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把活动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它是一个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用目标的导向性解决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用活动的主体性、创造性避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简化性、孤立性和浅薄性。活动应是目标指导下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师生按照教学目标去操作,并及时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这种对自己行为的监控,就是教学目标调控作用的体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要求,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将目标贯彻于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向就是教学目标。
第二篇: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1.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新课改实施后,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教学,教学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编写: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的编写对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实现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倡导给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给学生主体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
(1)教学目标编写要有整体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过逐层具体化,教学目标系统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完整体。
(2)教学目标编写要联系实际,切实可行。知识与技能是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根本。三维教学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其实也体现了“双基”教学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是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3)教学目标编写是要注重挖掘知识中隐含的思想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思维过程。要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揭示物理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以及方法的探索中激活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归纳和总结知识过程中概括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4)教学目标编写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2.对物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你是如何理解的?举例说明。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人们将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通过教材来进行记录,而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间接地获得这些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尽快的吸收这些知识,并在考试中再把它正确而又有条理地再现出来。表面上看来,我们已经教会了学生,但是应试教育弊端恰恰在这里,学生成了知识的存储器,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承认学习过程和科学方法的价值,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四大要素,也是我们在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策略,首先在前一节教学中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划时代的发现》的内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呈现,为下节做铺垫。先将学生带入法拉第的时代,将前人研究的成果与矛盾交给学生:奥斯特发现“电生磁”,之后科学家们认为“磁生电”也是存在的,而安培、和科拉顿等人的验证却失败了,逐步将学生引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果我是法拉第,我要怎样进行我的研究?”充分的铺垫过后,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我采取分组实验探究的策略,把实验器材交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你们现在就是法拉第,请你自己研究:怎样实现‘磁生电’”同时将探究步骤教给学生,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我在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从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尤其在“设计实验”环节,学生想法层出不穷。
第三篇: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一.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叙写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是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设计目标
时要考虑学生要学到、学会什么,而不是我要教什么。
2.综合性原则 :是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
力的培养和发展。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情感态度)、过程与结果等。3.系统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学科课程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关联。
4.可操作性原则: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同时还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最大限度地克服教学目标的陈述模棱两可的现象.二. 对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你是如何理解的?举例说明。
过程和方法被列为课程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全面超越,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可以说,过程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同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保证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而是要着眼于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重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法。
如教学《三视图》时,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相互讨论交流,体会含义,得到感悟:观察事物要全面。通过具体模型的演示,师生互动,互相补充 进一步了解三视图的含义。观看演示过程,使学生体会三视图的形成原理,正确深入理解三视图的本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形状大小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在应用练习中学习和体会化归等数学思想。
第四篇:教学设计(展开与折叠)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3.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和空间思维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观念。
备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活动一 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1.教师做示范并操作指导。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各个面相互连接,不能剪散;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一个剪得好的长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大屏幕出示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 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伴合作,把同伴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2.找规律:(看大屏幕11种图形)师:观察11种图形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生:有六个中间是四个正方形的,两侧各有一个,但是形状不同。生:有三个中间是三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和一个。生:有一个是中间是两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生:有一个是两排个有三个正方形的,但是错开的,不是并列的。
3.教师小结:总结这种方法叫“数字巧记法”第一种是1、4、1 第二种是2、3、1 第三种是2、2、2 第四种是3、3 记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4.尝试练习(书15页第二题)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看,小正方形的排列方式; 想,在心里折一折。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利用“数字巧记法”进行验证。5探究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立体图形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也可以转化为立体图形,探讨了正方体的展开图上的面与正方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那么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2)组织学生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观察展开图的特点并交流展示。6,尝试练习(书中第三题)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2)小组交流答案。(3)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活动三 找相对的面
活动要求:利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尝试找一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相对的面。
学生小组学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经历和充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加强感悟立体图形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与对应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应用,及时反馈
1.完成教材15页“练一练”1题。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2.笑笑制作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3.先观察,再连线。
4.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写着“祝你学习进步”六个字,请你说出每个字相对的面上是哪个字。
(设计意图:这四道练习题的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把已经初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巩固。)
四 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第五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2课《展开与折叠》内容,通过巧用工程智慧片操作,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探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数学的三种重要方法,而实践活动是培养我们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只要通过自己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就能使之“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创设礼品盒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自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搭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桥梁;最后通过辨析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启发,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总结和归纳—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借助益智器材——工程智慧片中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自感知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不同形式。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寻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的作用,适当予以点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中的第2课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低年级已学过正方体,并且生活中抽象成的物品比比皆是(如魔方等等),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加上由于我校开设有益智数学课,有工程智慧片这些益智器材,所以我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创新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能运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展开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情感态度:
1、通过合作活动,树立学生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观念,获得集体合作成果的愉悦情感;
2、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1、《展开与折叠》PPT课件。
2、工程智慧片若干。教学重点:
利用工程智慧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探究正方体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正方体和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的类型和规律。教学准备:
1、课前给每组同桌两人准备6片正方形工程智慧片,一张方格子纸。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彩笔。教学过程:
(一)活动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使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漂亮的正方体形状包装盒(如:魔方的包装盒)。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漂亮的包装盒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提出: 把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使它铺成一个平面。动画展示包装盒的制作过程。
师小结: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设计意图: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2、让学生从感观上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探索正方体展开图,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探究:巧用工程智慧片,探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用工程智慧片做成的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首先是各自独立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且带着以下的问题进行思考:
(1)、观察正方体展开图,说一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有什么规律?
(2)、观察小组里的正方体展开图有多少种形式?小组讨论这些展开图可以分为几类?按什么分的?(教师从旁点拨。)设计意图:
1、开门见山,点出学习目的。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操作。
2、汇报展示:经过5分钟的操作、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来,站成一排,把成果展示出来,同学们进行比较,查漏补缺,尽量找全正方体的展开图。
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你手中的图形经过旋转、翻转后与其他同学手中的图形相同,则视为同一种展开图,按上台的先后顺序,请后者回座位。
(2)如果你感觉你手中的图形与某位同学的开展图是一个系列,请你们站在一起。(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分类站队)
看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这么多种形式。其实,经过有心的数学家研究发现:正方形共有以下11种展开图。
(如果学生发现的开展图不全,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其它形式的展开图补全)
3、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类:1—4—1类型,共有6种:
第二类:2—3—1类型,共3种。
第三类:2—2—
2、3—3类型,各1种。
4、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并讨论:正方体中相对的面在展开图中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小组讨论,组与组之间代表共同补充式发言。
师生共同得出规律: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是不一样的。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
5、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及特征口诀,将工程智慧片实物演示转化为图形演示。并提问:观察这11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相互合作、分析讲解、引导归纳:形如1-4-1,2-3-1,2-2-2,3-3这样的展开图一定是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能拼成正方体)。
第一种:“中间四个一连串,两边各一随便放”简称“1—4—1型”
第二种:“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 ”简称“2—3—1型”
第三种:“两两相连各错一”简称“2—2—2”型;“三个两排一对齐”简称“3—3”型
设计意图: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能力。
2、用语言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规律。
6、应用到长方体展开图: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的图1试一试。
方法归纳:对于1—4—1型,相隔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是相对面。其它形式可运用平移法转化成1—4—4型。
7、牛刀小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15“练一练”第2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手中的工程智慧片试一试。
8、更上一层楼
思维训练:下图的6号正方形摆在左图的什么位置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
1、应用知识由浅入深,适合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
2、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今天通过我们的探索懂得了这么多少知识,我们可以辨别包装盒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了吧?请你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上 面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连一连。
2、课后“练一练”第3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1)让学生先观察,再想一想,利用附页2中的图1自己试一试。(2)如果不动手折只用眼睛观察能不能做出判断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找相对的面,相对的面一定不相邻,从而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收获与小结:
(PPT最后一张,轻音乐中)这节课你经历了什么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悟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感受。)小结:正方体表面展开图一四一有6种,二三一有3种,二二二与三三各1种,共11种。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展开图找相对面的方法在长方体展开图中同样适用。
(六)课后延伸: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例如:无盖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共有几种不同形式?试着挑战一下自己的潜能。有“小成果”的同学会有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