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时间:2019-05-13 00: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第一篇: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兴庆区三小

杨丽华

一、什么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通常的说,就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新课程课堂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前设计”,即教案,由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旦物化成教案,几乎成了“铁案”,不可更改,课堂上照搬使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设计分为课堂教学的“前设计”、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教案;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中设计”;现在也称“课中实践性备课”,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设想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后设计”,就是“课后反思”,现在也称“课后反思性备课”三个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也参与了教学设计。

三、新课标教学设计的理念有哪四种?

1、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学生、教师)

新课标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了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相对教师来说也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提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即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说课”等。

2、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观)

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教学内容),大量存在着不确定性的一面(学生),甚至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教学的主要特征,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修正、完善等。

3、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

只有把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学习过程与方法,4、教学设计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就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难以处理。其实他们有一定的描述语。

知识与技能:常用的描述语有:“知道(了解)„„。理解(认识)„„。掌握(具有)„„。运用„„。会„„。

过程与方法:常用的描述语有:“在获得„„过程中”;“通过„„”;“发展„„能力”“了解(体会、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常用的描述语有:“获得„„的体验”。“培养„„的精神”。“体味„„”。“激发„„兴趣。”

五、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知识教学策略的选择过程。教学过程的选择,主要就是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1、当前教师应具有哪些教学模式?(1)、接受教育的基本模式(知识掌握和技能获得);(2)、发现教学模式(发现知识,培养探索能力)

(3)、探究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和研究)(4)、课堂讨论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5)、合作教学模式(参与意识,合作能力)(6)、情景教学模式(学习与情感,态度结合)

教学模式很多,老师不必全部掌握,但是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所赋予的任务。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会是好教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模式的层次要比教学方法高。例如:现在大家都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扬自己之长。既个性化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设计

(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采取什么样的评价?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发展性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三种评价取向都应给与重视,既要结果,又重过程;既重教师评价,有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2)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七、新课程课堂教学“前设计”的结果------教案的编写与修改

1、“前设计”的最终结果是教案,现在也把它叫做“教学前的预案”或“课前预备性备课”。预案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要针对问题教学内容,在符合校情、学情的前提下写出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哪些环节、采用什么手段完成这个思路,从而充分准备教具、学具,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活动的平台。使文本内容走向学生生活,形成新的经验。

2、有人说,既是预案,可以不写?教学不做前设计是不可想象的,但有前设计有太固定、刻板、不可变通,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叶澜所批评的“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这些“活的”老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在丰富多变的教学情节中,教师固守原有的设计而置学生的反应不顾,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成功教学。

八、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设计”——即时决策与设计

1、“中设计”现在也称“课中实践性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突发问题、错误、质疑和探索,教师发挥自己自身的教育智慧,善于抓住课堂中的这些一闪即逝的教育机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原来的教学设象,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习活动,使得人人有收获。

2、如何做好“中设计”?

(1)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代替孩子的思维和认识。大家不妨听一听这个故事,也许会有所体会:一个老教授的四岁孙女津津有味的看动画片,入迷的连老教授连喊两声都没听见,无奈之下老教授走到小孙女面前说:“孩子,我喊你怎么不答应?”小孙女这才抬起头微笑着伸着懒腰说:“哎呀,我都陶醉了”老教授几乎惊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仅有四岁的小孙女竟能这样准确的使用“陶醉”这个词。于是他激动地问:我的小乖乖,你说的太好了,你陶醉了,给爷爷说说什么叫陶醉啊?小孙女抬头看看爷爷,一副骄傲又为难的样子,老教授鼓励说:“说说,没关系”小孙女憋了很久,半猜半疑地说:“就是喝醉了酒逃跑了,”老教授有一次的惊呆了。

(2)把问题转化为教育的时机。(3)保护学生发现错误的意识。(4)学生“卡壳”后改变原来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卡壳的原因是:一是不熟悉,二是教学内容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重新设计教学,以便引导学习内容上。其实就是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5)让“节外”的枝“长起来。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时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未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发现富有创新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这时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推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目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6)老师不但要克制,更需要“借题发挥。例如,记得那天下雪了,上课了,学生还都趴在窗台上七嘴八舌的说看。看到这,我非常生气,耐着性子静静的听他们说什么,他们都在说看雪说雪,我没有发火,而是和他们一块堆雪人、打雪仗、踩雪。

我觉得教学设计的“中设计“可以简单理解为:“依学定教,顺学而导。”

九、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后设计”——教学设计反思

“后设计”是完成教学后,做深度的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成功?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

1、《坐井观天》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青蛙跳出井口了,会怎麽样呢? 生:(讨论交流)

生1: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的它忙向小鸟求救。生2: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绿油油的田野,它陶醉了。生3:青蛙跳出井口后,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生:哄堂大笑。师:(似笑非笑)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我们不能像课文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反思:究竟谁该“跳出井口”看看。

看了这位学生的写话后,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位为学生续写的故事是:青蛙跳出井口后,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它渴了,想要喝水。突然,它听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飘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想道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只钢叉刺穿了老青蛙的身体,老青蛙痛苦的挣扎着。青蛙惊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的好,他急忙跳到了井里。

或许,孩子的想象与课文不符,也和教师的教参答案不符,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驳,但是,孩子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的画面难道不是真实的吗?学生敢于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众不同、精辟独到的见解,不正是我们所一再期待的创新精神、自主精神、批判的火花艳艳生辉吗?谁能说学生抱着事实求事的梯度对这个家喻户晓的老故事提出了新注解、不必故事的本来寓意更深刻、更发人深思、更闪烁出哲理的光芒吗?着不正是对传统观念、从重心理的挑战吗?原来,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我们老师自己。

2、一位老教师的反思:老教师退休的那天,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一脸沮丧的来到校长的办公室。老教师说:“我勤勤恳恳的教了一辈子书,教学成绩尽赶不上一些刚工作不久的新老师,我很不甘心。”校长说:“你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教学路,你会有所发现的。”老教师细细的想了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发现自己后面的教学仅仅是前三年教学的重复。

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老教师教学不行,其实他在提醒大家要做一个反思性的教师,只有经常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才能在进步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

2008-2-15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

专题1:教学目标的设计

开篇小语: 所谓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就是说目标是与行为相关联的,任何行为都不可缺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教学,而这一行为发生的特定场所是课堂。所以,在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方面的要素:课堂中的群体——老师和学生;所发生的行为一一教与学。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时,才算真正达到了理想的境地,实现了制定的目标。

培训内容与方式:

·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分析 案例展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

案例评析:形成初步认识,确定研讨内容 ·统一认识:

1、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2、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述

3、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请注意的几个问题

4、教学目标的确定

5、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

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案例]《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课改前:

(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剂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态度和科学方法。

1、传统教学目标的分类与新课程目标的分类不相符,未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分类。

2、行为主体不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不恰当。如:使„„,培养„„把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

3、知识目标中,描述行为水平的动词选择不当。使得要求太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符。

4、目标不够具体,太笼统,含糊不清,难以具体操作,缺乏层次,不具备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标准性原则:只能以国家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原则。

2、整体性原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进行考虑。即由中学教学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联的整体系统。

3、适应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具体性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易操作,可实施。

5、全面性原则:根据布卢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识、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的思想,并根据中学化学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分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领域。

三、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功要素 主体:阐明教学对象

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心理感受体验。

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的主体、描述教学目标的词注意条件的表述

四、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教学目标要从学的角度表述

3、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

4、教学目标反映学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

1、如何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科学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2、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确定正确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3、如何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是具体规定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

[案例]《氧化的制法》教学目标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文字表示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实验中的仪器名称及操作要点;能解释验证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能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实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

[评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起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这些目标 中,能够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测量性,操作性强,是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或课外学习,绝大多数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 [案例分析]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2、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

3、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问题思考]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专题2:教学情境的设计

开篇小语: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的指向,启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性。教学情境有着并列的两种涵义:“情”在于使学生情感投入,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境”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启动,学生思想活动的点燃。两种功能统一在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之中,即做好到“情”“境”兼收。

教学情境是指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

创情境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必须掌握的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明确的目的性;一定的新颖性;适度的障碍性;灵活的技巧性。

二、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是以思想和精神境界为前提的

2、创设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3、情境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5、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创造良好情境的保证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2、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

3、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新课导入 实录1: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同学们想知道二氧化碳具备什么性质吗?

生:(齐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碳的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 一氧化碳。

实录2:

师:打开瓶盖将全出现什么现象? 生:饮料中冒气泡。师:对。很多饮料都是这样的,你们知道冒出的是什么气体吗? 生:二氧化碳。

师:怎样证明你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生1:把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生2:在饮料上方罩一个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

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饮料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师;同学们,请通过上面的学习,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

[评析] [问题思考]

1、谈谈你在教学实践虽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

2、某化学教师的《常见的酸和碱》一课导入新课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三位老朋友——浓盐酸、浓硫酸、浓氨水。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专题3:探究活动的设计(略去)

一、探究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误区

1、否认讲授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泛化探究教学。

2、追求探究之“形”,将探究教学形式化。

3、刻意追求学生的探究,弱化知识教学。

[案例]《分子》教学片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不断无能无力的这一性质,老师做了“氨气分子扩散实验”。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做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注意看我的操作。(略)

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略作停顿后)老师告诉你们吧,[评析]

二、探究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1、创设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多途径地获取证据。

3、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三、探究教学实验的思考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抛开农村的现有条件不适合新课程的消极思想,创设和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

2、对教师角色和行为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而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兼顾和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主动合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获取知识的质量,自然也能增塑剂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将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与现代的探究教学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整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启发——探究”化学教学思想。

5、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注意“两忌”

一忌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二忌“黑板探究”,纸上谈兵。[问题思考]

1、简述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专题4:教师的教学反思 开篇小语:(略)

一、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

2、从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

3、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

4、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和研究来反思

5、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

2、周思或单元思

3、期中思

4、教师之间的相互反思

5、不同学校老师之间的相互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

比较法

四、应该反思些什么

五、如何写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举

2、反思“败笔”之处

3、反思“教学机智”

4、反思“再教设计”

5、反思“学生见解”

6、反思“老师见解”

7、反思“家长见解” [问题思考]

1、新课程下,老师应通过哪些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新课程下,一堂好的化学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教学设计

泸县五中

刘刚

经过一年的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收获颇丰,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2)开展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结果是速度随时间增加或减少。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能力目标: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 ①火车进站,②公共汽车启动,③骑自行车加速运动 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如何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才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不宜使用打点计时器。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仪器是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比较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了。[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 ①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实验中,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②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对于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厉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即学习英语不仅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我们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设计者(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课程呢?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通盘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教育教学课程规划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为: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定;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主要是在对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这次学习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感觉自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有这样三段文字:“外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过程,又足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刚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以上三段话来看,根本没有从知识教学的角度提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顺序、学期课时 安排等等。我们由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在初中中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说几句外国话,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要使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特点有以下的几点总结和认识: 和谐快乐”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教师把握和谐去教,让学生充满快乐去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使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的英语教育。这是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 一。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紧张的情绪,抑制并消除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面对农村的生活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往往困难重重。在农村初中,学生普遍汉语基础差,学习英语的意识也不强,英语入门很难。面对这个现状,教师不得不强调“课本本位”,难免偏重知识点、单词用法和语法的讲解和机械训练等,而无法在课堂上花较多时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当前,为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积极树立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的课堂氛围决定一节课的成效。不少教师习惯于按既定教学步骤完成任务,机械性的重复朗读、做题、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干脆“满堂灌”,“教”的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根本没有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部分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则误认为学生不能配合教师授课活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教学的怪圈。根据新课程观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努力让活跃起来,寻求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多说,哪怕有错误,哪怕中英文混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时时关注性格内向的、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有科学的教材观。对一些不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可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组教材、重创情景,但创设的情景应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有利于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 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1)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2)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3)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4)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5)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6)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7)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8)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教学内容分析:

(1)研读《课标》。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2)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①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③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④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1)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2)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三.教学目标设计 1 . 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4)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1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

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 —— 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 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 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二.教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4)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2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2 .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2 .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3 .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特点

案例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真实性。无论是事件、事故的报道,还是生活中的情境,案例都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靠想象捏造出来的。

二、代表性。代表了一类问题或是情况,可以引发争论或思考。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4] 郑金洲 教授则认为“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f instruction)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是将案例引入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6]。这里的案例包括有多种形式,有医学中所用的典型病例,法学中所涉及到真实的案件,工商管理中涉及到具体管理的例子等。目前也有人将这种“用于教学的案例”统称为 “教学案例”,但它与本研究所指的教学案例是不相同的,本研究中的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教学过程。通常应用在教师教育、培训以及教师研究中。、教学案例的特点

(1)教学案例是教师经验性知识的外化

(2)教学案例是教学决策的结晶

(3)教学案例是专业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桥梁

二、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教学案例研究的涵义

目前教学案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集中培训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来教授教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理论等,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作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

(1)情境性与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就必须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而这个特定的情境就要求教学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是经过教师反复操练、学生练习得到的表演课。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是真实的、鲜活的、丝毫没有水分的。情境性就要求我们关注整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点,静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要注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把握整个过程。只有将情境性与过程性统一起来,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才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研究。

(2)合作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光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互相交流,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学案例研究走向新的水平。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最翔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可能就得不到供研究所用的教学相关资料,更谈不上 5

在其他学生资料的收集。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人的思路、想法是有限的,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将问题剖析的更加透彻,集思广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更好。最后,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的参与对教学案例研究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专家具有比中学教师更宽广的视野,谙熟教育教学理论、理解更加透彻,这恰巧能弥补中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而教研员的参与,使高校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沟通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有力于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推广,使其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其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喜爱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1)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给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2)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

(3)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用性。

教学案例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在教学案列研究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扎实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 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方法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或集体研讨等,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完整的教学案例研究一般要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前期准备

教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改革的大方向,并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理论准备,然后确定教学案例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任务、体例、类型、结构等。根据所确定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材料

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1)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观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课堂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课堂观察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以便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翔实的原始材料。

(2)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通过课堂观察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与执教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再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研究

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可以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也可以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这里的分析研究,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不要过分地集中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而应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否则会失去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1)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一般指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样可以发挥教研组的集体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是大家共同看视频文件(如果有教师当堂听课次步骤可以省略);然后授课教师介绍前期的工作,包括设计本节课的思路,以及课前和课堂中的学生情况;最后就是大家集体集思广益,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挖掘教学中的教育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

(2)文献调研

案例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

(3)专家点评

专家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现实教学情况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一线教师在集体讨论与文献查阅中的不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高度和深广度。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教学案例研究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有的学校没有条件并不是就意味着就不可以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只要有了课前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几个教师坐到一起也可以进行讨论和文献的查阅,深入分析,找到教育精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形成教学案例,是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

四、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研究报告的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

关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可以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两种形式等。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报告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是针对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具体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主题-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 7

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确定主题-如问题解决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另外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角度都可以确定研究主题。确定主题要注意典型性和时代感。确定主题后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结构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本研究的教学案例采取的是综合式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结构

案例的结构多种多样,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大致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也可起一个“先行组织”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一些教师善于描述事件,但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背景的描述,因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主要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上。实际上,背景的描述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案例写就以后,读者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

(4)问题。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尤其是用于教师培训中的案例,要能够给被培训教师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就更需要错综复杂情景的真实再现。

(5)问题的解决。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当然,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形成案例时,虽然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6)反思与讨论。教育教学案例是由工作生活在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完成的,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7)附录。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有“附录”部分,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例如,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案例中,可以选取一节典型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上述教学案例包含的内容不是案例的固定结构,也就是说,不见得每篇教学案例各组成部分的题目都按上述几部分确定,只要在案例相关内容的叙述上,考虑到以上几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合就可以了。、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撰写课堂教学案例一般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要反对“空话”与“套话”的泛滥,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1)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

(2)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从提出问题到设计解决方案到课上实施情况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完整的过程。

(3)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

(4)要注意更新。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新理论的出现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注入要求教学案例内容要不断推陈出新,编写补充一些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案例,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5)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有的反应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有的反应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学习,以不断完善教学……因此,教学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总之,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新教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案例的研究以及案例的撰写,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更好地认识案例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编写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形成案例库,改变目前教师师资培训领域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下载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心得1 20xx年5月21日星期三下午在教学大楼的六楼会议室听了许碧良老师讲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后收获很多。通过学......

    《十八岁和其他》新课程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新程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 兰州六十三中 陈立新 《苏武传》 课标解读: 1、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塑造人物的技巧。......

    教学设计要跟进新课程

    教学设计要跟进新课程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感悟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陈华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2第二单元 第3课 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 作者: 马龙县第一中学 李正洪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②《......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参考.doc

    8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 一、基本概念题 1、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六) 浏览量:527 发表日期: 2010-9-23 来自: 赵庆东历史名师工作室 【字体:大 中 小】 第六章 历史教学有效教学行为设计(上)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魏飞......

    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基本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