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并对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以期为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5] 洪艳.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3):46-48.[6] 吴雪飞.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3(9):49-50.
第二篇: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2)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当前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的探讨(精选)
当前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的探讨
摘要:平面构成是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实用的设计有着本质的不同,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内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平面构成的概念,进而引申到探讨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详细阐述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平面构成;创造性;基础教学
平面构成概念
“平面”是针对我们的三维生活空间而言的二维空间的概念。“构成”是与视觉艺术形式相关的造型活动。平面构成,指在二维的平面中将具象形态或点、线、面抽象形态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分解、组合,形成一个理想化的纯粹形态的构成方法。
平面构成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同的专业之间的侧重点应该发生变化。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不同专业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出现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图形创作,并未从本专业的角度结合平面构成中的知识点做相应的练习。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出有目的性构成的作业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构成类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图形创造能力,不被模仿左右或循规蹈矩地去进行创作。平面构成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张用传统的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使学生没有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敲、构思作品内容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有意识地贬低电脑工具的作用;二是,对电脑设计有盲目崇拜,有电脑万能的错误认识,从而轻视手绘课程的训练。这两种观念都是非常片面的,只有手绘和电脑二者结合运用,相辅相成,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讲理论,后做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讲理论课,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做相应的构成练习,学生做完作业后教师进行讲评。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3、教材的局限性。受编者个人知识局限性影响,每一本教材的优势与不足都各不相同;有的教材重视图例,对理论方面却常一带而过;有的教材理论强,但内容精炼;有的教材知识陈旧,缺乏对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的把握,虽对设计构成的演变和形成过程有一定的阐述,但缺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阐述。
4、教学内容与其它专业课程没有连续性。平面构成课程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它还与现代设计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常常不注意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后不知道与其专业的联系,且学习过后不知道将平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措施
1、结合所学专业。自然之神是伟大的,神奇的,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也创造了人类,自然界中的形态是神奇的,被观察的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人的眼睛像是一架相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从自然中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从而使具象的形态进行提炼和概括,转化成抽象形态,所以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设计师艺术的呈现。
2、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3、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构成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知识以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平面构成研究的是在长、宽二维空间内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构成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美学形式法则进行组合的规律。
5、重视教材的选编。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对教材的编写和补充时,要主语在讲清形态要素、形式美法则基础上,注重把握时代的节奏,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资料和实例介绍给学生,体现平面构成设计的现代特点和国际化趋势。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些前言资讯,既进一步补充完善教材,也实现了互动。只有学会自主收集学习资料,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6、重视草图的设计。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因教师强调作业工整细致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制作上,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造成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所学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制作前的草图设计。
平面构成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给设计带来的全新的元素和灵感。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2]方四文.艺术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3]倪洋.平面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要求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过去与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上提出了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促进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所带来的变化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得以确立的同时,也给课程实施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挑战,要求教师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生与教材,树立新的课程观与教学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教师
一、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已经不能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全面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受苏联模式影响巨大。近年来,西方的许多教育学理论又纷纷传入中国,并在教育理论界以及实践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可以促使我们在教育上少走弯路,加快教育发展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原创性缺乏,教育术语的洋化以及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人们企图用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教育理论来阐释中国国情下产生的教育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2、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学习方式之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实际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从学习效果看,接受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的速度快、系统性强,发现学习速度慢不成系统,但是记得牢,易迁移;从组织形式看,接受学习适合集体教学,发现学习适合小组学习或个别教学。另外,接受学习对学习陈述性知识快速有效。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去自己发现,只有两种学习方式恰当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存在其他一些问题: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课程内容偏多偏难、科目偏多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的偏离,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考核方式单
一、结果处理不当等,这些都促使我们意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从基础教育结构的变革历程来看,无论是学科与活动课程的整合,还是分科与综合课程的互动,无论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兴起,还是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在设计理念上都是兼顾学科、社会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要求的,寻找三者最佳的契合点,确保课程的实践应用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尽管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三者结合还不大理想,但“理念先行”,对今后的改革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核心,树立起新的基本理念。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
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最终结果,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要以全新视角审视新课程的功能,树立和落实新课程理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新一轮的课程改改绝不仅仅是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扬弃与更新,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场涉及到课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革,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透彻理解,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无从谈起。
2、要学会减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加深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新旧理念的撞击,教师权威的重塑,课程资源的匮乏,教育评论的滞后等因素而引发的矛盾、抵制、失落、危机、恐慌等消极心理反应。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这些心理压力,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心理压力,才能确保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转向研究型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样式,而且有
可选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教材中的许多“留白”,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又成了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才能摆脱压力,逐步适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类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改革关于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老师表示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因此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在。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就要通过参加各类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种持续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相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经历不同时期的改革后,必将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气象。
参考文献
[1] 郭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素养的新要求[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02)
[2] 赵云、侯又光, 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01)
[3] 程材,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3)
[4] 成巧云、施涌,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 , 2005,(01)
[5]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D],渐变论,2010(09)
第五篇: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根据现代商务谈判的实际需要,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谈判基本理论,提高商务谈判能力”为目标,精选基础理论内容,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强调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适当组织模拟谈判,提高学生商务谈判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促使学生多练、多积累。
一、存在的问题
《商务谈判》的教学是以“学”为中心,所以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主要是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并形成关系图,然后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多开实践课。提高商务谈判能力。
二、改进措施 ㈠教学内容改革
尽管有关商务谈判的教材种类繁多,但针对高职教育这一层次的教材却很少,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商务谈判学科发展动态,在教材选择上不拘一格,以现有教材作为参考,结合已有知识,深入理解商务谈判学科的精髓。这样既可以解决无适用教材的问题,保证教学内容的更新,又可以因材施教,形成本校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推荐几本本学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商务谈判书籍,以扩充商务谈判知识,提高商务谈判能力。
在商务谈判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实践中的实战能力,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我要考虑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精选商务谈判基础理论,主要讲述商务谈判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技巧。通过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讲述,增强学生对商务谈判的理性认识,抛弃错误的谈判观念;摒弃传统的谈判形式。通过基本程序的讲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商务谈判实践操作的框架;通过基本技巧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商务谈判技巧是谈判者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次,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涉及商务谈判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具体做法上,重点章节由教师做系统讲解,并举例说明。个别难度不大的、易于理解的章节,先布置学生课下自己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让学生作主题发言,不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在谈判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
㈡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程度有限。为避免传统的“灌输模式”,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基本理论由我进行课堂讲解;可以自由发挥的内容,则由学生上台讲解,我最后进行总结,就其中不足的地方、重点的地方加以阐述,课堂讲解不以“教”为中心,而以“学”为中心。相对于单纯的讲解,这种教学的效果非常显著。
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首先是案例的选择。商务谈判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讲商务谈判的理论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谈判。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教材中用到的大量实例外,还要专门组织案例教学。一般商务谈判案例是已经发生过的、关于商务谈判活动的记载。案例有其典型性,它是对客观存在事件的提炼和精选,是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们通过案例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但由于受具体环境的限制,每一个案例只能从一个角度、某个方面或某一层次反映关于商务谈判的部分知识,不可能系统完整地提示全部知识。而且,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系统关联,难以形成严密的内在体系。同时,由于人们在操作每次谈判时,往往会受特定的主体、客体、行为、背景等因素制约,使案例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我严格选择案例,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对商务谈判有全面的理解。其次是讲述案例分析方法。商务谈判的案例体现了从实践总结、理论深化到指导实践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对一个具体案例要求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把握:(1)案情简介;(2)案情分析:找出双方的需求,明确双方的谈判目标,解决办法及过程、结果;(3)启示。学生分组抽取案例,各组按理论教学顺序顺次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每组学生课前要备课,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求助,上台分析时,每组派一人主讲、一人辅讲,讲完后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该组每个同学应争取回答,教师把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该组评分的一个因素。最后由教师点评。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1)先从内容方面进行评价,案情简介可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案情分析是案例分析的核心,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可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启示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关键,能反映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从团队合作的精神进行评价。(3)此次案例分析优缺点以及对下一组学生的指导。
三是组织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材料。随着教学条件的日益改善,可尝试用信息化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案例观摩分析教学,通过同学的模拟谈判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教学内容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声并茂,增加教学信息量;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行互动式的教与学;由单一的学习方式到自我学习、相互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四是组织模拟谈判。组织模拟谈判是《商务谈判》教学的一个重要尝试,也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特色。在组织模拟谈判过程中,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进行分组,给出必要的信息,请学生就有关的谈判背景查阅资料,进行全面的准备;其次,进行中期检查和指导,检查各组谈判方案的制定,并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指导与建议;第三,在模拟谈判之前,协助学生对谈判室、谈判桌进行布置;第四,对模拟谈判进程进行控制;最后,在模拟谈判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与评价。另外,在学生模拟谈判时,可以将全部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以备下次课堂讨论。通过模拟谈判,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实际谈判中的各个环节,对于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有很大的益处,也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模拟谈判不仅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得到充分体现,还发展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谈判小组的分工与配合是达成谈判目标的重要基础。另外,在学生的自我总结中,也可以看到对于谈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谈判的经验、教训体会得很深刻。学生不仅从其他同学的表现中学习,而且从自我的表现中总结经验,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通过模拟谈判,对于培养学习兴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学生课前主动找教师探讨谈判方案,课后大家都表示这种方式非常有吸引力,提高了自己以后从事类似工作的信心。这充分证明,模拟谈判是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