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氯气的漂白性教学设计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化学学院2009级甘亮 20092103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二节,有其重要意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而本章也是《化学1》的重点内容。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
本课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利用实验学生自主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继而讲述次氯酸的性质。第二部分讲解氯气与碱的反应,从而导出工业漂白粉的制备方法,最后介绍氯气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法和漂白原理、使用方法,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定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②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增强了同学们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言必有据的的科学学习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氯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性质。
2、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后产物的检验以及次氯酸的强氧化性。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及本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知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从而推测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稳定价态为-1价,高一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适当的情境和问题,就可以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而且,通过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也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于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次氯酸。而在氯水成分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次氯酸根离子的存在学生难以理解;虽然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学生对其在我们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却关注不多,所以,教师可从生活中的问题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高一的学生在思维上很有活跃性,并有一定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英雌,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
1、教法指导: 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
2、学法指导: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不搞零起点上课,做到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投影:武汉近期发生水污染,出现刺鼻异味,武汉市居民大量抢购自来水。播放一则视频,报道当时的新闻 【提问】:
从视频中,同学们知道自来水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刺鼻异味呢?这股异味是从何而来呢? 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为用污染的自来水做实验,将AgNO3溶液滴入到自来水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的实验。【提问】
师:从图片和新闻中我们知道,自来水中投入了大量的氯气,可是为什么自来水受到污染要投入如此多的氯气来进行消毒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妙呢? 生:想
师:同学们都很有求知欲,那么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同学们来探讨氯气的漂白性
认真观看
学生回答问题:是因为投放了大量的氯气。观看图片,注意其中的白色沉淀。思考问题,并引起了探讨的兴趣
培养学生捕获信息能力、读图能力。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件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暗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引发学生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
【导入】:氯气的漂白性
【活动2】播放氯气和色素反应的对比实验 [提问]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2、对比这两个实验及其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干燥的蓝色布条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湿润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在有水存在条件下有漂白性
学生回答:说明了氯气是和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漂白性物质。
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学会分析其内在本质。
讲述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氯水的形成和概念
看课本,熟记氯水的概念
为下面实验探讨氯气和水反应做铺垫
【活动3】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实验药品和器材:新制氯水、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布条、AgNO3溶液+稀HNO3溶液、试管若干
动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同时老师也在上面自己做实验。
五分钟后,请学生踊跃发言,分享小组的实验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小组做的实验,包括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表扬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做实验也很认真,然后多媒体播放自己做的实验和现象 【实验1】观察氯水颜色,呈淡黄绿色
【实验2】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3】滴入含有硝酸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4】稀盐酸和氯水中放入蓝色布条,氯水中的褪色,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
通过老师呈现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回答下列结论: 氯水中存在氯气分子
氯水中存在H+,有漂白性物质 有Cl-存在
氯水有漂白性而稀盐酸没有
过程教学比结果更重要,老师摆出实验,学生可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眼光,同时增强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归纳总结: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一种漂白性物质
指导学生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下面写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并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学生试着自主推导,有利于加强记忆和理解
讲述: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这种漂白性物质是次氯酸(HClO)由H和O的化合价很容易推得Cl的化合价为+1价,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细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把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从而起到漂白的效果。问:氯气漂白,氯水漂白,归根结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掌握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明白其漂白性和消毒作用,从而明白导课中的问题 回答:次氯酸
化学知识回归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既然次氯酸这么神通广大,既有漂白性又可以消毒,那同学们有没有见到过一瓶瓶的次氯酸试剂呢?
讲述: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次氯酸试剂呢?因为次氯酸极其不稳定,见光即分解:2HClO=2HCl+O2↑
问题1:久置氯水会变质吗?最终变成什么? 问题2:新制氯水如何保存?
问题3:思考:液氯、新制氯水、久制氯水的区别?
回答:没有
掌握次氯酸的不稳定性,熟记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久置氯水会变成盐酸,以及实验室保存氯水的方法——细口棕色试剂瓶,置于阴凉处保存。
液氯:液态的Cl2,纯净物;
新制氯水:混合物,能漂白;久制氯水:混合物,是稀盐酸
探讨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学生交流表达,讲到氯水的保存也是化学知识在实验中的一个运用。
提问:氯水极其不稳定,漂白效果不理想,而且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也不大,我们怎样制取比较稳定高效的漂白剂? 学生思考,预习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设置悬念,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的学习
【实验】请同学们把NaOH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我们已经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那么氯气和NaOH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请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
发现氯水的淡黄绿色褪去 答:NaCl和NaClO Cl2+2NaOH=NaCl+NaClO+H2O
由酸碱中和反应推导此反应,活跃学生的思维
讲解: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强碱发生反应。根据氯气和NaOH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写出方程式: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课堂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2H++Cl-+ ClO-
B.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OH-= Cl-+ ClO-+H2O
C.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MnO2 + 4HCl =Mn2+ +2Cl -+Cl2↑+ 2H2O
D.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Ca2++ 2ClO-+ H2O+ CO2=CaCO3↓+2HClO
运用已学离子方程式的有关内容,结合新知识,进行练习和判断。答案:B、D
巩固知识。
【归纳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次氯酸盐中Cl为+1价,有强氧化性,可以漂白,而它的稳定性比次氯酸强。工业上用向石灰乳中通入氯气来制备漂白粉,就是应用这一原理。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起漂白作用的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掌握漂白粉的制取原理,还有其组成及有效成分。
了解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用作漂白剂,也可用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学会归纳、总结
【讲解】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漂白粉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那么作为活泼非金属氯,同学们还知道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回答后,展示一些这些化工品的图片
通过预习:制取高纯硅、锗的重要中间物质;是有机化工中合成塑料、人造纤维、橡胶、农药、染料和药品的重要原料
与实际结合,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但是,氯气在悄悄走进和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暗地里威胁着我们的生命,2004年天原化工厂因氯气泄露而引起大爆炸,造成9人死,多人伤,损失惨重。呈现一些爆炸现场的图片给学生。
同学们,如果我们当时在爆炸现场,你会怎样正确逃生呢?
观看图片,了解氯气的毒性对我们生活的威胁。
(1)用毛巾捂住口鼻,也可先将毛巾用肥皂水或稀的碱液浸泡;(2)往高处跑;(3)向上风口跑
创造情景,使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结尾】据一位职工回忆:天原化工总厂在发生爆炸事故以前,就已经出现过3次氯气泄漏,但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化工厂,却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以致酿成大祸,造成15万人流离失所,这更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我们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为自己所用,同时也好好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反思,在生活中从自我做起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以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进行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氯气——第二课时
一、氯气和水反应
Cl2+H2O=HCl+HClO;
二、次氯酸
1、化学式 HClO Cl +1价
2、强氧化性
——用于漂白和消毒
3、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4、氯水的变质和保存
三、氯气和碱的反应
1、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氯气和Ca(OH)2反应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漂白粉组成:CaCl2和Ca(ClO)2 漂粉精组成:主要为Ca(ClO)2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氯气第二课时中的氯气和水反应部分。
优点:课程设计有条理,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知识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高中课堂的模拟,在这次训练中,通过老师同学的指点,还有自己课后的反思,觉得这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点的,首先,从基本教学技能来说:教态不够优雅,在讲台上没有教师风范,讲课时声音不够洪亮、清晰,口语技能还有待提高。但是化学专业术语用词很准确。下面我讲以讲课过程顺序来分析自己这堂课存在的诸多不足:
导课:先自己以一段话叙述武汉近期的水污染,紧接着又来了一段视频,还有图片,导课时间过长,也有重复累赘之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口述水污染事件,要么通过视频来传达,二者取其一。
在探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时”,是直接由学生自主去探讨,但是氯气和水反应产物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真正的高一学生要做实验区探究,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应该先由同学猜测生成了什么物质,再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就增强了实验的指向性,减少了盲目性。同时,给同学们提供实验器材做实验之前,老师应点拨一下,比如“蓝色布条有什么作用”,“紫色石蕊遇酸变红”,“Ag+和Cl-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通过实验来确定产物的难度。Cl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叫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但是不应该请同学来黑板上写。另外,学生上来写完后,下去之后我竟忘了评价,对也没有说,不对也没有说,相当于提问没有介入评价。
在由氧化还原反应的只是推导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生成盐酸的同时有可能另一种物质是次氯酸,也有可能是亚氯酸、氯酸、高氯酸,而为什么是次氯酸并没有向学生阐述清楚。
既然讲到了氯水,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氯水的成分,把有哪些分子、离子跟学生讲清楚,以及氯水中的主要成分,这为后面氯水和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而课堂上并没有讲到氯水的成分,我主要是考虑到新课内容不应该讲这么深,而且课堂上时间也不够。板书问题:板书不全面,只写了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完整板书应为: 氯气——第二课时
一、氯气和水反应
Cl2+H2O=HCl+HClO;
二、次氯酸
1、化学式 HClO Cl +1价
2、强氧化性
——用于漂白和消毒
3、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4、氯水的变质和保存
7、个人疑惑:
一、氯气和水反应实质上是个可逆反应,而课本里第一次接触到可逆反应是在S元素那一节,在这里有没有必要讲到可逆反应?
二、进行氯水成分的分析时。由于没有学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氯水成分中ClO-这种离子的存在要怎么跟学生讲解?
三、讲述新课时,我个人觉得氯水的成分探讨没有必要讲,因为新课不应该讲那么难,可以在以后的复习课或者讲习题时给学生讲,老师怎么认为?
第二篇:漂白性物质总结
高中化学漂白性物质总结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第二中学 孙冬敏
高中化学常用的漂白性物质有氯水、Na2O2、O3、H2O2、NaClO、Ca(ClO)2、SO2、活性炭等。
一、漂白性原理解析
(一)氯水、Na2O2、O3、H2O2、NaClO(漂白液的有效成分)、Ca(ClO)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它们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如酸碱指示剂、品红等有机物)氧化成无色物质。一旦氧化后就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了,因此它们的漂白作用是永久性的。注意:(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NaClO、Ca(ClO)2在空气中或酸性溶液中因生成H ClO而具有漂白性)
(二)SO2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它溶于水后生成了H2SO3,H2SO3 能够和有色有机物(如品红)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无色化合物在一定条件(如加热)下,又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这种漂白是暂时性漂白。SO2的漂白作用具有特殊性。(注意:SO2不漂白酸碱指示剂,但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因 SO2 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三)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起到漂白作用,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题目归纳(此知识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1.下列四种有色溶液与 SO2 气体作用均能褪色,其实质相同的是()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②品红溶液③ 溴水;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A .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SO2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把 SO2 氧化为SO42-; SO2 使品红溶液褪色是 SO2 与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而褪色; SO2 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是 SO2 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酸化而褪色。故答案为A.2、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A、品红溶液B、酸性KMnO4溶液
C、石蕊试液D、酸化的Ba(NO3)2溶液
解析: SO2 能与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而褪色,而 CO2 不能; SO2 能把酸性KMnO4溶液CO2 不能; SO2 能与酸化的Ba(NO3)2溶液Ba SO4白色沉淀而 CO2 通入其中无明显变化;SO2和CO2气体都能使 石蕊试液 变红,故选 C3、“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该消毒液无色,有漂白作用。它的有效成分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这种物质是()
A.NaClOB.NaOHC.KMnO4D.Na2O2
解析:这是一道生活常识考查题。不过即使不知道这个常识,据题目所给信息和已学化学知识也可解答此题。由题目中“该消毒液无色,有漂白作用”的提示,可排除有色的KMnO4和无漂白作用的NaOH,而Na2O2在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答案为A。
第三篇:氯气教学设计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授课形式从“授”转移到“导”上。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在认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已经用到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对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进行整合。本节设计是本着“低起点、密台阶、高落点”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较低的思维起点,利用问题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教材分析】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单元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又适于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同时体会到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并且通过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学习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氯离子的检验,溴水中溴单质的提取等知识对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探究方法有了简单了了解。【教学目标】
1.通过任务型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和碱的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广泛用途,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会如何科学使用化学物质为人类服务。培养其主动探究精神和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启发、练习、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一、谜题设疑,激发兴趣
【问题1】谜语“绿衣天使易成家,盐酸食盐是妈妈,杀菌漂白出力气,塑料工业去变化。”学生活动揭示谜底。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对预习内容的回忆,讨论总结氯气的基本性质。环节
二、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图片展示】工业氯气的危害
【学生活动】书写氯气的实验室及工业制取; 【学生活动】书写氯原子的微粒结构示意图;
【问题2】结构决定了性质,那通过氯原子的微粒示意图说说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氯气很活泼的结论,同时明确由于氯气很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设计意图】体会温故而知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环节
三、实验探究,观察思考
【问题3】请思考通常要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1:取一个充满氯气的集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问题】如何闻氯气的气味?
实验2:取一只充满氯气的集气瓶,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多媒体动画演示:在20ml针筒里先吸取10ml氯气,然后再吸取3ml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还剩4ml的气体。
【问题4】氯气是否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可以归纳出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几个角度,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总结经验的平台,学会随时整合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2和多媒体动画演示,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使学生对氯气溶于水有深刻的理解。
环节
四、自我设计,提升能力 【问题5】氯气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投影实验过程: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红纸条的集气瓶和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通过实验现象推断氯气是否与水反应。
【问题6】如何验证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粒呢?请你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提供的试剂:氯水、稀盐酸、石蕊试液、PH试纸、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镁条 【学生讨论归纳】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反应并且有酸生成;氯水中加镁条,有无色气泡产生,进一步说明氯水中有氢离子;向氯水中加硝酸银溶液、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氯离子。同时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和物质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氯水可能含有的微粒还有哪些?
【学习活动】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回顾微粒检验的现象。环节
五、身边化学、深入体会
【问题7】往新制氯水中滴加碱性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溶液),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师生共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氢氧化钙溶液,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漂白粉放在敞口的容器中,是否会变质,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此处将知识不断深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引导学生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同时学会学以致用,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环节
六、类比推测、紧扣主题
【问题8】氯气与氧气一样都是非金属单质,那么氯气还能与哪些物质反生反应?
【学生活动】分别观察氯气与氢气、铁丝、铜丝反生反应的现象,并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请思考氯气与氢气在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够反生反应。
【设计意图】此处在课本中是放在氯气与水反应之前讲授的,而放在这里的原因是为了保证前面内容的整体性,同时依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推测氯气的性质体现了本节课的主题思想。
环节
七、总结提升、明确主题
【问题9】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程序?请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分别得出方法和程序,教师点评,总结本节知识要点。【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的方法,在认知层次上加深理解,达到教学目的。【课堂练习】略 【作业】略 【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
二、化学性质 1.Cl2与水的反应 Cl2+H2O
HCl+HClO 氯水中的微粒:Cl2,H2O,HClO;H+,Cl-,ClO-,少量OH-。2.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Cl2尾气处理)2Cl2+2Ca(OH)2===Ca 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3.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点燃 Fe + 3Cl 2 ===2Fe Cl3(棕褐色烟,溶液为黄色)
点燃
Cu+Cl 2===CuCl 2(棕黄色烟,溶液为蓝绿色)
点燃
2Na+Cl 2===2 Na Cl(白烟)3.Cl2与非金属反应
点燃
H2+Cl 2===2H Cl(苍白色火焰,工业制盐酸)
光照
H2+Cl 2===2H Cl(光照会爆炸)
4.Cl2与碘化物、溴化物、Fe Cl2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Cl 2 +2KI===2K Cl +I2
第四篇:氯气教学设计
氯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教学重、难点: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二、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三、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1、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向学生简单介绍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氯气的性质小结: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及氢气的装置比较引导学生提问,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边演示边讲解提问,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过程。
然后在小黑板上出示几幅装置图(图略)。(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 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新氯水、久置氯水中主要成分的不同,联系实验室中制取CO2、H2比较巩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3、巩固训练(题略)。
4、课时小结、反馈。
教后反思:本课时知识容量大,重、难点多,运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训练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下一课时安排一节专题训练课,熟悉巩固本节教学内容,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氯气--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
(1)要勇于创新的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介绍氯气与水反应时,课本是利用把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潮湿的有色布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课本中的实验装置不但复杂,而且氯气用量比较大,更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未注意到实验的可持续性。因此在设计此实验时,我用了两支医用注射器,预先在其中放入黄色布条,并在其中收集干燥的氯气,然后用其中一支吸水振荡,发现黄色褪色,来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改进后不仅氯气用量少,而且装置简单。
(2)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要想凸显新课程理念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的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例如自来水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氯气消毒等),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我认为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课前让学生查阅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海水中的主要成分,结合课本的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和实验室制法及工业制法等资料、互相交流。目的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4)从生活入手,又回归生活,注重化学与STS教育。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如:自来水为什么有时有刺激性气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如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毒气——氯气等等),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再由所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本节教学设计最后安排学生开查阅资料怎戴防毒面具,及其原理。其目的就是加强化学与科学、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联系。