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精)
·172
·
摘 要: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以学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如何通过课程教学高水平、高效率完成培养计划一直是专业教师探讨的焦点。本文从课题入手,提出了课题设计、课题实施的课题教学,并详细论述了每一阶段具体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的指导相结合,从而完成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改革;课题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单元制的授课方式,一个章节接着一个章节地完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较强的系统性,条理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教材,课堂讲解,习题练习,综合复习,然后考试考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以指导类课程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创
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创造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题”这一关键词就成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对象。
课题教学就是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将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它包括课题设计和课题实施两个环节。课题设计
1.1 课题设计与课程教学大纲
课题设计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要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设计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整个课程的目标和每个小环节的目标。制定目标时应深入考虑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应该能够预测何时需要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1.2 课题的设计
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指定一个具体的设计题目,如“手机的设计”、“mp3的设计”等等,这样的课题设计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课题设计时,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可以只给范围而不定具体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兴趣点,这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深入发挥。例如,在《设计初步》课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以“测”为主题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题目,如厨房类的肉类鲜识宝、体育类的腹肌锻炼测定仪等。学生选定具体设计题目后,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的设计
题目进行整体把握,并能预见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的实施
课题实施阶段大体遵循这样的程序:设计调研——方案构思——方案评价及优化——最终方案设计表达。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设计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2.1 设计调研环节
设计调研是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首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调研的广泛性、真实性将直接影响到设计定位的准确与否,进而影响到设计的最终方案。这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果指导不当,将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此环节制定详细的目标和计划,如在《设计初步》课程中,对此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如下:(1阶段目标:1根据具体题目制定调研计划,包括调研时间、地点、内容和范围,并做成图表,严格按计划进行。2掌握调研方法,重点掌握调研问卷的方法。3掌握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绘成图表。4掌握设计定位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确定产品定位,为后续的方案构思打下基础。(2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3作业形式:以图文的形式完成设计调研报告。A4纸打印,左装订。
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开放而不失纲要、自由而不失约束、自主而又有指导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完成此环节的教学任务。
2.2 方案构思阶段
(1阶段目标:根据设计定位进行方案构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方案有创新性。(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3作业形式:以设计速写形式提交作业。规格:A4纸,左装订。设计构思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有无创造力的发挥,作品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这一阶段。此阶段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完成方案构思。如“测”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测”的方式完成方案构思;列举缺点,畅想希望点,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方案构思
等。教师引导过程中应坚持“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初步构思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设计初稿的讨论来组织教学。在集体评图和讨论中,教师鼓励自由畅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每个学生的设计都能与全班同学交流、碰撞,在讨论中相互激发、相互补充,使得本来一个人的设计,变成全班同学都参与的设计,拓宽了学生(下转第174页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王咏梅
(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174
·
术教育进一步开阔审美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例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例如,去年广东省高校开展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粤剧演出季等等,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普及审美教育后的影响
审美教育的形成是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现代,这个从哲学分支出来的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归纳、总结,最终成为教育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教育门类。著名的美学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审美教育是能够使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的,最终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手段。它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当完全放松的时候真正的人格才会显现出来。与席勒相同的是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表示,美育的目的就是陶冶活泼的灵性,养成高尚的人格。审美是一种个性色彩的心理过程。黑格尔在论述审美的性质时也说过,审美是能让人感到放松的、自由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一种自我的放松,是不单纯满足现代生活要求的一种主观意
识。同时黑格尔也表示,人就应该像待在自己家一样,他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放松的,只有当放松的时候他的个性才能显现。人创造着生活,与此同时页在不断地追求完美,追求更高一个层次的安逸。所以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在追求真善美。美的境界是因人而异的,当人们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眼睛看到的事物是美的,那么他就应该是符合自己审美观的。
要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审美教育,一个只注意事物和事件的人,不可能体会到外界形形色色的变化给人带来的乐趣,因而失去了这种审美享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的重要性,也逐渐在教育阶段重视审美教育这一科目,随着教育目标的日趋完善,人的眼光会越来越高,个人的审美素质和社会和谐能力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04.[2] 曾樊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 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2002(06.[3] 刘进清.审美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 2007(04.[4] 李英玉.论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意义[J].教 育科学,2006(03.[5]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接第172页的知识面,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 方案评价、优化阶段
(1阶段目标:掌握科学评价方法,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优化处理,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理性设计思维。(2教学方法: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3作业形式:设计评价图表,设计优化图。A4纸打印,左装订。设计方案的评价阶段,要采用科学、合理地评价方法,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制定出评价目标(如功能、造型、色彩、结构、人机、环境、操作、安全等,根据评价目标采用如排队法、点评价法、坐标法等科学的方法对方案进行评价,并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说方案构思阶段以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为主,而此阶段则以理性思维、收敛思维为主。
方案的优化则是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结构、功能等进行深入探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通过反复的评价、优化,确定最终方案。
2.4 最终方案设计表达
(1阶段目标:对最终方案进行设计表达,包括效果图、尺寸图、模型、展板等,要求正确表现方案内容,并对方案进行艺术展示。(2教学方法: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3作业形式:效果图、尺寸图、模型、展板以及综合性设计报告
书。规格:A4纸打印,左装订。
此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观念。尤其是在效果图绘制和展板的制作方面,要恰当运用计算机为设计服务。切不可用炫耀的技巧取代设计,忽视设计的创造性。设计报告书是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以往的教学总是注重结果,而忽略设计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对创作过程的总结与评价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设计的过程要比设计结果来得鲜活生动得多。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保留每一步的设计内容,从设计题目的形成、设计调研报告、草图、评价图表、优化图、尺寸图、效果图、模型、展板等都要求学生详细地写进设计报告。教师在课程结束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评图和作业讲评,把学生的最终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比较和交流,使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有整体的认识。结语
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课题的实施过程,在教学中实现了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型”教学向“主动探索型”教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师,要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尝试、修正,共同探讨教学经历和感受,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共同谋求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良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训练有素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王咏梅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河北 石家庄,050043刊名: 艺术科技
英文刊名: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4(8 引用本文格式:王咏梅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期刊论文]-艺术科技 2014(8
第二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对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对毕业生要求的角度分析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改革 教学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十分明确,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分配。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开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是:理论上,比不上高层教育毕业生,原因生源素质不高,计算机理论要求又太高,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局域网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学生大多数不理解其中的知识;理论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实际动手却做不出什么。什么都知道点儿,却什么都做不出,这是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要确立以“岗位能力本位” 的课程指导思想,即中职计算机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围绕市场岗位来设定。针对我们学校的现状,课程改革是在必行。
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1、培养目标改革
培养目标改革 以“岗位能力本位”为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产业形成了一个大行业,从业的岗位也越分越细,因此计算机专业派出生了多个相关的子专业。
2、课程开设的改革
岗位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开设的课程。但开设的课程不同于原来的“学科本位”而应依据岗位决定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关的课程。
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 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每学期用8至9 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
第一学期,主要目标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习惯。建议专业训练内容为,1、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 80 字以上。
2、学习上网,介绍大量的网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学习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用法。
第二学期,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 Internet 网的接入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建议专业训练的内容:
1、计算硬件组装与维修。
2、网络管理员相关知识。
第三学期,进行办公软件 Office 的加强提高,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建议专业训练的内容:
1、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
2、简单的图像处理。
第四学期,学会通过网络推销自己。建议专业训练的内容:
1、网页设计;
2、QQ空间,博客等的使用推广;
3、寻找目标公司
第五学期,进行办公室文化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各种专业都粗略的训练一周,包涵的科目课程有,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漫制作,电子商务,多媒体制作,网络工程师等。
第六学期,开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关于教材的使用,现有的专业课教材,鱼目混珠,让人眼花?t乱,而传统的教材内容、技术滞后。我们要精心挑选,结合实际适当对教材做一些处理,如删减或添加。找不到合适的教材,我们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开发校本教材。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 “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 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 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工作,而项目本身是以开发某一 个产品、建设一个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真实或模拟环境,教学过程是面向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整地经历项目的过程。通过完成多个这样的项目训练,学生能够担任计算机行业某个岗位的工作。项目设计是关键。
4、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第一、编写校本教材。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选取学生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
第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于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5、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我校目前基本上没有学生评价。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接受再好也等于0。所以一个好的学生评价系统是真正能上好课的关键。
三、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勿急功近利。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要制定出改革的计划、方案。
2、我们的培养目标要紧跟市场走,我们的课程改革注定要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与调整的过程之中。
3、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要要有一桶水。只有我们教师的技术水平,观察市场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三篇: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独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2012(1).[2]无忧考网.浅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2012(3).[3]樊丽明,石绍宾,李齐云.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第四篇: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企业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但目前企业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策略和建议,以提高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师资不足、校企之间合作问题等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为企业专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双师型”教师不足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缺少对企业的了解,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使教学效果不佳。又由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有具体的限制和要求,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办法提升,导致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1.2校、企合作不紧密
学校和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合作的紧密度不高,存在着学校或者企业“一头热”的现象。而且有的企业和学校只是表面的合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挂上实训基地的牌子,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企业,不能适应岗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
1.3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明确的定位。另外,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培养简单化、课程形式化,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
1.4教学改革浮于表面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进行设计,并收集大量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书本为主,其他为辅,导致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执行脱轨,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对知识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5课程资源少,考评方式单一
在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资源较少,而且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学校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在考评方式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基础理论的记忆有帮助,但是忽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
2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对于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师资结构的优化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管理专业按照学科进行阶梯式队伍建设,确定学术带头人,然后确定相对应梯队的人选。梯队在建立初期就要设定目标,并且按照时间段进行短期目标的划分,在短时期实现计划的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岗位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教师资源要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促进教师能力的发挥。此外,还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除了要具有企业管理学科知识外还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例如,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计算机理论和操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能够极大地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保证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企之间应建立融合专业基础学习、实战训练及订单培养的协同创新教学合作模式,学生在第一学年就要完成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将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和企业合作设置的实战训练课程修完,第三个学年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岗位需求,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校、企协同创新教学合作模式中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对企业管理的模式获得清晰的认识。教师在企业中进行观摩学习,深刻了解企业的管理,才能在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中,清晰阐述知识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促进校企之间紧密合作,并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2.3对于人才培养有清晰的定位
学校对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行定位,根据学生的意愿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定位后,就要对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重新规划,突出教学的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强化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是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增加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间,将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专业课教学的中知识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能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二是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使学科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明确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确定专业的方向,专业方向的明确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再配合其他的学科知识,保证学生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人才培养和人才定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4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
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要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适应岗位。为了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岗位,学校要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强化案例教学。对于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规划,然后对课节进行详细划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设计具有一定目的描述企业中发生的客观事件并含有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的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企业发生的事件和解决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企业管理事件的处理经验。二是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当地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这些讲座要注重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中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知,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供参考。三是教学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另一部分是在课外进行企业调查等,组织学生在假期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在企业中切身体验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5整合教学课程内容,改革考评形式
整合教学课程内容是指对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去掉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压缩一些课程的课时,增加另一些课程的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数的知识在就业以后很少用到或者基本用不到,可以进行课程的缩减,同时增加经济数学课程,使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学体系,或者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模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在保证理论知识能够全部教给学生的基础上,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减少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按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操作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增加商品采购管理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考评的改革要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实践成绩考核、平时作业考核等,使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把理论考试的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按照比例进行结合,这样的考评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深的了解,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可以作为企业人才选择的依据,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学校和企业的协同教育合作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提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婕.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2).[2]安景文,刘颖.高校企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4(31).[3]谢朝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2015(8).
第五篇:关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在面对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不断的革新和调整的同时,还要应对基本的就业方向与多向性的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据此,该专业建设要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既突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又进行就业宽口径的拓展。具体就是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形成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广大高职院校一致认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无疑是最重要的着力点。毋庸讳言,目前整个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专业受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整合的影响,它应有的亮色正日趋黯淡。以课程建构为突破口,加强它应有的内涵而不是淡化它的专业特色,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基础教育就业竞争力,让经过语文教育专业训练的学生真正在职业岗位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不断研发融入新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方法,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大就业空间,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主动应对,谋求发展的有效探索。
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近几年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取向主要是较为边远的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较为发达的城镇小学语文教师及各行各业相关的文职工作。
我们综合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及该专业层次的生源大多是农村学生等因素,结合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同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的意见,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缩小过去本科翻版的专业课的学习领域,将学科本位转变为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使之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配置适当的适合专业岗位群的课程,突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次改造已有课程构成、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拟把现有的具有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压缩版”的课程整合为五大模块:公共课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汉语言教育模块、文学教育与写作模块、中小学语文教育技术和方法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可以及时实现小学师资或初中师资等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更新。形成区域性的个性化的课程。比如在汉语言教育模块融人广东粤语和普通话课程内容,提高国语水平;在文学教育与写作模块融入南粤文学成果研究与写作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教育文化建设的自豪感和献身乡土的意识等。同时开发宜于现代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在专业课拓展上增设儿童文学教育和创编、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研究(注重案例探讨)、中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和技能实训课(微格教室全真模拟研讨)等。增开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就业有所拓展的课程:国学典籍导读(自编教材)、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口才阶梯训练(自编教材)、应用文写作等,这对于基本是农村生源的专业学生是全新的和全方位的素质及能力的挖掘和提高。
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我们力革的重点。我们研究国家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动向,紧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发展趋向,进行基础教育大文学观、大语言观、大教学法观的教育,既注重了知识技能的贯通,又能很好地可持续地协调知识技能点的轻重取舍。在中小学语文课的发展指向上,探索专业课教学方式最新变革。比如文学教育与写作课模块,通过教师引导——教,师生对话讨论——说,前后研读作品写小论文或摹写和续写——写,朗诵改编表演经典作品片断——练,打破教师一言堂,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于一炉。而其中的写作教学内容也本着“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重点引导学生能够判定指导写作,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对拓展性课程本着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的口径就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的原则,注重课堂实训和课外实践。
二、教师水平的提升是课程科学建构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过程中动态体验课程转化的设计主体,是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主体。逐步提升教师课程和教材建设的意识及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育,同时又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即所谓职业教育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各个地方需因地(区域)制宜、因人(生源)制宜、因“财”制宜。专业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必须要有原创性的东西,尤其是变动比较活跃的语文教育专业。抓住这一活跃性特性关键是教师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课程建设一教材建设——教师校本自我教育提高的良性动态机制。如果说教师对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是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优化整合,固本强基,那么对能覆盖全院其它专业的文化素质技能课程更要求教师用“高水平”去“征服”学生,占领慢慢在失去的“阵地”。要求教师能进行针对性的教材创编,比如我们创编的人文素质课程和《国学经典导读》,教师融讲授、诵读、探讨于“一堂”,取代大学语文课,效果良好;文化素质训练课“高职人才口才训练”和教材《口才训练教程》,强调教师能示范、学生能实践的阶梯式训练,深受众多专业学生的喜爱。通过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大大提升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技能水平,学生增强了自信、就业竞争力和地区及行业的认可率,最终形成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的课程建构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实现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更新和提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创新和教材创编形成的教师校本教育,即课程改革与校本教材编著、修订与校本教师提高的一种不问断的良性互动机制。课程改革目的又和本专业人才市场变化形成互动,最终锤炼学生坚实的适应就业市场的良好的职业技能,从而也不断锤炼了教师。二是让教师不问断地到一些中小学调研,剖析职业岗位知识技能,挂职锻炼,进行课题研究,做“双师型”的教师;同时到重点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最前沿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做高素质的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真正改变了,提高了,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手段
根据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岗位群、人才层次和专业类型,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探索创新。我们务必要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问教室的教法,在更为广阔的具体的实践中,用更灵活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准职业人。
我们注重模块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例如,把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古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教学形成为一个语言教学模块,使课程内容相互生成互动,融汇一体,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模块的知识基础有一个较为系统、通透的理解。模块内的教师切磋合作教学,而模块与模块之间也打通联系,专业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研讨,共同组织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比赛活动。课堂教学更多地用多媒体课件、专题研讨、对话辩论、学生教学演讲等方法,挖掘理论课中的职业技能因子,给学生一种示范作用。比如《论渤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师邀请古汉语教师、教师口语教师、教学法教师等与学生座谈对话进行教学,朗诵、交流、感悟、发掘;现当代文学课的作品教学常邀请写作教师、古代文学教师和外国文学教师到课堂和同学们座谈对话,挖掘作品中包含的写作创新元素、传统文学元素和外国文学元素等。这样打破了教师各自授课的框架,多学科教师形成一堂课的立体教学和训练架构,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和教学智慧能力。各科教师在一起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知识信息容量大且轻松活跃,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双管齐下,也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智能训练,刺激学生在主题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更多同一模块跨课程的知识信息并形成职业技能训练的丰富性,形成知识链、课程教学链。
再者,语文教育专业许多课程的文化知识性和技能性有它的特殊性,不能分而教之。如口才训练课对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以组织诸如作家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的演讲专题,苏轼的人生观中的积极性辩论,访谈本地文化名人故居,还有模拟求职现场的自我表达,竞选校长的竞职演讲等等,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不在是千篇一律的讲堂,而是课程教学方式多姿多彩的课堂。
四、课程改革要相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课程结业考试在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语文教育专业不应成为学生成绩认定和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应有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即根据课程不同设计不同的过程评价方式,杜绝死记硬背的一次性终极评价。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考在平时,形成一种即时“练功”、即时收获的教学评价导向,学生真正在课程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我价值和情感认同,同时得到老师同学即时认同,积累一种正面学习的效应。这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大多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农村生源学生来说,是一种素质、心理、技能、理论等多向度的训练,特别是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能力心态的培养异常重要。
所有的师范教育专业都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和评价。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均应有更多的时空让老师去面对学生,直面每个学生各个层面的问题,因材施教,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考评。比如文学教育与写作模块课,采取教师讲授探讨后,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诵读,课外写赏析文章、背诵经典作品比赛、作品改编及编演等训练。考试可让学生选择上述不同的形式,既发掘了学生多方面的才干又形成了个性化的评价。教学和评价均着力侧重全面锤炼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唱主角,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例,特别是职业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每次课都要对学生进行考评,不断进行定位提升。改变考评方式也许就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毕业时也一改单一的业论文写作为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口头和书面问答、教学技能测试、课程实践大作业、毕业实习及实习报告等多样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方法。
总之,语文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课程的科学建构,方式方法的创新,其着眼点是学生,关键点是教师,突破点是现有课程的整合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