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课《快乐小屋 》教学设计1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课题:快乐小屋 课时:2课时 课型:制作 年级:三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快乐小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课。《快乐小屋》是综合性较强的一课,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究、游戏,创作,最终来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设置,让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到家的快乐、温暖与和谐的情感,教材更是强调了对小屋外型、内饰的想象与设计。根据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我将《快乐小屋》安排成《我设计的小屋》《快乐的家》两课时,《我设计的小屋》是《快乐小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可爱的家》的第一课《快乐小屋》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在第二册中《我的小汽车》(把生活中事物变成各种小汽车)和《流动的旅馆》(在车上画上各种房间)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因此,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复习回忆的方法引导学生画出“快乐小屋”。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掌握绘画方法。
教学目标(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知道房屋外形的基本结构由屋顶、墙体、门窗等部分构成。了解各种常见类型的小屋,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形组合设计一幢小屋。
过程与方法:欣赏各种类型的小屋照片,了解房屋的结构,学习把纸对折站立后,用常见物形,通过添加门窗、重叠组合、想象添加设计一幢小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制小屋的过程中体会屋子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家带来的快乐、温馨与和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难点:用基本型叠加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1.课件出示文字“小屋”
提问:看到“小屋”这两个字,你脑袋里会出现什么呢? 学生说说记忆中小屋的影像。(课件欣赏各种材质的小屋外形)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漂亮的小屋。(课件出示课题:《快乐小屋》)
二、新授 活动一
1.分析小屋的结构
提问:你能说说小屋有哪几部分组成吗?(屋顶、墙体、门窗等)(课件展示分析组成部分)2. 构思小屋外形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状可以作为小屋的外形呢?(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组合)
(3)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种类分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小屋的外形,选一个说说如何进行设计
活动二
1.设计方法指导
(1)提问:怎样让平面的纸站起来?
学生回答:可以对折(2)复习旧知并示范:
出示一张纸,对折一下打开,开口向下,可以在桌面上站起来。学生尝试将纸对折,在桌面上站立。提问:如何将站立的纸变成站立的房子? 总结:运用基本型的叠加
(3)讨论小屋的制作
(课件出示南瓜图片)
提问1:请学生说一说可以将南瓜的哪部分作小屋的屋顶,哪部分作为小屋的墙体
总结:南瓜的瓜蒂和叶子可以作为小屋的屋顶,南瓜瓜身可以作为小屋的墙体。
提问2:绘画南瓜小屋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1.开口向下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2.上下要撑满,折痕处不能剪断,小屋最下面这条边要平。(4)范作欣赏南瓜小屋步骤图演示 A.先画外形 B.再画门窗 C.剪出外形 D.上色 E.打开门窗(5)小结小屋设计要点
(课件出示:添加门窗、重叠组合、想象添加)
作业要求:制作完成能站立的小屋
构图饱满、撑满画面、门窗做工细致、色彩鲜艳
学生尝试设计、制作出一个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小屋内添画场景或故事。
过程与方法:欣赏小屋内的场景照片,说说家里快乐的故事;尝试设计小屋室内的装饰,绘画家里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制小屋内部的同时感受家带来的快乐、温馨与和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房屋内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难点:表现房屋内部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节课已经完成的小屋。
提问:打开小屋后里面可以添加些什么呢?
总结:可以画画室内的装饰和我们在家里快乐生活的场景。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快乐的家》)
二、新授
1.欣赏小屋室内装饰的图片。
(媒体出示卧室、厨房、浴室、阳台、书房等等场景)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2.探究如何安排室内布局
提问:如何在小屋内部合理安排房间布局?
总结:首先可以划分区域,分为上下两层,其次安排每层楼设计2-3个房间,最后规划每个房间的用途。3.范作欣赏——南瓜小屋内部设计步骤 方法1:
(课件出示绘画步骤)1)分楼层 2)分房间 3)添画细节 4)上色 方法2:
添画家里快乐故事的画面 1)欣赏温馨故事的画面 2)尝试绘画故事 3)上色
4.作业要求:添画小屋内部——快乐的家
室内设计布局合理,细节生动
小屋内故事温馨充满爱
三、教学评价:
结合两课时作业进行评价
1.创设情景:建立一个快乐小区,让学生们把作品放进展示区。2.学生参观,选出最漂亮、最别致、给人感觉最快乐的小屋。3.教师与学生表扬有新意的作品,总结特点。
评价要求
1.小屋外形设计有创意。2.小屋制作工艺精美。3.小屋室内设计漂亮内容丰富。
第二篇: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4、本堂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
第三篇: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6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1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
罗定实验中学
黄宇飞
一、目标解读 :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②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③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③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④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课程标准: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蕴涵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直至今天仍然是人类为之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三、教学方法与操作说明: 1.【执教理念与方法】
从师生定位上:教师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上,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大胆取舍,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探究 法,师生互动教学。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 :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3.【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教师课前制作学案、布置学生预习、视频、Powerpoint 教学课件;课前准备检查学生预习印发单元问题设计情况。
4.【教学流程预设与说明】)各小组长检查本组预习情况 : 2)小组研讨:(略))集体交流:(略)4)师生总结:(略)
四、导入新课: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就曾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五、自学导引(完成下面填空)【知识梳理】
一、罗马法的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
大权。(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3)影响:
担任的法官随意解释法律,损害
利益。
2、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制定。
(2)特点:
广泛,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护了
,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公民法
(1)内容:
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
之间的关系。(2)作用:罗马公民受到
保护,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1)背景:
①
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向
扩张。
年,罗马帝国建立。征服过程中,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②版图扩展,国际交往扩大,和贸易发展
(2)内容: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
的法律。从3世纪开始,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3、帝国立法:6世纪,组织编纂,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目的:
2、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保护
3、实质:维护的利益
4、影响:
(1)对罗马的影响: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
,保护了
。(2)对世界的影响:
①是欧洲历史上
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和
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推进
的有力武器。
六、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1、案例探讨(模拟法庭)
案例1: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案例2: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那这种现象合理吗?怎么解决的?
案例3:布鲁图是伽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作他的奴隶。
请问,法官会同意卡西的要求吗?其依据是什么?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以上规定能否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
3、小组讨论: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七、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1、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个女奴为妻后反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
2、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4、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5、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的体系之下。”这表明()A.罗马法适用范围很广 B.罗马法影响范围很广 C.罗马法内容庞杂,成就辉煌 D.罗马法征服并控制了世界
6、罗马法体系完成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B、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的编纂 C、屋大维时期颁布系列法令
D、万民法的出现
6、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7、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的根本目的是 A、维持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B、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避免纠纷
D、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推
表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动
现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第五篇: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基础类目标: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综合类目标: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的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提高输入效率。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接触计算机,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3重点:
掌握Word中文字的“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难点:正确区别“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方法的异同,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出示以蝴蝶泉为背景的幻灯片,播放歌曲《蝴蝶泉边》并显示歌词。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学生纷纷猜测)
2、根据猜测情况,引出并板书课题:第6课蝴蝶泉边 活动2【讲授】发现问题,分享目标。
1、师:仔细观察,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第一段歌词的后两句是重复的。
2、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歌词重复的两句只出现了一次。)
3、如何简便快速的补充完整歌词?自学课本第34页第一、二段。找出解决方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4、分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的操作方法。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1、在常用工具栏中,尝试找一找“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带领学生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二)预习展示,掌握操作方法。
1、拿出自己的预习生成单,班内交流:“复制”→“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2、总结:“复制”→“粘贴”方法:选定→复制→定位→粘贴(三)小组合作,尝试操作。
1、出示学路建议:
(1)、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
(2)、根据预习生成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
2、小组推荐组员,在教师机上展示操作过程,全班点评。
3、掌握:“剪切”→“粘贴”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剪切方法:“剪切”→“粘贴”方法:选定→剪切→定位→粘贴。
4、动手操作,巩固方法: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操作,巩固“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讨论:区别复制和剪切方法的异同。
(1)、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小组推荐组员汇报,全班点评。活动4【练习】技能大比拼
(一)、幻灯片出示用word文档收集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歌词。(二)、出示比拼要求:
1、仔细倾听歌曲《两只老虎》,找出歌词中不完整或顺序错误的地方。
2、打开桌面上“两只老虎”文档,用你喜欢的操作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把顺序错误的调整正确。
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最先完成的小组为获胜小组。(三)展示比拼结果。
活动5【作业】课堂小结。
1、畅谈收获:今天,我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