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尝试总结出mi fa la ti do mi的构成(2)都节调式
a.在钢琴上将所写音列弹奏出来,揭示其调式音节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b.比较听辨
听辨P28两条旋律的风格,进一步感受不同调式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结合教材中的两组音列,对日本都节调式和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对比,从第二条旋律中找出五声调式的音节构成do re mi sol la)
(3)补充欣赏
欣赏日本筝演奏的《樱花谣》 2.我的编创
(1)用课堂乐器分别演奏日本都节调式和中国五声调式 3 4 6 7 1 3 6 1 2 3 5 6(2)小组合作,按照老师的既定节奏进行编创。
(3)共同演唱编创歌曲。
3.成长的足迹——音乐游戏:听赏竞答
多媒体展示游戏内容,听赏音乐,参考风景图片竞答国家名称、音乐名称、风景名称。
(1)说出国家名称得一颗星,风景名称得一颗星,音乐名称得两颗星,说出一种与这个国家相关的人文风情得一颗星。
(2)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即可抢答。
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及时捕获具有亮点的教学资源信息,及时点评、总结。
四、课堂小结
亚洲,有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的“村庄”。在这里,升起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我们的邻居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每个国家都有其风格独特的音乐。通过欣赏这些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家音乐文化的丰厚底蕴,还能领略到风土人情及人文习俗的缤纷多彩。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我们在“亚洲音乐之旅”中领略到了亚洲音乐的魅力,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收获。
第二篇: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单元总目标:
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元的各项音乐活动,感受日本、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特点,拓展音乐视野,领略音乐所表现的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二、在演唱歌曲《故乡恋情》、《哈罗!哈罗!》时,能准确地把握弱起节奏、升re和升fa等变化音的音准。能用舒展连贯和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表现出两首歌曲不同的情感及音乐形象。
三、欣赏《樱花谣》、《脚铃舞》能通过音乐对日本调式产生印象及对东南亚音乐的不同体验。.教学重点:
用舒展连贯、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故乡恋情》、《哈罗!哈罗!》,欣赏歌曲《樱花谣》《脚铃舞》了解各国的人文风情及音乐感受。
教学难点:用舒展连贯、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修订栏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课型: 设计人:孙丹丹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故乡恋情》 教学目标:
1.在聆听、唱歌、律动、创造等一系列综合性音乐活动中,接触泰国音乐、了解泰国文化,扩大音乐知识面。
2.学唱《故乡恋情》,并能有感情地表现出来,运用声势为歌曲伴奏。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歌曲,能区分泰国与印尼音乐的异同。
教学难点:休止符、切分节奏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亚洲另外的两个国家:泰国、印尼游览(多媒体)与学生共同讨论对比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导入新课《故乡恋情》
二、新授 1.新课教学:(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出示乐谱第一部分。提问:这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跟琴用“lu”哼唱。(3)用琴指导每句的弱起。
(4)在读歌词与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情绪五方面的特点。
(5)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处,并用卡片作对比出示出来。
(6)学生完整唱第一、二段,情绪不段升华,但意犹未尽,教师范唱第三乐段,总结乐曲的结构形式为:A—B-A形式,复习D.C 和 Fine记号。(7)用轻快与依恋地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纠正升5和升4的音高。2.拓展歌曲
(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
修订栏
(2)师生互换,学生长回声,教师指挥提示。
(3)请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圆舞板、沙球)为歌曲伴奏,听一听哪种节奏最合适。
(4)教师示范:回声用沙球、乐句用圆舞板。
(5)和学生一起用打击乐表现,并加入身体语言(扭胯)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修订栏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课型: 设计人:孙丹丹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听赏《脚铃舞曲》、《樱花谣》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唱、律动、创造等音乐活动中,了解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了解更多亚洲国家的人文风情。
2.能用声势动作为不同风格的歌伴奏,表现对邻邦国家音乐风格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声势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马来西亚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2.了解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的音乐特点,感受两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比欣赏两国的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自制打击乐、自制脚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去领略了日本、朝鲜、泰国和印尼的风情画卷,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旅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我们另外两个邻邦国家——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走进孟加拉国:
1.欣赏孟加拉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2.听孟加拉国《脚铃舞曲》,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3.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猜测演奏乐器的名称,教师点评并小结。
4.欣赏印度与孟加拉国歌舞电影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两国音乐舞蹈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载歌载舞。
5.女生在自己的脚踝上系上小铃,随音乐舞蹈。男生拿出自制的手鼓为女生
修订栏 伴奏。
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日本)
⑴欣赏日本筝演奏的《樱花谣》,说出演奏乐器和所属国家的名称。⑵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⑶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⑷听老师演唱《樱花谣》的歌谱,学生将歌中所用的唱名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来
⑸用课堂乐器将所写音列吹奏出来,揭示其调式音节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
⑹跟琴视唱另外一首用都节调式写成的民谣《樱花》。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修订栏 第五单元 第3课时
(课型: 设计人:孙丹丹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唱《哈罗!哈罗!》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2.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马来西亚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了解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的音乐特点,感受两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比欣赏两国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0X XX | X0 0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会怎样和人打招呼呢?(你好,哈罗,嗨...)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哈罗!哈罗!》,3它是一首马来西亚歌曲。
二、新课教学: A.聆听歌曲: 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复听,教师在蓝色色块处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
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好客的马来西亚人在歌曲色块处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的邀请声。B.难点解决: 0X XX | X0 0 || 教师提醒学生后半拍出节奏,做示范,并带领学生击打节奏。C.学唱歌曲:
(1)提问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反复跳跃记号、换气记号、连音等)(2)学生跟琴哼唱
(3)带入歌词演唱,教师提醒休止符的地方,就是纠正学生错误
修订栏(4)学生完整演唱 D.处理歌曲:
(1)将学生分成两小组,一组学生演唱,一组学生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邀请声
(2)小组讨论:你可以采用哪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以自己的打击乐器在色块处伴奏)
(3)小组表演: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一组伴奏,一组加入邀请声 3.总结。
教学反思:
修订栏
第三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3
囫囵吞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盲目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告诉我们“囫囵吞枣”的原意,就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结果毫无收获。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那就是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课后搜集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
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重难点分析:
1、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抓住“两全其美”一词,反复品读人物对话,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
趣
引 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生:我觉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读课文,画喜欢的词语。师:谁愿意读出你找到的成语? 学生读。
师抓住“两全其美”、“前仰后合”“囫囵吞枣”“若有所思”等成语,鼓励学生再次积累成语,写在“小本本”上。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1、把这些成语抄在积累本上。
课后反思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为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基础。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
2、默读是一种更有利于思考的读书方式,应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
3、交流记字和书写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4、结合学生的叙述,把年轻人的人物活动过程用四个字加以概括,使学生对课文线索有更清晰的把握。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把问题还给学生,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6、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抓住一些具体词句来自读自悟,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在评价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体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年轻人对主人的话不加分析,没有真正领会主人的意思。为理解“囫囵吞枣”的比喻义做好铺垫。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7、结合语境,读透“两全其美”的具体意思,为下面否定“两全其美”做好铺垫。细致地分析,深入地探究,才能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囫囵吞枣”。
8、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重难点有更充分的理解,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表达,在轻松的心态下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10、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通过实践活动激发讲故事的动机和欲望,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5
17称
象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事,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的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并与官员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2、通过有趣的智力问答,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3、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
2、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重难点分析:
1、第四自然段曹冲所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重点,可利用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对比法加以引导。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具(用纸片剪的大象、船、石块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
(一)课件出示图画,猜猜它表现的是哪一个故事。(《盲人摸象》)
(二)课件出示大象图片,谈谈大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大象是现如今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正因为它的大,才有了“盲人摸象”的笑话,也正因为它的大,造就了历史上一位小神童称象的千古佳话。(课件出示《称象》题图。)
二、质疑导读,识字学词。
(一)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的小脑瓜里一定生出许多问号。(课件显示问号。)你想弄清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点击课件出示问题。围绕“称象”,预设的问题有: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出来了吗?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和它们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3、交流识字。同桌互读,并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
(三)检查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词语。之后让学生简单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以及什么是秤杆、船舷。
2、课件出示“我会用”:用“秤、称、杆、赶”选字填空,并说说如何区分这两对生字。
3、指名接段读文。其他学生当小评委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课件出示前面的问题。
(一)解决“谁称象”的问题。
课件出示曹冲图片。简单介绍曹冲:曹操儿子之一,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可惜13岁就病死了。
(二)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点击“议论”一词使之变红色。“议论”是什么意思? 对一件事每个人谈自己的意见。
3、官员们对什么发表议论? 大象的形体和重量。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大象又高又大„„”
“又高又大”、“墙”、“柱子”等词语能给人以重的感觉,应读重些。
4、他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去掉“到底”,跟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到底”一词强调了大象的重。
5、他们的议论引发了什么结果? 曹操决定让他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象。
(三)解决“称出来了吗”的问题。
1、大象的体重最后称出来了吗? 称出来了。
2、那你知道大象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吗?读一读课后关于大象的资料。考虑到文中的大象应属亚洲象,可补充以下资料:亚洲象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5吨。第二课时
一、演示对比,深入探究。
(一)感悟曹冲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四个问题。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怎么称象”这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语段,默读本段课文,想想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3、画出表示动作或动态的词: 赶、沉、画、赶、装、沉、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动词变为红色。
4、通过课件或教具演示,形象感知称象过程。学生叙述称象的步骤,教师做演示。教具演示:
①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代表水面,贴上大船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位置。
②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③再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
④然后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使所画线与水面重合。这样,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
5、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例如: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为了让石头和大象一样重。一样的重量才能让船下沉的幅度也一样。
6、如果使用教具,可让学生一边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一边动手操作,再演示一遍。
(二)了解官员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可行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评论。
造大秤,提不动;宰大象,害性命。板书:官员
造大秤
宰大象
(三)两相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之妙。
1、对比曹操前后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
(1)曹操听了官员和曹冲讲完称象方法后,神态有什么不同?(2)曹操直摇头,他可能在想——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可能在想——
2、对比称象方法之优劣,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1)思考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的办法好在哪儿?(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船代秤,借助水的浮力,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以石代象,化大为小,既解决了称不了的难题,又保全了大象的性命。板书: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二、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一)课件出示邮票图片。2008年发行的“曹冲称象”特种邮票共两枚,分别是“载象刻舟”、“换物知重”。
(二)看着邮票图案,转换角色:年仅七岁的曹冲想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作为在场的一名官员,你想说些什么?
(三)把官员们的话用“有的„„有的„„也有的”连起来说一段话。
(四)谈谈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善于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
问题;能从别人的议论中获得启发;留心观察等等。
三、分类指导,正确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按结构归类。说说每一类字书写时注意什么。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1、称、议、论、杆、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居于左半格,右边字体略大占领竖中线。
2、官、员: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官”字上宽下窄,“员”字上窄下宽。
3、赶:半包围结构,捺画写长些。
(三)学生独立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超市,由你选择。课件出示作业安排。
(一)动动口:给爸爸妈妈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动动脑:除了曹冲称象的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三)动动手:和爸爸妈妈合作,做一次曹冲称象的模拟小实验。
课后反思
1、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识字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形声字和加偏旁的方法区分形近字,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读前质疑,读后解疑。教师伺机诱导,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
3、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注重品词析句。
4、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是本课教学重点。采用理清次序、抓住动词、直观演示、质疑问难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恰当地运用演示技能,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曹冲称象的情景和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的效果,为理解和应用新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演示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次是老师动手,这一次是学生动手实践,体现了“内化——实践”的层次性。
5、文章的难点,采取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6
18找骆驼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启迪智慧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却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读者在叹服老人的智慧的同时还会得到这样的启示: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等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特
点的,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2、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课件、运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进行表述以及辨别树叶等方法来突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造悬念,激趣导入。
(一)课件出示“沙漠之舟”字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被成为“沙漠之舟”吗?
板书:骆驼。学生一边提示“骆驼”两个字的写法,一边书空。课件出示骆驼图片。
骆驼之所以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是因为它很耐饥渴,又不怕风沙,是沙漠地带重要的交通工具,许多商人靠它们来运送货物。你看,这边就来了一位——
(二)播放动画课件。教师叙述:哎呀,骆驼哪儿去了。丢失骆驼的商人焦急地开始寻找。
板书:找。将课题补充完整。那么他到底找没找到骆驼,让我们赶紧去《找骆驼》这篇课文中一看究竟。(课件出示课文题图。)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同桌互读,检查是否能读准。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字正腔圆读一读”,请学生认读词语。
2、说说自己想到的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名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插图。
读中随机提问:为什么说是“一峰骆驼”呢? 骆驼背部有驼峰。
(四)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丢失了一峰骆驼,向一位老人询问,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故事。
(五)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走失——询问——找到
三、朗读课文,感悟对话。
(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
(二)说一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商人的语气要有变化:着急——高兴——生气(愤愤不平)。
1、指名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详细”。
老人了解骆驼的很多特点,包括很多细节。
3、重点指导朗读商人愤愤不平说的一段话。
(三)再读,读出“愤愤不平”的语气。
(四)当你被人指责的时候,心情怎样,语气会变得怎样?而老人却是“不紧不慢”,这说明什么呢?
沉着冷静、早有预料、胸有成竹等等。
(五)比赛读。两名同学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比一比哪组同学是最佳搭档。要求读得有感情,能通过表情和语气体现出人物心理。
四、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用两种不同的线条把相关词句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后可以相互交流。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读懂推理。
(一)课件出示表格。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答案。
(二)想一想,你明白老人是怎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这些结论的吗?请同学就下面问题发表见解。
1、为什么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就说明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左脚有毛病,不敢用力踩,所以留下的脚印浅。可以让学生表演跛脚走路,加深体会。
2、老人根据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就判断出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能想象牙齿印是怎样的一种形状吗?
课件出示“火眼金睛辨一辨”,请同学们分辨哪片树叶是这峰骆驼啃过的?
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三片。因为缺一颗牙,所以少啃掉一块。
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能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播放动画课件。看着走失的骆驼留下的这些痕迹,你能用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说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吗?
课件出示句式,学生按句式说话。因为老人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
(四)老人指点商人怎么找骆驼? 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追问:为什么老人不建议商人顺着地上的米和蜜或者被骆驼啃过的树叶去找?
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寻找骆驼的线索,但顺着脚印去找是最可靠、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五)导读最后一段。
1、商人听从了老人的建议,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语境理解“果然”的意思。事实证明了老人的办法是成功的。
二、交流体会,启发明理。
(一)课件出示“各抒己见评一评”。你怎么评价文中这两个人物?
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商人不动脑筋,盲目行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三、自主观察,独立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三)交流。课件出示生字。重点指导:
商:下半部分里边是“八”、“口”而不是“古”。竟:与“竞”要加以区别,分别组词。
顺:左边是“川”字,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短竖,第三笔是长竖,三笔要写紧凑。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练笔,续写故事。课件出示“展开想象写一写”:
商人在找到骆驼之后,他会想些什么?假设他又一次碰见那位老人,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接着编写这个故事。课后反思
1、播放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制造悬念,唤起阅读欲望。
2、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适合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体
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学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课文的意思也就理解了。理解词句与感悟课文同步,向学生渗透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
3、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比赛读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并使之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4、表格的设计使学生对“骆驼特点”和“判断依据”一目了然,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5、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脚印和牙齿印多问个为什么,既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能让学生对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有更深的感悟。
6、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7
19铜板的响声
学情分析:
阿凡提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铜板的响声》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为帮助一位穷汉而嘲弄、取笑饭馆老板的故事。文章很注意选词用语,各段衔接自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资料,包括人物简介和故事。
2、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讲阿凡提的故事,表演课本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凡提喜欢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性格,体会和感受阿凡提的幽默与智慧。
2、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重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认识阿凡提的智慧、幽默、爱打抱不平的个性特征。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谈印象。
(一)课件播放《阿凡提之歌》片段,出示歌词及阿凡提图片。(也可播放歌曲视频。)
(二)同学们课前搜集了阿凡提的有关资料,谈谈阿凡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三)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阿凡提的故事——《铜板的响声》。课件出示课文题图,配有铜板图片及音效。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闯三关。
(一)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围绕“故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展开交流,从中体会阿凡提的机智、幽默。
出乎意料的地方可能有:阿凡提让穷汉把铜板掏出来;阿凡提把铜板握到手心里,贴近老板的耳朵使劲摇;阿凡提把铜板又还给穷汉;阿凡提给老板做出的解释等等。
(二)先用不同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进行一次“智慧闯关”。课件出示三关要求:
1、我会认——生字新词。
2、我会填——重点词句。
3、我会说——主要内容。
先让同学们说说,可以采用哪些读书方式。
个人朗读、轮读、分角色朗读、默读、边读边画重点词句等等。
(三)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
(四)开始“智慧闯关”。
1、课件出示第一关内容: 我会认:
铜板、智慧、幽默、穷汉、弱者、饭馆、扭打、讨要、拉扯、付钱、分辩、欠钱。
开火车读。齐读。如有同学出错可以向伙伴求助。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2、课件出示第二关内容: 我会填:
(1)阿凡提是个有()、充满()的人。他专爱(),给穷人和弱者帮忙。
请同学说说所填词语“智慧”、“幽默感”、“打抱不平”的意思。提示学生再读课文应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特点。(2)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他(),你
(),两相抵消,谁也不欠谁的了。” 引导学生体会阿凡提并没有直接指责老板不讲理,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而体会阿凡提的智慧。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3、课件出示第三关内容:
我会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饭馆的老板因为穷汉闻了饭菜的香味就向他讨要饭钱,阿凡提用铜板的响声支付了饭钱,捉弄了老板。
宣布闯关成功。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三、品词句,评人物。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品读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如通过第二自然段中饭馆老板“扭着”、“又骂又打”等动作,可体会到他的蛮横;从“拉扯开”、“问”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阿凡提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再如通过第三自然段“贴近”、“使劲”、“一阵子”等词语,可以体会到阿凡提一定要让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同时也在捉弄老板,使他误以为阿凡提要把钱给他,结果空欢喜一场。
(三)聪明的阿凡提捉弄了饭馆老板,替穷汉解了围。如果你是一位在场的老百姓,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观字形,写生字。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重点分析难写的字。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3、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搞活动,勤实践。
把全班同学分为三到四个大组,课后各组排演一个课本剧(也可以选阿凡提其他故事排演),准备讲两个小故事(不要重复)。第二课时
一、宣布活动开始。
课件展示“阿凡提的故事”题图。小主持人作开场白。
二、表演。
各组依次表演课本剧,讲故事。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评价。
三、评选。
由同学提名,举手评选“最佳表演奖”、“故事大王”,颁发奖品。
四、观看动画片。
播放《阿凡提》系列动画片之一《种金子》。
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语文。
2、关注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趣味行很强的故事,学生往往
急于读完。此外,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此肯定有较深刻的感受。
3、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享受互助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让闯关得以顺利进行。
4、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品词析句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让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5、课本剧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阅读。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6、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木偶动画片《阿凡提》是国产优秀动画片。观看动画片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唤起学生对阿凡提故事的阅读兴趣。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4.2
综合学习五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有趣的汉字、玩玩说说、把字写好看、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和一个口语交际。活动目标:
1、通过猜字谜感受汉字的变化无穷和奇妙。
2、通过“玩玩说说”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一阶段学过的生字,并在活动中练习扩展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3、写好以“宀”、“穴”为偏旁的字。
4、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
5、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6、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策略:
通过猜字谜、词语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奇妙,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等多种形式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发展语言能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有趣的汉字
(一)课件出示“猜字谜”。请学生自由读谜面,独立思考猜汉字。
(二)指名反馈说谜底,并讲讲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杏”、“呆”、“困”。
(三)观察、体会:相同的部件由于结构不同、部件的位置不同,可以组成不同的字。
(四)继续猜字谜。教师可以出谜语,学生也可以出,大家一起猜。玩玩说说
(一)说明小组比赛规则:用屏幕上的字(也可使用生字卡片)扩词、说话。分为必答、抢答两种方式。每扩一词积1分,说一句话积2分。
(二)进行必答比赛。由某组同学自选屏幕上的第几个字,然后由该组同学自由起立扩词、说话,注意统计得分。之后依次进行其他组比赛。
(三)进行抢答比赛。出示一个字,各组同学抢着扩词、说话,注意及时给各组加分。
(四)根据总分确定优胜小组。
用比赛的形式练习扩词、说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把字写好看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四个汉字。
(二)观察之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都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分别以“宀”、“穴”作为偏旁。
(三)学生互相交流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提醒注意“穴“的两点不要外露。
(四)学生仿写。
(五)书写展示、评议,订正不足。
通过观察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掌握写好字的方法。我的采蜜集
(一)课件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读。
(二)指名读,说说树的头发是什么?(树叶。)
(三)齐读儿歌。
(四)说说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树叶的美丽、可爱。课件变换背景,体现树叶的变化。
(六)质疑:“头发”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不是真正的头发,而是一种想象,这样写更生动有趣,写出了树叶的可爱。
(七)背诵这首儿歌。
(八)把这首儿歌摘抄到采蜜集中。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让语言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活起来。读读背背
(一)课件出示古诗。学生分句朗读,不会的字查查字典。
(二)指名读,评议、正音,注意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齐读古诗。
(四)图文结合,想象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体会“衔”、“浸”两个字表达的意境。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背诵古诗。可以采用老师提词、看图等方式练习背诵。
《村晚》是一首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优美诗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粗知大意,达到熟读成诵。口语交际:请你来配音
(一)我们都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片子中的人物都没有台词。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给动画片配音。
(二)播放动画片(如《小小鸭》)。提出要求:看的时候可别光看热闹,要想象他们都会说些什么。
(三)交流;你喜欢片中哪个人物,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重放其中某个镜头,猜测片中的人物当时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应有的语气、表情进行表演。
(五)小组合作,交流,分配角色练习配音。再次播放动画片。教师到各组巡视,提供指导。视具体情况可增加播放次数。
(六)学生上台展示合作成果,要求观众认真倾听,并能大胆评价
第四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买蕊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模块一: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2.板书课题与作者,请几名学生借助资料分别介绍这些外国作家。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同学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蜷腿、橱窗、揉皱、耸肩、撇嘴、窜过、耷拉、抽噎、梗概、无赖、衣衫褴褛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摩平、梗概、吹嘘、保佑、衣衫褴褛
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这篇课文写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关怀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3)汇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女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凡卡》小组交流汇报。
1)读《凡卡》中的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简单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3)凡卡信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4)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所写书信的内容。
3.读《鲁滨孙漂流记》,全班交流。
1)汇报: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养狗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 „„
2)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插图)
4.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组交流。
1)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读一读。
2)在“梗概”中,汤姆·索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比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五、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
2.通过读梗概,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是不是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3.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做准备。推荐阅读《蓝色的海豚岛》
模块二: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讨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人物特点与命运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分别出现了四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谁?哪位主人公的命运值得你同情?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可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凡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来评价卖火柴的小女孩或是凡卡的
(可怜、悲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女孩和凡卡的命运是悲惨的、可怜的,你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和凡卡是可怜的?读一读,画一画。
3.分小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汇报。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4.分组合作,全班汇报交流
5.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重点句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指读,齐读这一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从三个“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过路人、小女孩说点什么呢?
3)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课文中多处写了“冷”这个字,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天冷极了 又冷又黑的晚 她又饿又冷 她觉得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6.反复引读,细细品味,边读边批注。
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变化吗?
2)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小女孩“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
3)品读感悟: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请同学们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
4)“曾经”我们可以换成哪些词?小组讨论,交流。
7.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抓住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来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3)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和悲惨。
4)展开想象,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朗读凡卡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8.让我们用心来读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并说一说自己体会。
三、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默读思考,写下感悟。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2)凡卡和爷爷在乡村的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吗?
3)你认为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围绕鲁滨孙和汤姆·索亚两个人物,读书讨论。
1.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2.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你想象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
3.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什么?为什么佩服?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一读。(可结合原著中的故事)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了解更深了,请用合适的词语来夸一夸他们,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理由:抢运东西、种粮食、造船、建房、打猎、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
2汤姆·索亚:乐观勇敢、足智多谋、顽皮„„
理由:山洞中三次探路、利用风筝线探路、吹嘘历险过程„„
5.在本组课文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模块三:领悟表达模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领会文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中心,体会写法。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2.找出精彩,指导朗读
1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小组听一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3.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写法。
二、研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表达。
1.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小男孩拿鞋跑说明她常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2.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刻画人物。
1)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2)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不行吗?
3.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说明:这样的结尾更让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以喜写悲悲更悲。】
三、领悟凡卡的“苦”与“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信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与“乐”,快速找出课文中表达不同感情的句子,再用不同的感情读一读。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老板拿楦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小星星„„把它擦亮了似的„„
2.作者用一“苦”一“乐”的写法,让人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作者写这两段文字对展现凡卡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4.小组讨论,作者用“梦”结尾的含义?
【设计说明: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凡卡的希望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联系前文可知,即使他写了详细地址,贴了邮票,也不可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因为他生在罪恶的社会。】
四、默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比较写法的区别。
1.小组讨论汇报: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3.小组讨论汇报: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细节描写传神、语言描写生动、心理描写细腻„„)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2.如果让你在后两篇课文中选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的话,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六、推荐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蓝色的海豚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培养学生说话大方,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两篇课文后你认为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二、围绕“学会生存”,自由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讨论:由“学会生存”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师生互动,交流认识,让学生边听边作纪录,把别人说的好的例子简单记录下来,留作写作题材。
话题:我们可能遇到那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1)小组交流:讲述自己遇到的危险。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自由阅读综合复习中的《智慧之花》。
4)全班汇报收获。
3.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4.引导大家总结,应对危险的措施。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与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三、引发思考
2008年的5月份,我们国家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的话,你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哪些求生技能,想一想,你当是应该怎样做?你会怎样救助你身边的人?
模块四: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听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启示,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这一节课,我们尝试把自己经历过的或从别的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写一写。
二、重温故事,引发思路。
1.你最想写的是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
2.你打算怎样写?同桌互说,老师再点名让个别学生谈谈。大家来评价。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回顾本组课文学过的写作手法,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①老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段。
②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老师指导如何写读后感。
1.明确要求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读后感,但本次习作规定要围绕“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来写。
2.请想写读后感的同学谈谈打算怎样写?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
读后感,重在有感,从文中反映主题的地方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语言要真实自然,避免表决心式的感想。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习作讲评:
一、修改作文
1.自己修改:写完后,自己边读边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进行大的修改。
2.小组互改: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对文章整体的建议或评价可以在后面写一写。
二、评议作文
1.学生主动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精彩段落,全班来评。
2.同学间推荐作文,让学生朗读,其他人评价。
3.教师将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读,大家评价。
五、评后修改。
1.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2.诵读优秀作文。
模块五:回顾·拓展模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1.回忆本组课文中接触过的人物形象,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为什么。
2.总结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快速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3)读中摘录精彩语句,读后与同学交流感受或写读后感。
3.除了课本中提到的人物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1)你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针对这些困难,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5.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交流。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1.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思考其含义。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背诵这些句子,进行小组的比赛。
二、阅读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其中的文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
3)《文豪和蚊子》中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2.课外可以找更多名家的趣事或他们的作品来读。
三、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第五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时安排:
制订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一课时
“有趣的汉字”分组活动
二课时
阅读《仓颉造字》 二课时 “我爱你汉字”分组活动 三课时
“我爱你汉字”全班交流
二课时 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1、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思。
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教学课时
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读懂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谐音俱乐部.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b.互动游戏.(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主读文章.(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
活动.第八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活动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九、十课时(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第十一、十二课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展示的形式要多样.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其他.展示的内容要全面.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简单的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 由参观.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