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教案
第10课
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三)教学目标:
1.能听辨出4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的音色,认识木管乐器。2.播放《牧童短笛》《牧羊姑娘》《单簧管波尔卡》《加沃特舞曲》的音乐片段,联想画面使学生记住音乐主题。
3.聆听木管四重奏《生日歌》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木管四重奏的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
听辨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的音色,了解木管四重奏的演奏形式。
教学内容分析:
《牧童短笛》原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的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的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
《牧羊姑娘》是我国已故音乐家金砂先生于1946年在国立音乐院就读的毕业作品,曾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级民歌。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曲子如泣如诉地倾诉了对生活与知音的爱恋,表达出作者的绵绵情思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单簧管波尔卡》“波尔卡”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的圆圈舞。这首曲子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单簧管独奏曲,最能表现单簧管优美、朴实、活泼、灵巧的音色特征。全曲轻松活泼,有趣诙谐,旋律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加沃特舞曲》是源于民间而后流行于宫廷、贵族社会的一种法国舞蹈音乐,也被以为嘉禾舞曲。到18世纪后半叶虽然不流行了,但它的音乐仍作为纯粹的器乐作品被演奏着。
导入:
1.师:同学们平时都喜欢乐器吗? 2.师:说说你们所知道的乐器。
3.师:在你们所说的乐器当中,属于木管乐器的有哪些?
木管乐器介绍:
木管乐器的得名是由于它们起初都是木制的,但是现在许多木管乐器也用金属和塑料制造。木管乐器因用乌木或硬木制造而得名,新式长笛改用金属制作,但其发音原理仍同木管乐器,所以仍属木管类乐器。
木管乐器大致有两种外形,一种是圆柱型,比如长笛和单簧管。另一种是圆锥型,比如双簧管和大管。
木管乐器属于吹奏乐器类,演奏者藉由吹气,让空气在管中震动而发出声音。木管乐器靠气流震动来发声,一般有两种震动方式。如果是最简单的木管乐器,当往里面吹气时,进入和通过“吹孔”的空气回撞击管子中的一些部位,并通过这更、根管子的长度,来输送空气的震动从而发出声音。如果是其他木管乐器,他们都有簧片,进入“吹孔”的空气回使簧片震动,并引起簧片下面的管内的空气震动,声音就这样发出来了。
听辨音色
长笛:清纯,明亮,优美。双簧管:甜美,温馨,优美。
单簧管:优美,朴实,活泼,灵巧。大管:憨直,厚重,“笨”得可爱。
聆听《牧童短笛》《牧羊姑娘》《单簧管波尔卡》《加沃特舞曲》的音乐片段
联想时间:
师:前面给大家介绍过了,四首曲子的背景。那么我们来想象一下每首曲子在播放时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画面。
《牧童短笛》
一个天真无邪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
《牧羊姑娘》
一位放羊的姑娘悲伤的坐在石头上,看着山上一片荒芜,羊儿没有了食粮,感叹着自己悲惨的命运同时渴望着美好生活的未来。
《单簧管波尔卡》
一群捷克人民欢快的在广场上跳着圆圈舞。
《加沃特舞曲》
法国宫廷里,一群皇宫贵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优雅的跳着舞。
导入:
师:认识了木管乐器后,我们来认识一下木管四重奏。
教学内容分析
“木管四重奏”是一种乐曲体裁或一种演奏形式。它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与大管组成,四种乐器分别吹奏高音、中音、次中音与低音四个声部。演奏时常常双双相对而坐,属于室内乐范畴。
聆听木管四重奏《生日歌》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师:乐曲中共有几种乐器演奏?(4种)
2.师:你能听出是哪4种乐器吗?(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3.师:你是从哪个方面听出来的?(乐器的音色不一样,演奏的声部不同)
看乐谱中4个声部的记谱乐器排列顺序,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声部?(目的让学生再次明白应按高音、中音、次中音与低音4个声部排列)
练一练
师:欣赏完本课的所有乐曲后,相信大家都对木管乐器的音色和木管四重奏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1.听音乐连线 2.复习回顾
第二篇:六年级音乐上册《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教案
六年级音乐上册《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
教案
第7课
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
教学目标:
.通过对3种民族乐器的了解及其曲目的欣赏,让学生感受民族弹拨乐器的美妙音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了解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感受其古朴、深沉的音色;欣赏古曲《梅花三弄》,熟悉音乐主题,感受主题在乐曲种的变化。
3.了解弹拨乐器——古筝,感受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欣赏乐曲《渔舟唱晚》,熟悉各部分音乐主题,想象乐曲各部分所表现的内容。
4.了解古老的弹拨乐器——箜篌,感受其柔美清澈的音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熟悉音乐主题,帮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音乐句式。
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古筝、箜篌;欣赏三首乐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
教学重难点:
感受3首民族弹拨乐表现的意境,熟悉主题音乐,了解古琴、古筝、箜篌这3种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技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了解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
2.欣赏古曲《梅花三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77年,美国科学家选择了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代表地球文化精华的音响,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的知音”。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古琴曲《流水》即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深沉而浑厚的旋律走进古琴的世界。(欣赏视频《流水》片段)
二、学生交流资料
.课前布置有的同学找古琴的介绍、有的找古琴的图片、有的找古琴的传说。老师也可找一些图片进行补充。(古琴介绍)
2.师:古琴从产生以来,就与历史上的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古琴的传说和美德已使它的艺术价值超过了一般乐器。下面,就请同学们讲讲你所知道的关于古琴的传说、小故事。(古琴动画)
3.请学生介绍知道的古琴作品。
三、欣赏乐曲
.初听古琴曲《梅花三弄》音频。
2.请学生谈感受。
师:古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师:欣赏《梅花三弄》(片段)视频,说一说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意境呢?
学生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作者是想通过这首乐曲来表现梅花怎样的品格呢?
3.学唱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唱乐曲的主题部分。(《梅花三弄》主题谱例)
4.复听音乐。
(1)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梅花图,我们边听音乐边欣赏。(梅花动画)
(2)师:请同学们思考乐曲的曲调有什么特点?
《梅花三弄》是一首最古老的古琴曲,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表现了梅花洁白、傲放、苍劲、挺拔的气质。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乐曲主题表现梅花,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写,赞颂文人高洁的品格,艺术价值很高。
5.朗诵梅花诗词。(歌颂梅花诗词图片)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三种民族乐器──埙、筝和古琴,谁来说说他们各自的音色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了解弹拨乐器——古筝
2.欣赏乐曲《渔舟唱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感受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古琴,它的音色古朴、浑厚而悠远。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同认识和了解我国另一件民族乐器──古筝。
2.介绍筝(古筝图片)。
师: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它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其中筝的划奏是构成其旋律特色的一个重要演奏方法。
二、辨别结构
.初听:画旋律线。
师:大家对筝这种民族弹拨乐器有了初步了解,一定还想仔细地品味它所表现的音乐吧!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筝曲。请大家拿出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初听古筝独奏《渔舟唱晚》音频。学生准备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2.描绘音乐。
师:请你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和所画旋律线,想象一下音乐描绘的画面。
3.出示曲名。
师:这首乐曲的曲名是《渔舟唱晚》,是表现江南水乡傍晚的美景和渔民充满乐趣的捕鱼生活。
4.介绍曲名的由来。
师:这是近代筝演奏家娄树华在1936年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并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的诗句。“彭蠡”即指的是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5.欣赏动画,分辨音乐结构。
师:下面我们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体会乐曲所描绘的夕阳西下,渔夫载歌归舟的优美意境。听一听乐曲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渔舟唱晚》动画
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三、学唱旋律
.欣赏第一部分。
(1)师:现在请大家分段欣赏。先听《渔舟唱晚》第一部分音频。
(2)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渔舟唱晚》对比填空)
(3)随琴视唱歌谱。(出示《渔舟唱晚》第一部分主题谱例)
(4)师: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段旋律呢?学生讨论。
(5)师:这段旋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教师总结:是的,和我们城市的喧闹相比,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这段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湖光晚景的赞美之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渐渐西沉的夕阳,轻拂湖面的涟漪,缓缓移动的帆影和轻声歌唱的渔民。
(6)哼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跟录音模仿古筝的音色,用“咚”音哼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2.欣赏第二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音频。
教师可配合视频讲述:这段音乐采用了筝特有的“花音”奏法,使我们感到声音华丽流畅,韵味十足。
(2)随琴学唱旋律。(出示《渔舟唱晚》第二部分主题谱例)
(3)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表情术语描述一下吗?
3.欣赏第三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三部分音频并讨论。(出示《渔舟唱晚》第三部分主题谱例)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此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音乐结束时音量有何变化?你能想到什么?请你们小组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随着音乐的渐慢渐弱,渔民收网归航,湖面上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3)随音乐哼唱旋律,再次体验音乐的情境。
四、完整欣赏
再次欣赏《渔舟唱晚》动画。(《渔舟唱晚》动画
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五、配乐朗诵
乐曲的意境与一些古诗的意境比较相似,可请学生配乐朗诵《渔舟唱晚》。也可试着让学生写写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配乐朗诵。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希望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关于筝的乐曲来欣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了解古老的弹拨乐器——箜篌
2.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歌曲《画》,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2.聆听《春江花月夜》主题,谈谈音乐与歌曲《画》有什么关系?
二、欣赏箜篌曲《春江花月夜》
.欣赏音乐主题,介绍箜篌及其音色特点。
2.欣赏《江楼钟鼓》(引子)
(1)夕阳西下,寺庙里忽然隐隐约约传来了音乐。(播放引子)
(2)教师: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乐器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3.《江楼钟鼓》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视唱主题
(3)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的?
(4)归纳:旋律入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结尾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5)介绍“鱼咬尾”的音乐句式。
4.赏析《花影层叠》
(1)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发生了什么?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2)归纳:音乐主题在6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乐器突然弹出了4个作移位摸进的短句,急促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5.赏析《渔歌唱晚》
(1)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远处忽然传来了阵阵的„„寻声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
第三篇:教案五彩缤纷的世界
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颜色的填充;
2、学习自定义颜色的设置;
3、总结电脑绘图的优缺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自定颜色的设置;
2、填充时注意不要漏色;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展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画图”工具中的颜色设置,同学们,让我们先看两组图片¨¨¨¨ 同学们,大家发现颜色对图片有多重要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图工具中的颜色设置。
2、打开指定文件,给图片填充颜色;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试试打开在画图工具中,打开桌面上的图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看看能不能做到。
在画图中打开图片的三种方法:
1、打开画图软件以后,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选项,选择相关图片;
2、打开画图软件后,再打开图片所在的文件夹,把图片拖到画图软件中;
3、打开图片所在文件夹,右击图片,选择打开方式为“画图”; 好,现在请同学们给打开的图片涂上美丽的颜色吧!自定义颜色的设置:
第四篇: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
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
——竹行小学数学节之四年级手抄报设计比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恰逢学校数学节,竹行小学四年级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为主题的手抄报设计比赛。本次比赛以“趣味数学”为宗旨,以“积极参与”为原则,让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分析学习资料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
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资料,对手抄报内容进行认真地整理、设计,并将有关资料誉抄在素描纸上,再配以精致、可爱的插图。经过在本班一番激烈的比拼后,每班数学老师的精心挑选出内容丰富多彩、设计新颖独特、书面整洁、字迹工整的作品参加校同年级的手抄报评比。最后在数学老师的细心甄选下,分别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2名。通过这个活动,更多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加强我校数学文化建设。
第五篇:14-1五彩缤纷的植物在世界教案
第二节(22.2):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设计依据和构想】
植物界是学生学习分类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也是学生感性认识最丰富的部分。我的设计构想是: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并创造条件把活动开展好。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尤其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点: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懂得保护我国的珍稀植物,增强热爱大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教学难点:
1.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一些不同类群植物的图片,录像。采集一些松树的球果。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有松树,别忘了也采集它们的球果。
2.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方面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1 课时)
1、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思考问题:(1)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你还收集到哪些植物图片?(学生上前展示图片)学生经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植物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植物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引入新课。
设计思想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藻类植物(1)创设情境:
一个学生出示一个水已经变绿的鱼缸,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引起其他学生们的议论,有的说是鱼排出的粪便染绿的。有的猜水中生有绿色植物。有的说是因为水中生有大量的藻类植物……
设计思想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课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实验: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5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 你所观察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B 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C 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D 对于藻类植物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①爱护实验器材②正确使用显微镜③仔细观察。最后把学生中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通过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上的观察、讨论和交流,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但对于第3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设计思想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出思考题,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避免盲目性。同时为下面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埋下了伏笔,也有利于学生对将这三类植物进行对比。(3)展示成果:
最后,教师把学生做的好的临时装片(衣藻、水绵)用显微投影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设计思想通过展示成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活动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
根据平日的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趁此机会用课件来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二者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形态结构:实验: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
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6的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用盆栽的葫芦藓和铁线蕨为实验材料,没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标本或图片。
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B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植株高矮一样吗?C 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活动: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植物不但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还具有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因此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
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的。它们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设计思想前面学习了藻类植物的基础上,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不需过多参与,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设计思想通过看录像,使学生对这三类植物有了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4、课内评价:
(1)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1 2 3,然后组内互评。(2)小组讨论“思维拓展”部分1,最后全班互评。
(3)讨论:“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三句诗词中分别涉及到了哪几种植物?
设计思想通过对以上三句诗词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2 课时)新课内容 活动一:
教师: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思考问题:1.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2.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3.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什么植物?为什么?
设计思想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知识,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使问题得到深化。活动二:裸子植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殖过程”。
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松树的球果”进行观察。通过课前的实地考察和课上的观察,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都属于种子植物。但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着。(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裸子植物的名称,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图片、录像。通过成果展示和资源共享,学生知道,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丰富,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设计思想通过实地考察,有利于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活动三:探究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步骤:(1)教师播放录像:几种水生被子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2)学生6人一组,尝试提出有关水生被子植物适应水生生活的问题(先猜测)。(3)根据自己的猜测,作出相应的假设。
(4)利用推荐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作出的假设。(5)得出结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小组内讨论:水生被子植物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的。最后全班交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被子植物有其特定的适应方式:生活在陆地上的,根系发达。生活在水中的,体内通常有气道,以运输氧气,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借助水的流动为其传播果实和种子。
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来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和设计实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活动四: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思想这样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见解,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活动五:关注我国的珍惜植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我国珍惜植物的图片.师生:共同来关注这些稀有资源。
设计思想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给学生:要珍惜这些天然财富,保护这些历史遗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课内评价: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5,思维拓展2,然后组内互评。
课外延伸:实地考察校园内的绿色植物,拍成照片并进行分类,举办一次“美丽的校园”图片展。(两周后展出)
设计思想在校园内举办植物图片展,让全校同学都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全校发出倡议,让大家用实际行动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