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大全]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罗马的扩张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马可·波罗来华和《 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①利用课中的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阅读历史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②结合课中问题“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讲解或观看多媒体课件、阅读地图、组织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认识到一个庞大的国家,特别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辽阔的疆域内包含着多个民族或多种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在战争、征服、扩张中交流融合,批判野蛮掠夺、征服的危害性,肯定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性,探讨各民族、个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背景意义。
②在培养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信念。重点难点
重点:希腊化时代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且涉及的地理名称多,学生难以把握
怎样正确认识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两种主要交往形式——和交往和暴力冲突
教具准备
挂图: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展示一幅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地图,讲解有关地理名称。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阅读本课温故知新《文明向西转移》,说明地中海东部是人类早期文明集中的地方,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新课教学
一、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的经过
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帝国,为控制爱琴海地区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重点介绍马拉松赛跑的由来)雅典强盛促进了希腊繁荣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讲解“希腊化时代”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三、罗马的扩张
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2世纪,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回顾罗马帝国境内的古代文明中心,说明罗马的扩张,再次使不同的文明得到融合并发展。
罗马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交往
回顾丝绸之路的路线,由学生讲述两汉时期的中西交往。
四、中印文化的西传
根据地图讲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认识其辽阔疆域在东西交往中的重要性,并介绍阿拉伯人是一个善于游历经商的民族,这有利于东西文明的交融。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人加以改进并传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五、马可·波罗来华
思考:马可·波罗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与前面介绍的那些活动比,有什么不同? 说明:前面介绍的多与武力扩张有关,马可·波罗来华是和平交往;前面多为一国的行为,马可·波罗来华是个人的行为;前面的活动是直接的交融,马可·波罗则留下一部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小结巩固
知道学生看课文中的卡通问答,了解文明交融的基本形式,然后再讨论课中题:“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归纳和整理
基础训练
1.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马拉松长跑是奥运会的一个传统项目,最初设置这一项目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牺牲的希腊英雄()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十字军东侵 D.罗马征服地中海
2.下列有关希波战争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B.波斯帝国在对外扩张中,先后征服了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C.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
D.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公元前4世纪后期,古希腊被下列哪一国家所控制()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马其顿国 D.古巴比伦
4.与右图有关的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建立有关的征战是()A.罗马帝国的扩张 B.十字军东征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希波战争
5.亚历山大帝国定都于(A.亚历山大港 B.罗马城 C.雅典 D.巴比伦
6.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内湖是在()A.约公元前2世纪B.约公元2世纪 C.约公元1世纪 D.约公元前I世纪
7.下列国家中,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有()①古代埃及 ②雅典 ③亚历山大帝国 ④罗马帝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A.古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巴比伦人、罗马人 C.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D.古代阿拉伯人、巴比伦人
9.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科技成就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中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重大作用,中国这些优秀文化成就是由谁传到西方的?()A.古代印度人B.古代希腊人 C.古代罗马人D.古代阿拉伯人
10.中央电视台一次智力竞猜节目中有一道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回欧洲后,留下一部书曾风靡欧洲,你猜这个外国人是()A.阿信仲麻吕 B.白求恩 C.马可•波罗 D.汤若望 拓展训练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阿拉伯兴起后,阿拉伯人创造了占世界重要地位的阿拉伯文化。它承前启后,沟通中西。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阿拉伯人改进印度人的数字系统,使用了印度人所创造的“0”的符号和十进位法,并把它传到欧洲,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还把中国四大发明和印度稻米等作物传入欧洲,把西方的医学、天文学传到东方。文学名著《天方夜谭)是以波斯文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的神话传说、传奇等,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体。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对东西方交往的影响。
12.1271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东岸,后大致沿“丝绸之路”东进,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骑骆驼,时而步行,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275年到
达元朝的首都。
(1)1271年是谁在中国建立元朝?首都是哪座城市?(2)马可•波罗一行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中国的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何感想?
归纳与整理
前5世纪 东地中海 前4 希腊 前334 印度河流域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世纪 地中海 北欧 印度 印度 阿拉伯 造纸术 火药 火器 阿拉伯 1271马可•波罗游记 基础训练•拓展训练
1.A点拨:公元前490年,雅典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大败波斯军队,战士菲迪皮茨因报捷长跑力竭而死,为纪念这位英勇战士,雅典决定定期举行马拉松长跑,后被列为奥运项目。
2.D点拨:此为一道逆向思考题,三次希波战争终以希腊胜利而结束,D项所述与史实刚好相反。
3.C点拨: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4.C点拨:本题关键应弄清图片的主人是亚历山大大帝,结合题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应为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5.D点拨:此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能力。
6.B点拨: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到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规模,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
7.C点拨:经辨析,古埃及、雅典分别为非洲、欧洲国家,只有③④两项符合题干要求。8.A点拨:阿拉伯数字并非阿拉伯人发明,而是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商人传到西方的。9.D点拨:应明确,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阿拉伯人起了重要桥梁作用。
10.C点拨:选项应符合两个条件①欧洲人,②元朝来到中国,综合判断应为马可•波罗。11.阿拉伯文化承前启后,沟通中西,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点拨:本题材料列举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具体概况,平时学习时应对相类似的知识以及专题归类整合,复习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1)元世祖忽必烈;大都。(2)①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朝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柒,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总之,元朝的强盛是推动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②感想: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是他们路途中的常伴。变幻莫测的天气、神出鬼没的强盗和缺水少食的困境,是他们经常面临的危险。
这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不怕困难挫折、勇往直前的顽强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等基本史实,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简述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亚历山大、马可•波罗的材料,讲述他们的故事。
分组讨论: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一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通过讨论,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交往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明之间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典型事例的学习,认识和平交往对文明的扩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是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及意义。
难点是如何理解暴力冲撞也是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教学过程:
先指导学生阅读P120每课一得,了解什么是文明? 导入:我们现代社会辉煌的人类文明,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明展现了不同的形成方式。有和平的,田园牧歌式的交往方式;更有充满血与火的暴力冲突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作用的结果是文明的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指导学生阅读P118小字部分,提出问题:
耕田人、牧羊人分别代表了古代社会中怎样的生活方式?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往,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往来,以和平友好形式呈现,另一 1 方面表现为游牧文明由发展迟缓,不断对农耕文明进行侵扰抢掠,而农耕世界的文明大国一旦国富民强,也会对游牧文明进行掠夺和征服,这一方面则以暴力冲突形式呈现。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否从中国历史中找一找耕田人与牧羊人交往的实例,向大家介绍。
古代社会中除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往以外,古代历史中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多表现为一个区域的文明与另一个区域的文明之间冲突。
二、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希波战争
指导学生看教材P118-P119内容,请学生介绍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两次战役: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经过这场战争希腊城邦完全控制了整个爱琴海,掌握海上霸权,更重要的是以波斯帝国和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一次大交流,促进了彼此交往。
2.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回忆以前知识,提出问题:希腊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忆回答:希腊各城邦之间的混战。
希腊走向衰落的同时,北部马其顿迅速崛起,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城邦,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统治者,他就是亚历山大国王。指导学生阅读P119课文小字,看插图,了解亚历山大的经历。提出问题:后来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与其自身的哪些品质有关?
志向远大、为人慷慨、胸怀宽广、身先士卒。出示视频,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先后征服了哪些地区。学生回答:埃及、巴比伦、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
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军队所到之处对被征服地区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灾难,通过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新崛起的相对落后的马其顿王国对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较先进的东方文明的征服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
①促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交融冲撞,帝国内各地区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加强了各地区、各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开启了希腊化时代,表面上看是西方征服东方,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相 互生辉,促使自然科学飞跃发展,产生了伟大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
(由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主要科学成就。)
教师提出问题:从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次区域文明之间的冲突为例,想一想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暴力冲突往往造成无数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带来民族区域间的仇恨,但同时,暴力冲撞也是区域间文明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也能起到促进文明交流的作用。
三、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在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既有充满血腥的暴力冲撞,也有和平平等的交流。1.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8世纪,一位印度的数学家堪克,随商队来到巴格达,他的很多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他所用的这种印度人创造的数字也随之传到阿拉伯各地。后来这种记数法又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人误以为这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现在它已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难看出,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正是区域文明交往的典型事例。
2.马可•波罗来华
指导学生看课本P120插图《马可•波罗》,配合阅读课文,在了解了马可•波罗的简单经历后,提出问题:马可•波罗在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马可•波罗行纪》第一次把东方的富庶向西方人做了详细的介绍,有助于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了解,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正是这本书,更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黄金财宝的渴求,促进了海上新航路的开辟。
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的事例,说明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促进世界文明的扩展。除了以上事例,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和平交流的例子吗?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丝绸之路的开辟,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和平交流的典型例子。
扩展:当今世界的和平交融——欧盟、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 ——世界人民追求和平
合作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文明交往的不同形式,请同学们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那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和平往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无论从时间还是 3 空间角度看,人类的和平交往都占绝大部分比重。和平交往永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拓展延伸
1、现代社会的暴力冲撞:
在人类文明全球化的今天,文明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依然存在,文明间怎样才能实现共处和交融?
(展示当今国际文明间冲突的图片,给学生提示)
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共存,平等对话 2.现代社会的和平交往: 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展示图片)
3、以史为鉴: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往中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二、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
公元前334年,历经十年的亚历山大东征,开展了希腊化时代
三、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古代印度人的创造
马可•波罗来华,《东方见闻录》也叫《马可•波罗行纪》
第三篇:专题八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教案
专题八:《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等篇目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和融合却是必然的。
(2)通过东西方文明发展史和文化特色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样态,并学会思考文化的差异所能带来的文化互补共融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
(1)熟读《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篇目,理解其思想主旨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东西方文明在其悠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格,这些差异既是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有利条件,学生在文明冲突和文化融合两种进程的理解中,往往容易走极端,陷入片面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西方中心主义的怪圈中,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文化碰撞的真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看图片资料,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性
引题: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处来看,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明古国,就地球这个纷繁人种聚居的地域来看,世界上存在着五大洲,目前共有232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000个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信仰、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差异,正因此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今天,我们要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新的专题,关注的正是我们所身处的这样一个极为敏感的世界,我们从中西方文明的视角,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面对差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责任。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从文化表象上同学们很容易就能罗列出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的节日文化,中国人的休闲文化、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此处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中国人过年与西方人圣诞节的差别;中国人喝茶与西方人喝咖啡的不同;中国人餐桌上的觥筹交错与西方人的自助餐等等。
影像展示奥运开闭幕式中中国的表演和伦敦八分钟的表演,请学生通过影像资料谈谈对中西文化表现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
当奥运会开幕式中那幅中国味极浓的大型卷轴缓缓打开的时候,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气场中,以身体为笔,只是非常简单的勾画、铺陈,一副山水泼墨图便在我们的眼前捭阖开来,它或许没有白描那么讲究细节的逼真,也没有绚烂的色彩点缀期间,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到一种天地混沌朴素自然的大美在心中氤氲。而颇有现代气息的伦敦八分钟,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动感而又极具个性的时尚味道,舞台上扮演路人的舞者随心所欲,没有统一的着装也没有整齐的舞步,他们更多的是在表演自己,不管城市的街道如何车水马龙,霓虹灯如何闪烁,他们都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踏着自己喜欢的节奏舞蹈。我想,这就是中西文化通过一次表演呈现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它们一个喜静,一个好动,一个追崇天地间的大美,一个追逐尘世间独享的自由;它们一个注重整体和谐,一个关注生命的个性。其实,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时时处处不在显露它们鲜明的特色,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自在的人生追求,西方雕塑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背景雕塑展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拉奥孔是当时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和预言家,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咬死,画面上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人面对巨蛇奋力一搏的挣扎,当个体的生命将一腔热血投诸于比自己强大的客体时,他变成了人性的英雄);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这一组图画是一个德国人绘制的中西世象百态:在图片中,第一副画中那个放大的人的形象代表西方人,而那个被缩小的人是中国人的代表,当然这里不是指中国人是弱小的,而是指中国人的个体形象的注重不及西方人;第二副图画对应第一副画告诉我们中国人是在群体中生存的,而西方人则是个体性的存在方式;第三副画显然是一副三代同堂的角色,中间那个白色的小一码的人代表家庭中的孩子,很显然,孩子在西方家庭中是和所有成员并排站立,也就意味着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而中国家庭中,孩子居中,是众星捧月的对象,这就意味着他是被保护的,这种保护甚至是可以倾注成人世界的所有,以不计代价的方式进行的,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牺牲精神叫做爱的无私,但同时这种爱会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我成长的历练。无庸讳言,通过前三组图画,我们很明显感到中国人是在群体中生存,注重集体感的人群,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上我们更倾向于家国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当国家有难时,中国人总是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齐心协力精神,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族之间总是潜意识里将后者视若一种崇高的目标。当然,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亲情的注重,所以才会有最后一组画中的西方人老了只能与狗同乐,而中国老人更愿意享受天伦之乐。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的家国意识,亲情观念就是绝对完美的,毕竟为此我们也要牺牲个人一定的独立和自由,而同样个性的自由也应该是被尊重的。)
(二)中西方文明差异的形成
通过中西文化表现形态的呈现,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虽然同属一个物种,但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却有相当的差别,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西方文明之间会有如此的差异,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走进上古时期的文化起源处,来试着分析中西方文明格局的形成历史。
首先,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最初的经济形态,最终促成了生存理念上的差异。爱琴海区城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在这块不大的区域中,海陆交错,山峦重叠,海洋占了大半面积,无数的小岛星罗棋布,象跳石那样密布在海面上,这给古希腊提供了极好的海上交通。爱琴海区域又是一个多山地带,今岛西北部有品都拉斯山,东北部有著名的奥林匹斯山,中部有巴那撒斯山,南部有太吉特斯山。群山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可耕面积受到极大限制。农业无法在希腊半岛上大显身手。陆地把贫穷送给了希腊人,大海却赐给希腊人以财富。人们谋求生计、获取财富主要依靠海上的贸易。海上的贸易,促进了古希腊手工业.航海业和商业的高度繁荣。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中心雅典,冶金、造船、武器、皮革、工商业最为发达。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城邦为中心的古希腊社会经济的商业性特征。与古希腊地理环境相反,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平坦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场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收获,繁衍生息,农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从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来看,农业生产被放在极重要的位置。这种特殊而极端的地理位置,也使古代中国不可能利用对外贸易来刺激和促进国内商品生产。因而中国古人重视的便是农业生产。
在商业性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土壤和气候中,培育起了古希腊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个体的创造,个人的奋斗,祟尚个人的发财、个人的爱情、个人的享乐,以及个人英雄、个人冒险。排斥外在的人为的束缚,将物质利益作为言行取舍的准则,将自我利益放在核心地位。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私利为基础,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这种民族品格,在著名的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与西方相反,中国的农业型经济与宗法制政治,则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民族品格。封闭式的农业经济,使人们眼界狭窄,乐于安贫守旧,不肯冒险。严格的宗法政治,压抑着人们的个性自由,更无民主平等可言。凡是敢于违背这种基本宗法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人,一律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不仅天子可以兴师讨伐,而且可以“人人得而诛之”。宗法政治反对个人的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而极力强调天子的尊严,国家的统一,血亲家族的融洽,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提出“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从西方文学实践来看,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其价值并不在于对君主的忠贞和品德无暇,而在于他们个人的毅力,勇气和智慧。足智多谋的阿加门农,尽管为了一己之私利,夺走了别人心爱的女人,但仍为一个英雄。敢于冒险的奥的修斯,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拜伦的长诗《唐•璜》,前半部分完全是讴歌主人唐璜的浪漫恋爱史,后半部分则写主人公为个人,为自由的‘英雄”业绩。这种对个人英雄的赞颂,是西方文学的普遍现象。而中国的英雄,绝不是那种为一己之私欲夺人之爱的将军,更不是四处沾花惹草,走—处爱一个女人(甚至爱几个女人)的花花公子。而是如屈原那股品格高洁、忠心既耿的正人君子、具有对君王忠心不二,“虽九死其就来悔”赤诚肝胆。或如杜甫之忧国忧民,或如岳飞之敬忠报国,或如文天样之视死如归,或如陶渊明之归田园居。这些忠君报国贫贱不移的君子们,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其次,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构筑起了不一样的中西文化样态。同学们也许不一定解释得清楚什么是形而上的哲学观念,其实说得更加通俗一点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就是追问世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不管在地球的那个角落的文明几乎都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的。对世界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国文化给出的是这样一系列的概念:道、无、气。西方世界给出的是另一组概念:理念(idea)、有(being)和实体(substance)。道,是核心,无,表明道的形而上的特征,它不是具体事物,“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气,说明了“道”的生成运转变化,它无所不在,却又无象无形,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河草木,飞禽走兽,悠悠万物皆由气生。人为万物之灵,亦享天地之气以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在气的宇宙中,无是根本,是永恒的气,无是有的本源,又是有的归宿,有是暂时的,有限的。这种有无相生的气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认知特点:不是把实体和虚空分离开来,而是必然把二者联系起来,气使得具体事物从根本上不能独立,必须依从整体。气的宇宙世界,虽也可分析,但更靠感悟,正因此中国的思维走向的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感性思维。《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象,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周易中的取象思维的出发点同样是对物象世界的直接观察和自在体认,它并未割裂人与宇宙万象的天然联系,而是通过直面物象的方式取得物我之间的沟通和认知,这种思维方式的先导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诗性话语。老子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追求的是对万物盛衰起落的直接体悟。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大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不言”、“不议”以及“不说”正是为了凸现“观”的意义,在庄子看来对道的体悟,需要的是明心见性的直观,而不是建立在人言基础上的抽象思辨。《天道》篇中轮扁斫轮的寓言就是在讲对事物的明见,需要的是“得之于手应之于心”的直接体悟和亲身体验,从而顺应事物本然的存在规律达到对事物的体认,这个过程无关于前人诉诸于笔端的经验先导,因为所谓书中之言建立在所谓的客观逻辑建构上,它并不如亲身体验更加可信和可靠。庄子的直观体认强调的是自然万物的自显,而非人的强为。
附:《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而与之相对,西方文化的世界形成的概念是一种实体观,idea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世界形成的“模子”,先有一个模子,人才能据此制造世间万物,于是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再到赫拉克利特,乃至中世纪的神学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数、火以及上帝等,它们都是明晰的、实体性质的,西方哲学的追问看重的是有而不是无,是实体而不是虚空。因为实体的存在,西方人总是希望用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去带动人类认知更多的事物,比如说根据能量转化原理发明了电灯,电子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时刻都无法离开的电脑,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克隆技术的问世,等等。当西方人不停地去用科技理性去探察我们周遭的世界,依靠逻辑和实验去不停地推演宇宙的时候,他们越来越离不开一种标准化体系化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人类的活动必须在严格的逻辑思维中展开。根据我们上述所讲的庄子的人生经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西方人对此或许正好持相反的意见,他们不会偏信所谓个人的经验,他们更愿意相信一种被总结出来经过论证推理的技术方法,后人可以依此获得一种更加客观可循的认知。
二、文化的角力与文化的冲突
尽管在文化思维上中西方表现出一系列的差异性面貌,但在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两端的文明都在各自所依存的文化形态中相对稳定的发展,这种相对独立的发展局面直到近代被打破了,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清末时期最为坎坷屈辱的一段中国历史。显然,在这一时期,文化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当时的中国在经济上,实行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保守的政策;在军事上以固守中原、防御外敌为主,长城就成了防御政策的象征;在文化上,重道德修养、轻个人功利,形成了重道轻术,崇本息末,重伦理、轻科技的传统。当东方世界依然在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中维持着封建制的现状时,西方世界首先打破了人与土地的依附关系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而这也正加剧了东西方文明之间关于孰优孰劣的争论。西方的理性与科学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伟大意义不可忽视。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声、光、化、电之发现与应用,一直到现代IT高科技所带来世界面貌之变化,可以说都是在理性与科学基础上实现的。当外国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一个与外界基本隔绝的时代便告结束。但是,外敌的入侵并不是为了传播文明与帮助发展,而是为了掠夺和奴役。在惨痛的现实面前,在亡国亡种的危机面前,对传统的怀疑、反思,对外来思想的学习、借鉴,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崩溃与重构。究竟中国应该走向何方,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东西方之间各自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力量,当力量产生悬殊之后,中西方的关系应该怎样选择呢?我们不妨先从冯友兰先生的文章说起。
(参读课本《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请问: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差别被做了怎样的比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呢?在你看来在当时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和西方的差别?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人把进步与落后冠之以城市与乡下之别,他指出西方在世界上居于城里人的地位是从一次重要的大改革开始的,这场改革就叫做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究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怎样突飞猛进的变化呢?我们不妨看以下的一组图表,更能说明问题。
西方的现代文明
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农业: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村工业化 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 科技:三次科技革命 政治:法制化、规范化;
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等等 与之相对:中国的传统文明 工业:简单的手工业 农业:个体劳作、自然灌溉、自给自足 国防:刀枪棍棒 政治:集权等级制
价值观:三纲五常,君子言义不言利 很显然,从这组对比的图表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与传统的角力,中国与西方的差异最终形成了文化冲突的态势:经济强大起来的西方国家,为了占领更多的资本市场,为了不断满足他们对个体意欲的扩张需要,东西方文明的平衡状态终于被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从两不相干到两相对峙,讨论: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下,冯友兰先生给中国的道路指明了什么样的方向?他所谓的摆脱乡下人的局面,应该走怎样的道路?
冯友兰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说道:“英美等国之所以能于现在世界中取得城里之地位者,乃因其近代化或现代化,乃因其先有某种文化。中国之所以于现在世界中流为乡下的地位者,乃因中国未近代化或现代化,乃因中国未有某种文化。”显然冯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向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借鉴。冯先生是一个代表,他代表了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深表隐忧的思想者的心声,于是,中国在先进的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催逼下,终于开始了自我反省的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声,我们发现五四之后中国从被动开放大门转向主动去接纳西方文化,于是也就有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的开拓和推进。
三、文化融合的世界构想(One world One dream)
然而,当中国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中时,我们耳际仍然有不绝于耳的质疑和反省,是不是西方的一切都能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中国传统的信仰和观念已经一无是处了呢?在冯友兰先生的这篇文章里,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冯友兰先生就是唯西方论者。
冯先生认为,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伟大的过去,也必将造就中国人的伟大的将来。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冯先生均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的方法加以分析和疏理,形成了以哲学为统率的历史、文化、政治、道德、文艺、宗教等多层次的思想理论。近一两年来,学界开始越出“新理学”的纯哲学系统,就冯先生的社会文化观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尚缺系统之研究。我们认为,对冯先生的社会文化观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提炼,将有利于冯学的全面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发挥中华文化的优良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一定参照。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前言》 从上述评价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冯先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西方主义的鼓吹者,冯友兰先生一生在学术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是《中国哲学史》,而他的学术方向是现代新儒家。他的思想所涵纳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他学术的开放视野。
冯友兰在中西文化间的熏陶和濡染: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10月8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祖父虽然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却作得一手好诗。父亲是清光绪戊戌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冯友兰七岁就开始在家里的私塾读书。1903年,全家随父亲到武昌,在母亲的监督下,他读完了《书经》、《易经》。1919年秋,冯友兰来到北京,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资格考试,顺利通过。1920年1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洋哲学。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从冯先生的人生经历,我们似乎在感情和理性的天平上需要重新称量关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的视野其实也可以像冯先生那样,更有一种反思的批判力和文化的包容性。
讨论:中国学习西方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是不是我们的文化特色就要一笔勾销呢?西方价值是否能成就绝对的普世价值呢?
机械化的生产,量化的评价体系无形中在构建一系列对人的裁策机制,日益模糊掉人的个性和人的情感需要。一切被日益物质化、商品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残酷竞争、人欲横流等乱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包含着平等原则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使人们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沟通。繁华的城市生活使人远离自然界,更可怕的是对大自然疯狂的掠夺加速了地球的自我毁灭速度。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和残酷,让全世界尤其是欧美震惊。许多有头脑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文明的合理性,怀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是否还能够带给人类更多的幸福,甚至对西方文化也打一个问号,个别人曾提出要从东方文明中寻求出路。大哲学家柏格森在欧洲遇到梁启超时,劝梁回国后多研究一下孔子、老子、墨子,中国这些哲人的思想和学说或许可以拯救纷乱繁杂的世界。于是在欧美掀起了一股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后现代思潮。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理论,以及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是典型代表。这股思潮关注人的和谐、人格的修养、人性的回归与伦理道德的重建等,试图以此来解决欧美的社会问题。
其实,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思考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推进而消失,反而在今天讨论更加热烈,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如果各执一端,推行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新一轮的文化冲突,但消解差异也就意味着失去思辩的力度和碰撞的火花。因此,我们更应该很好的进行东西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比如:冯友兰先生就说过,中国所以没有近代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不应该向外界寻求幸福。„„如果有人仅只是求幸福于内心,也就用不着控制自然界的权力,也用不着认识自然界的确切的知识。
其实,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在推进人类认知世界微观分析上的弱点,需要在这种科学思维上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思想本身对人的个人内在修为的更高要求和对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它可以弥补科技理性对人精神的戕害。
其次,一方面,我们在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观上,看到人道主义的重要和可贵,纠正自古以来“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束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对偏激和无度的欲望进行内省性的价值规约。
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常常被我们用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其实未尝不可以搬到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发生的历史就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请学生评价一下赵武灵王的政治举措,并结合此文,谈谈民族振兴的出路何在。
赵武灵王大胆搁置狭隘的民族观,向对立的异族学习借鉴,看上去也许只是 一次服饰改革,但实质上是向一种思想保守势力的挑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没有绝对的胜者与败者,在绚烂多彩的世界舞台上同样没有绝对的强者与弱者,文化之间的开放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开放程度,而这种开放和包容也正是一个民族永远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柱。
背景资料: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都是游牧部族,他们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破坏赵国边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加强边防,公元前三○七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鈎,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藉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虽然这场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时肥义等大臣是改革的支持者,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等人是反对者。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驳斥了这些谬论,说:“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战略策•赵策二》)。后来赵在攻取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之后,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牛赞又出来反对,声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当即加以驳斥,指出“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战国策•赵策二》)。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是逐步推广的,先是以身作则,推广于家族中和朝廷上,再推广到官府中和军队中。赵武灵王严厉驳斥了贵族中原有守旧的思想,从而提倡革新进取的政策。胡服是胡人便于骑射的服装,推行胡服是为了学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亲自带头集中精力来进行的,是有计划而亲自逐步贯彻的。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扩大领土,而且使这些游牧部族服从;并且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藉以增强兵力,使赵国从此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公元前三○七年赵攻中山到房子(今河北高邑西),次年攻中山到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西略胡地到榆中,“林胡王献马”,由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榆中在秦上郡之北,北河以南,今陕西榆林以北地区,原为林胡游牧地区,因有广大的榆柳之林而得名,林胡这个部族就因游居在榆中而得名。“林胡王献马”,就是表示从此归属于赵国。“代相赵固主胡”,就是从此由赵固兼管这个林胡部族,“致其兵”就是收编林胡的军队。公元前三○五年赵大举攻中山,由武灵王亲率右、左、中三军,并由牛翦率车骑,赵希统率林胡和代的军队,会合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向北攻到恒山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龙(今石家庄西南)、鄗(今高邑东)等地。次年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设臵了九原郡和云中郡。“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命将军、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今本竹书纪年》“戍”改作“代”,“貉”改作“貂”)。因为这一带居住民是貉族,因而穿貉服。貉服和胡服大概是大同小异的。公元前三○三年又攻中山,攘地北至燕,西至云中、九原。公元前二九七年赵武灵王巡行新得之地,“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就是收编了楼烦的军队。次年中山灭亡,迁其君于虏施(今陕西榆林南)。赵武灵王不但推行了胡服骑射,攻取得大片胡地和中山土地,而且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军队,因而军事力量大为加强。
问题与思考: 1. 冯友兰先生将“东西文化之分”用“城乡文化之别”来做比,你觉得这种取譬的方式对表达其思想观点有何作用?
2. 冯友兰先生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他的所谓“东西文化之分就是城乡文化之别”这一观点的?你觉得这一比喻背后所表达的观点运用在当今社会依然准确吗?
3.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你觉得会导致一种文化的必然对峙,还是一种文化的对话和融合?如果文化之间能够很好的形成对话和融合局面,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4. 评价“胡服骑射”故事中的赵武灵王在当时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并分析这5. 一故事背后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融合之间你认为有何关系,通过你的阅读和理解,请谈谈你的具体看法? 参考书目: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1年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四篇: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家就喜欢当真了,炎黄王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或者是部落中的人物,是一个氏族,或者是一个部落。我们说是炎黄子孙,真正的编年史是从夏代开始的,之前的不是正史,现在翻开历史学的辞典,《汉语大辞典》后面的中国编年史也都是从夏代开始的,之前的都是传说,真正的开始是从夏禹开始的,夏商周从这里开始的中国文明史。国际学术界对于文明的标准,它认为中国的文明史要从商代开始,而不是夏代开始,知道的理由是三代文字现在没有确证,一个没有文字的文化不被承认,一种专门用于记事的文字,没有记事的文字的文明就不被承认。我们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在清朝末年,明朝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甲骨文,这是商朝中期的文字,商朝早年的文字都找不到了,更别说是夏代了。如果是从商朝算起,我们的文明时代只有3500多年,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距今是3500年,推到夏禹王姑且可以算做是5000年的文明史,如果是从商朝算起只有3500多年的文化史。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这样的五个文明最初是在人类的亚欧大陆上,这样的五个文明是非常有意思,一字摆开正好是同样的纬度,可能是这个纬度的气候、雨水都是差不多的。这样的五个文明,从地图上看最早都是沙漠中的一点绿洲,在纬度上整个五个文明上下,就是在北回归线到北纬三十五度之间,这样的狭长的地带,五个文明一字摆开,每个文明所在的纬度是一个都达不到,是很小的,往往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最早的夏商周的城市就是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到黄河入海口,这样的区域,珠江流域最早虽然也有原始的文化,但是还称不上是文明,只有的狭长的地带中,北纬是可以统一的,经度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文明所占的经纬度都没有小。在它们的周围基本上是这样的,在五个文明的南边往往不是大海就是一些蛮荒之地,而在这样的五个文明的北边,那是草场,是很多游牧民族。他们是过着游牧的生活,发展是没有规律性的,有自己的规律,但是在定居的农耕来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他们都没有进入到文明时代,只有农耕民族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这样的一些游牧民族,在五个文明的北边,也包括在他们的中间,经度中间有很大的孔隙,他们的文明程度要远远低于农耕的文明。南边是五个文明构成的文明地带,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南农北牧,南边是农耕生活进入了文明,北边是游牧的民族,过着原始的野蛮状态。南富北穷,南边是有大量的剩余产业,而北边的经济是发达的,他们的生活是没有计划性的,他们的整个经济水平是比较贫穷的,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同时在军事力量上,确是南弱北强,为什么呢?北边是长期吃肉形成的彪悍,机动性也是比较强,体力比较强健,养成了他们的一种凶悍的性格。而南边的人民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春播秋收,这样的非常安逸,养成了一种惰性,某种程度上战斗力也是没有北边的人强,一切都是拼机动性,体力和勇敢,所以南边就不如北边的民族了。看中国的历史是有很好的佐证,都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商周时代开始,一代代的游牧民族都是从北边过来了,到匈奴,党项、契丹、蒙古,等等都是从西北过来的,有的甚至是颠覆南方的政权,比如说元朝。像西方世界里,希腊人首先是被北边来的特洛伊人打败了,还有罗马人都是入侵者,都是从北边来的。刚才举的例子是北方的民族不断的冲击南方的民族。
入侵效应和酵母效应 这样的冲击的结果就导致了两个效益,这个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总结。这个效益从时间上的效益,就是一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入侵,北边的游牧世界对南方的农耕世界有大规模的入侵,每次都是持续300多年,时间上就导致了农耕的文明发生了形态的改变。旧的文明形态消灭消失了,新的文明形态重新开始了,重的来看就是形态的蜕变,就有点像是春蚕了。大家注意到一开始是一个卵,然后就是不断蜕皮,然后吐丝、结茧,然后再成蛾吐丝再成茧,这样的一种形态的变化,但是还是一条蚕,主体还是那个主体,这个文明也是如此的。爱琴文明由于当时有一批原始的游牧民族大入侵,导致了爱琴文明发展成为了希腊罗马,而两河文明发展成为波斯文明,克里克文明成为了古代的一种文明。而中国古代的文明也经过了混杂的春秋战国,秦国本来是一个游牧的民族,开始养马再开始富裕,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只有的效应称之为“春蚕效应”,是一种文明形态的变化,一个旧的文明消失了,一个新的文明出现了。
还有一种叫做空间上的变化“酵母效应”,以前蒸馒头要用酵母,包裹起来的面团用了酵母,留一段酵母下一次再发面。农耕被游牧民族入侵,就导致了文明的发酵,看起来是游牧民族包围了农耕民族,实际上是游牧民族被农耕民族同化掉了,他们生活的地方,被农耕民族以柔克刚,反过来把游牧民族消灭掉了,本来最初的五个文明都是弹丸之地,随着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大入侵,一次次的扩大了农耕民族的范围,几乎整个世界都便成了农耕民族的世界,游牧民族变了,没有了。三代以来,夏商周以来,一次次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你到哪里去找这些原始的游牧民族呢?这些游牧民族都不见了,满族人今天都没有了,而华夏文明不断的向世界扩展,今天来说,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上到黑龙江下到珠江地区,都是农耕民族的世界了。
两个效应,一个是文明时代时间上的突变,还有空间地域上的扩张,西方工业化文明崛起之前,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说,在15世纪之前,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所组成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结合图表就简单的把这个过程拉一个线,简单的做一个介绍。刚才说的是一般性原则,从公元前2000年初期开始,比如说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000为止,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对于南方的农耕民族大入侵,入侵之后统治了农耕民族,被农耕民族潜移默化同化了,看起来是征服了农耕民族,实际上是被农耕民族同化了,所有的文明都是这样发展的。游牧民族是很彪悍的,久而久之是接受了你的文明生活方式,改变了野蛮的原始文化,而接受了你的文明。满人的八旗子弟,入关之后,久而久之,基本上就变成了文人了,多尔衮那些子弟兵已经没有了。所有的各大文明圈都是这样的,彪悍的民族来了,几百年之后,全部没有了,都被弱化了。文明的发展过程
简单的对于几个文明的发展过程做一个讲解。在3500年的时间中,一共是发起了三次大入侵,第一次是一批亚利安那的游牧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事情,到18世纪的时候,西方的语言学和考古学的发展,西方的语言学家就吃惊地发现,从西班牙语到法语、英语,包括了波斯语、拉丁语这些所有的语言中都有一个同源性,具有共同的词根,相似的语法变化规格。有学家就假想了,最早这些语言有一个母体,是黑海和里海之间的一块地区,这个地方被称之为亚历安那地区,就把这个地方的语言称之为亚利安语。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首先是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游牧民族向三个方面大入侵。一个是向西南,一个是向正南,一个是向东南。西南这一支入侵之后,就冲入了西欧的半岛,后来我们说的希腊人,意大利的祖先罗马人,西班牙的祖先高卢人,都是这一支向西南冲入的雅利安人。所以第二个文明,希腊的罗马文明本身就是由一批最早的入侵者,当时原始的爱琴文明创始人融合的,本来这些都是入侵人,希腊人最早就是荷马诗史中所描写的,这是一批,所以我们今天说的那些西欧人的祖先,希腊人、罗马人、高卢人、凯尔特人,都是今天欧洲国家的祖先,是作为游牧民族第一次对于文明世界冲击时来到的。经过了几百年的黑暗时代之后,创建了新时代的罗马文明。往正南的一批,包括了波斯人,他们在入侵之后,和两河流域相结合,最后开创了波斯文明,这是最后的文明,但是最强大的,这是亚利安那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强大的波斯文明。
往东南的这一支往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一批人被征服了,沦为了奴隶。印度语中这就是没有“鼻子”的意思,征服者都是鼻子比较高的,当地人说是没有鼻子,其实是鼻子比较扁平,就被称为印度的贱民,有身份的人的四大种姓,其他的都是贱民,这样的四大种姓是征服者,在古代的印度文明,是他们的宗教文明,印度成为了一个宗教的万花筒,和民族的杂交和融合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支分别的向西南、正南、东南入侵,导致了前面的两个文明,发生了变化,新的一代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应运而生,完成的这种嬗变。
刚才说到了秦就是西南的游牧民族,这样的混杂进入了春秋战国之后,出现了强大的秦汉时代,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强悍时代,唐汉是最值得骄傲的时代,唐代有博大的胸怀,是一种繁盛,而汉代是雄兵重武轻文,这个时候是很强大的。经过雅利安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时代的入侵之后,引起了文明的蜕变。古希腊的文明是由于当时的地理位置,那时候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好的,北边有地中海,游牧民族往北边来的时候,往往是侵入不到它,一碰到水他们就傻眼了,不会划船,埃及文明在当时是比较幸运的,在游牧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幸免遇难,他们没有发生文化的毁灭。
一个生物学中一个生物过于纯种系是不太容易生存的,这个埃及文明的命运就是太“纯洁”了,埃及文明的两个象征,一个木乃伊和金字塔,文明成为了木乃伊和金字塔了,那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叫做埃及而已,先后被波斯化、罗马化,伊斯兰教化,基督教化,只是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而已了,已经没有了文明了。已经绝后了,没有了传承,古代的文明经过了第一次入侵之后,就变成了四大文明了。波斯帝国也是非常不得了,喜欢打仗,发起了三次战争,始终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谁来征服它都不能改变它的信仰,这是第一次游牧民族对于农耕世界冲击之后导致的结果。紧接着第二次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的入侵了,这次是由中国西北部的匈奴人是冲击的发起人,匈奴自从汉高祖的时候就开始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威胁,在今天的山西大同附近的山脚,对当时的匈奴王四十万大军围困了,当时贿赂了单于的妻子才放了刘邦一命,后来就有了和亲的策划。当时就开始打匈奴了,打到了后汉的时期,由于汉朝主动的打匈奴,打匈奴他们就往西跑,平静的游牧民族被挤压着草原上的其他的人往西跑,逼迫这些人打不过匈奴人,他们是形成了比较大的部落集团,就逼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往南跑往西跑了,这些人跑到南方的农耕世界,就导致了第二次的大入侵。到了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入侵为什么会到那边去呢?日耳曼人虽然是凶悍,但是打不过匈奴人,所以不得不去打罗马帝国了,西罗马帝国被一批日尔曼蛮族,一直进入到罗马帝国,把这个罗马帝国分得七零八落。这是在西边,东边的秦汉帝国灭亡的时候,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因为匈奴等五支游牧民族来了,把整个中原占领了,建立了蛮族政权,这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大入侵的结果。中国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一直到隋朝的崛起才开始统一,到了唐代这个时候开始文明了。第二次的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的大入侵,导致了这几个民族的改变,罗马帝国,秦汉时期,还有唐宋元明清,都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印度那个时候,虽然是没有受到大的入侵,但是也是受到了北匈奴的影响,还有阿拉伯人,这是第二次游牧民族对于农耕世界进行入侵的奠基,这是一支在沙漠中崛起的帝国,对周围的农耕世界进行了大入侵,结果是对波斯王国进行入侵,出现了一种大的改变,成为了统治当地人民的意识形态。四大宗教文明
这样的四个不同的宗教,分别是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文明,儒家文明,这样的四大文明,大家知道基督教是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产生的,我们是非常的熟悉,这时候是罗马帝国的时候,儒家的文明是从孔子的地方算起,这是春秋时代,但是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的时候,独尊儒术,都是第二个文明出现了,第三个文明时代才形成了气候,因为一个宗教或者是一个伦理体系,被官方所接受,到深入民心,成为所有这个地区人民自觉加以奉行的价值观念,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基督教真正的成为普遍的宗教,是在蛮族大入侵之后,公元前7世纪之后,成为了自己的安生的原则,全部都接受了基督教。到了公元前7世纪以后,西欧的所有的文明都受到了基督教文明的思想影响,欧洲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中世纪有很多个国家,德国还有几百个国家,是无法用国家的形态来解释那时候的状态,只有一个是统一的,就是大家都是基督徒,不管你是生活在今天的法国、德国、北欧还是南欧,不管是哪一个贵族的领地,你从生到死都是基督教的教民。东汉之后就乱了,佛教也是顺势而来了,唐宋之后,儒家思想才真正的深入。唐宋之前,这个思想是比较混乱的,儒家、佛、道,三教互补合一,在唐宋之后,才形成了新的儒学,真正的深入人心,从唐代以后,科举制度使儒家的思想深入人心,你要成为人上人,就要读儒家的思想,只要把儒家的思想参悟透了,才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当官走上仕途。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才真正成了中国人真正奉行的安身立命的思想。阿拉伯帝国出现的问题,我的国家的宗教信仰到哪里,我的阿拉伯人就到哪里,全部都是伊斯兰教。印度有一种宗教思想,婆罗门教,印度人坚决相信的是印度教是从来不会改变的。公元前4世纪印度教产生之后,很多的游牧民族来入侵,特别是阿拉伯人一次次的占领和控制了印度,但是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印度人的基本信仰印度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四大宗教,中国是伦理,并不是宗教,儒家是一种伦理。四大伦理确立之后,意味着各大文明圈的人有了自己不倒的精神脊梁,从此以后,不管是暴力入侵还是和平渗透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从那以后,差不多近1000多年的时间,从公元前七世纪以后,西方人都是在基督教的理念支持之下,开始发展的。启蒙运动,科学民主精神的高涨,告诉大家,基督教在西方人的心中是怎样的地位?美国人有70%的人是基督徒,在全体的人数中,这是占了很大的分量。尽管是科技发达的地区,基督教仍然是西方人安身立命之本,每个人到周末都要去做礼拜,因为是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我是渺小的,跟一般的老百姓是一样的。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到今天仍然是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世俗化的时代,往前推100年,1910年的时候,西方基督徒是95%以上都是基督徒,现在是比较自由化的时代,美国是80%,西欧是70%,而北欧是80%都是基督徒,到今天经过了启蒙运动,仍然是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一般的中产阶级都是穿得非常整齐的去教堂做礼拜祈祷,尽管可能是科学家,学问家,但是仍然会去向基督祈求。一天是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室中的做科学实验,但是星期天的时候,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罪,这个问题要由上帝来解决,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是不可以缺少的。这就是基督教。而伊斯兰教,今天中东所有的伊斯兰都是伊斯兰教的教民,在伊朗如果你不信伊斯兰教,不是穆斯林的话,那么你的命运就很难说了。这是国家立法规定的。印度教世界,虽然说佛教是由印度教产生的,这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宗教,已经有3亿7千人的佛教徒了,这个佛教不容易统计,这个组织化不强。印度教在公元四世纪产生的,有多少印度教徒呢?有8.5亿印度教徒,印度有10亿人。上一届的印度总理在就职演说的时候,要以印度教的精神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印度,这跟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点相似。
文明的冲击 中国儒家的文明就不多说了,这一百多年是受到了多次的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是认为的批得很臭了。现在主要是倡导了儒家文明,儒家是主干,在五四运动之前的1000多年,儒家文化是深入人心的,从唐代开始,更不要从秦汉和春秋了,真正的有影响,是从唐宋到五四运动,1000多年的时间,儒家的思想是深深的深入到中国人的心脉之中,控制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这四大宗教,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样的世界,文明就是以这些东西为基本的依托和纽带,有了这个东西,再往下看,紧接着后面的第三次的大入侵,就不起什么作用了,这由中国西北部的蒙古人开始的,蒙古人和突厥人,在整个中亚、西亚,一直到了小亚细亚和俄罗斯的南边的中亚,建立了四大王国,在中国建立了元朝,所有的文明就全部的占领了,这样的时候,四大宗教已经确立了,因此蒙古人的统治只能是昙花一现。蒙古人为什么很快就完蛋了,就是因为当时的蒙古统治者拒不接受中国的儒家文化,当时忽必烈是比较开放的,之后的接班者就不一样了,希望在马背上打天下,也要马背上治天下,这是行不通的,金国之后就是汉人,还有偏南方的南人,这里的南人的文化程度是最高的,是南宋子民,这个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是很高的,我们杭州这个地方,沪、宁、杭这个地方,上海是不算的,是洋鬼子来了之后逐渐的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发展起来的就是金陵、杭州这个地方,是在南宋时代发展起来的,整个的中国文化中心南移,金陵、杭州这个地方开始发展了,经济文化中心,蒙古人把南人列为最底下的,所以不可能长久。多尔衮入关之后,就采取了汉治,一系列的用汉人的字,接受汉族人的文化,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在其他的四大蛮国,不是被伊斯兰教改造就是被基督教改造,不然就完蛋了。这样的四大宗教是根深蒂固的,不可改变的,这样的一两百间,这些国家是昙花一现,一点影响都没有的,对于西方是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黄祸,不仅仅是蒙古人,还有突厥人,这些突厥人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当时是建立了奥斯曼帝国,把基督教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之后,就成功了抵御了伊斯兰教的一次次入侵,1453年终于被土耳其人打下来了,这样一下子就退缩到了欧洲的心脏地区了,匈牙利和奥地利就成为了抵制土耳其人的前线,最后一次围攻维尔纳的时候没有成功,一个新兴的西北欧开始崛起了,然后很快的开始了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全球化,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的殖民化浪潮。把所有的非西方的国家都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阿拉伯地区全部被法国人、意大利人占领了,印度成为了殖民地,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这样的全世界都变成了西方的殖民系统,这样的分野就被掩盖住了,这里就是西方和非西方,东方和非东方,这是一个工业世界将传统的农耕世界一下子抹掉了。农耕文明的底盘拿过来之后,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地球上几乎就没有了什么游牧民族的立足之地了,已经不能构成自己的世界了,今天已经成为了旅游观赏的对象了。紧接着从18世纪开始,第二次的殖民化,亚非拉所有的有人居住的地区,都变成了工业世界。工业世界征服农耕世界的故事,现代化就是殖民化,中国的工业化也是在殖民化中开始的,如果不是洋务运动就不会学习西方的科学制度,没有五四运动也不会学习西方的科学民主。这个主题就变成了西方与非西方的冲突,还有政治形态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冲突,也是西方内部的冲突借助全世界的舞台来展开,所谓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冲突,两大阵营的冲突,是西方内部冲突的地域扩大化,共产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是西方内部的人。马克思主义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设计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从近代以来,18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影响,第一个是通过海洋途径,在全世界建立了西方的传统国家的殖民地,比如说像印度,和中国香港都变成了殖民地了,像澳大利亚的一些地方,还包括中东,通过海洋的方式占领了这些地区之后,变成了殖民地国家。西方用一只手抱着半个世界,另一只手抱着另外半个世界,然后两只手打假,这是西方世界自己的事情。随着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前殖民地的地区纷纷获得了政权,文化一定会复苏,这个文化的保守就是回到自己的根,建设现代化的根基。一个方式就是像拉丁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非,这些地方由于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前,这些地方还是蛮荒状态,南美洲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文明了,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还没有进入到文明,来了之后进行了殖民化,灌输了西方的文化,最代表西方的并不是西欧,而是美国,美国最早是印第安人的地方,是殖民地,今天却成为了西方的带头人。成功的进行了西方的殖民改造,来之前这个地方没有文明,所以很容易被同化,被殖民化的过程很容易。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送到美国去,长大之后的举止思想都是美国式的了。这些地区当西方的殖民者来之前,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好像西方的殖民者已经把这些地区的人民殖民化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表面上已经改造了,但是到一定时候会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生机。文明的回归
所以你看中国、印度、伊斯兰教地区,一旦获得了独立,国家的政治独立,马上向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今天了说,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教义,代表了穆斯林的呼声。当代的国际格局中,我们做了一些分析,今天阿拉伯世界的混乱是西方造成的,本来是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然后被西方分割成了一个个酋长国,帮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这个矛盾是西方制造的。在亚洲,比如说美国的意义很清楚的,中国的发展对于他来说是不宜的,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讲功利的国家,不相信别人的道义承诺,所以大力的扶持日本和印度来牵制中国,形成了一个制衡关系,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国家做大,这是有利于美国的全球半径的,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向北回归线回归,印度总理的本身就宣扬了用印度教的教义来发展印度。在19世纪的时候,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老百姓说是印度语,俨然就是英国的风格的印度官员。1834年,英国派驻印度的迈克先生写备忘录的时候,我们在印度正在培养这样的一批人,除了肤色和血缘之外,其他的都是英国人,把印度的上流社会改造成了英国社会。但是在20世纪的时候,圣雄甘地恢复印度教传统,印度总理本人就是大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印度的发现》,到今天来说,印度教是在印度全部的复兴,占了整个人口的85%都是信印度教的,在公开的场合都不穿西服了,穿自己的民族服饰了,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复兴。
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是振兴民族文化发展,然后提出了我们两岸三地放弃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不讲我们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而是讲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实际上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还不好公然的说复兴儒家文化,但是我个人认为,儒家文化的恢复是需要批判,批判是需要批判地,还是要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原理,不可能被同化,其情况就好像,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送到美国去,很快就变成了美国人,把我这样的人送去美国,二十年、三十年,我还是一个中国人。对于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印度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儒家世界,不管是暴力的入侵还是渗透,都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信仰。两大阵营对抗之后,四大文明之间的分野肯定会再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一个多元文化的分野也会出现的,会导致冲突也会导致和平的分野。
1996年出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现》,是提醒了世界文明关注这种可能性,从而把文明冲突的范围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之内,我觉得这是很负责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的冲突,在事实判断上是有道理的,指导了人类文明的批判。盲目批判的历史学家是不懂文明史的,要了解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必须要了解世界的昨天。
第五篇:文明融合的力量与希望
在刚刚召开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商业文明的讨论再度成为热点。会上,企业家主持人抛出两个重量级问题:一是美国金融海啸的背后有无道德与文化原因?二是中国的商业文明该如何构建?
在座嘉宾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回答,我有幸列嘉宾阵营,也对这两个问题谈了看法。
美国商业文明开始腐烂
关于美国的金融海啸,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流动性泛滥。二是美国相对落后的金融监管导致了监管不力。三是美国商人的贪婪文化导致了创新过度以及商业欺诈。也就是说,如此巨大的一场危机,既是美国宏观政策的失败,是政府监管的失败,也是美国文化危机以及商业伦理滑坡的表征。
当美国越来越偏离其传统的信仰与文化,越来越走向个人主义甚至个人放纵,走向世俗化时,美国商人将越来越不能做到对他人负责,其商业文明也就开始腐烂,商业危机的爆发也就自然而然。这一点,特别是在麦道夫事件出来后,已无争议。
中国文明的融合新机遇
那么,中国的商业文明该如何构建?我的回答是要通过传统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融合来产生。历史上,中国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化融合,结果带来两个文明王朝的崛起。一是汉时期的儒道互补支撑起了大汉的崛起。二是唐时期的儒道佛融合支撑起了大唐的崛起。当前,中国正面临第三次文明融合,即传统中华文化与基督文明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可望出现新的文明大国崛起,而中国的商业文明则是其中最美丽的花朵。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更多代表传统农业文明,全世界的商业文明以西方最为成熟和成功。但此“西方”并非地理上由来已久的彼西方,而是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的1050-1150年经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文明融合后在新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产物。比如:早年清教徒做商业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在此基础上形成超越性的商人动力、商业规范以及对财富的新观念。可以说,上帝的介入构筑了西方商业文明一整套最核心的价值观,再加上一套理性而完善的外在制度,所以才有其商业文明的崛起。
但现在,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显然已经越来越偏离它的自主文明,西方文明的危机日益显露。伊斯兰文明则面临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相比之下,中华文明能够成功地与现代化融合(这从东亚与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证明),正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全球化下的中国商业文明
虽然从有毒奶粉等许多事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商业文明及其道德基础绝不比美国更好,但中国还是非常有希望的,中国商业文明的构建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原因大概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既是全世界很古老的国家,又是最年轻的国家,因为今天的中国有最好的吸收与消化的胃口。所以中国的商业文明,有望继续往前推进。过去3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68倍,但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增长可能超过100多倍。这在全世界的教会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来没有过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大融合。
在欧洲时,著名思想家OSGuinness曾对我谈道:当今世界有三个主要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人类未来。
第一个问题是穆斯林世界如何和平地现代化;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在旧的意识形态终结以后,何种价值观或者信仰会成为主流;第三个问题是西方已经偏离了它的宗教信仰根基,它是否还能回去。
很显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文明问题的核心,中国的商业文明需要从全球文明的视野去思考。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