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088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就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进行策略性探讨,望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88-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政策的不断推动,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由于生源区域的差异,也导致了各自教育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间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置带来困扰。为了应对实际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认知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过去人们对于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实力,同时指出人的智能是个性的、多元的一个量度和集体能力的指标,并将人类的智能分为9项,对其进行全面、深入阐述:
1)语言智能,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善于数字运用和逻辑推理,以及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
3)空间智能,对视觉性和空间性的信息有较强的感知,并能把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4)肢体运作智能,善于运用肢体来表达感知和想法,具有较强的身体运动控制能力;
5)音乐智能,敏感地感知旋律、节奏、音效、音调的能力;
6)人际关系智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有效理解他人及其关系的能力;
7)内省智能,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把控自我情绪和欲望并能自我反省的能力;
8)自然探索智能,能有效辨识自然界动物、植物并善于分类的能力;
9)存在智能,善于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倾向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这9项智能,只是各自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只要是在适当的环境和引导下,把9项智能充分利用并发展成为自己可以胜任的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同时,加德纳认为人类的这9项智能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补充的,人们自身具备一两种突出的智能是很正常和常见的,但其自身还有其他的未被发现和开发的潜在智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育的教育方针和一线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对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将这9项智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由于我国实行应试教育的时间很长,因此,很多在校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较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智能开发,也使得大学一线英语教学者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各自智能发展的前提下,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传授,按照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只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全面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教育改革政策所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高度吻合,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育模式探索的道路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基础作为保障,将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与多元智能理论相融合,不仅可以更好更快地将目前的应试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也必将为我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战略提供强劲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英语作为教学中的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了解更多元的世界各地文化的素质课程,也包含了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中的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学习方法、英语知识综合运用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彰显了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推动和支持。“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间的差异引导教学模式向着学生自主化、个性式的方向行推动,充分尊重和倡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进行学习。由此也引发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测试手段和标准以及课程设计与设置的变革。达成的教学效果开始因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情况、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传授理念甚至课堂环境而不同,这就更加明确了学生才是学习效果的真实决定者,也充分明确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要求。
这就要求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化自身角色,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并兼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灵活转变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与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上有着共通性。只有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改善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学成果的相悖问题,才能更好地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各项智能,并发掘出学生自身最强的智能潜质进行学习。
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策略中,可以改善当前学生被假定在相同心智的基础上而学习相同教学材料和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统一的测试评估标准的状况。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使教师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尝试更加多元化、更益于开发学生智能潜质、符合差异化个体兴趣的教学模式。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去发掘自身的智能潜质。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由于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国外盛行多年,而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智能不足之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够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系统性的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课程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某一单元为单位进行设置,这样不可能每个单元都包括全部的智能,即使包括也不会太精准,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尽量采用阶段性的设计策略,每学期或者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涵盖全部智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实现适性发展的目标。
寻找适宜的切入点 多元智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认真审视教学内容的完善性和多元性,充分兼顾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对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别性的引导,鼓励和倡导以学生最喜欢、最接受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不同智能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教学环境多元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要尽量丰富课程资料,提供多元智能材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互空间。授课过程中设计各种方式来刺激所有智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多感官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不同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教师间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和智能水平上的不同,就促使教师要发现和克服自己在智能上的不足之处,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多元智能教师,吸取每个教师在智能上的优势和长处,尽量避免自己的弱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间的互补,才能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总结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采取班级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主体地位,并且不同的学生共用相同的授课内容,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和权利,因为还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和检测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学生的智能差异,统一的教学方式会让部分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让部分学生感觉英语学习吃力,最终学习效果不佳。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可以更好地弥补我国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兼顾不同学生的智能水平,灵活采取教学方式,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只有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和有效,学生的各项智能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无论是教育政策制定者,还是教学工作者,都要努力把所有的智能都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且针对学生多元智能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我国自教育改革制度施行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再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路,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形成冲击。但它的积极影响就在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开阔了对教育的视野和前瞻性,对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更积极的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彤彤.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61.[2]李蜜.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8):61-63.[3]邓达森.新的教育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07(3):104-107.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作者:王荣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1期
第三篇:《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作者单位:柳城县寨隆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李婷婷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李婷婷
【关键字】《弟子规》、小学、道德教育、启蒙 【正文】
一、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花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园地上,儒家文化犹如一朵奇葩,显示出其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其中,《弟子规》作为儒家的蒙童教育读物,传承了自孔孟以来儒家一脉对幼学教育的教学思想,自其文问世以来,教育了我华夏民族代代子孙奉行圣人之言、君子之道,对于启蒙养正、敦育忠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们再度拿起这稿书卷,就是想向古圣先贤借智慧,服务于今日的社会主义小学道德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个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系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子曰弟子出则孝,入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求教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其中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遂通用至今。
《弟子规》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诫小孩不能做什么,启发小孩要
怎样做,教育从小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总叙有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可以说是为全篇定下了主基调: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简而言之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还要做到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
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充分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德育先行,智育为辅”的深刻内涵。
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在才智方面不及别人,也能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众人,服务社会。相反,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都会成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祸源,而且他的才智越高,祸害就越大。然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养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必须是长久以来的习以为常的良善行为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而一个人的幼学之年所受到的道德教育,是足以决定他一辈子的品德修养有多高的。俗语有云“三岁定六十”便是这个意思。而《弟子规》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皆可从学,而且它的实用性十分的强,只要你按它里面的要求把行动落到实处的去做了,天长日久,品格自然便形成了。以上便是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我对于如何将《弟子规》之内涵教义和小学生道德教育相融合的认识与所做的努力
《弟子规》将各类儒学的德育意义集于一点,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起到了蒙以养正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相融合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以读文本,读中感悟。
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指导学生以读文
本,读中感悟。但以读为本,不是仅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我通过组织多样的朗读形式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种形式中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弟子规开火车读”、“弟子规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利用星期四的早读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配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欢快的有时是深沉的,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诵读学生既体会了句式韵律美,又从语境中领悟出其中蕴含道理。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弟子规》之言、信《弟子规》 之道。
1、学唱《弟子规》。我在网上找了几首有关《弟子规》的歌曲,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第一次教学生唱的是《出则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记背能力差的学生,是学得最快的,一节课下来她竟能把歌曲顺溜的唱出来。
2、为了淡化记背《弟子规》枯燥,我还学了一套武术操以《入则孝》为口令教学生练这套操。学生一看我摆的架势就很兴奋,朗读的声音“哗啦啦”就大了很多分贝。《弟子规》武术操看到学生们兴致黯然的一边大声念着《弟子规》一边挥舞拳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感悟。
3、开展诵读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举行了诵读比赛,给那些获奖的选手发了一个可以别在衣服上的胸章。为了得到这枚这可爱的胸章,很多学生都暗地里下功夫想方设法读好《弟子规》了。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方设法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亲近《弟子规》、到信《弟子规》的道,以实现用《弟子规》的目的。
(三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发挥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每日让学生写一句“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在桌子前角上,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读一读别人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我还在学习园地设立了《弟子规》诵读专栏,把写得字迹端正、美观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
在上面。我还将《弟子规》里的句子配上国画打印在彩色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欣赏。这样就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韵幽幽的风景线。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接受《弟子规》思想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所强调的内容与《弟子规》的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来一个古今融合,取长补短,教育效果会更佳。事实却是如此。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这一条时,我让学生找找《弟子规》里相应的内容读一读,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
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读说说,深刻领悟到尊重、团结他人在重要性。对通过借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提出的要求,我还节选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作为我们的班规、班训,这样学生对班规、班训不但记得牢,领悟更深刻。
(五典故与说教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思想精华。
《弟子规》这本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句子是从其它古籍中借鉴来的,如“亲有疾,药先尝”则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而“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句话是根据典故《史记·袁盎晁列传》里的故事。可见《弟子规》里的句子隐含着很多的典故,所以我就阅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了很多的故事,如“黄香温席”、“棘刺刻猴”、“晏子使楚”、“虢国传”等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听得都很入神。比如,我在讲解“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句时,我就把著名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讲到周处射猛虎杀恶蛟为民除害,最后幡然醒悟自己就是第三害并且痛改前非之时,孩子们都深受教育,特别是以前班上的几个比较顽皮捣蛋的孩子还羞愧地低下了头,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已经很好地达到了。有时候我给他们讲完故事后就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以用《弟子规》的那句话来概括呢?”,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时我再顺势点拨补充教导一番,学生就对该句内容有深刻领悟了。我利
用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受到启迪,端正了为人处事思想态度。
(六躬行实践,把感悟付诸于行动,号召“日行一善”,逐渐形成习惯,以习惯促成品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孩品德的教育,如果只有单纯的说教那时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所以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日行一善”,把《弟子规》用行动表现出来。比如,在校园里见到有别人乱丢的垃圾,就主动的捡到垃圾桶去扔掉;爱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不践踏草坪;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说话时言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语文明,不讲粗话、脏话,养成温良恭俭让的习惯等等。周末我给他们布置的 任务是“弟子规说,我做”,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弟子规》。有一生这样回答 “《弟子规》说父母命,行勿懒,所以我 妈妈喊回家我就回了。”我觉得也是 进步了。利用母亲节这个契机,我结合“入则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组 织学生制作小手工送给自己的母亲或奶奶,说句感恩的话,并鼓励他们帮母亲 或奶奶做一件事情。经常鼓励孩子们做一件《弟子规》里的事使孩子们在日常 生活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躬行实践,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然后已习惯促成品德的养成,以完善孩子们的道德人格,达到升华灵魂的 作用。【结论】 在本学期的诵读《弟子规》活动中,由于我大胆的尝试把《弟子规》与日 常说教相结合,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 很大的改变。班里的好人好事多了、学生见面打招呼多了、班里地面干净多了、集队的时候他们的话头少了、自习课写作业的时候小动作少了。这足以体现出 传统文化对于教化人心、纯净灵魂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弟子规》 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学核心思想,即“孝悌”与“仁爱”。其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在德育工 作中,把《弟子规》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孝道的理解、有助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
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 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观、有助于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先公义后私利的价值观。这些对于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善根、养正气有着重 要作用,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端正,对于培养他们正直诚实 的品格影响深刻。《弟子规》体现的在教育中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 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将《弟子规》与 6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是值得各位同仁去尝试的。1 【参考文献】
1、《弟子规解读》,作者钱文忠(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弟子规》,【清】李毓秀撰,冯锐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
3、《弟子规》全解,房春草注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北京第 1 版 2009 年 5 月第 2 次印刷 出版 李婷婷,女,柳城县寨隆镇中心小学教师,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tt526970829@qq.com 7
第四篇: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理论与实践
雷锋文化团队课题组
一、前言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提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索。从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必须拥有自身特色特点才能够永葆生机,并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而建立特色企业文化,并不是将企业原有文化传统相摒弃,而是在它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从雷锋精神自身含纳的内容以及影响于社会的巨大作用来看,它已经具备了先进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并成为一种特色的文化资源。而欲使雷锋精神保有新鲜度,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作用就必须寻求新的载体与之相结合,使之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基于以上两点,把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两种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吸收,共促共长,是必要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尝试。那么,本篇文章将会探讨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高度共融的依据以及这种实践给企业与社会带来的价值,同时,对蓬勃开展50余年学雷锋活动产生的影响力。
二、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依据
论及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疑虑:企 业的终极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而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二者视乎相去甚远,怎么能相融呢?可是从两者的属性以及内容上比较来看,无论是形式和内涵,二者都是相融的。
(一)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在属性上具有同一性。
1、它们的精神属性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提炼、概括和不断丰富而形成的一种理念和特色,同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是可以被企业借鉴、吸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创建企业文化模块难得的素材资源库。同时,它们又都是具有超越现实代意义的先进文化,都是走在时代前沿,具有争先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赶超作用。先进的才是具有竞争力的,过时的企业文化不但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是在企业内部也会失去人心,失去其发展的意义。
2、它们的功能属性是一致的。所谓功能,就是对其对象发挥的实际作用。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弘扬雷锋精神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钻研刻苦精神,培育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目标是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从而树立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从企业文化来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基于对企业在社会生活中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利润最大化绝对一元主义的摒弃,主流观念日渐认为企业的角色定位不应仅仅限于成为一种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它还担负着承担社会责 任,培育社会新人的重要任务。
(二)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诸如雷锋精神中的诚实真挚、团结互助、钻研进取、开拓创新、勤俭节约等精神都与企业文化的诚信意识、和谐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相一致。
(1)共具诚信意识,表现在企业遵循的目标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忠实”、“热情”等特征相一致。雷锋精神中诚实、真挚,乐于奉献,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同时,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也是忠诚的思想基础。“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难存”,无数事实表明,诚实守信,就会收获丰厚的回报和长远发展的希望;企业最基本的原则是客户至上。只有处处为客户考虑,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取得客户的信任,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组织生产、产品竞争、市场应变、信息反馈、创造革新、增值与盈利等诸多能力。
(2)共具和谐意识,表现在企业的和谐共生及团队精神与雷锋精神的集体主义精神一致。雷锋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与追求的最高觉悟层次,也是企业团队精神和谐共生价值所要求的。企业的和谐共生及团队精神,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标准及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必须体现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价值原则的引导,创造出能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循的“文化优势”。(3)共具争先意识,表现在企业的成效激励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奋发进取精神一致。雷锋具有强烈的自我激励争先意识,正是这种进取意识推动雷锋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士兵到一个伟大平凡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而企业成效原则要求管理者使用各有效方法,激励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人需要,营造人人争先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活力。
(4)共具创新意识,表现在企业发展的立根之本与雷锋精神时代性质相一致。雷锋精神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一种象征,成为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今后还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其生生不息,永放光芒。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因为企业发展在不同的时候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性。所以,与时俱进是雷锋精神和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时代性的共同要求。
(5)共具环保意识表现在企业文化的节约增效兼顾环境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精神相一致。雷锋精神当中的勤俭并约并不是要求我们也像雷锋那样“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在新形势下树立节约意识。众所周知,我国能源紧缺、人口众 多、生产效率偏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企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把勤俭节约、变废为宝作为社会责任和日常生活习惯,这也是与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在传统和现实之间,企业要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机制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在结构以及内容上的一致为二者相融共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机制体系来支撑。这种机制体系是通过三个层面来完成的,即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形象层面。
1,理念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机制,首先要确立理念的转化。企业文化的理念内核即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企业的价值观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员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核心团队身体力行、全体员工都信奉的精神准则,它的培育和形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理念层面的确立,首先,梳理和确立企业文化理念,通过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梳理整合企业自身以往学雷锋实践成果,借助外部智力支持,拟定企业的核心理念:“忠诚、守纪、进取、奉献”。忠诚,就是要求和倡导职工忠于国家,忠于企业,忠于职守,以企业荣誉、集体荣誉为重,处理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关系时,诚实守信。守纪,即守法遵规,信守承诺,廉洁自律,合法求利。包括遵守法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信守契约承诺,廉洁自律等。守纪有两个层面要求:一是要求有法必守;二是要求依法治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进取,即倡导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善于学习,钻研技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尊重科学。进取,是要求企业和全体员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逐步形成“唯旗是夺,无功即过”、“进取则生,平庸则亡”、“进取光荣,退缩可耻”的荣辱观。奉献,即关爱、服务、真诚付出。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客户为尊,服务至上,坚定信念,克己奉公。
为了使核心理念更加形象化,赋予一种人格化的力量,让规范的文字从“死”的墙板上走出来,变成生动形象的“活”灵魂,进人员工的思想深处,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企业倡导的观念、精神得以保存和传递,企业可以进一步对核心理念进行口语化、人格化的浓缩概括,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三做”口号,即“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用雷锋精神做强企业”。
以上就是理念的梳理工程。经过梳理,理念框架的线条开始明细,目标渐入明确,就是根据梳理后的理念进行确立。根据公司倡导的核心理念,组织职工在讨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确立。具体体现从理念认知到理念外化再到理念内化,最后变为企业员工价值观与自觉行动。
2、制度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除了理念层面的内化和树立外,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企业通过制度层面的实施可以促进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对于规范职工的文化行为、促进员工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提高员工文化心理素质并形成自己的价值目标观提供了基础保障。制度层面是企业实施自身文化的重要前提,好的企业文化要有好的制度文化作保证,制度文化要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制度层面的推广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精神文化理念得以实施贯彻必须要有相应科学的制度作为保证。企业制度最集中地体现企业核心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组织的行为要求。
企业构建以雷锋文化为底蕴的新型企业文化,始终服从、服务和贴近企业经营活动实践,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文化,实现“雷锋工程”与各项工作的良性互动。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长效教育实践机制、考评激励机制。落实考评制度,一是对基层单位参加构建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对职能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情况严格考核。将考核纳入到公司“基层、机关创一流季度工作考核”之中,同业绩评定挂钩、同奖金挂钩。具体做法为:
(1)导入新内容,明确新提法。
企业将雷锋精神核心理念融入公司现行的规章制度中。全面整理、修订、完善公司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升级换代。
(2)增设新奖项,建立长效机制。企业在常规的双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先进班组和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标兵的评定外,还可以增设“雷锋号”集体荣誉称号和“雷锋奖章”个人荣誉称号新奖项,出台相关评比表彰办法,对公司核心理念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雷锋号”和“雷锋奖章”荣誉称号评定原则是:将雷锋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及创建要求,融入集体和个人荣誉考核中,获得先进集体的单位同时授予“双文明单位”、“雷锋号企业”最高荣誉,获得先进个人的同时授予“劳动模范”、“雷锋奖章”荣誉称号。通过建立和实行雷锋荣誉称号机制,强化“雷锋工程”的影响力,激发员工参与“雷锋工程”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践行“八字”核心理念的热情,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3、形象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企业形象塑造必不可少。企业理念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把握的,它通过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通过形象的塑造,最直观的展现企业文化寓意。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展现着不同的企业形象文化。
四、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的启示
1、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不但保留了企业原有的文化传统,还使原有的文化品格得到了质的提升,成为企业发展永续发展的动力,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它通过注重地缘优势与企业文化原有传 统相嫁接,走出了一条适合企业发展又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路。
从雷锋精神与该企业文化相融的实践来看,它不是对当前公司管理模式和现有企业文化的否定,不是在公司现有框架外再行一套文化模式,而是在公司现有整体管理架构下,把雷锋文化内涵融入现有企业文化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特色,更具实用性,实现企业文化的升级换代。它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学雷锋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学雷锋活动带有阶段性、局部性、公益性、动员性、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行性特征。构建以雷锋文化为底蕴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将着力点打在企业文化上,更具效用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
2、为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可持续开展指明道路,开拓新领域。
学雷锋活动已经开展了五十余年,历史证明,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确实影响和带动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但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完善,更多的人习惯于以保守的经济人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缺少理念的革新,学雷锋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程式化和庸俗化的怪圈,大多数活动参加人习惯于追随从众,而使活动难以成为一种常态的自发行为。将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使学雷锋活动与企业常态相结合,是一种前瞻性的实验,为学雷锋活动指明了道路,通过企业文化的载体使学雷锋活动更持续,更具活力。使雷锋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从而将弘扬雷锋精神带入生活、带入社会。同时,雷锋精神并不是仅仅适用于与企业文化相融,如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等等。文化的融合,关键要找到契合点,这 样才会使两种文化共生。
3、为在企业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新载体。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摄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所有的社会价值观。是建设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的先进方向,而要想使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让人民入脑入心,就必须把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企业核心价值观等各种微观转化。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格化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倡导企业新的价值追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中实施提供了新的载体。
4、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突破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或是效能性。认知的思维,讲逻辑、讲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这并不是全部。理论的发展要适应实践的需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过去,大多数理论工作者认为,雷锋精神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间似乎相隔甚远,两个不搭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提高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告诉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实践服务使之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提示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与实际工作者结成联盟,也就是说,理论工作者沉下去,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空中楼阁,最终成为空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实际工作者升上来,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分析解决实际以及理论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论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体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事迹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融入时代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建设和培育企业文化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因此,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用雷锋精神引领企业文化,无疑会使企业文化更鲜明、更丰满、更具生命力。参考文献:
[1]侯丹.论雷锋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3)[2]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3]王德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视角下的学雷锋运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吕鹤颖.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6]刘高华.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7]王兆华.建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J].政法论丛.2002(2)[8]刘英.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前进.2011(6)
第五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提出应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智能 信息化教学 立体多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53-02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然还是摆脱不了以教为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仍旧是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造成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评思维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教材,放PPT”是授课的主要形式,教材是学生手上唯一的学习参考书籍,PPT则是把简单的文字搬上了屏幕,方便教师上课时念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总是很沉闷,缺少活力,学生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做其他的事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量知识经验直接“灌入”学生的大脑中,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走访企业及对以前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技能还比较满意,但对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普遍存在异议。企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快速上手,但是一两年后就基本定型,“冲劲”明显不足,再提升空间有限。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在基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下,因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及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度”衡量往往会有偏差,造成许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量缩减,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再学习的基础不足,也就是就业后的“冲劲”明显不足。
机电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岗位实用、工具教育和实用教育,而轻专业素质的现象。这就忽略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造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培养偏弱,导致学生后劲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后劲,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多元考虑。
二、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言语、逻辑、视觉、肢体、音乐、交流、自知等要素组成。“多元智能”理论坚定地认为: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新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而出现了更快捷的方式:电脑、手机和网络。这就决定了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再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打破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教学,这就是更适合现代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设计一切教学活动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不能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执行“一刀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强项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激发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知识积累和实践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几点:一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来配合不同学生的强项智能需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面对来自不同感官的知识形态,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需求,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转换为多种形态,即文字、声音、图像、实物、动画、视频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让原本枯燥的文本知识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使学生在立体多维的知识海洋中任意畅游,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冲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智能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形态,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二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人的智能是八种智能的组合: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的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阐述和表现(见表1),来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让其智能长处得到发展,比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能长处,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引导和帮助他们往深层次的内容学习和拓展,让其能在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对口就业,并有长远的发展。如果善于表现有口才的则多给机会发言和汇报;如果学生喜欢捣鼓计算机则让他们为班级同学上仿真实验服务。并在学生多方面智能给予综合评价。要在学生进入课堂时就重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树立信心。学习专业内容是一时可用,培养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因此要教学设计要从传授专业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让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养成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利用多维课程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建立QQ群和朋友圈,更为快捷地在网上进行交流。由于知识信息量较大,学生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发挥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处理不同的知识形态,再进行组内分享学习,逐步培养“如何学”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分享学习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从“讲师”变“导师”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由传统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引导他们如何去有效地“学”,为学生设计有价值有趣的实际应用情境,指导学生从何入手开始学习,“从何处”、“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又应该怎样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中要点,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四、结论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设计终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其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使教学做到更具有针对性,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协作学习,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完成系统建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传领,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4)
[2]林?P.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4]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
[5]冯丽丹,陆美玉.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