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1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第一篇: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论青少年(初中生)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摘要:纵观历史,不少心理学家如维果茨基认为:外部动作内化为心理活动,即教育先于发展,提倡由师到徒的学习模式。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则认为发展先于教育,提倡一种师与徒之间的相互的教与学。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又怎样进行一门课的课程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达到教育最优化。本文将以青少年(初中生)对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认知发展的分析,以进行初中英语课教学设计为线索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 心理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水平英语教学设计

一,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

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感知能力如听觉视觉充分被激活;注意品质得到良好发展,能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想象的主动性、现实性和创造性有了大幅突破;已经开始掌握有意记忆,抽象识记能力发展明显;思维能力中抽象性思维逐渐转向理论型,批判性思维显著发展。

同时,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发展的过度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正处于初中阶段,这时的他们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不平衡状态,心理上出现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相矛盾的状态①。如,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而青少年期又作为教育最关键的时期,这些看似微小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的接收消化直至最终掌握。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设计的相互作用

综上可见,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存在诸多特点,而教学设计的方法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征相应的作出调整变化

(一)教学目标与认知发展: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其运用假设的能力上有所体现,常常用十分怀疑的态度认真的检验每个假设,深知对那些看起来很怪异的假设也不放过,绝不轻易的承认任何一种可能性。2,在形式思维逻辑上处于能够对事物正确分类,并且实现不能从本质上区分说明分类依据到能说明分类依据的过渡阶段。3,基本上能掌握理解运用逻辑法则。鉴于上述特点,就需要教师在教课的同时不光要将那些基础原理教授给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这些原理的理论假设、逻辑和事实依据、推理过程。在教育学生掌握所要求的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着力去刺激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则应体现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一个新的英语单词或英语语法现象的同时,应该从其词源,发展变化到应用方面教育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个普通的单词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字母组合,其中也许蕴藏着令学生们感兴趣、叹为观止的历史神话背景知识。例如讲解“procrustean”这个单词,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强求一致的,迫使就范的”。那学生一定只是用老旧的方法死记硬背,而如果这时告诉他们这个词来源于“Procrustes,a giant of Attica who tortured travellers by streching or cutting off their limbs to make them fits his bed.”这样才有了之后的“‘procrustean’means ruthless in in trying to force conformity。”相信学生为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从而加深对整个单词的理解与记忆。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的学习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程度认知发展状况,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到个性与共性的不同发展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划分,安排顺序,确定单元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进行分析评价。

我认为此时的英语课程教学,应突出其层次。就拿听说能力培养来举例。(1)首先,应对因对听说技能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单元的划分。作为初学者还是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首要目的,这时可选择相对简单的听说材料。循序渐进的引导其进入状态。(2)其次,安排学习的单元顺序,先从短的开始,慢慢由短到长,由字到词再到短句长句。在一堂英语课的编排设计过程中,教师总是先从课前预习生词组开始,以重点短语词组为承接再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这就是根据青少年在认知过程中的特点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因而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吸收。(3)再次,应该确定明确的单元目标,这表示学习者学完本单元后所能达到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例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英语老师可以给学习者播放简单的的英语无字幕短片来测设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或者举办班级内部的小型演讲比赛来检验所授知识是否已被吸收掌握。(4)做教学评价。以上述三点为基础,评价所选内容是否合适,顺序是否易于知识被掌握吸收,所有目标完成后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及时作出反馈。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

青少年在此阶段出现种种认知发展特征要求我们寻找或创设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还需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和艺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引起产生其强烈求知欲望的场所。(1)优化感知情境与创设体验情境。此时可以通过导入艺术、教授艺术,体态艺术、提问艺术、教学媒体使用艺术,板书艺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方位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2)创设探索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唤起学生探索下去的兴趣。(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或合作学习情境。首先是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较小的独立步骤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利用刚上课时的5-10分钟准备小演讲。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性,还能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适时插入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1-2分钟的视频片段,或者英文笑话小故事,从而引起学生以涣散的注意力的重新集中,提高授课效果 在学习方法上,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例,可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内容不限但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毕要写一篇相关内容的读书报告,或将自己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来相互交流讨论。其次是强调合作学习即小组协作学习由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同一阶段,更容易相互沟通,在讨论、检查、修正中达到相互启发、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时,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成自由组合成一组,或者根据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的强弱相互搭配成组,让他们合讲一篇课文,做小型的情景剧展示又或者是电影情节模仿秀从而培养其收集、组织应用材料 展示采材料的能力。

(四)认知发展与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总体结构。学习者认知程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收到课程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一步。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他的同化与顺应理论在这一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看来,同化是指一种外界不断刺激而主体不改变的情况,正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语言的反复重复,以此来巩固加强某一种语法现象或固定用法,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各种语言的问好方式,作为英文的初学者最先掌握的话一定是“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之类的问候方式,直至做到了脱口既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日常英语交流中被反复提及,这便是同化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顺应则是一种改变主体状况而适应客观变化的情况。如教师需要灌输英语语言学习者摒弃原来的语言习惯而接收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这也是为什么鼓励英语语言学习者去说英语的国家进行实地锻炼,现今在英语学习者中大兴参加英语角之风,这便是为了弥补不能完全渗入英语语言过激进行学习的遗憾。学习者们在英语角进行语言锻炼,不断地磨合适应。只有将主体真正的融入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主体才会改变从而不断发展进步。

为了使青少年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并作出出色的贡献,应该以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借助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进行纯粹的、完全的、全面的教育。学校应凭借其固有的教育的组织———教学使正在成长的一代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教育,对个人对整个社会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①《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②《教学过程设计》李龙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③《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刘守旗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第二篇:论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

论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健康对现在的人而言已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了,健康的现在内容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心理的健康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质量。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是心理活动剧烈,观念转变、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作为大学生,认识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现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找出促进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途径,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自我认识 大学生 确立目标

正文: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大学生的现状

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这些表现在很多方面。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大学生目前存在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很多心理问题。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适应。因此,我们大学生来说,客观、公正、有效地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进行正确的自我设计,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对维护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发展

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我。自知、自鉴是自励、自勉、自控的基础,它对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发展。很多大学生总是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一旦碰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就开始怀疑自己,产生失落与自卑的情绪。应采用类比法,将自己与自己的条件相类似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别人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与自己条件差

不多的同学也如此,那么就是基础差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能力差,应针对自己的不足,朝着目标努力,改变目前的现状。

其次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反省自我即是运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大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进行耐心观察,在观察中加强对实际现象的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报告。通过对自我报告的反省,严于解剖自己,达到使自我评价更客观、更加独立与稳定。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评价,还应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或者是再优秀,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超越别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不愿看到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看不到优势,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带来适应的障碍。

最后要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的基础上。“理想我”,是指个体理想中的个人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达 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现实我”,即个体实际表现的自我,个体现实存在的水平。如果“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想我要求太高,反而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问题。北京大学心理系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越大,其抑郁方面的得分越高。大学生应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 的基础上,建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我”,即不要将“理想我” 的标准定得太高;否则,“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存在太大差距,别人的评价亦达不到自我的期望,易产生失望、抑郁等消极情绪,带来适应问题。

我们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大学生还需要在对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形成前进的动力;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产生空虚无聊等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取决于他们行动的全部结果的期望值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确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对于实现理想、发挥潜力,适应社会生活都是有益的。

人生不是一部时长2个小时的电影,你不能在短短2个小时里把自己的出生到死亡演完,你也不能选择看哪段而不看哪段,你不能选择剪切掉哪片,而呈现给观众你想给的。我们在不知道何时结局的人生里,需要接纳自己,认清自己。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我们是谁,总有一件事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停留,我们在旅途中。对比昨天,今天的我们离港口更近了。只要选对方向,即使失败,本身也是一种作为,总有一天会到达港口的。认清自己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才能够拥有一份美好的大学的回忆,才会获得一支美好的青春舞曲。

参考文献:

王芳.心理学名著导读[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克里斯托弗·彼里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黄希庭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甘霖,龚少平编。赢在大学第一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杨昭宁,井维华,韩仁生编。现代心理学。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规划教材。200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第三篇: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范文)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述之组织与适应二者,在性质上被视为具有不变的功能。意思是说,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在吸收知识时都是经由组织与适应的历程。至于前文所指的图式,其性质则具有可变的功能。意思是说,图式将因环境的需要与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由小而大与由简而繁地随时变化。图式的改变,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变;三岁幼儿与六岁儿童思维方式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同一事物在认知上也有差异。皮亚杰经由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皮亚杰按各阶段个体图式功能特征的不同,分之为四个年龄期,分别以不同名称来表明各时期的图式功能。

在进一步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之前,尚需对他分期理论的要义补充三点:(1)各时期之间并非跳跃式的改变,而是连续中呈现阶段现象。(2)对不同个体而言,各期特征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这表示有的认知发展较快,有的发展较慢。(3)四个时期的前后顺序是不变的,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遵循四阶段的法则进行的。以下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期的进一步说明。

一、感觉动作期

感觉动作期(或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二、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见Phillips.1975),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conservation)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图3-2所示情境即皮亚杰用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的实验。先用A与B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牛奶(或果汁),并经儿童确认两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B杯牛奶倒入广口的C杯中。结果形成A杯与C杯的状态。此时前运思期的儿童都相信A杯中盛着较多的牛奶。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于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变,而忽略了容器广度的改变,致使无法形成牛奶体积守恒不变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再就图3-2的实验情境看,A和B两杯内所盛牛奶等是第一种状态,A与C两杯内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将牛奶从B杯倒入C杯是过程。前运思期儿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后两种形态的不同,而忽略过程中所显示的事实:C杯中所盛者就是原来B杯中的牛奶。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不可逆性与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 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

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见Dembo,1991)。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皮亚由去集中化所取代。所谓去集中化(decentration),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86),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perceived appearance)去思维。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inferred reality)去思维问题。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

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classification)的能力。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Piaget & Inhelder,1969)。

所谓类包含(class inclusion),是指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按上述问题,红花与白花都是花类(主类)之下的决类,彼此间的特征具体明显,容易比较。而主类与次类比较时,因缺少同一的与明确的标准可资依据,故而认知困难。当然,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少类包含能力的原因,与前文所指的知觉集中倾向也有密切关系。一俟儿童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地步,在分类思维时,即已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故一般小学中年级的儿童,都能轻易地回答“白色汽车多还是汽车多?”的问题。

四、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是指十一岁以上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的水平,就代表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者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增多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综合皮亚杰本人与其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Inhelder &piaget,1958):

1.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假设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此种推理思维的特点是,先对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皮亚杰曾以摆动吊锤做实验,要求受试者解答在吊绳长短、吊锤重量、推动力量三种变化中,何者是影响锤摆速度的因素。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水平者,才会按照类似以下假设演绎推理方式寻求答案:先假设影响摆速的因素为锤重,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而只变化锤的重量以验证之。也可先假设绳长为影响因素,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0只变化绳长以验证之(正确答案)。如此系统进行,终可得到正确答案。

2.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推理思维时,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例如:用这样一个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要是你当学校校长,你怎样管理逃学的学生?”小学生也许会回答:“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中学生就可能按他的想法说出一番道理。命题推理思维的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青少年喜欢从幻想中计画未来,合理的思维才是形成其合理计画的基础。3.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在面对由多项因素形成的复杂问题情境时,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可以根据问题的如何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条件,提出假设,然后一方面孤立某些因,一方面组合另些因素,从而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图3-3的情境,是皮亚杰用来观察前运思期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倾向的实验设计之一(Piaget & Inhelder,1976)。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三、具体运思期

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见Eggen&Kauchak,1992):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 2 ——————

然后将2擦掉换成1与3

————— 3 ———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

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seriation)。

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

第四篇: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

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

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 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 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 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 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 支架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 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 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正确)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错误)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正确)

4.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正确)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即私语private speech。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但二人对私语现象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②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 

(1)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所谓教学目标包括通常所说的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就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选择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2)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

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教育传统、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动向。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对学习各种理论是有利的。因此对高中生可以较多的教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他们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留有一些悬念的问题不能只在习题的“摆布”下游曳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乐趣。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比如在介绍水的性质除了介绍一般条件下的水以外还可以介绍在高压下包括地表下太空中水的形态和它的特殊性以及已发现的问题和用途不仅内容本身多了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演示法、参

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 认知发展与教学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其次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 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第五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见图3-1)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最重大的贡献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两方面。有关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我们留待第四章社会发展主题之下再行讨论。在此先介绍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始自20世纪的30年代,但他的研究成就之被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心理学家们肯定,却是在多年后的60年代期间。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除皮亚杰的著作全系以法文撰写不如英文易于传播之外,主要还是他采用的方法和对人类智力发展(见第十章)理念与其他多数心理学家不同使然。皮亚杰不采用当时心理学主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见第五章)所强调的等组实验以及根据多数人资料统计结果推论解释的方法。而是只对个别的儿童(主要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在相当自然的情境下细密地、连续地观察记录他们对事物处理时所表现的智能性反应,从而分析儿童们的智能表现与其年龄的关系。皮亚杰对儿童心智活动的解释,与当时其他心理学家有异;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或心智活动异于成人,儿童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智力发展,并非表现于他的知识在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质的改变。换言之,儿童不是具体而微的成人;不同年龄的儿童,采用不同概念看待事物,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皮亚杰所采用的质变重于量变的研究取向,可说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所重视的质的研究(见补充讨论1-1)的滥觞。

基于以上说明可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事实上也就是他的智力发展理论(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多以智力为书名)。以下我们要介绍者,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他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术语;这些术语代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其二是他理论中的发展阶段观;不同阶段儿童所表现的认知差异,代表人类的认知行为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了质的改变。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要义

(一)认知结构与基模

按皮亚杰的解释,婴儿出生不久,即开始主动运用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来对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反应,从而获取知识。此等以身体感官为基础的基本行为模式,可以视之为个体用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每当他遇到某事物时,他就用他的认知结构去核对,去处理。皮亚杰将此种认知结构称之为基模(或图式)(schema,scheme)。个体最原始性的基模多属感觉动作式的,即凭感觉与动作了解周围的世界。如婴儿凭口唇的感觉而有吸吮基模(sucking schema)凭手的触觉而有抓取基模(grasping schema)。稍长,基模将因经验增多而渐趋复杂,变为心理性的行为模式。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时,之所以对熟悉的单字能辨识其字形、字音、字义,就是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已存有此等单字的基模。同理,学生在解答数理问题时,之所以能适当运用数学符号或物理化学公式,也是由于他早已具备此等符号与公式的基模。因此,基模一词有时也称认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皮亚杰将基模视为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因而将认知发展或智力发展,均解释为个体的基模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二)组织与适应

按皮亚杰的理论,他将认知发展视同为智力发展。对儿童的智力,皮亚杰从儿童智能性行为表现与行为表现背后智能性思维运作两个层面进行研究(Ginsburg &Opper,1979)。从儿童所表现的外显行为看,可以了解儿童对环境中的事物知道多少以及对事物特征持什么看法(如天上的云为什么会移动)。根据儿童的外显行为去推理解释内在的心理历程,才可能了解儿童对事物的看法何以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不同。不过,根据表面现象去推理解释现象背后的真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皮亚杰的最大贡献,乃是他的解释是根据对儿童认知行为的精密观察而获得验证。为了解释儿童内在心理历程,皮亚杰采用组织与适应两个概念来说明。所谓组织(organiztion),系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物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例如:婴儿具有听觉、视觉、触觉及抓取等能力。如在其附近放置一个带有声响的玩具,他可凭听觉和视觉先发现玩具的存在,然后凭触觉和抓取动作取得玩具。像婴儿此种由多种感觉与动作的配合运用,而达到目的的身心活动历程,就是皮亚杰所谓的组织。显然,组织是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人与动物都具备组织的能力。惟动物的组织能力只限于在环境中维持生存,而人类的组织能力却是随身心发展由简单而变为极复杂的地步。适应(adaptation)一词,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解释,与一般心理学上稍有不同。在一般心理学上,不是将适应一词解释为个体使身心活动与其环境维持和谐的状态(生活适应),就是将之解释为个体的感觉因刺激过久而致敏感度减低的现象(感觉适应)。而应亚杰的理论中,适应一词则系指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且谓个体适应时,将因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一种历程为同化(assimilation),指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处理所面对的间题;即是将新遇见的事物吸纳人既有基模之内,亦是既有知识的类推运用。如果吸纳的结果,儿童发现既有基模仍然适合,此一新事物即同化在他既有的 的基模之内,成为他知识的一部分。儿童经由同化历程吸收新知识的例子很多。儿童可能只根据家中的黄狗学到狗的基模,以后如遇到黑狗也会喊它为狗,那就是同化。

适应的另一历程是调适(或顺应)(accommodation)。调适是在既有基模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主动修改其既有基模,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幼儿如习惯了用单手抓取物体,若遇较重物体单手无法抓取时,他将自行改变动作方式,用双手搬动该物体。由单手改变为双手的动作,是他为达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调适。经由同化与调适两种互补的适应历程,儿童不但知识因其与环境中事物之互动而增加,且其智力也随其生活经验的扩大而成长。

(三)平衡与失衡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个体能对环境适应,那就表示他的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功能,能够在同化与调适之间维持一种波动的心理状态。皮亚杰称此种心理状态为平衡(equilibration)与失衡(disequilibrium)。当个体既有回基模能够轻易同化环境中新知识经验时,在心理上他自会感到平衡。当个体既有基模不能同化环境中新知识经验时,在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衡。对个体而言,在心理状态失衡时将形成一种内在驱力,驱使个体改变或调适既有的基模,俾能容纳新的知识经验。因此,调适历程的发生乃是心理失衡的结果。经过调适而吸纳了新的知识之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又恢复平衡。按皮亚杰的解释,个体经认知发展而使其智力成长,而智力成长的内在动力,实乃由于个体对环境适应时在心理上连续不断地交替出现平衡与失衡的状态所导致。准此推理,每逢经过一次由失衡而又恢复平衡的经验,个体的基模就会因之产生一次改变。个体的基模经过改变后即能吸纳更多的知识经验,结果自然使其智力水平也随之上升。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阶段现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述之组织与适应二者,在性质上被视为具有不变的功能。意思是说,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在吸收知识时都是经由组织与适应的历程。至于前文所指的基模,其性质则具有可变的功能。意思是说,基模将因环境的需要与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由小而大与由简而繁地随时变化。基模的改变,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变;三岁幼儿与六岁儿童思维方式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同一事物在认知上也有差异。皮亚杰经由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皮亚杰按各阶段个体基模功能特征的不同,分之为四个年龄期,分别以不同名称来表明各时期的基模功能。表3-1的内容即皮亚杰认知发展期的简单说明(Piaget & Inhelder,1969)。

在进一步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之前,尚需对他分期理论的要义补充三点:(1)各时期之间并非跳跃式的改变,而是连续中呈现阶段现象。(2)对不同个体而言,各期特征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这表示有的认知发展较快,有的发展较慢。(3)四个时期的前后顺序是不变的,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遵循四阶段的法则进行的。以下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期的进一步说明。

P90 表3-1

(一)感觉动作期

感觉动作期(或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基模,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基

模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基模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基模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二)前运思期

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见Phillips.1975),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基模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conservation)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图3-2所示情境即皮亚杰用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的实验。先用A与B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牛奶(或果汁),并经儿童确认两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B杯牛奶倒入广口的C杯中。结果形成A杯与C杯的状态。此时前运思期的儿童都相信A杯中盛着较多的牛奶。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于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变,而忽略了容器广度的改变,致使无法形成牛奶体积守恒不变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P92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再就图3-2的实验情境看,A和B两杯内所盛牛奶等是第一种状态,A与C两杯内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将牛奶从B杯倒入C杯是过程。前运思期儿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后两种形态的不同,而忽略过程中所显示的事实:C杯中所盛者就是原来B杯中的牛奶。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不可逆性与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 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 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基模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见Dembo,1991)。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图3-3的情境,是皮亚杰用来观察前运思期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倾向的实验设计之一(Piaget & Inhelder,1976)。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P94

(三)具体运思期

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见Eggen&Kauchak,1992):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1 ——— 2 ——————

然后将2擦掉换成1与3 1 ————— 3 ———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

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seriation)。

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基模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由去集中化所取代。所谓去集中化(decentration),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86),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perceived appearance)去思维。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inferred reality)去思维问题。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classification)的能力。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Piaget & Inhelder,1969)。

所谓类包含(class inclusion),是指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按上述问题,红花与白花都是花类(主类)之下的决类,彼此间的特征具体明显,容易比较。而主类与次类比较时,因缺少同一的与明确的标准可资依据,故而认知困难。当然,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少类包含能力的原因,与前文所指的知觉集中倾向也有密切关系。一俟儿童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地步,在分类思维时,即已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故一般小学中年级的儿童,都能轻易地回答“白色汽车多还是汽车多?”的问题。

(四)形式运思期

形式运思期(或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是指十一岁以上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的水平,就代表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者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增多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综合皮亚杰本人与其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Inhelder &piaget,1958):

1.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假设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此种推理思维的特点是,先对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皮亚杰曾以摆动吊锤做实验,要求受试者解答在吊绳长短、吊锤重量、推动力量三种变化中,何者是影响锤摆速度的因素。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水平者,才会按照类似以下假设演绎推理方式寻求答案:先假设影响摆速的因素为锤重,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而只变化锤的重量以验证之。也可先假设绳长为影响因素,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0只变化绳长以验证之(正确答案)。如此系统进行,终可得到正确答案。

2.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推理思维时,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例如:用这样一个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要是你当学校校长,你怎样管理逃学的学生?”小学生也许会回答:“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中学生就可能按他的想法说出一番道理。命题推理思维的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青少年喜欢从幻想中计画未来,合理的思维才是形成其合理计画的基础。3.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在面对由多项因素形成的复杂问题情境时,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可以根据问题的如何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条件,提出假设,然后一方面孤立某些因,一方面组合另些因素,从而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例如:设有一个问题,已知所以获致问题结果C者,可能与A、B两因素有关,对此问题的组合推理思维方式不外以下各种可能:(1)A或B均可各自产生C;(2)A+B产生C;

(3)C的原因既非A也非B;(4)A可能是原因但非B;

(5)B可能是原因但非A。

补充讨论3-1 如何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自从20世纪开始教育科学化以来,智力测验(见第九章)就一直被认定是鉴别儿童智力高低及评定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皮亚杰所研究的主题,虽然在名义上称为认知发展,而事实上他所研究的目的,同样是探讨儿童智力发展的问题。只是皮亚杰不采用智力测验当做评定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工具,而改采与儿童面对面晤谈的方式进行。在30年代皮亚杰开始创用此种质的研究方法时,一向重视量的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们并不接受。等到60年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被举世肯定之后,皮亚杰所采用的方法,自然也就特别受到重视。但从学校教育的现点言,皮亚杰所采用的以个别儿童为对象的方法,在班级教学上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有心理学家尝试将皮亚杰原来评定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方法,改进为标准化智力测验(见第九章)的方式,同时测量全班儿童,从而评定每个儿童在认知发展上达到的水平(如小学二年级学童中那些已发展到县体运思期)。惟支持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学者反对此种尝试。理由是,标准化的智力测验都是用同样的题目测量不同的儿童,测量之结果只能根据回答的对错在表面上鉴别儿童分数的高低,从而推论其智力的水平。而实质上却无从确定,某儿童答对是他对问题真正理解;某儿童答错是他对问题真正不懂。面对问题情境时,儿童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儿童之中又因年龄与智能的差异,其思维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皮亚杰所用的儿童认知水平评定方式,较之传统智力测验,在基本理念上有所不同;前者决定在量的多寡(以答对题数为准),而后者决定在质的不同(以思维方式为准)。根据以上认识,进一步从以下三点来说明皮亚杰如何使用面对面晤谈方式,从而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1.问题情境 由研究者根据以下三点设置问题情境:(1)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之下,征得儿童同意跟他面对面讨论某一问题。(2)确定儿童完全了解所提问题的性质与含义。(3)让儿童有充分自由说出他对问题的看法、想法以及可能的结果。

2.遵守原则 在研究者与儿童面对面讨论问题时,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1)在儿童面对问题情境进行思维时,无论他如何想法,研究者应绝对避免给予他任何暗示。(2)当儿童自以为想出答案时,无论他所说(或做)的答案是对是错,研究者均须给予同样的注意。须知对与错两种答案,都是儿童思维的结果。3.评定标准 根据儿童对问题情境的回答,进而按以下标准评定其认知发展的水平:(1)对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2)能够说出他如此解答的理由。(3)儿童肯定自己的答案后,如向他建议改变其他想法而不接受时,能够说出不接受的理由。(4)儿童能按自己的想法用具体行动做出结果来。(5)根据儿童的回答方式,将之列入预先设定的四个认知发展时期之一。

下载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论述: 1、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⑵教学促进学......

    论中国梦与青少年

    论中国梦与青少年 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自律道德 : 7.同伴关系:......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 研究背景: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走进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如:屌丝、微博控、坑爹、亲、伤不起、有木有„„网络文化正以一种无法阻挡的潮......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学院: 经管土管学院年级: 2008级 学号: 2008306202065姓名: 徐支富2010-5-12论文题目:倾听青春的声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误区 倾听青春的声音—......

    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国内研究整理

    大纲: 一. 认知符合基本理论 二. 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 三. 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课堂、虚拟学习环境、课件 四.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各类课程教学设计举例 五. 总结:有效的教学......

    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

    论道德与发展

    论道德与发展 受父亲的影响,十岁我便开始涉猎一些武侠小说,通常是父亲看完一本,我便接着他看。小说里面的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劫富济贫等等,都在我小小的脑海里根植下了所谓的“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